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较之前七次,力度是最大的,很多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怎样来学习和理解新的课程标准,把握精神实质,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有一个艰苦的历程。现在,我就“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这一问题,讲讲自己的体会。
一
长期以来,各个学科的教学思考问题的方式常是线性思维,其实,世界不完全是线性的,而是多维的立体的,我们的思维方式应是多维的思维。新课标明确提出三维作为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标准,体现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
第一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当然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这是天经地义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这是反映我们学科特点的,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但是我们对知识和能力的认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逻辑,文史哲等,所有的学科似乎都可以纳入中学语文,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变成一个大拼盘。比如说语法教学,把大学里的汉语语法压缩到中小学,成了压缩饼干,因此常常消化不良。再加上我们的语法基本上是舶来品,从《马氏文通》以来,引进得很多,而从汉语言现象本身提炼出的法则规则,那是不够的,我们语文老师经常处在困惑、为难之中。中学语文就是中学语文,不是以学科为本,不是以某科知识为本、以知识体系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高初中的基础教育就是培养孩子扎实的语文能力,立足于运用,并不是要成为语言学家,也并不是要成为文学家、作家。学生今后不管从事怎么样的工作,都要有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本领,即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的能力,这样定位,就要淡化原来的很多知识体系,要“择其要而学习”。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审查,教材的审查,我也参加,当时在审的时候也有很多困惑,比如说知识点和能力点,这里面有很多交叉,怎么分?分不出来,老师在教的时候就非常困难。现在回过头来审视,对原来的一些知识,要分一分哪些最有用,哪些可以舍弃不用。其实,张志公先生在他生命的后期就讲过“语法要讲得精要,要管用”,这就不是按照原来的体系,而是中学需要什么,就从那里拿来,为我们所用。对知识和能力要用现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促进人的发展的观点去加以审视,取其精要加以整合,去掉烦琐的,基本无用的。说知识全部无用,那是误解,是不对的。新课标就是取其精要加以整合。比如说高中,把它整合为阅读和欣赏、表达与口语交际这两点,这个就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我们的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有十条总目标,十条总目标本身就是三个维度的,知识和能力是其中的一根支柱,非常重要。义务教育阶段分四个学年段,把知识和能力分解成若干个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审视、选择与整合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不可能从零开始,没有继承就不可能发展。确立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就是对原来的加以审视,取其精要加以整合,使线条更清晰,用六个字来讲就是“强主干,删枝叶”。在教学上枝枝丫丫,孩子们学起来十分困难,因此要“强主干,删枝叶”。
第二个维度是过程与方法。这是针对我们目前各科教学的薄弱环节而言的,并不是只指语文教学。我们东方教育比较重视结论,西方教育比较重视过程。我曾经看过美国权威非常推崇的一节小学数学课,一个枕头型的面包十二等分,整个过程就是让孩子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分法,而我们一定是最后等于几这个结论很重要。任何一个结论的得来都有一个思维的程序,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把握一定的程序,他就能够自主地学习。再比如说,方法,我们常比较注重教法,认为老师只要讲清楚了,学生一定会学会。其实不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你讲得再清楚,一清如水,你的班级同学的得益也不完全一样,他们还有他们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至于学生的学法究竟有怎样的规律,哪些是普遍性的,哪些是特殊性的,研究得不多。而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社会是学习社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会学习就非常重要,你就要掌握学习方法。因此过程和方法,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保留与发展我们东方教育的特长,又能够吸取西方教育的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倘能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更完善了。其实,过程与方法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只是没有意识到,现在把它挑明了就更自觉了。老师不仅要研究教的方法,更要研究学的方法,教法和学法相互沟通,就能够教在点子上。所以,深刻理解“方法与过程”这个维度的内涵,可以使得我们原来的教育更加完善。
