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学数学已七个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可以成为后来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形成的“催化剂”吧!
自进入小学教学以来,我也曾彷徨与忧虑过。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
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轻松而乐学。
二、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形成
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能力良性发展
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
四、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
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
五、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逐渐形成
教学中每每让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形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七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展现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
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问题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学生每天必练几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
2.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形成错了就改、再错再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
3.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几年的教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的内容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老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始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强的问题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凑和”等思考才能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学生都不能从中形成有条理地表达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一个练习题就足以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零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教学二年级,我一定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知道什么信息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可以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列表、模拟、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
4.一定要在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性地解决乘、除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调试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论文作者:胡 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能力论文; 我想论文; 二年级论文; 数学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