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探求一种平衡方式,避免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以人民公园片区城市设计为例,进行基于“织补理论”改造方式的探讨。
关键词:旧城改造 织补 城市文化 城市生活
Abstract:In the urban redevelopment process,the search for a balanced manner,avoi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demolition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To People's Park Area urban design as an example,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darn theory" the way of reform.
Key Words:Urban redevelopment,Darn,Urban Culture,City life
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都是在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兴产业的扩张,造成城市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使城市空间结构出现间断性。这种间断性的出现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都是不利的。对于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城市显然不能像新城建设一样推倒了重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城市的一个街坊,一个片区对城市进行局部的“织补”,缓解城市矛盾。
1 文化的断层
对于旧城改造,首先需要提到的就是“城市”与“文化”。“城市”与“文化”是两组既不相同又如影随行的概念,并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缺少文化的城市是残缺的,就如同有灵魂的生命体才有活力,在文化支配下的城市才具有生命力。文化是城市的内在美。
由于朝代更替,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历史文化很难完整的保留下来。而到了近代由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扩张,缺乏城市规划的指导,部分地区的城市文化受到灾难性的破坏。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割断,新旧文化形成明显的断层,有些地区甚至找不到传统文化的积淀,而尚存的文化遗迹也沦为“文化孤岛“。当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街道、建筑消失,取而代之是千篇一律的新建筑的时候,城市文化也随之消失,城市面貌也趋于“千城一面”。
2 城市功能的断层
城市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在不断老化。如果不进行更新和发展,只能使城市失去生机与活力。
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本身的发展呈现了不均衡性,中心区的高楼林立和旧城区的破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新城区已经向高端、国际化发展的时候,旧城区却还保持几十年前的生活情景,在当今土地资源日益缺乏的情况下,这些区域已经不能承担城市赋予的功能,与周边区域形成断层,我们需要对这些区域,按标准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同时赋予新的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3 城市生活的断层
人们的生活方式总是与所在的地域特征联系在一起的,相应的地域性特征呈现了独特的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新城区来说,旧城区在公共设施配套、街区环境、生活娱乐设施都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但如果照新区的模式照搬过去,就会彻底的遗弃地方性的传统生活方式。
4 “织补”概念的引入
4.1 对织补概念的理解
织补在字典中译为:1.用纱﹑线等依照织物原有的经纬交织规律把破处补好。2.指编织补缀。
城市就像一件工艺品,我们不能对它一律大拆大改,而应当精心的整理修补,就像对工艺品进行织补一样。“织补”概念的引入旨在缓解旧城保护与新城建设的矛盾。
4.2 城市织补在旧城改造中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成为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大问题,大拆大建能最有效的解决城市功能的发展问题,也能给人们提供所需的生活配套,同时也能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但在旧城区里蕴藏着太多的文化历史,是人们寄托情思、寻找回忆的地方。而“织补”理论的提出旨在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区域的改造,恢复传统的街巷体系和传统的广场等公共空间,改造生活配套、城市环境,使城市变得更舒适宜人。形成既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又保留传统的新空间,形成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同时适宜现代生活的物质载体。
5现阶段旧城改造的误区
5.1 破坏式的大拆大建