第三个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的问题,实际上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如果孩子对我们的语文没有兴趣,那么必然是事倍而功半;对我们的语言文字,不热爱的话,母语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柳斌同志说过,“语文最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非常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老师和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不是满腔热情,那怎么可能为之倾注心血,倾注智慧?母语教育跟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是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教语文才这么说,因为母语教育凝聚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母语教育是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人类的优秀文化来哺育我们孩子成长,这个学科育人的作用是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如果我们自己对这个学科很冷漠,把它看成是冷冰冰的,那当然就没办法教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我们年轻的时候当老师,一篇好文章教下来,包括高三的孩子,会激动得流下泪,现在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让孩子激动很难啊!如果孩子也冷视人生,是很糟糕的。一个人情感不丰富,很干瘪,很空虚,不可能成功。而丰富孩子的情感又不是架空的,是通过很多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地辨析,通过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与揣摩来实现的,不是凌空讲一通,那是没有用的。至于态度,包括学习态度、责任感,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21世纪就业人员需要怎样的素质与能力做过一次教育调研,最后的报告提出了“五大能力”和“三大基础”(能力基础、思维基础、素质基础),“素质基础”里面第一条就是责任感、责任心。一个人没有责任心,一事无成。这一次课改,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即跟社会的生活联系,跟学生的生活联系,跟教师的生活联系,因为语言文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培养孩子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他的坦荡胸怀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它是理想的事业,如果连教育都没有理想的色彩,什么都是功利的话,我们还要培养人干什么?真正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牵引人的灵魂,提升到真善美的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言求学目的是什么,“在明明德”,是彰明内心的美和善,不断反省,自律自重,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所以我们在教知识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的感情世界、精神世界融合在里头。它既是一个知识链,又是一个情感链。情感往往是直觉的,经过理性思考,最后是价值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客观事物。现在改革开放,非常讲究个人价值,但是个人价值一定要和社会价值统一。教育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社会功能,我们立足现代化,培养现代化的人、社会的人;第二就是人的自我发展、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的时候,形成的价值观一定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和谐统一道理,当然,也不要忘了自然的价值,如果你破坏了自然的价值,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要让学生懂得人、社会、自然三者是和谐统一的。有这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的发展就更加广阔了,一个不会发展的人,他的生活空间会越来越小。
所以,三个维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们紧密相联,三个维度,三个支撑,形成立体的三维空间,互相交融。一个人的情感能离开语言文字吗?离不开的。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情意的,只讲语言文字,不含情义、情感,没有态度、价值观,是不可能的。因此三维是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我们要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二
三个维度的落实和交融,是不是外加的呢?不是,是我们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综合性很强,要说它的性质,可以讲一二十个,它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思想性、情感性……语文教育观念有语文性质观、目的观、教材观、教法观等,因此语文学科是多维性质、不是单一的性质,它和生活紧密联系,跟人的思想情操紧密联系。正因为是多维性质,在教学当中,不需要外加什么东西,而是应该努力探求其本身个性特点如何充分发挥。抓住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语文的个性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教课,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是情感的感染。教学要有吸引力,就好像磁石吸铁一样,能够把孩子都吸引住,要有感染力,辐射力。因为教学是真情流露。我们的教材一般说来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应该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个性特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教材吃透,教材到底讲的什么,要把它搞清,而不是说,上课就是讨论,课堂就是茶馆店,这就叫改革了。学生一定要学到东西,学有所得,他才有兴趣;学无所得,他怎么会有兴趣呢?花里胡哨搞些东西,怎么行?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特点,教师一定要胸中有书,教材要烂熟于心,也就是说教材要熟悉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现在流行的话就是教师跟教材对话,跟作者对话,对话不能停留在浅层次,读了以后有些不了解的问题,可以深人剖析,教材的灵魂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它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它的语言的表现力在什么地方,生命力在什么地方。离开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叫什么语文?