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意义和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途径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及诸国家集团之间在高新技术方面的角逐日益加剧,并在角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大趋势。以此为背景,本文界定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并分析了二者的主要特征;论述了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新产业的形成、高新技术的推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等各方面的重大意义;最后针对我国高新技术及国情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我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诸种途径和对策。
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而且在近二、三十年代来,世界各国及诸国家集团在高新技术方面的角逐日益加剧,并且在角逐的过程中表现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大趋势。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了这一历史大趋势,鲜明地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09页)的科学论断。这对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如何发展高新技术,实现其产业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意义和中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要性及其途径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高新技术。对于现代技术群,世界各国用不同的概念来概括它,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1)新技术或新科技,这一概念突出了“新”的含义,强调了技术发展的动态效应。(2)高技术或高科技,突出了人的智能的高度集中,反映了人的智能、研究与开发在这些新的技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综合以上两类概括,不妨把现代技术群称之为“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群的统称,它是能够带来高经济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能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的新技术。它主要包括六大技术领域和十二项标志技术:生物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一是基因工程,二是蛋白质工程;信息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一是智能计算机,二是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一是分子设计,二是超导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一是核能聚变技术,二是太阳能利用技术;空间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一是航天飞机,二是永久太空站;海洋技术领域,其标志技术一是深海挖掘,二是海水淡化。另外还有激光技术等。
高新技术的特征主要有:国际化,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不同制度的国家既联合又竞争;民用化,高新技术的成果快速地向民用方向转移;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商品化生产紧密衔接,三位一体;综合化,高新技术是多个学科、多种技术的边缘交叉,因而只能是多种人才、多种行业的优势综合的系统工程。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传统意义上的科技主要追求的是科学价值,一般对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看得比较轻,而且其研究规模较小,科技研究与生产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由科技向生产的转化需要诸多的中间环节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仅追求科学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高新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商品化性质。
由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和经济、社会一体化、民用化等特点所决定,高新技术表现出二重性,一方面,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属于科技研究的范畴,其成果表现为科技产品;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又属于经济学范畴,其产品也是商品,且能带来高额利润和高经济效益,这高利润、高效益来自高新技术产品的首创利润。从高新技术的综合化、国际化的特点来看,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研究相比,其规模要大得多,甚至连传统的工业企业也难以比拟,如美国实施的“星球大战”计划,耗资上万亿美元,美国80家最大的公司投入,科技专家投入人数达18500人等,这是传统的工业企业所难以达到的。因此,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既有科研的性质,又具有产业的性质。高新技术产业化就在于进一步突出高新技术的产业性质。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地讲,它包括这样三个环节:高新技术的发明与研制,产生出高新的技术或设计思想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把高新技术或设计思想转化为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使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大规模的生产,通过市场向外扩散。这三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是因为,每个环节的产品都具有商品的性质,都能带来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三个环节是统一个整体中的三个环节,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利用和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三个环节的静态结构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从高技术产业发展来看,或以某一种高新技术为核心繁衍出高新技术——经济体系,或以几种高新技术相互渗透构成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群落。发展高新技术的根本着眼点就是使之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不形成产业而发展高新技术是没有多大价值和前途的。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是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这个统一体的不同角度的表述。
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对于一个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可以形成新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新型产业,被称为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就是由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是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九大技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如微生物、酶、细胞、基因四大工程,动植物、药物、疫苗、生物计算机等的研究和开发;生物医药产业,如与新材料相结合,有效替换和重建的各种人工脏器及各种诊断仪器等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光电子信息产业,如光、电、声、磁物理性质的综合利用,全息图象处理等的研究与开发;智能机械产业,它使人们在体力、智能方面得到彻底解放;软件产业,如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等的建立,系统软件、智能软件的研究和开发等;超导体产业,如超导电机、超导输电、超导输能,超导电子器件、超导计算机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太阳能产业,研制生产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传输、存贮等装置;空间产业,包括提供卫星发射、载荷、太空旅行、空间商业服务,地球外进行生产和实验,外星球上采掘新资源等的研制与利用;海洋产业,包括南极的开发,海水的处理和利用,深海采矿,建立海底城市等的研制与开发。以上九大产业又可以交叉渗透,形成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即高和新。“高”体现在以下六大方面:高效益,因为高新技术产业能够获得首创利润;高智力,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高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手段是高精密仪器,价格昂贵,且参加人员大都是高级科研人员,薪高;高竞争,高新技术具有时效性,第一个掌握它的才算高,才算新,大家都掌握了,就无所谓高和新了,因此竞争特别激烈;高风险,竞争中失败了,就意味着破产,并且在竞争中不可能人人获胜;高势能,即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文化等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有着很高的态势和潜在能量。“新”的特点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1)技术的改进,(2)技术的复合,(3)技术的创造,三个层次都属于创新。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加速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的科技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的途径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生产。