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不再被推荐”的感觉_历史论文

有一种“不再被推荐”的感觉_历史论文

有感于“未便再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仔细翻阅《毛泽东书信选集》一书,对毛主席那种严格自律,不徇私情,“公交以公交论,私交以私交论”的做法,感到由衷地钦佩。

建国初期,有人请毛主席推荐李淑一女士到北京文史馆当馆员,李淑一及爱人柳直荀,早年就和毛主席、杨开慧是好友,后来,杨、柳二人都为革命捐躯了,即毛主席在《蝶恋花》一词中所写到的“我失骄扬君失柳”。李淑一当时在长沙教书,年长课累,已是力不从心。按说,对这样一位为革命牺牲了丈夫的故交给予适当照顾,并不为过。可毛主席于1954年3月致田家英的信中说:“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从这件事情可看出,毛主席是很讲交情的,所以才“荐了几人”,但这种“荐”又仅仅只是一般性的推荐,而不是命令。因此,当推荐的人未被录取时,主席并没有把这事看成是违命,而是认为“文史馆资格颇严”,自己推荐的人还不够资格,此其一。其二,对文史馆的同志严格按规定办事的精神,尤其令人肃然起敬。北京文史馆,其资格要求之严,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在接收馆员时,并没有因为是毛主席推荐的人就不讲条件地盲目接收,而是从严把关,敢于“犯上”。领袖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如此真诚挚爱,主席的襟怀之广和文史馆同志的负责精神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类似事情,在毛主席的书信中不乏其例:1950年4月,主席青少年时期的同学毛森品要求推荐参加工作,主席回信说:“其步骤似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反而有累清德。”同年5月,原湖南第一师范的好友周容请主席介绍入党,主席说:“组织问题,未便率尔绍介……”陈玉英曾是毛主席和杨开慧成家时的保姆,其女孙燕1957年写信给主席要求推荐上学。主席回信说:“升学的事,我不宜向学校写信,能否考取,听凭学校。”而他在致周敦祜的信中说得更直接:“我对学生入学的事,都不直接干预,因此,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从上述可看出,无论推荐工作,介绍入党,还是要求入学,主席都委婉回绝,不擅自做主。正如他在致彭石麟的信中说的那样:“我不大愿意为乡里亲友形诸荐赎,间或也有,但极少。”

1963年3月,毛主席在致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的信中说:“老校长张干……叫我设法助其女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此事我正在办,未知能办得到否?”张干时年已8旬,要求女儿就近侍养,乃人之常情,主席虽答应帮忙,但仍以商量的口吻和蔼地说“未知能办得到否?”试想,区区小事,主席有什么办不到的呢?孙燕原先要求推荐上学的事主席没答应,后来孙燕提出因母亲年迈需要照顾,自己不能下放农村时,主席虽同意帮忙,但仍委婉地说:“你母亲年已六十,不能劳动,当然不宜下放。你年小,你母亲需要照料,可以不去。但此事应由党作决定……我这封信只是建议,不是决定。”拳拳之心,脉脉之情,谆谆之语,跃然纸上,令人怦然心颤。

最令人敬佩的是主席对亲属的要求之严。杨开慧的胞兄杨开智,建国初期曾让人捎信给毛主席,要求在京或在湘“安排厅长之类的职位”。毛主席1949年10月在致王首道的信中说:“杨开智……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同时,又给杨开智写信:“不要有任何奢望,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1954年4月,主席在致石城乡政府信中说:“我的亲戚唐家、文家,过去几年常有人来北京看我,回去之后,有些人骄傲起来,不大服政府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什么叫不搞特殊,不优亲厚友,不脱离群众?什么叫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想,这应当是最具体,最生动的例子!

虽说违背原则的事,主席从来不做,但他那种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的心情,可说是热透纸背,力透纸背,情透纸背。就拿李淑一来讲,虽然文史馆员未当成,但主席仍时时挂念着她。直到时过3年后的1957年5月,主席还写信给她:“你有何困难,请告。”言辞之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缠绵的故友情。有道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一代伟人为何能高攀人生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呢?其堂弟毛泽连和儿媳刘思齐的一段回忆也许最能说明问题:建国之初,一位亲戚想请主席批准留京或介绍回湖南工作,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革命事业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我们活下来的人想事、办事,都要对得起他们才是。”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思齐说:“上有马列主义为天,下有人民群众为地,我们要顶天立地地活着。”这是何等博大的思想和襟怀呀!它闪耀着智慧之火,理性之光,人性之美。

之所以絮叨这一大堆“典故”,是想说时下的攀亲风、说情风、关系风……已颇为盛行。有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为亲戚朋友拉关系、跑后门、探路子,而有的领导或沾亲带故或碍于情面,在人、财、物上“荐”了不算,还横加干预,随意发号施令,弄得纪律制度形同虚设。这样的领导,是否也该学学毛主席的“未便再荐”呢?自然,下面的各有关部门,对“推荐”来的人,不管是哪一级“推荐”的,也应像北京文史馆那样从严把关,凡不够资格的,坚决不予录取。只有上下齐心,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歪风邪气的盛行!

标签:;  ;  

有一种“不再被推荐”的感觉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