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省团校)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由于当下国内的教育体系借鉴于西方,所以两者之间看起来存在着一些对立与矛盾,部分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是旧习、陋习,是封建思想,是应当摒除的。但是这样一味的否定,却也会丢失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因此为了改变现在中国教育的整体之面貌,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才应当更加深入的进行剖析,然后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研究才能更好的适应国情。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弊端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自古所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作为习俗一直伴随在我们生活的左右。自有史记载以来,中华文明一直是一个崇尚文化,尊重教育的文明。古代多尊崇有知识的人,对于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是非常尊敬的。而自古所流传下来的教育理念及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着我们现在的世界观和教育观。所以应积极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弊端,用辩证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思想与现代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1]。
1.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弊端
1.1传统科举对于现代考试的影响
当前国内应试模式脱胎于古时之科举制度,是古代底层人民通往统治阶级的重要上升通道。然而科举制度是否就是完全没有弊端的呢?通过当下多数人对于应试制度的诟病来看答案是否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而唐沿用盛于明朝,是我国文官体系区别于西方世袭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开端。但是科举制度虽然给与下层人群一个上升的通道,可弊端在于无法选择专科人才。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所考内容仅是四书五经,这就使得历代专于科举的考生各个只会引经据典,而对于超出自己知识的知识不削一顾。严重的使得中国的科学、文艺水平在文艺复兴开始就落后于西方。所以,在当下教育中,启迪学生的思想要比知识一味注入学生的记忆中更加重要。要让学生们不仅学以致用,更加能够学有所长[2]。
1.2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抑制住了学生的科学思想观
中华传统文化很大一程度下所限于家族伦理关系之中,所谓“非礼勿思,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旨在要把人培养成“无欲无求”却也没有性格的存在。很多老师及家长口中的“听话”就将很多学生限制在了不敢看、不能说、不敢想的思想牢笼之中。这其中与在传统文化里要求大家都要融入社会,不要做特立独行的个体这一观点不无关系,是古代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而产生的错误思想。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中重视的是伦理纲常,而却非常的轻视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内容。直接导致了彼时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严重落后,就导致了整体的社会发展与当时的西方世界产生了严重脱节,最终西方发生了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处在故步自封,对外界不可一世的状态中,也就直接引发了之后的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2]。
1.3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教育的思想禁锢
在现代学术圈中总是将过去的教育方法称之为“不符合实际”对于以前的学者不削一顾,称之“腐儒”,称之“封建”,称之“糟粕”,然而这是否也是一种过于保守的思想呢。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就成为了中华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简单来说就是讲究“执两用中”,“中”的含义就是“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显示了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推崇,是整个社会都应尊崇的“道德”。而在个人德行方面,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从中庸之道到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的整个核心对于个人来说都是在教导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找寻事物的本质,而为人处世不要盲目冲动也不要畏畏缩缩。要提高自身的德行素养,要找寻人的智慧本性。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然而儒家却也并不都是如此“大道理”,寻求世界“大和谐”的。也有一些儒家的“规则”比如官本位思想、轻视科学技术,推崇“愚忠”,提倡“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都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变得成为死板的“书呆子”。这也是传统教育文化最为人所诟病的一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2.1注重提高自身修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古语,也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尊崇的基本信条,而其中“修身”则是放在第一位的。认为提升自我修养是人生的首要之事,且应当持之以恒并坚持不懈的去精进。其中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而在《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都阐述了古人对于自我修养的重视程度。而我国的现代教育则对于自身修养方面有些许的轻视,在修身一方面,素质的修养是我国现代教育要向传统文化汲取的养分之一。
另外,在传统文化中对于向他人学习亦是十分重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讲要积极的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并改正自身的缺点。<<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中有:“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讲了唐太宗得知魏征病死之后,感慨少了一个可以学习的好对象。综上,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有着独到的见解,从人类共有的品性出发,积极的处理人际关系,且增强自身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所以才会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是从品行、学识、方式及行为等方面进行转变,以此实现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2.2传统文化中教育应当注重因材施教
我们都熟知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运用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式的人,孔子对于自己门下的每个学生的脾气秉性和优势、不足都非常的了解。且为门下子弟们量身定制了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而将他们都打造成了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人才。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于在教学中所存在的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间的矛盾而言是一剂良药,现代教育中统一要求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因为每个个体间的所长不同,所以也应当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每个学生个体的特长与优势出发,发挥出相应的实力。现代的社会是需要多种方面人才的社会,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达到培养出各方面人才,而不至于使得每个学生都千篇一律的变成平庸的人。综上,能把各类学生的潜质都激发出来,而不至于所有人都千篇一律,就是古代哲学所带给我们的财富。
2.3传统文化中学思融合的落实
自秦皇汉武以史,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显目的明珠,四千年以来延续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语言、文字延古至今,我们还能够读懂公元前古人的文章,还能认识中世纪以前的文字,这都与中华民族非常注重教育这一情结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周边列国如越南、老挝、日本、韩国等也无不承袭着儒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圈。知识的传承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然而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能够“温故而知新”的创新型人才,而尽量避免会教育出“书呆子”。在古人的思想中,只有学以致用,能提出新的想法,新的启迪的读书人才是思想家,才是值得传颂的人才。而“腐儒”,就是我们所说得书呆子,是被唾弃的。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也应当注意要培养有学生新的想法,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避免“腐儒”的诞生。
4.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教育理念是否汲取了太多的西方“养分”,造成了与传统文化的矛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东方还是西方的判断不能有失偏驳,武断的来判断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无论是哪种文化,只要能够从古延续至今,就一定存在着精华的思想,是适应人类社会的。所以对于中西方教育理念间的不同和矛盾,要承袭中庸的理念,集取各家之所长,摒除文化的糟粕。用唯物主义辩证的方式来将不合适的变为合适的,不符合时代的提取成适应现代的。以此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黎.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以茶文化为例[J]. 福建茶叶, 2017, 39(3):354-355.
[2]李月娥, 刘伟, 晁玉方.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4):68-73.
[3]赵宏.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15(8):20-23.
论文作者:黄若林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思想论文; 现代教育论文; 孔子论文; 儒家论文; 学生论文; 科举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