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与传播学“十二五”战略发展方向及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学论文,传播学论文,发展方向论文,二五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11)08-0039-08
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部署和要求,社科委“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组,于2011年1月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组织撰写《新闻学与传播学“十二五”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报告初稿完成后经7月间的学部工作会议讨论,作了进一步修改。现根据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整理成此文。该文重点阐释和论证了新闻学与传播学“十二五”战略发展的方向、目标及主要研究领域,欢迎学界和业界的朋友们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使研究报告更加完善。
目前,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共同组成的一级学科的名称为“新闻传播学”。①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新闻学下面含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和广告学4个专业;传播学下面含传播学1个专业;在研究生专业方向中还包括传媒经济学方向。因此,课题组按上述6个专业方向来进行学科规划。
新闻学与传播学在我国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近些年来,由于作为其研究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其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充分显现。在2004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新闻学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史学、法学和文学一起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九大学科之一,同时被列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中,成为其重点研究和建设的九个学科之一。
新闻学与传播学作为一门带有鲜明人文科学学科性质的社会科学学科,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研究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需要体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宗旨。
新闻学与传播学关注和研究的现象与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领域,因此,其研究过程需要借鉴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原理及方法,需要实现多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需要借助各种现代科学方法,以使其研究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说服力。
“十二五”期间,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党和国家对新闻传媒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四个基本权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时提出的要“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新特点新规律”,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确立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供了指南。我们将进一步开阔思路,扩大视野,增强国情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科学素养和学术规范,把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全面构建能够立于学科前沿的,在国际上具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理论体系而努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要确立自己的总体目标,要立足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要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相吻合,要建造起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应用价值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机制和研究体系。同时要继续本着服务传媒改革、服务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科建设的方向始终不懈地努力,以使其研究成果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传媒业改革发展、促进新闻传播法律法规建设和促进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目前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时期。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严格依据国家“十二五”发展纲要的统一要求,充分考虑国家的需要,尽可能体现时代性特征,要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发展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战略发展的整体目标紧密结合,在增强国情意识的基础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学科前沿,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重点,并注意打破学科边界,体现学科交叉,同时还要努力扩大国际视野,提升国际性,力求在“十二五”期间使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实现更大的发展,积极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与传播学目标的早日实现,努力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流派和学术范式。
下面将按照前述新闻学与传播学下属6个专业方向来论证本学科“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
新闻学
(一)学科定位、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在我国,新闻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扶持下,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和巩固,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新闻学是研究一切新闻传播现象及新闻活动和传媒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由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大部分组成。按照目前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和广告学均划在其名目之下。
新闻学与传播学同属于一个一级学科,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和区别。特别是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属性十分明显,它尤为重视人文精神,强调要本着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来研究新闻现象,规范新闻活动,塑造新闻人才。认识这些差异和区别对于维护新闻学的学科地位,提升新闻学的学术品质,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着立足于积极解决国内和国际新闻传播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和水平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我国新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创新思维,立足国情,紧密联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点围绕新闻学基础理论创新、新闻制度建设、新闻业态变革、新闻关系调整,以及探索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新特点新规律和提升我国新闻传播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等方面展开学术研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国新闻学研究力求实现以下几项战略目标。