从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需要诸多的中间环节,从科研到生产这一过程的周期长,并且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不同,受到当时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生产设备和能源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而高新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产业是高度知识密集的产业,是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是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社会商品生产融为一体的产业,从而克服了传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缓慢的缺陷,除了高新技术产品本身是商品外,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的诸环节的周期大大缩短,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人员本来就是高层次的科技人员,其设备、设施都是一流的,能源、资源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自己要解决的,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保证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加速推广和应用。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将技术的改进、技术的复合和技术的创造,即技术创新与传统的产业作为一体来研究、开发和利用,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使其研究成果直接建立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从而能够使其成果具有直接的应用性和民用性,保证了高新技术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且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本身就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部门,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它对其他产业的渗透作用就更加直接、广泛,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在其他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再者,高新技术产业化必然伴随高新技术产品的商品化和国际化。既然高新技术产品是商品,那么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其产品在高竞争中是否获胜,是否具有首创利润,同时国际化的特点要求高新技术的成果要在国际大市场中立足、取胜。这样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国际化必然带来其高竞争性,这高竞争性反过来刺激高新技术产业保质保量地进行研制和开发,并且一开始就把高新技术产品是否能够快速地转化到生产中去,是否快速地推广应用作为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首要条件。因此,高新技术产品的商品化、国际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竞争性大大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研制高新技术产品,加速推广应用这些产品。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使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科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其实质是科技成果不断地向生产领域转化,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使高新技术成果直接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如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所带来的高经济效益。据美国国际资源发展公司的调查资料,1980年美国高新技术陶瓷的产值为8.3亿美元,1985年为14.65亿美元,预计1995年将要达到66亿美元,人工智能正悄悄地进入制造业,产品市场价格正日趋上升。1981年其产品价值为5200万美元,1986年猛增到10亿美元以上。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结果将使美国的农业大量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来提高经济效益。据1986年美国报刊的有关报道,预计今后25年,为了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年产量需增加1.8%,而其中仅0.3%的产量来自于生产的土地面积的增加,而1.5%的产量主要是依靠高新技术,特别是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基因拼接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改变动、植物的遗传特性。目前,美国开发生物高新技术用于动植物的一项进展是用微生物大量生产蛋白质类的药品,包括激素、酶、氨基酸和饲料添加剂等。仅仅这项进展就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如一些公司通过遗传工程技术研制的生长激素,用于刺激乳牛产奶。技术评价局预言,今后三年内,美国将把生长激素投入商业性生产,1982年每头奶牛产奶为5400公斤,到2000年,每头奶牛至少产奶10800公斤,年增长率为3.9%。
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结果能够使高新技术成果直接地推广应用于生产,转化为高经济效益。美国仅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使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高经济效益的发达国家中的一例。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不断地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化,使高新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如日本、新加坡、韩国、西欧各发达国家等,近年来的高经济效益,主要是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化,保证了高新技术产品的高效益。
三、我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要性
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国、国家集团之间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的角逐更加激烈。1983年美国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1984年日本制定了“振兴科技的基本政策”,1985年欧洲共同体国家确立了“尤里卡计划”,同年经互会成员国鉴署了“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另外,印度于1983年公布了“高新技术政策声明”,韩国于1989年提出了国家长远发展构思,南斯拉夫于1986年构思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实力的国家都卷入了这场高新技术及其实现产业化的竞争之中。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9页)
中国经济起飞需要一体两翼,即大中型企业是主体,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两翼。1989年,中国大中型企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2.2%,乡镇企业1990年的产值已占全国1/4的社会总产值和1/3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超过1000亿元。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这一翼显得十分单薄和软弱。而从9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的任务来看,各行各业都要求用高新技术来武装、改造传统的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现代科技本身需要高新技术来装备,社会发展需要高新技术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尽快使中国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这一翼粗状和强大起来。
四、我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途径
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中国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途径。
(一)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中间环节的研究
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般途径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生产。其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研究属于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的范畴,属于由基础科学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比较单薄、软弱,我国的经济实力也有限,因此应当吸取过去那种盲目追求“全面赶超”、“自成体系”的教训,真正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采取“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方针,大力加强我国技术开发和应用等中间环节的研究。
