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特色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以西连岛村为例
王思琦
(淮海工学院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00)
摘 要: 将特色产业作为主要的领导因素,地域文化为指引,生态舒适的环境为基础,依托现代科技的理论依据,以提高当地的旅游经济为最终目的,不断提出与推广将带有独特地域风格的“特色小镇”。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速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打造出真正的特色小镇。
关键词: 渔湾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传承
引言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继承与改造现有村庄已经成为不断发展的社会趋势之一。杜强曾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和农村所现有的环境问题组为整治的突破点,稳步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
1 概念
1.1 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结晶以及社会现象的体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有各地特色的乡镇文化在逐渐的衰弱,我们该如何使特色小镇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展现与发扬下去,是我们所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连云港西连岛村与新滩唐庄村,对其进行传统文化起源,演变的挖掘,结合当地的现实状况,也给予对现有乡镇进行适当的修改意见,使特色城镇的开发与建设更能彰显其自身的价值与魅力。
在实际养殖中可能导致猪患病的因素非常多,通常猪高热综合征症候群主要包含猪流感、非典型性猪瘟、乙型脑炎等,病因十分复杂,而对于防治工作的展开,提升猪群整体的免疫能力则是降低这一疾病影响范围的主要途径。为达到这样的要求,相关养殖场应能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结合当地猪高热综合征整体的流行情况,选择数种疫苗有目的地进行预防,猪瘟、猪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都能通过疫苗注射得到有效的控制。通常这些疫苗的接种时间应选择在猪高热综合征发病高峰前期。其次,对于新购进的生猪,养殖场应及时进行疫苗补种,严格避免携带病毒的或已患病的猪进入到健康猪群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应对“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问题上,江西因势而定、乘势而上,坚持把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途径。
1.1.1 西连岛村与新滩村唐庄的历史流变
通过对同一场景进行取景后,通过摄像机标定获得的内、外参数对两个图像进行矫正、获得视差,进而得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以及摄像头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在确定前方障碍物前,预先设定无人机的安全距离L以及一个标准的点数N,在计算每一个匹配点到摄像机的距离后,会得到n个距离大于L的匹配点,如果n>N,则可视为无人前方有障碍物,于是无人机可以在横向平面的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直到n
西连岛村:1993年连云港拦海大坝建成通车后,连岛海滨浴场,苏马湾生态园相继对外开放,同时,西连岛渔村风情游也得到了发展。连岛是一个十分古老具有传统渔民特色的海岛渔村,远在四五千年前,这里便开始以捕鱼为主要的生活与经济来源。连岛有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渔民生活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特色民俗文化。自明朝末年间连岛就有渔民上岛作为自己固定居住的历史记载,到了1711年,由于周边海域海平面下沉的原因,这才逐渐形成了东连岛,西连岛及水岛等自然渔民村落。
1.1.2 西连岛村与新滩村唐庄的文化表现
主题定位:“依脉相承合则而渔”。
(1)日常节日:位于连岛新村的“德馨苑”文化广场是当地渔民每日聚集的地方,也是众多居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在2017年举办的“渔民运动会”火爆了整个夏天,“露天电影节”,“渔民夏训”文艺汇演也都是在这里举行。借此“德馨苑”文化广场围绕“德”字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德育,法制,理论健康等多种演讲等娱乐活动。
(2)文化产业:2018年西连岛继续深入开展了关于“渔”文化空间站项目,将围绕“渔时,渔市,渔节,渔趣”做文章,继续深入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人才资源,新建“渔”文化的展示交流平台,举办了具有渔家特色的文化艺术节,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1.2 特色小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利用好网络技术,展开在线教学,建立互联网化学习、研究、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听课、互动、学习等,还可以建立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联网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开设“网络课堂”“名师讲堂”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网络上,根据所学内容展开解题竞赛,将题目上传到网页,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登录解答,最后将每位学生的解题思路共享,并展开针对性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解题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西连岛村与新滩村唐庄现状研究
2.1 基地现状
西连岛村:这个纯渔业村落-西连岛村,坐落在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西部,位于大路口社区西北1km处,交通便捷,网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见图1。
图1 基地分析西