一是积极建构共识度较高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
二是全面探索适应我国社会转型与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需要的主导性新闻观念、合理的新闻制度和有效的新闻传播形态及方式。
三是深入研究在中国语境下,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当前,特别要重点研究新闻传媒在推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四是密切关注新闻传播领域前沿话题,积极探索新媒体条件下我国新闻传播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规律,尤其要深入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新形式、新策略和新方法。
五是高度关注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新闻信息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问题,努力搭建适应时代要求、立于学科前沿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与国际新闻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国新闻学研究,力求在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的视野中,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开拓新的研究视野,提升新的研究境界,达到新的研究水平。
(二)主要研究领域
1.基础理论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将着重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闻学基础理论已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在信息化时代,在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环境下,新闻学基本理念、新闻传播基本关系的调整与变化,重点梳理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因素的关系,以及新闻传播与人类、民族、国家、政党、群体、个人等的关系。同时要研究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如何解读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基本理念,通过借鉴其相关理论来丰富我国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并探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同时,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还涉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和研究方法研究等。
2.前沿问题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将有针对性地探讨当前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如新闻传播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新闻出版企业改制问题,“三网融合”问题,传统媒体技术改造问题、传媒业管理体制问题,以及中国传媒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等等。概括地讲,由时代发展带来的世界变化、社会变革和媒体改革,在宏观层面上都可作为前沿问题,都需要新闻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总之,要提升对前沿问题的政治洞察力和科学解释力,及时、有效地组织研究,形成成果,特别是要关注和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规律,以丰富新闻学的研究内容,提升新闻学的研究水平。
3.重大对策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将紧密联系党和国家战略发展及中心工作需要,努力增强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业改革创新提供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撑。其直接目标是要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要关注和针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共同问题,如气候、环境、安全、和平、发展等开展对策研究,真正发挥新闻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作用。
4.传媒业态研究
新闻学研究要关注传媒业态变化,特别是要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手段和传播模式、传播功能、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新闻传播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和新任务,研究应对这些变化的策略和方法,为新闻传播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变革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准备。
传播学
(一)学科定位、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传播学既是人文学科又是社会学科,欧洲的研究遵循前者,美国的研究则以后者为基础。从前者的脉络,传播学科的特点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来透视传播与人类的关系;后者则是侧重于社会层面,就其传统而言,主要关注传播,尤其是传统的大众媒介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及其效果,其意在于协调和整合社会。
中国的传播学引进先是美国一脉,近些年已经渐渐融入欧洲的批判学派。整个学科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撇开港澳台,就大陆而言,其基本状况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基础渐厚,蓄势待发。
所谓“基础渐厚”,除了学科点的建立、专业点的增加、学术讨论频繁等外,还表现在:第一,对于西方传播研究的翻译介绍较为及时和充分,大凡西方一些经典的东西,基本都有译本,并已发生作用;第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较为广泛,相互之间具备了对话的可能;第三,经过不断努力,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应专注中国自身的问题,并已产出了一批不错的成果。中国传播学是在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中应运而生的。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学者对西方传播学各学派的研究成果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学科的知识基础已基本建立,学科建制也已基本形成,并已积极回应了大量与中国社会密切关联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许多成绩。
所谓“蓄势待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新传播技术的出现,传播对于中国已经是一个重中之重的现实问题,牵动着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这既是传播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同时也是重要的推动力。二是目前的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研究中国,将是传播学科未来的趋势。中国传播学者已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希望从中国自身的传播实践和经验中,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在全球传播学术论坛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中国传播学科在整体上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将更加全神贯注于中国自身传播领域的问题,立足本土,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社会传播的历史、交往实践、传播体制与传播观念,在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中提出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努力建立既有中国本土特点,又具有普遍启迪意义的传播理论话语,主动参与世界传播学科的平等对话,并为世界传播学研究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鉴于此,中国传播学科“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创新为宗旨,紧紧跟踪重大现实问题,引领并大力推动从中国经验出发的传播学研究,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使中国传播学在整体上进一步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具有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和水平。