如果说基础研究产生实效的概率较低,而且其研究成果多体现为新原理、新知识的发现,一般需要以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形式发表出来,因而易于“免费借用”或者说具有“国际公共财产”的性质,那么,技术开发和应用等中间环节的研究生产实效的概率要高得多,而且其研究成果大多体现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和改进,一般以专利、诀窍、实物作为成果形式,是商品交换的对象,因而具有“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私有财产”的性质。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少搞基础研究,多搞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是比较切合我国的实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正是采取这种发展途径,将研究力量集中于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应用等中间环节的研究,使其科技投资收到了很高的效益,这也是日本“二战”后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国人民抓住技术开发和应用这一中间环节的重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定能够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实现产业化。
当然,基础研究毕竟是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之源,因此在抓好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这些中间环节之重点的同时,亦应适当重视基础研究,以避免象日本那样在科技方面背上“白坐车”的坏名声和以后出现的后劲不足的现象。
(二)建立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一体化组织
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支撑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除了兼顾基础研究,着重发展技术开发和应用这些中间环节之重点外,还应针对当前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的科技——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从各个不同层次上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首先,建立和健全我国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在已涌现出一大批资金雄厚,研究开发能力强,规模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如由国防科技系统的研究院、所、发射场、测控基地、各类地面站及信息处理系统组成的商业化的航天企业集团公司;广东省的嘉陵集团、万宝集团、中山集团等;江苏省的熊猫电子集团、金陵石化公司、太平洋色织集团等。这些大型的企业集团,经济实力雄厚,装备比较精良,聚集着大批科技人才,有能力去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形成规模经济。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将是中坚力量,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诸如此类的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其次,大力创办科技孵化中心。科技孵化中心是80年代初在美国、西欧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它以扶植小企业的成长为己任,为小企业提供低租金的办公场所、秘书、通讯设施、计算机和技术、法律管理知识的咨询等服务,并提供其发展所需用的资金。科技孵化中心在一定期限内或达到一定的营业额后,必须离开或让位于新的企业。在我国目前商品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科技开发创业支撑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借鉴欧美各国科技孵化中心的成功经验,在我国沿海城市和内地大中城市建立起一批科技孵化中心,通过方针政策的引导,提供高效低价的技术咨询、设施和帮助筹措创业和发展资金,使高新技术产品形成规模经济并打入国内外市场。这样必然激发起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从而有助于建立起一批高新技术风险企业,逐步完善科技创业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顽症,加速技术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速度,达到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的目的。
最后,积极组织跨部门的横向联合形式。我国近几年来横向联合势头迅猛,成效显著,在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推进这种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横向联合形式,打破原有系统和部门的界限,组织联合实体,使科研、开发应用和生产一体化。这种联合形式是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有关的大、中、小型企业联合组成,以科研开发与生产联合为重点,以新产品和市场开发为目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动力的。这种联合形式,既可以围绕国家的科技开发研究发展战略或计划及各级政府的高新技术项目来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横向联合,也可以通过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来组织、开发、生产、销售作为联合的出发点,还可以通过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二次开发和创新,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等来寻求联合。这种联合形式,能够缩短科技研究与生产之间的距离,使科研与生产有效地结合为一体。基于我国目前已经拥有的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只要组织得法,各方面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稳步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自1988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火炬”计划以来,全国已有深圳、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30多个具有人才、技术优势或沿海对外开放优势的大中城市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使高新技术产业化初具规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生产的转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深化改革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新途径,以及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问题。(1)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在开发区完全建立起来,表现为在资源配置上,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还未有机地结合,并未得到很好的运用;开发区的部分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完全分离,责权关系不明,企业缺少应有的活力;一些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没有重大突破,政府管得太多,统的太死的问题依然存在等。(2)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作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主要力量,在开发区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3)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其数量、规模都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寻找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战略。(1)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开发区的同时,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再兴办一些开发区,使我国从沿海到内地,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形成星罗密布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格局。(2)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遵循“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形成支柱”的原则,确立各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任务。(3)走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并举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道路。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但是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国际性的特点,开发区中的企业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的同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并能进一步地进行二次开发,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成效。(4)正确选择我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条件。(5)抓紧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开发区中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高新的技术,“低旧”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是难以管理好开发区和其中的企业的。(6)建立健全开发区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区,这是保证开发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文曾得到我的导师李以章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标签:科技论文;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应用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