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间美术传承的高师美术学工艺课程创新研究
陈雪苗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摘 要: 在社会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家族制、师徒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民间美术的活态保护刻不容缓。运用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中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教学已成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从民间美术传承的角度来研究高师美术学专业的工艺课程,有利于非遗文化在高校的活态传承。通过调查研究、教学实践,明确了教学理念,构建了基于民间美术传承与创新的相对完整的高师美术学工艺课程建设模式。
关键词: 民间美术;美术传承;美术教育
在全球性重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环境下,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关注。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极其丰富文化内涵。对它的继承发展,不仅是对民间美术本身的继承发展,而且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在社会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家族制、师徒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民间美术的活态保护刻不容缓。许多民间美术学者呼吁将“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纳入全民教育领域,从文化和技艺领域巩固本土文化的传承。
一 研究意义
(一) 顺应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础教育传承的需要,为本土民间美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
运用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中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教学已成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把民间美术列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民间美术知识素养,能够更好地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组织教学。但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与中小学课程内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师资力量明显匮乏。目前高师的民间美术课程开设的情况很不理想:1.课程的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只侧重于传授理论,强调美术作品的欣赏,而忽视了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的方法传授和学生实践。民间美术与制作工艺是紧密相连的,不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就不能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2.与本土的民间美术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策略上,应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学方案》和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将当地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仅进行美术教育的“通才培养”,而且要进行与地方文化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专才培养”,坚持美术教育地方化、特色化的办学理念。
(二) 促进高师美术学专业的工艺课程的科学构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是民间手工艺传承的一个重要补充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工艺课程是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颁布后近两年才开始设立,有的高师院校还在筹备阶段。现在开设的工艺课程,由于开设的时间很短,经验不足,各大高校都在摸索着前进。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上都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从民间美术传承的角度来研究高师美术学专业的工艺课程,具有研究理念的先进性和研究内容的必要性。首先,民间美术与工艺紧密相连,所有民间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它的这一特性与工艺课程的教学特点非常契合。两者结合,既解决了民间美术教学中课时少、教学内容单一、工艺体验环节无法展开等现存问题,又提升了工艺课程的文化内涵。其次,民间工艺美术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工艺制作的流程都不是很复杂,适合基础美术教学。让儿童在制作美术作品时加深对本土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浓厚了学习兴趣,既促进了手脑协调发展,又进行了民族文化传承。再次,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进行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复兴民族文化的需要、传承民族文化、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深化了美术教育地方化、特色化的办学理念。
二 研究实践与结论
(一) 明确“多元化”的新型艺术课程教学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师美术学工艺课程旨在打通生态与生存、教育与艺术、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以“多元化”及“进行中”的新型艺术课程教学。非遗中的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在工艺课程中,民间美术与当代艺术思维的融合与碰撞,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更为丰富的研究范围。基于时代背景,高师美术学工艺课程课程应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将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理念结合,培养未来儿童美术教师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二) 构建科学合理的工艺课程理论框架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美术课程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参与美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形式, 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形成以及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高师美术学专业是未来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摇篮,工艺课程模式构建要考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师美术学工艺课程教学目标不同于专业工艺人才培养对工艺的精益追求,也要区分于传统民间美术课程只停留在对理论层面和粗浅技艺的理解,应当对不同材料、多种工艺类型的民间美术技艺有较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将多种民间美术的元素打散、糅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手工艺作品。