(二)主要研究领域
1.新传播技术与中国社会变革
该研究领域立足于新传播技术作为国家实力和能力的象征这一基本观点,来研究其与我国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合理地掌握并运用新传播技术为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服务。其具体内容包括:新传播技术与我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交往;新传播技术背景下我国受众的媒介使用及其意见表达;博客、微博与社会舆论的形成;新传播技术环境下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新传播技术与新社区、新农村建设,与文化产业等。
2.作为文化现象的中国传播
该研究领域将立足于从文化层面解答当前的传播问题,用当代的关切来透视传播的文化意涵。其基本出发点是,传播与文化是一体两面,任何国家的“传播”,不仅是该国文化现象的表现和反映,而且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而,立足中国本土,从中国文化脉络中对中国的传播观念、传播行为和传播制度进行系统认识,是解析传播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建立中国问题意识,建设有中国特点的传播学科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3.全球传播与中国境遇
该研究领域从全球传播的基本特征出发来研究世界和中国的关系,来定位全球传播情势下的中国境遇。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全球传播与中国的传播政策和法规;全球传播背景下的中国新闻报道;全球传播与中国形象、与中国文化产业、与政治经济权力、与国际舆论新格局、与中国话语权、与中国文化自主性;全球新闻竞争与中国的媒介制度;全球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广告与公关;跨国传媒公司与信息产品竞争等。
广播电视学
(一)学科定位、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新媒体的兴起,不但使得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严重冲击,而且促进了媒介汇流与融合的大趋势。这个大趋势为广播电视学术研究提出了许多重大命题。它意味着,传统的将传播媒介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的框架需要进行更新,必须将广播电视作为媒介融合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进行考察,同时,要研究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出的新的挑战与问题。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应当确立以广义的“广播电视研究”为主攻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其内容将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语言学和广播电视史学等一级、二级学科领域,同时这种研究应当体现出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十二五”期间的广播电视学研究,力求做到方向明确、多点突破、全面推进,争取产生几个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打造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流派和范式。要立足于在原有学科基础及优势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变动,加强新媒体研究和媒介融合研究,努力创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新的大众传播理论体系。
(二)主要研究领域
1.广播电视基础理论及学科体系研究
该研究领域旨在总结以往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并根据新媒体兴起后所带来的新议题,建构广播电视学新的子学科体系和跨学科体系。同时要加强广播电视史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和艺术学研究
广播电视史学研究,要努力拓展新的方向,如广播电视社会史研究等;广播电视语言学研究,要侧重从语言学角度,把语言学、美学、传播学理论融为一体,探讨以广播电视播音为主体的媒介语体、语义与语用研究;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要着重从文艺美学角度研究纪录片、电视剧、电视电影、文艺节目、晚会、音乐电视、动画及其他广播电视艺术的创作样式,并关注新技术与艺术融合带来的新形态。
2.广播电视制度与政策研究
该研究领域的内容包括:广播电视政策与法规研究,这一研究将根据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殊性(产业功能与意识形态功能并存),探索相关政策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侧重对国家和行业发展战略决策与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这一研究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对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政策和规制为核心,探讨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广播电视产业制度经济学研究,这一研究要立足于学科交叉领域,借鉴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探索广播电视等媒介制度设立与体制变革的政治经济因素,将媒介置于广阔的社会脉络中进行观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制度经济学流派与理论。
3.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
该研究领域的内容包括:媒介融合与产业结构研究,这一研究将侧重媒介融合可能带来的媒介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格局性变化,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路径,思考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战略及广播电视的未来之路;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研究,这一研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舆论工具的功能作为出发点,探讨互联网舆论产生、扩散和发展的规律,分析其舆论效果及舆论功能,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广播电视新媒体与新艺术形态研究,这一研究侧重新媒体和新技术带来的媒介艺术形态及艺术审美的变化,从美学的视角思考新媒体与新艺术可能带来的美学价值冲击,以及艺术创作的新规律;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这一研究从广电视角关注新媒体在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影响,另外通过文化分析,考察新媒体对流行文化的再造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以寻求媒介融合背景之下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4.广播电视与全球传播研究
该研究领域以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综合探讨国家形象建构、软实力建设和国际一流媒体建设的议题,考察新的国际局势与媒介环境下广播电视在全球传播、国际传播中的地位、角色与作用;同时关注以广播电视为重要传播手段的国际新闻领域,借鉴跨文化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等成果进行案例分析,对广播电视国际新闻的主体、客体、手段、方式、效果做出界定,并探索从节目主持人、主播、选题、采访、撰稿、编辑、节目制作的一系列规律。此外,还将开展分国别的国际传播研究,依靠中国传媒大学丰富的外语语种教学和科研资源,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与我国关系密切、在世界局势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在广播电视传媒领域拥有值得参考的经验或教训的国家,研究其传媒史、传媒制度以及国际传播策略,从而为我国的外交和国际传播工作提供战略性借鉴。
