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学校教学优质、均衡发展——青浦区推进校本研修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浦区论文,校本论文,共同体论文,城乡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浦地处上海西郊。2000年虽撤县建区,各乡也先后撤乡建镇,但农村特点仍很明显。本区现有中小学56所,除13所集中于区中心地带——青浦城区外,余43所均分散于东、西两片。由于地区分散,造成交流不畅,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校,部分教师数年来未进入过区级层面的现场观摩、交流,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新课程的实施。
城市化进程加快,优质师资向城区流动,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使本来骨干与机制较缺乏的乡镇学校的教研,在动力、资源、质量等方面都显得较为薄弱。2003年,本区中、小、幼共有“学科带头人”49名,“中青年教师教学能手”69名。在这49名学科带头人和69名教学能手中,城区(青浦镇)分别占有44名和58名,各占总人数的89.8%和84.1%。其中,小学24名教学能手中,有20名在青浦镇城区(占83.4%),学科带头人12名,则全部集中于城区,即城区的5所小学(占小学学校总数的20%),占有了本区处于师资上位水平的骨干的近90%。骨干资源的缺乏使乡镇学校的教研质量,显得令人担忧。
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根据新时期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使得乡镇和城区学校教学产生协调发展?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在调查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学校教学优质、均衡发展”区域性全面实施校本研修的计划,企图通过建立城乡共同体的形式来改善教研品质,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本区学校教学质量的均衡化、优质化。
城乡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合作机制,它是在原有学校自然联片的做法基础上,通过行政和教研机构的介入,把一个自然行政片的学校(一般为3~4所)同其在问题和需要取向上相同或相近的一所城区学校“捆绑”结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互利、有一定专业引领的合作共赢的联合体。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城乡学校教学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增添学校改革的活力,促进学校和教师间教学开放与创新,进而改造学校和教师文化。它不同于过去的中心校带村校,城乡学校之间是一种平等、共享和共担的关系,而不是一种隶属关系。
一、城乡共同体的组织机构
城乡共同体设四级管理运转网络:
(一)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由区教育局分管局长、中小学教育科科长、进修学院院长、研修中心主任、教科中心主任和校本研修基地学校骨干校长担任,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检查指导。
(二)联席会
每一共同体内建立校长联席会制度,以学年为单位轮着主持,每学期结束后由轮着校起草、拟定下一学期的计划,期初供联席会讨论、修改,形成共同体正式工作计划;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分别指派一名工作人员和教研员提供专业服务与支持。
(三)工作小组
联席会下设工作小组,由各校分管教学副校长组成,组长跟同联席会轮着主持,负责计划的具体落实,融入各校的具体教学计划之中。
(四)学科先导小组
每一共同体内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置若干学科先导小组,一般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史地、理化生、音体美、综合、校本课程开发等,由共同体内名优教师和相关的区教研员组成,引领新课堂教学实践。
区教师进修学院师训部门根据政策,对共同体内教师校本研修实践核算成8个学分,记入教师职务培训的总学分。
二、城乡共同体的工作方式
(一)聚焦课堂,以问题引导研习
聚焦课堂,捕捉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以问题来引导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
校际会课:主要通过“课”的形式来交流对新课程理念和任务的理解,探讨课堂问题的解决。一般以上课→反思、说课→提问、对话→分组讨论→汇总、整理的流程开展,时间安排为半年一次,学期是小会,学年为大会。
教学互访:教师间的相互邀请或主动走访,针对课堂教学疑难问题,通过访问获取他校同行的智慧。这种形式较为松散、自由,但由于教师有“不能失了礼数”,“不能让人家失望”的心态,因此教学互访的主客双方都能认真准备,教师学到了经验、切磋了技艺,同时也分享了情感和友谊,体验到了教学的快乐和幸福。
专题研讨:就某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强强联手、集中各方优势资源,组成项目小组开展合作攻关研究。如“以学为中心的有效交流”、“感悟语言过程中学生情感体验的差异”和“教师怎样把握介入的时机”等。
课例研习:主要从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入手,整合共同体内专业引领力量,组成课例研习协作小组,实现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同步,探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的程序为: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各校分头实施、共同体学科小组全体参与、形成书面报告或视频案例。具体的实践形式有“三实践二反思”、“同课异构”、“比同比异”等。
(二)优势互补,以差别推动进取
注重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在充分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激发教师的学习热忱,使不同学校的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相互开放:建立异校听课评课签名制,通过教学节、开放日、学校的教研活动和一些教学随访,要求教师进行跨校和跨学科听课、评课,听评后进行签名,促使教师不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信息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观课文化。
骨干引领:充分发挥每一共同体内名优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先导小组。通过名优教师的“说”、“上”、“评”、“析”课,促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透理解,从而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
多层结对:经验、能力、特长互补或有相同需要的教师,互为师徒,结成教研伙伴。如建立名、新教师跨校和跨学科带教制度,建立以强扶弱“同心圆辐射式”的团队(学科)结对制度,建立以特长互补“不同调色板式”的校本课程开发结对制度等。
