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玉[1]2005年在《包头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我国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建设适合城市发展需要并充分考虑了人性化及地域性特征的居住区环境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增加城市景观,创造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空间的需要,并最终体现本论文所探讨的在居住小区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本文从“人居环境”这一概念入手,在文章的绪论部分,首先解释了人居环境理念的释义,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再对国内外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的理论及发展状况加以简要的介绍和回顾,同时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的居住环境观念,国内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设计状况和国外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理论叁部分进行了重点论述,然后在论文的第二章,通过对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系统的解释论述和对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质疑与反思,探讨了在居住小区设计中如何表达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并提出在我国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设计中如何充分体现其处地区的地域性特征的课题。论文的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第叁章通过对地域主义和景观环境的剖析,着重论述了城市住区环境的地域性问题,然后在第四章以包头为具体地区,用前文分析的理论体系,对包头市的地理、气候、人文等进行了简要分析,深入分析探索了在该地区运用地域性和生态性设计理念来进行环境创作应注意的几个原则和设计要点,并提出了体现包头地区特色的住宅区环境设计方法。最后在第五章,以一个笔者曾经做过的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的实际工程项目为例,说明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如何运用以上总结的设计原则,充分表达住区生活环境的地域性,生态性的人文关怀。
王健[2]2004年在《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对我国传统聚落的演变历程,生态哲学内涵与形式分类的研究入手,回顾国外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寻求居住形式研究的框架和方向,以“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体系架构为指导,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思想,理论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入探索适合的城市居住区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未来居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从而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设计理论体系。
周辉[3]2008年在《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居住环境作为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发展基质,因此,改善居住区环境,创造融于自然、满足视觉美感、有一定生态效益的居住区环境有益于提高众多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而地形作为这一系统和基质的承载者,研究好其在住区环境中的设计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利用和塑造居住区地形的研究,探索出合理可行的地形设计方法,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尽一份微薄之力。多数园林地形设计通过改变地表竖向高程,有效地组织空间变化形式进而创造出更多令人愉悦的、利于人们休息的、便于识别的特色空间,但是,地形设计也应通过关注人际交往和社区生活来寻求人性化的支持,以便能营造出无限接近自然的居住区园林环境来满足人渴望自然的需求。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在探索地形的类型特点、功能作用及其与住区环境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地形设计在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中的居民日常户外使用、景观形象和环境绿化叁个层次应综合考虑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这些研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与平坦地形相比较而言,本文肯定了起伏变化的地形在住区环境中所能发挥的更为持久而有益的作用,从而引起决策者们在居住区环境建设过程中重视地形利用与设计的思想意识。2.通过对中西方园林中地形运用的分析,揭示了山水地形条件对于中外城镇聚居地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城镇的物质与人文两种环境中的影响表现更为突出。3.对于居住区环境中地形的分类,本文认为“水面”是地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地形,并简要阐述了水体造景的一些特点。此外,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硬质地形与软质地形两大类型,希望为以后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另一种思路。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地形,只要是为居住区环境建设服务,都应该从住区环境景观形象、居民日常户外使用及环境绿化叁个方面进行考虑,方能真正起到提高城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刘慧[4]2010年在《城市居住区宜居性及其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紧扣“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首先阐明了居住区宜居性的内涵和理论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就城市居住区宜居性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设计建构和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重点对构成居住环境评价的6大指标体系,安全性、公共设施、生态园林环境、交通出行、社区文化、建筑与规划等具体评价内容、数据获取和方法选择等进行了研究。典型案例分析中,在把握安徽省合肥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居民的问卷调查,总结了居民对居住区宜居性的总体评价特征,分析了不同建设时期、不同区位对各级各项指标评价结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居住区环境建设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在安全性、生态园林环境、建筑风貌等基本指标上在一定程度满足了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但是在区内停车场地数量、区内停车秩序、内部休闲活动等公共设施等项目上居民的意见仍然很大,居住区宜居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李亮[5]2007年在《西安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再生》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在城市的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必然趋势的背景下,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应如何保证自然生态的和谐完整、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论文以西安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原生态思想”为指导,将在此思想指导下的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再生作为解决城市居住区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念,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进行了总结,随后对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界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认清了居住区生态环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论文从生态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城市居住区现有问题的剖析,提出以“原生态思想”作为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思想,以城市生态格局、居住区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系统等层面构建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研究的着眼点,深入分析了西安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再生的途径。论文结合对“紫薇·臻品”居住区的调研,运用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其进行分析,指出了该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最后,结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对西安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再生提出了统筹规划的生态性原则,初步构想了原生态的指导理念、自然优先的设计思想、整体性的设计原则和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陈鹭[6]2006年在《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居住区园林环境是整个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住水平有重要影响。