广告学
(一)学科定位、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意经济的重要构成。广告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振兴文化产业等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加快中国广告业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2009年,中国广告经营总额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广告市场。预计到2015年,中国广告经营总额将达4000亿元人民币,将形成180万人的产业大军。
以中国广告业的发展为依托,中国广告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400多个本科专业教学点,其发展规模已超过新闻与传播学科下属的各专业,并已形成较为齐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广告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已基本建立起学科发展的良好基础,基本形成学界和业界的良好互动机制,并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影响力。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广告学将发展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下属各学科中的“显学”。
“十二五”期间,广告学科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加强广告学学科体系建设,整体提升广告学的学科地位;以创新为宗旨,加强广告学基础理论和中国问题研究,追踪世界前沿及学科前沿,整体提升广告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及其与世界的对话水平;在国家经济重大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下,全面回应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促进中国广告业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充分发挥广告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研究领域
1.广告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研究
广告学虽经百余年的发展,但在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方面仍存诸多缺陷。新的传播和营销环境,更要求广告学的知识框架实现重构。在此背景下,加强广告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发展广告学的研究,科学建构起广告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广告学的中国发展夯实基础,提供框架,并为世界广告学的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做出中国的学术贡献,意义重大。
2.数字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和广告发展研究
数字传播和整合营销的传播,是广告现代发展面临的两个重大背景。它将导致广告生存形态和传播形态、广告业务形态及其运作形态的革命性变迁。这是世界范围内广告发展研究最具前沿性的话题。中国广告如何顺应传播与营销环境新的变化,如何应对来自数字传播和整合营销传播的挑战,并把握住这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应成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的领域。此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促进中国广告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追踪世界前沿的重大学术价值。
3.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
以往的广告学研究,主要围绕较为狭隘的“广告本体”而展开。该研究领域的确立,旨在促进广告学研究走向更高层次级别的广告产业研究。其研究将集中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告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二是广告产业与中国经济互动发展研究。该研究将直接服务于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将极大地拓展广告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意义。
编辑出版学
(一)学科定位、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辑工作又处于新闻出版工作的核心地位,可以说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传媒的质量。作为以研究编辑和出版工作特点及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编辑出版学,在未来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业务指导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功能。
截至2010年6月,经教育部备案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院校近百所,实际办学点超过200所,具有编辑出版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院校近40所。但由于教育部原有研究生目录中没有编辑出版学,这些硕士点大都设在文学院或新闻与传播学院之下,现有的学科地位,难以满足编辑出版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提升编辑出版学学科地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理应成为“十二五”期间编辑出版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指导思想。
本着积极解决当前编辑出版领域存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和水平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我国编辑出版学科在整体上将更加注重理论研究与出版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学科建设中,将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结合于产业,上升为理论,重点围绕编辑出版学基础理论创新、学科体系建设、出版产业变革、新媒体出版规律以及提升我国国际出版竞争力等方面展开深度探索。
鉴于此,我国编辑出版学科“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解决出版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服务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强调应用研究和跨区域研究,加强中国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国际化和中国出版的“走出去”研究。
(二)主要研究领域
1.出版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十二五”期间编辑出版学对于出版业的研究,要集中于出版业转企改制去“特殊化”后所面临的发展模式问题。目前出版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应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地规定了出版业的发展目标:“新闻出版生产力明显提升,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比2006年翻两番。”
不低于百分之八的增长速度对于出版业是个极大挑战,因此,出版界应加强对“转企改制”后一系列新问题研究的力度,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产业及学科的发展。
2.出版载体去“界限化”研究
