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是数学的来源,生活服务于数学,所以生活与数学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推动力,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全面激发,进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让生活走进教学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
作为小学学生,他们的智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其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比较差,再加上数学教材知识中数学术语比较多,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将系统化的数学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也不利于小学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掌握。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教学知识,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千克和克》这一节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可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从而进行简单的换算、估算,并逐渐提高估算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会抽象的数学概念。
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请全班学生上秤称一称自己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记住自己的重量,回家将自己的体重告诉父母。
随后,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上讲台上称书包、书、文具盒等一些物品的重量,并以斤、公斤、克、千克为单位记在黑板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初步了解到一些重量单位,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请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2分的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在亲身实践中感知克这个质量单位。
最后,拿出一袋500克的盐,让学生进行思考,两袋相同的盐是多少克呢?并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教师把两袋盐同时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上,显示出盐的重量……在这样一步步的实践操作中,学生既建立了质量观念,又轻松掌握了克与千克之间的转换进率。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自觉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也提高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二、设置生活化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思起源于疑,学起源于问,这也就是说,问题是创新和探究的基础。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维发展水平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生活化的问题导入,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所谓创设生活化的问题导入,就是要求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设置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全面激发,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升和毫升》这一节课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容量单位的含义,认识一些容量单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以及估计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导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饮料瓶、饮料罐等具体物品,提问学生:在商标纸上,是否能知道这些饮料瓶和饮料罐能装多少饮料?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既可以初步认识升和毫升的计量单位,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教师继续拿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请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水多一些,哪一个能盛水少一些,为什么?在这种对生活实际物品的探讨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容量的概念。
随后,请学生继续观察两个冷水壶,提问: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比较大?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冷水壶容量的大小?教师不断设疑,不断深化教材知识,一步步推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原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客观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进一步牢记升和毫升这两种计量单位,深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实际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学习本节数学知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素材,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理论,而在实际的教材内容中,数学理论较为书面化,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厌倦、抵触的学习情绪,同时还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后,并不考虑实际的数学应用,不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只能适应考试。针对这种情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总结数学解决方式,增强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论文作者:王龙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1月总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生活化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能力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1月总第3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