那是在上思想品德课啊!如果我们上课变成思想品德课,那就糟了,那就不叫语文了。文章怎样遣词造句,表达了怎样深邃的思想,它的灵魂,它的核心,它的结构要烂熟于心,这样上课就能左右逢源。不管学生讲什么,问什么,怎么讨论,你都能够驾驭,都能够解答出来。所以要把语文教育的个性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自己首先是读者,是非常高明的读者,解读得十分精彩,有独特的体验。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不是机器,不是拐杖,不是筷子,它是人表情达意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文字怎么交际呢?它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古时候打仗,烽火也是交际工具,点燃烽火告诉有事情了,别的诸侯就来救了。但是人类社会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语言文字,这是不错的。但是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是人所独有的,因此它又具有人文性。有哲学家说,人和动物有很多区别,最最本质的区别是两个,一个是动物不会使用工具,人能够使用工具;还有一个,人是能够读书、著书的动物。人能不能够读书著书,读得多少,深浅,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有了文字之后社会就进入文明了,它就能把文明传承下来。因此,文字是人独有的,它本身就是具有人文性的。语言和思维和情感同时发生。我做过很多傻事,讲这个词语时,不思考行不行,不行,讲这个词,讲这个句子时,你一定是思考的,你讲这个词贬义的,褒义的,中性的,你一定有情感的,我们到马路上去看看招牌,98%以上都是吉祥语,都想招客,都是情感啊。离开了情和义,语言文字只是一个符号,生命力何在?所以,语言文字的性质是多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我们有时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以表示术语很深,理论很高,其实把最常识的问题都忽略了。语文是表情达意的,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表达什么?情和意,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离开了情和意表达就没有生命了;而离开了表达,情和义是无法讲出来的,怎么和人家交流啊?你说我很感动,你感动,人家不知道啊;你说我很悲伤,你悲伤,人家不知道啊,没有语言文字,根本不清楚,因此是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是统一的,是不可割裂开来的。我们这个三维本身是统一的,根本不是割裂开来的。教学一篇课文、一个单元都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语言有发展功能。小学生中学生发展的线索非常明确,年级越高,越能讲到细微之处。为什么?因为思维不一样。开始认识事物是比较笼统,比较表面,逐步逐步思维深沉起来,有广度,有深度,不仅单向思维,还可以多向思维,可以正面的、反面的,可以纵向的、横向的,所以学语言本身就在发展学生思维。我们在教学生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精彩段落时,你就在发展他的思维,发展他的想像力。比如说,让孩子写景,开始他词语掌握不多,不能写出细微的地方,一旦掌握了,观察也就细微了。一个孩子写菊花,菊花害羞好像少女害羞一样,一半花瓣捂着脸,一半花开开了,他在用这个语言时,观察力也得到发展。一个孩子写作文,他说饿得要命,朝家里奔,门一开妈妈正好端出一盆刚刚炒好的青菜,他说:“啊,真好啊!热腾腾的青菜冒着烟,细胞还活着呢。”多精彩啊,“细胸还活着”,用写作的概念术语是教不出来的。这他把他生物课学到的细胞知识运用到写作中,他用观察力,用生活的经验,就可以写出这样带着生活露水的非常精彩的语言。所以说,学语言有发展功能,有教育功能。比如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没有不认识的字,但是有教育功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超越了他同时代人的境界,因此历经千古而不衰,这种精神财富是永垂不朽的。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忧乐观,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高尚了,教的时候要学生把这个句子背出来铭刻在心,教育功能无处不在。还有认识功能。学生生活在现在,单靠读几本教科书是不行的。课外广泛阅读,打开人生的第二个窗户,就可以了解很多很多的东西,和主人公一起乐一起悲,好像你的命运和主人公的命运是一样的。你就从这里受到感染了,受到熏陶了,你在认识社会,体悟人生。我们语文教材里古今中外、社会自然什么都有,读教材就是让学生打开认识的窗户,因此有认识功能。读先秦文学,就晓得先秦是怎么样的;读莫泊桑的小说,就知道法国社会;怎么知道沙俄帝国的荒唐、残暴?我们可以读一读契诃夫的小说。语文还有熏陶感染功能,审美功能。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感受到自然美,写人的精神的高尚、不朽,感受到人文美,而这都是通过语言美来实现的。语言锵铿优美,特别是古诗词,那种韵味美不胜收学,语文本身就是陶冶在美的氛围之中,是以美熏陶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所以语文是多功能的,是可以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而这个多重功能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读、写、听、说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准确度,思维的精密度,比较阅读的方法,全都在里面了。因此三个维度的交融不是另外加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不是添油加醋,穿靴戴帽,而是讲求我们语文教育个性特点的发挥,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它是一个完整的完善的真善美的东西。学生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接受人文教育。80年代我就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我是从语文教学大纲中领悟到的,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以语文智育为核心,融合了德育、美育乃至体育。三尺讲台是塑造学生心灵的,是会影响人的一辈子的。课如果教在课堂上,会随着教师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个部分。为此,我们必须把握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求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