采用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建设新城区。这种改造方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大片的历史街区夷为平地,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无情摧毁,取而代之的却是始终如一的新建筑,城市的面貌趋于“千城一面”。
5.2 完全保持旧城区原貌
将部分旧城区从城市中割裂开来,保持旧城的原貌,只进行简单的维护和立面改造,作为旧城“标本”。城市的老旧街区大多房屋破败街道狭窄,居住环境差,而这里的居民很多人也盼望着拆迁。这种改造方式为了保护传统而限制更新,发展,将使城市失去生机与活力,不能容纳生活,使城市空壳化。
5.3 利用形式上的仿古体现历史文化
单纯为了体现历史文化,拆掉老城区,修建仿古建筑群,以现代的材料、现代的色彩恢复现代人眼中的“老街”。这些“新古董”失去了历史建筑物的原味,失去了旧街区的风貌,同时也失去了人们对传统的记忆。
6城市织补的改造措施及特点
6.1 文化产业打造带动整体发展。
6.1.1 通过片区老建筑的更新改造,功能置换,提升片区品质
老建筑重新装修改造,改变原有功能,赋予其新的商业功能,并引入现代的商业运营模式。
上海新天地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对保护建筑进行全面整修,保留历史文化底蕴。并采用中西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项目品质。通过文化街区的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新天地的成功再现了上海海派文化,成为上海靓丽的名片。
6.1.2 引入创意产业,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型产业形态。
充分挖掘产业文化价值,对片区建筑进行功能转变和适宜改造,注入新的产业形态(如创业产业等)。结合商业,办公,居住,休闲娱乐等业态,避免园区功能单一,提升片区活力。
以北京三里屯SOHO为例,通过“社区+商圈“的模式,将城市中的娱乐、消费、社交、创意汇聚到这里,形成一个拥有无限活力的场所,提升周边地区的商业价值。
6.1.3 挖掘片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旅游定位。
安排和布置呼应定位主题的旅游服务设施,创造低密度,低强度参与性消费空间场所,既满足城市生态景观需求,又实现多样化,多功能的旅游空间。
6.2 在旧城的肌理上,更新新城市体系,引入现代公共空间。
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延续城市肌理,更为有机的更新城市。解决各组团间的交通问题,完善区域配套,建立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新城市体系,结合新增的绿化,公共空间,兼具新旧城市的优点。
6.3 完善城市功能,织补城市生活
城市织补的重点在于织补城市生活,通过对城市配套设施的更新及增添,增强区域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尽量保持区域原有生活模式及空间特点,并兼具现代生活需要,成为既具现代生活品质,又具传统生活特色的片区。
7城市织补的实践
人民公园片区城市设计探讨——寻找老成都城市生活记忆
7.1 项目介绍
人民公园片区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本次研究范围北起金河路,南至锦江,东为文翁路,西侧为小南街,面积约5.5平方公里。属于原少城的南垣,东靠成都市的心脏天府广场,南临府河,依托人民公园,是难以再生的城市中央稀缺资源。
7.2项目背景
7.2.1 城市规划背景
天府广场—陕西街片区是成都打造“两轴四片”城市骨架中四片区之一,定位为核心商务综合区。作为与之相邻的人民公园片区,现状的城市功能不能满足与商务区功能互补的要求,需要对产业进行引导、更新和完善。
7.2.2 区域设计背景
(1)历史文化层面
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为原少城区域。少城又称满城,是清朝时朝廷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而区域中的人民公园历史也称为“少城公园”。虽然经历朝代更替,战乱,区域内还尚存一些民国建筑,但由于疏于保护,建筑风貌不佳。
(2)区域功能配套层面
整个区域内配套有医院、学校、农贸市场、派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但分布零散,规模偏小,并且设施陈旧老化,不能满足片区需要。需要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进行集中和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档次。
(3)城市生活层面
现有居住建筑陈旧,配套设施落后,居民生活品质低,现状街区多为居住建筑。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外墙斑驳,采光、通风条件较差,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或地震因素影响,已出现损坏情况,违章搭建情况严重。尤其在祠堂街地块中,尚存大量上世纪50-60年代砖木建筑,处于基本荒废状态,总体居住环境恶劣,现有居民更新、改造意愿强烈。
现状居住区密度大,居住品质低。周边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集中于人民公园内,缺乏小型街头公共活动空间,市民生活多集中在人行道两侧。
7.3改造策略
以“织补”理论为指导的旧城改造原则
成都是一个现代化都市,也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受不同时期政策,体制的影响,在城市的许多片区都出现了断层,这些片区在用地结构、生态系统、城市肌理、服务设施、社区等方面,都已经与这个城市的发展不相符了。人民公园片区正是这样的一个片区。我们希望从人民公园微观的城市环境扩展到整个城市,重塑城市广场、街道以及城市开放空间,织补被城市建设肢解的城市肌理,从城市各个系统入手,提出织补的策略,解决城市在功能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并提高城市的品质。
7.3.1织补城市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
