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探析论文_王元兴

贵州省天柱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556699

【摘要】目的 探析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出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面瘫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把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35例患者。对照组服用强的松作为治疗期间的固定药物,观察组则采用中医针灸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较大,即x2=4.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95-01

前言

面瘫又可称之为面神经麻痹症,此疾病的发病速度较快,可导致患者出现无法自主控制面部肌肉或者口齿不清的现象。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不能鼓腮吹气、皱眉以及患侧夹食等,严重影响了该患者的面部形象、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1]。较多患者在第一时间会选择西药对自身疾病进行治疗,然而目前西药对于面瘫的疗效并不明显,只能对症状轻微患者有治疗效果。在中医医学中认为引起面瘫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的脉络空虚让风邪有机可乘,从而导致气血发生堵塞以及经筋不收的症状。该疾病的发病范围均体现在患者的面部,因此需要快速且及时地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及高度的重视。有相关研究表明针灸对于该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本院对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展开研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出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面瘫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把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3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有男性20例,有女性15例,其年龄范围在28~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4±2.48岁;病程2~6天,平均病程为4.78±1.99天;Ⅰ级面瘫有20例,Ⅱ级面瘫有15例(Ⅰ级面瘫患者嘴巴歪斜,不能鼓腮吹气;Ⅱ级面瘫患者嘴巴歪斜、不能鼓腮吹气、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观察组有男性19例,有女性16例,其年龄范围在25~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5±2.07岁;病程3~9天,平均病程为6.11±2.08天;Ⅰ级面瘫有22例,Ⅱ级面瘫有13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数据差异不大,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服用强的松(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点击验真假 ),60mg/次(12片),1次/日,起床即服用[2]。

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法,在针灸过程中遵循局部取穴、经外取穴和循经取穴的原则,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穴、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阳明胃经为主。应用不同规格的银质针分别对患者的风池、下关、翳风、阳白、地仓以及牵正等穴位进行针刺,每个穴位需要刺激的次数高达100次。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手法轻柔,避免患者面部因刺激过度而出血、出现淤血或者淤青。每日为患者针刺1次。

1.3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期结束后,如果患者的口角以及额纹与常人无异并且食物不发生滞留的现象为显效;患者食物滞留现象消失,额纹以及口角歪斜症状有所缓解为有效;患者的口角歪斜、额纹等病症仍存在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则视为无效[3];(显效+有效)/例数×100%=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我院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表示计量的资料,用 t检验,用x2检验计数,若P<0.05 ,则说明两组患者之间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由此可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即x2=4.63,P<0.05,表明两组患者之间数据产生的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有医学学者认为面瘫的致病因素主要为患者面部神经出现水肿现象时,人体会对出现的水肿现象进行自我修复和管制,从而导致患者的面部神经遭受到强大的反作用力,进而使患者面部神经变性,即该患者面部肌肉的控制功能失调。近几年来,医学临床中多采用西药对该病症患者进行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控制此疾病的蔓延以及发病频率,但是西药不能够从病症的根本上对其进行医治,并且会诱发较多的并发症,如系统红斑狼疮、股骨头无菌坏死等。因此,临床医学提出采用中医针灸的方法对面瘫进行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该疾病历史源远流长,在黄帝时期便有治疗疾病的记录。针灸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以及扶正驱邪等,该治疗方法的效果较为显著。有研究表明,针灸对于炎性水肿的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缓解水肿的症状,可疏通经络以及阴阳调和等[4]。对患者的针灸治疗应尽早地介入,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对相应的穴位下针[5]。例如面颊肌肉无法自控的患者需要在四白穴和巨髎穴下针;无法闭眼的患者需对申脉或阳白穴下针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手法补泻,适当且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如此一来可起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6]。可见,相对于西药,中医针灸对于面瘫的治疗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高,无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43%)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43%),且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x2=4.63,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青松.针灸加梅花针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12):211-212.

[2]何思途,李冠豪,黄家贵.探讨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中国使用医药,2015,10(27):180-181.

[3]王锦,符运喜.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1):24-25.

[4]张利朋,张红强.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16,9(2C):77-78.

[5]邱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J].中国中医药,2013,11(09):43-44.

[6]候惠斌.浅谈中医针灸治疗面瘫[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03):115.

论文作者:王元兴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9

标签:;  ;  ;  ;  ;  ;  ;  ;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探析论文_王元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