自主教研:变革教研评价机制,建立促进教师进行自主教研机制,建立教师个人申报上“实践课”、“研究课”、“展示课”制度。要求教师每学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内容、时间和场所,通过海报和网上BBS公告形式发出邀请进行一次自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
相互对话:建立交流、反思机制,要求教师与自身对话撰写教学反思日记,厘清自己的教学问题及成因;梳理一段教学经验;整理一则教学案例;不断地与新理念、他人作比较,提出改进实作的教学设计。与同伴对话能对同伴发展负责,乐于做同伴教学反思的朋友或“镜子”,真诚、豁达,愿意向同伴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平等、开放、自由、富有情趣和美感中,共同“建构”、共同发展。与理论对话读书明理、夯实底气、敢于质疑,带着问题寻找与专家交流的机会,心怀对方,通过真诚的互动获得理解、激发创造,实现自我超越。与实践对话充满激情、上下求索,不断反省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最根本的思维假定,调整、实践、提高,不时地对环境作出良好的回应,提升教学实践智慧。
(三)连环改进,以对话提升品质
教学现象是复杂的,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并不是靠一、两次的实践能完成,其间必然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因此立足常态,让教师紧紧咬住“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断地与他人进行“碰撞”——对话,连环改进,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与水平的关键所在。
目前,在这方面主要的实践探索是:
1.建立问题信息卡,让教师有意识地记录课堂教学问题
一般的做法在教师备课本上增加活页,鼓励教师把每课教学后的问题,分“我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二栏记录下来。如下图示:
这样做的好处是逐步培养起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间的对话紧紧围绕着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展开,避免空话、套话和大话。
2.形成共同话题,让群体的对话变得更有目的的探索
问题太散,教师难以“说到一起”,对话显得弥散、效率不高。如何形成共同的话题,让群体的对话变得更有目的的探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基于教师对课堂真实问题的积累,通过集体协商,筛选确定。我们确立的筛选指标是:
(1)话题是大家感兴趣和值得探讨的;
(2)话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或理论价值;
(3)话题本身能够清晰、简洁地陈述;
(4)话题能够分解为具体的、可供研究的小问题;
(5)话题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在既定的时间和预算范围内能够解决。
如像英学校三年级数学教研组确立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研讨主题,整个一学期的教研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目的性十分明确,如下图示:
3.建立对话机制,让分享和倾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共同的话题只是群体间进行对话的前提条件,让教师学会分享和倾听,是有效对话的关键所在。我们梳理、总结出群体间开展有效对话的初步经验是:
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小学数学第五册)
行为期望:思维碰撞,留下体验;比较理解,评判调整/适时介入,恰
实践过程: (三)
(一)
(二)操作:放手探究,多向
操作:一问一答,一问 操作:放手探究,表达 交流比同比异,主动
多答 结果 调整
(教是由评判结果)
(教师肯定) (引导比较,评判、调
整,优化思维)
(1)在对话中,让教师分享经验和智慧,分担责任和任务
①建立“同心同德”、“荣辱与共”的信任、责任和友谊;
②彼此敞开心扉,说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③积极思考、记录,分享经验和智慧;
④在各自经验和智慧的柔性碰撞中生成真知灼见;
⑤分担问题解决的责任和任务;
⑥避免“霸权”、论述和评价式的回应。
(2)在对话中,让教师注意倾听,使真知灼见“脱颖而出”
①尊重言者,真心融入,相信每一位人的发言都是有道理的;
②不但要“听”取意义,而且要“听”取情感;
③学会容忍和沉默,不轻易打断对方;
④关注思维的实际过程,辨清所述问题生成原因,认识所有与之相关的因素;
⑤记录、思考,捕捉灵感和推敲语言背后的意义。
4.寻找合适的工具,让教师把思考和行为变化的过程记下来
在对话过程中没有适切的工具,很可能使对话流于形式,产生不了思维的火花,导引不了观念和行为的变革。为此我们的做法是:
改造教师的备课和听课记录,增加左右手栏记录,捕捉思维火花,让教师把思考记下来
(1)备课或教学设计增加左右手栏记录。右手栏为“我的教学问题”,备课后或会课对话前记录;左手栏为“交流后的体会和想法”,会课对话中或后记录。如图A示。
(2)听课和反馈会议增加左右手栏记录。右手栏为“即时评价”,即时记录的观察和捕捉到精彩事件与思维火花;左手栏为“交流后的体会和建议”,记录对话后的深度思考。如图B示。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使对话有适切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作支撑,而且使教师点滴的经验得以串联起来,产生结构化的反思,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行动智慧。实际上从右手栏到左手栏是教师行动智慧生成的一条心路。
图A
图B
三、效果
城乡教育共同体,是区域性推进校本研修的一种有效载体,由于它从学校的需要出发,从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入手,在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嵌入有效的行政和专业支持力量的加入,因此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学校教学均衡、优质化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
它改变了以往教研活动中那种“动口不动手”,“一个做、一群看”,“一次性做过算数”和“主题不集中”、关心“表面效应”等现象,创生着新的学校教研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全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现在,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平台正在扩大,特色正在逐步形成,教师对校际合作的认同率达98.67%。全区出现了青浦高级中学的“手拉手合作伙伴导师团”、实验中学的“教学开放日”和“教师研修室”、庆华小学——练塘小学教研联合体的“骨干教师流动站”、东门小学——金泽镇地区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白鹤小学的“链式教研”等各具特色的合作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