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现的出版载体去“界限化”问题,应当成为学科发展研究重点。如何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创新纸介质读物形式,积极发展纸介质立体、有声读物,提升传统纸介质出版物的吸引力;如何打破出版载体界限,在多个出版平台上对出版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实现一次性生产、多媒体发布;如何支持新闻出版企业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从而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产品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实现出版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成为今后学术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形式的深入研究,最终实现以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
3.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
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产业内容、产品和受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媒介融合下的编辑出版学教育理念的转型已经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教育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还要具有前瞻性。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迫切需要加强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教育。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如何使数字出版人才掌握对海量数字化内容的汇聚、分析和有效利用能力,对跨媒体内容实现定制放大效益增值的运作能力,对产业链增值环节的敏锐识别与快速反应能力等多重信息能力,是数字出版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崭新课题。
传媒经济学
(一)学科定位、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传媒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是传播学与经济学学科融合与理论创新的结果。它主要以人类客观存在的传媒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围绕传媒经济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传媒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媒介产业发展政策、管理体制、内容经营、资本运营、品牌运营、广告经营,以及媒介市场消费行为研究等,涉及报刊、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广告、会展、游戏等相关产业。
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整体计划,而且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效。传媒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传媒经济学教育主要以培养具备扎实的传媒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媒介市场研究方法,能够在传媒经济管理部门、传媒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传媒经济已日益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传媒经济被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如何体现传媒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性质,也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近些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传媒经济学方面的课程或专业,有的还设立了传媒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方向,传媒业界也急需这方面的人才,这些都推动了传媒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因此,加强传媒经济学研究既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传媒经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传媒经济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对传媒产业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传媒本身的本体理论,也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研究,这种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是国际学术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为此,在“十二五”规划中,应明确确立传媒经济学应有的学科地位,拓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完善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用不断创新的科研成果,来服务于传媒业的发展,服务于传媒经济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工作。
(二)主要研究领域
1.传媒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现实困难与解决之道研究
我国“十二五”发展纲要将文化和传媒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就传媒产业的发展现实而言,还远未达到这种分量,这与国家的发展大局及世界产业的潮流是很不吻合的。探讨传媒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现实困难与解决之道,找到其中制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解析促进传媒产业发展的制度构建逻辑,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局都是极为重要的。
2.传媒资源配置的效能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研究和解决效率问题。该研究领域可以通过对传媒资源配置的国际比较、地区差异、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分析等,探讨传媒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的解决之道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3.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的转型及优化发展研究
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层出不穷,重构了传媒产业的格局,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经济的重要特征。其中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人文层面,都涌现出诸多理论话题。这些话题深刻关联着传媒产业能否持续良性发展,关系到它如何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有效率、有效益的贡献。该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对数字科技现实及趋势的把握,分析原生型新媒体与融合型新媒体如何重构传媒产业的格局,及其与传媒经济运行发展的关系,探索其优化发展的路径。
注释:
①很多新闻学者认为,作为一级学科名称的“新闻传播学”,不能准确表达其所涵盖的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学科,因为它既不能完全代表新闻学,也不能完全代表传播学,而只适合作为两个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的名称。而且这个名称有矮化新闻学之嫌,容易使人将新闻学理解为传播学属下的学科,因此建议将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名称改为“新闻学与传播学”,或是“新闻与传播学”。还有学者建议,将“新闻学”和“传播学”,分别作为两个一级学科;将“新闻学”下属的“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和“广告学”,以及“传媒经济学”提升为二级学科。
标签:传播学论文; 新闻学论文; 广告学论文; 媒介融合论文; 广播电视论文; 新闻与传播学论文; 编辑出版学论文; 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出版传媒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新媒体广告论文; 传媒产业论文; 广告目标论文; 新媒体产业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