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风险、指标与模型构建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风险、指标与模型构建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指标及模型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模型论文,指标论文,风险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伴随着审计活动而客观存在,犹如影物相随,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

1.使用量化经济责任评价的风险。针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度大、随意性较大的问题,需要促进责任评价规范化。规范化可以通过量化经济责任评价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往往受制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尤其是内部审计机构执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之间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人员往往对审计评价有着说不尽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说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是“量”的归集的话,那么审计评价就是“绩”的分析和定性。这种分析和定性往往带有一些主观色彩,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主观性,本文尝试采用一种统一的量化模式来完成审计评价,然而,这种统一的量化模式也可能会掩盖一些个性的东西,因此,尽管这种方法能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操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也有可能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考虑不周,由此带来评价风险。

2.评价指标设置带来的风险。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必须以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为基础。当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初步建立了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已逐步得到运用,实践结果表明,通过科学地、辩证地加以分析运用,这些指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领导干部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发生的经济责任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怎样进一步充实、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指标体系,使审计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是一个新课题。本文尝试着改进原有指标设计,对一些指标进行了取舍,但是,指标是否从时间和空间上涵盖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需要包罗的内容和广度,仍需要在实践中继续进行探索和检验。因此,使用指标来评价经济责任很有可能因为指标设置的问题而得不出一个非常接近“客观事实”的评价结果,由此产生评价风险。

3.评价内容权重分配产生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最终要通过计算规定的指标,给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每一项指标的得分,相应地,每个指标的权重不同,指标的得分肯定也不相同。举例来说,如果对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分配的分数是10分,某审计对象在这方面达到了优秀,得满分10分,而流动资产周转率一般,仅达到一般水准,此项分配20分,对应一般水准的权数,其仅得12(20×0.6)分,两项小计22分;如果重新赋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分配的分数是20分,流动资产周转率分配10分,很容易计算出两项小计为26分,两个方案对评价总分的影响为4分。各指标赋权不同,指标的合计分值就有所不同,而由此得出的评价结论就有可能截然相反,尽管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赋权方法,但是权数的最终确认还要考虑很多主观、客观的因素,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权数也是经常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可能使我们的权重分配不尽合理,由此产生评价风险。

审计评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只要严格遵循审计评价原则,即客观公正、谨慎、以经济为主、功过量化等原则,并采取科学的审计评价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降低审计风险。

二、设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不同,审计评价指标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概而论。为此,应结合被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差别分别予以设置。首先设置应用于不同单位的共性评价指标,然后根据具体单位业务内容的区别分别设置个性评价指标。

1.设置定量评价指标。其指标包括:(1)总量分析评价指标,从总体上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2)差量分析评价指标,根据实际发生值与目标值之间差异的变化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及效益,进行分析判断。(3)比率分析评价指标,把组织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若干相互关联的项目进行比较,计算出比率,通过比率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以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揭示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4)趋势分析评价指标,是指选择某两期或者连续若干期相同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计算百分比,通过百分比的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设置定性评价指标。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询问有关财务负责人、当事人,调阅有关的账簿资料,查看会议记录及有关规章制度和文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可以直接得出某些定性评价结论,以修正定量指标评价的局限。由于定性指标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随意性和不真实性,所以在实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当中,定性指标不宜过多使用。

三、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

构建评价模型,利用模型进行指标计算、分析、打分并得出评价结论,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内容,没有这一工作过程,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免会流于形式。目前,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的评价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逐项指标打分法,即根据每个指标的具体计算结果并参照一定标准赋予不同分值,加总后得出综合分值。另一种方法体系是利用模糊判断、神经网络等现代数学原理,构建一种现代数理评价模型。本文试图在这两种方法体系中寻求一种最佳结合点,即一般指标采用逐项指标打分法,重要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这两种方法的基本体例如下:

1.指标层次划分。评价指标按作用和性质划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基本指标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核心计量指标,用以形成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初步结论;修正指标用以对基本指标形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初步结论进行修正,以产生较为全面、准确的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论;某些审计内容无法或不适合用计量指标描述,则可以采用评议指标直接做出定性评价。

2.指标权重设计。用德尔菲法设置指标权重。在确定综合重要性水平及分配重要性水平使用何种权重时,为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往往需要借助专家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请专家对综合重要性水平及分配重要性水平使用的权重作出判断。

3.评价标准的确定。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问题,本文建议按照审计内容分别设置审计评价标准,把审计评价标准再统一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级次,每个级次按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指标设置以及单位性质确定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值。标准值的确定,凡是考核内容和指标评价有国家统一标准的,则采用国家统一标准值,其他标准值则按照上级规定、行业惯例、先进单位经验、规章制度以及计划要求等标准分别予以确定。

4.指标打分。根据各指标的权重以及实现的难易程度,规定每项指标的得分,根据审计结果打分,并确定最后综合得分。以便最终形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职能的发挥和履行,要受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复杂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相关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复杂,具体操作繁杂,它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一种就事论事的简单评价,而是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反映组织在管理、决策、经营、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作用,创造组织价值。所以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出科学、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结论,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和最终质量把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的有效防范,是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作用最关键的一环。

标签:;  ;  ;  ;  ;  ;  ;  ;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风险、指标与模型构建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