既要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探究兴趣,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早在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开始建党的同时,就着手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陈独秀视青年团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或可说是共产主义的预备学校。”[1]张太雷把社会主义青年团看作“联络革命运动,并且帮助中国无产阶级训练,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敢死队。”[2]任弼时则希望社会主义青年团“培养出千千万万有高度政治觉悟又有坚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的革命后备军”[3]。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选择适合儿童且有历史传承又为现实形态的民间美术。明确了高师美术学工艺课程中的民间美术教学内容应符合流传范围广、地域文化特点浓厚、工艺难度适合儿童生理特性、工艺材料广泛四个条件,如铜官窑、土家织锦、剪纸、蜡染等工艺都适合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前期在对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陶艺、刻纸、布艺等在基础教育校本课程中少量出现过,但因师资匮乏、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教学缺乏地域特色、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效果不佳,难以持续推行。
工艺课程课时有限,教学要以点带面,从几个典型工艺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将高师美术学专业的民间美术知识传授融入工艺课程教学环节中,将理论知识、工艺实践、艺术创新结合,构建三层递进式教学模式。不仅启发大学生们当代性的创新型思维,培养大学生们对传统工艺的探索精神,还融入了儿童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理念、方法与实践的尝试,使师范生不仅具有动手创作的能力还具有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素养。
不存在任何预先的编码方案或者先验设计的新方案适合新的数据,并且数据中出现的编码方案可能产生更准确的陈述; 因此,在编码期间,通常需要回顾评论、重新编码,以便适应编码方案中的新修改。[31] 根据新的编码方案,对同伴反馈进行人工分类,编码者和研究者对部分反馈分别编码,通过讨论解决编码者之间的不一致,对同伴反馈类型编码的信度进行测试。 综合运用文献回顾和人工编码的识别方法,耗时长但是信度高。
(三) 设计了三层递进式工艺课程教学模式
设计工艺课程教学模块,整合民间美术课和工艺系列课程,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作为工艺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入。在课题展开研究的第一年,课题组在长沙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试点,在专业选修中开设了工艺课程:纸艺、陶艺、布艺、绳艺、毡艺。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由于课程的工艺种类过于细化,导致学生的创作思维受到局限,作品材料和形式单一。中期研究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引入“纤维艺术”的概念。“纤维艺术”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对材料和工艺的开放性与高师美术学工艺课程的教学理念极为贴合,因此,课题组在保留陶艺课(后更名陶瓷雕塑课)的同时将原有的布艺、纸艺、绳艺、毡艺等纤维类工艺课合并成“纤维艺术”课,将土家织锦、苗绣、剪纸、毡艺、蜡染等融入纤维艺术课程中,将传统工艺与当代纤维艺术理念融合,达到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目的,变教学的单一目标为多元目标。2016年底,陶瓷雕塑课和纤维艺术课构成工艺课程模块,放入长沙师范美术学必修课程设置中。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作为工艺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入。
(四)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提高教学时效性
在教学中分阶段设计主题任务、带入社会项目,比如“互联网+”“大学生文创项目”等,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项目展开学习,带动学生将多种民间工艺糅合,进行当代艺术作品和生活用品创作。调动“教”与“学”双向主动性思考,建设“三位一体”工艺教学实验室,将教室、实验室、教师工作室融为一体,解决了师生课余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建立了共建共管制度,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保证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培养”的核心教育理念,使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更明晰。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四有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辅导员最为重要的工作职责。而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辅导员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练就好“看家本领”,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原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会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学生工作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传播者。
(五) 利用展览赛事推广教学成果、传播非遗文化
课题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工艺研究方向,依托课程教学,组建学生团队参加国内各级展览赛事,取得了多项成果。课题组成员还于2016年12月3日协助长沙师范学院承办了首届“湖南大学生创意陶艺竞赛优秀作品展”和2018年“蒲公英”项目组在长沙师范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坛”中的泥塑、纤维艺术师资培训。课题组主要成员连续三年主持和参与“西藏中学美术教师国培项目”,负责其中的纤维艺术、陶艺、纸艺的授课任务。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既调动了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又展示了工艺课程教学成果,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徐丹旭.高师美术学艺术考察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186-187.
[2] 于海燕.从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反观新疆高师美术教育——兼谈大学生实习支教角色转换[J].教育现代化,2018,5(52):139-140.
[3] 朱准.浅谈高师美术培养目标与当下美术教育的关系[J].教育现代化,2016,3(21):19-20.
[4]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常锐伦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6] 郭冬莉.高师培养研究型美术教师课程之研究——以“民间美术教学课程”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07,(6):74.
本文引用格式: 陈雪苗.基于民间美术传承的高师美术学工艺课程创新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0):151-15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0.048
基金项目: 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民间美术的高校传承与创新研究——以高师美术学工艺课程为例》结题论文(课题批准号:XJK014CTW021)。
作者简介: 陈雪苗,女,长沙师范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纤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