地形成条带状,面积约2万m2,共1216户,居民3268人。渔民的楼房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密集地环抱在海岛上海湾的渔港里停泊着许多的渔船,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2016年7 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的条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随之,将特色产业作为主要的领导因素,地域文化为指引,生态舒适的环境为基础,依托现代科技的理论依据,以提高当地的旅游经济为最终目的,不断提出与推广将带有独特地域风格的“特色小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并将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从过去注重“外延式发展”向注重“内涵式发展”转变。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评估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1)施工材料供应。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材料规格及型号要求,形成图纸后开展供料分析,准确计算不同材料的用量与进场时间,并严格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安排进料,保证材料供应切实满足施工要求。如果工程施工对进料时间未能准确掌握,则会产生窝工,严重压缩后续施工的工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建设方面,新旧建筑并存,丧失了原有的渔村肌理和外貌;民宅空置率较高,宅基地浪费严重;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文化设施不足;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水处理系统不健全。
环境方面,整体卫生环境较差,部分海岸卫生条件差;村庄绿化及公共休闲绿地不足
但在产业方面,渔业的生产方式较为传统,渔民只是单纯的捕鱼然后出售,产出较低;第二产业缺失,距离城镇距离较远,外部驱动力不足;第三产业尚未起步,具有优美的环境资源和历史资源,但是没有形成产业化;劳动力外流严重,老年设施不足。
2.2 开发优势
2.2.1 优势资源突出
2.2.2 对外交通便捷
西连岛村紧挨海边,边上有东领导村,大陆口,沙湾村,空气清新;水美;物产丰富。村内企业有曲酒厂,化肥厂,生物肥厂;主要农产品有角瓜,卷心菜,李子,高梁;村内资源主要有方硼石,翡翠,铁,银,黄玉。
“依脉相承”:继承和发扬西连岛村的渔村文化和渔村特色,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文化资源的优势,将西连岛村的渔村文化融入本次方案设计之中,使百年渔村重焕活力与生机。
(1)核心竞争力不足:就省外而言,连云港西连岛村不足以浙江宁波“象山石浦渔村”,因此产业,提升西连岛的文化创新,提取村落具有核心特色的产物加以发扬并对现有渔村建筑保留与改造等对西连岛村的发展十分重要。
(2)配套设施不完善:就目前来看,以渔业为特色的旅游产业的突出性不强,缺少相应的开发模式设施,“靠海吃海”是一显著特征。渔民整体素质文化素质较低,意识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3)整体环境较差:整体卫生环境较差,村庄的绿化以及公共地区的绿化不足,新旧建筑风格混乱丧失了明确的渔民村落景观。
1.11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对比采用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西连岛村规划思路
3.1 目标定位
西连岛村:
项目位于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西部,从连接连岛的6.7km长的拦海大堤驱车上岛左转,就直接进入了西连岛。
“合则而渔”:所谓“合”是指在传承渔村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传统的捕鱼产业进行升级和革新,在将发展渔村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还需要与之匹配的承载体。
3.2 发展路线
连云港作为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其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将渔村的特色风格作为发展旅游的主导产业,依托临海优势与舒适的气温地域条件,构建以海岛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传统村落参观体验的旅游体系。
3.3 功能分区
“一点一线一片区”。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宜密度为31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在设计的2800~4000株/667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变化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一点”:新建渔村文化公共空间,对原有的非其建筑进行拆除,新建建筑将复原渔村原有的建筑特色,并将渔业文化让那个如其中。
“一线”:对原有建筑进行重建和修复,改造成为渔业特色商业文化节,大力发展特色鱼文化特色商业,并且将村落东北部的商业圈引入全村,带动西连岛村的经济转型。
“一片区”:原有的商业片区进行规划和梳理,尤其是靠近商业交通线,这一片区将成为带动当地特色渔业发展的龙头力量。
4 结语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速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继承当地渔村文化的基础上,对西连岛渔村的人文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打造出一个集生态与人文景观与一体的乡村。并结合周边村落海洋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海上捕鱼为主的旅游观光项目来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让西连岛渔村既留住绿水青山,也留下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冯洁.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案,2018.
[2]王金涛.旅游小镇综合设计.江苏凤凰科学出版社,2018.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038(2019)13-0063-02
收稿日期: 2019-3-25
作者简介: 王思琦(1996-),女,汉族,山西长治人,15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