在改造中传承少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建旅游价值体系,发展城市体验游。以少城为文化符号,发展地方特色餐饮、休闲项目,强化现代服务体系。丰富和发展城市生活,完善片区的城市功能。提出“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旅游元素,发展城市生活,完善城市功能”的概念。
在具体方案设计中,在半边桥街沿路设置商业街,建筑风格采用民国的建筑形式,在街道空间上也尽量还原传统空间结构。通过戏台,钟楼的设置重现传统场所的记忆。保留并改造原有民国建筑,并赋予新的功能与新建筑相互补充协调。
7.3.2织补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及用地功能,满足城市需要
根据上位规划及城市发展战略对区域产业功能进行分析,调整区域业态。
通过经济测算及近期拆迁意愿的调查,区域内部分地块开发条件较成熟,为一期开发用地,而其他地块为远期开发用地。通过进行现场调研,区域现状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设施及商业空间较零散。我们通过进行土地置换与整合,形成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中心,服务便捷的综合住区。
通过用地功能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建议将区域的功能形成三个层面:
一:对外服务区,以人民公园为中心,外向型为一般市民及游客服务,设有特色步行街、公园休闲区等。祠堂街地块还设置高级酒店功能。
二:混合过渡区,以君平街沿线为主的混合商业、休闲文化、餐饮业,衔接内外两个不同功能区。
三:综合住区,围绕汪家拐街沿街设置社区商业、文庙西街设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综合性高档住区,满足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城市功能的要求。
三个区域通过连续的商业街区串连,形成完整的体验动线。
7.3.3织补城市交通——梳理城市交通系统,缓解区域交通压力
区域原有道路系统较为成熟,但由于部分道路禁行,道路较狭窄,高峰期易拥堵。停车多采用占道停车方式,这样进一步削弱了道路通行能力。
在设计中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措施解决区域交通问题:
1、以君平街、文庙西街为区域东西交通骨干,连接文翁路及小南街;
2、南北向以汪家拐街与塘坎街为主,形成网络化的道路体系。
3、住宅以地下停车为主,旅游、商业停车集中于半边桥街地下车库。
7.3.4织补城市生活——改造街区空间,延续生活记忆
街道空间是城市至关重要的公共空间,而对于本项目来说更是重点。人民公园片区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气息很浓厚的区域,而我们对项目公共空间的改造就主要集中在对区域街道空间的改造上,从而还原老成都生活记忆。
现状街道公共空间层次感不强,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弱。街道空间品质较低,城市生活单一。缺少街头绿地等集中开阔的空间。在设计中建议保留原有街道的脉络,片段和场景,在空间环境,街道尺寸上延续历史记忆,最大程度上延续城市肌理,激发社区活力。
7.3.5织补生态绿化系统——充分利用区域生态资源,突出地方环境特色。
人民公园是该区域最主要的生态公园,对人民公园的打造对整个区域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改造中建议保留原有公园特色,对景观,用地进行梳理和重新设计并将公园改成开放型综合公园。由于片区原有绿化较好,在改造中尽量保存原有树木,打造线面结合的景观绿化体系。
8改造实施模式
8.1 改造评估
通过拆迁成本,用地性质,建筑质量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各地块更新改造的难度状况。
8.2实施方式
8.2.1分期改造建议
通过改造评估,将半边桥街及祠堂街作为重点该着区域,作为片区的门户,为一期开发用地。将相对集中,地块条件比较成熟的用地为二期开发用地。其余地块通过与周边用地进行整合,等地块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开发。
8.2.2改造建设强度
通过详细的经济测算,设定开发建设强度。
8.3 改造开发模式
(1)采用SOD模式
借鉴“上海新天地”的开发模式,通过建设商业服务中心,提高整体开发效益,带动周边地块的改造更新,使城市经营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将半边桥街及祠堂街作为区域商业文化中心,带动周边区域自我更新,并通过在汪家拐片区建设公共设施,形成完善区域服务配套,进行住宅区的更新。
(2)复合的开发模式
由一个主体公司进行区域内的土地一级整理、拆迁安置;整理的土地进入市场,商业用地进行挂牌、居住用地进行拍卖,由拆迁主体公司下属的房产开发公司进行商业核心项目和启动项目的开发,由拆迁主体公司成立下属专业商业运营公司对区域进行整体推广、对商业物业统一经营管理。
结语
旧城改造是城市区域有机更新的一个特定阶段,同样也是一个思索创新的过程,如何在发展中更合理完善地延续城市脉络,创造符合现代生活的城市空间,一直都是焦点所在。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整合并利用城市现有资源,进行新旧转换,缝合城市断层,使城市不断更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林•罗 费瑞德•科特:《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杰 刘岩 霍晓卫:《“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
论文作者:杨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城市论文; 区域论文; 片区论文; 功能论文; 旧城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