我国城市居住区正在面临从单一小区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的趋势,这将对居住区园林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同时,随着居住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居住区建设的数量,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占很大比重,甚至将近半壁江山,因此,居住区园林环境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园林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研究,改进居住区园林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论文就居住区园林环境建设提出了如下观点:第一,居住区园林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居住区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专业共同参加。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这叁个专业的互动。从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可以把规划设计过程分为城市规划层面、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居住区建筑设计层面和风景园林层面四个层面。在这四个层面中,尽管各专业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要真正实现良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要真正获得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居住区,就必须实现专业间的互动。必须打破以往的规划和建筑先行,再由风景园林补空的做法,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工作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要改变单向的建筑决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的要求调整园林,也根据园林的需要改进建筑,并经过从建筑到园林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园林环境的共赢。第二,居住区交通问题,特别是居住区静态交通问题,对居住区园林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发展中,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增长速度迅猛。于是,由于对小汽车停放问题考虑不周,目前许多居住区中车满为患。大量的地面停车,其结果只能是挤占本来就不宽裕的园林用地,对景观的负面影响很大。应当对居住区停车方式进行控制,保证园林用地。第叁,目前的城市居住区绿地指标系统不够完善,特别是从建筑与绿地面积平衡角度考虑较少。现有的居住区绿地指标不能反映绿地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居住区容积率的增加,仅仅靠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经不能完成对居住区园林的科学的指标控制。建议引入绿地比这一新的指标,通过对绿地面积与建筑面积、绿地率与容积率关系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更客观地反映实际问题,更有力地对居住区园林绿地进行控制。第四,不同的住宅类型对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应当区分别墅与低层住宅、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不同要求和在风景获得上的不同特点。在规划设计中,应当进行楼栋风景分析、套型风景分析和房间风景分析,在这种风景分析的过程中,还要对高度变化对风景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这一系列的风景分析,对园林设计和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进行协调,通过景观手段改进整个居住区的综合设计水平。
卢圣[7]2010年在《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威胁,为追求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当今人类对未来发展模式的共识,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一隅。该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居住区园林设计方法,提出将“园林可持续设计”的概念作为居住区园林设计的方法。在重新审视国内外近现代城市居住区从单纯的居住区设计到社区设计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纵向理解人类居住区发展趋向,同时从横向的角度分析现有的居住区的设计问题。对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居住区可持续设计的评价框架体系及评价内容。目的在于结合中国当前居住区建设和开发的实际,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居住区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围绕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1)园林可持续设计方法是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基于风景园林的使命,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及环境变化趋势,寻找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法,而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内核的园林可持续设计方法,契合了这种变化。作者认为园林可持续设计的形成是园林设计方法的范式进步。(2)通过回溯近现代国内外的城市规划发展及居住区园林的嬗变,该文认为无论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规划还是当代理性的城市规划,人们都是在沿着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物质规划为主、精英式规划、居住区与城市关系分离等,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失衡和人本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的问题。正因为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受认识的深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影响,所以城市和居住区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并依赖于可持续设计技术。(3)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园林可持续设计”的定义:“综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知识,统筹平衡环境、经济、社会叁个维度的因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应用景观材料、保护和构建代际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尊重自然遗产和传统文化并重视设计管理的一种园林设计的方法。”并就园林可持续设计方法做了探索和总结,即:①融入生态关怀的整体性关注;②尊重自然;③尊重地域文化;④人性化设计;⑤以可持续性技术为支撑。⑥公众参与设计;⑦节约化设计。(4)针对现代城市发展状况,就居住区园林设计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的主要方法和主要原则:主要方法如下:①结合自然环境的设计方式;②注重居住区园林中的交流空间的创造;③应用可持续性技术方式营建节约型园林;④注重居住文化精神的传承;⑤注重创造心理愉悦的环境设计。主要原则:①全过程原则;②最低能耗原则;③自然-社会-经济均衡可持续原则;④技术可持续性原则;⑤管理可持续性原则;⑥公众参与性原则。(5)在研究对比相关评价方法后,该文建立了可持续园林可持续性评价框架体系。在分析建筑及相关居住区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园林可持续评价指标的四大类分类方法,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促进评价、人工环境质量的评价、文化传承性评价、经济性评价。同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初步的设定。作者认为,在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可持续设计的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在人工与自然环境中寻找和平共处之路。在园林可持续设计思想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园林,为人居环境作出贡献是风景园林专业应当有的历史眼光和责任。
王健[8]2008年在《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逐渐由“量”向“量与质”并重的方面转化,即从追求住宅面积——讲究房型——注重室内设计转向重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质量。然而,由于当前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区,以及规划→建筑→景观这种分段式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模式带来的整体观念淡漠,使得城市居住区环境始终难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当代居民的需求。现代“人本主义”的回归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设计方法论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这就是:从线性思维到整体思维,从规划、建筑、景观各专业的界限分明、各自为政,到叁位一体、融贯发展。建立在多团体、多专业学科整合基础上的整体设计是现代人居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研究新世纪“以人为核心”的居住区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入手,系统总结了组成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各个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新世纪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整合居住区规划、建筑、景观各个主要方面,形成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完整的整体设计理论构架;最后,提出城市居住区环境应该以与城市设计相对应的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为核心,集规划、建筑、景观于一体,并将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作为实施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深入探讨了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导则的制定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新世纪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研究在传统的以规划和建筑为主体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机制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风景园林学这门学科在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作用,突破以往界限分明、各自为政的设计模式,实现包括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在内的多团体、多专业的整合,形成一个系统而高效的整体设计机制,从而满足当代人对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多层次需求,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梦想。本文力求突破以往对城市居住区环境表象形式的研究(如形式、风格、技术、审美),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上探讨新世纪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理念与方法,为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为相似规模的园区和建筑集群(如校园、科技园区、中学等)的环境整体设计研究打下基础。
刘巍巍[9]2007年在《城市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是一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多种职能的综合体,为人们提供居所,为人类构筑聚落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而城市居住区是这一职能的主要载体,是城市构成最主要的物质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人居环境正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城市的人文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决定着城市总体布局形态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居住区建设最主要的发展目标。进行居住区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影响下,在价值观念、理论基础、方法原理、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从思想观念到实际操作都需要一系列的变革,使之推动建筑与城市划的实践,丰富建筑领域的内涵。在人居环境设计中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和归宿,努力创造出良好、舒适并具有安全感、归属感、人情味以及有较高生存情趣层次的居住环境。居住小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单元,它是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产物居住小区的发展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小区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居住环境的同时,渴望所居住的小区能给自己带来归属感。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快速城市化下,如何建设适合人居的、符合人们心理的人居环境亦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进行居住小区归属感研究。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研究,是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全新课题。居住小区归属感,指居民对本居住小区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良好的居住小区环境是居民产生归属感的标志。研究影响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的主要因子,并进行定量评价,试图揭示规律,为指导项目策划和小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连市的居住小区进行调查,充分考虑评价因子的代表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选取5项一级指标和25个单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rfer8.0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连市居住小区归属感进行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居住小区归属感的主要因子有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大连市居住小区归属感的整体评价较好,市内四区存在差异;归属感的高值区域分布在生态环境风景区、商务活动中心、靠近海岸线的地方及交通便利的地方。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的核心就是体现现代人的关怀和尊重,在当今时期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住区环境提出了领域要求、交往与休闲要求、自然要求、参与要求、自我实现需求,具有归属感的住区环境就是要满足人对自身的需求出发,创造出关爱人们自身的室外生活的物质与精神家园。
赵元月[10]2012年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广州市近郊住区散步环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对住区环境需求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住区环境逐渐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趋势,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居民需求的成为我国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以广州市近郊住区散步环境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科学理论分析住区居民散步活动的需求层次和行为心理特征,从人性化的角度对住区散步环境的系统建设目标、建设要素及建设方法建设研究,探索有效提高居民散步环境品质的综合策略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全文共分为六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分析住区散步环境问题研究的缘起,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概况、评述,提出论文研究方法、思路及框架。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城市住区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说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引入对我国住区环境建设及研究的意义,并对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分析对散步环境研究的启示。第叁部分:对广州市近郊住区散步环境中的居民活动进行分类,分析散步活动的经常性,并对居民散步行为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广州市近郊住区居民散步活动面临的问题并阐述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提出广州市近郊住区散步环境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散步环境的系统建设目标与建设要素。第五部分:对广州市丽江花园的散步环境构成、居民散步活动现状、散步环境使用状况叁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及评价。第六部分:从散步网络、散步景观、散步设施、散步环境使用状况评价四方面提出广州市近郊住区散步环境系统建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包头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研究[D]. 张文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2]. 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研究[D]. 王健. 合肥工业大学. 2004
[3]. 居住区园林环境地形设计初探[D]. 周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 城市居住区宜居性及其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D]. 刘慧. 合肥工业大学. 2010
[5]. 西安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再生[D]. 李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6]. 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D]. 陈鹭.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7]. 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D]. 卢圣.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8].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D]. 王健.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9]. 城市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研究[D]. 刘巍巍.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广州市近郊住区散步环境研究[D]. 赵元月.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环境设计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城市设计论文; 园林专业论文; 居住区道路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