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理论的构成及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17(2003)01-0005-05
一、价值论发展的两条思路和价值通论体系
(一)科学发展的两条道路。科学发展有两条道路可循:一条是基本范畴的分解和深入,这个进程是无限的,每一次分解和深入都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展开;另一条是理论从特殊向一般的演进,这个一般的新理论包括原有的理论和原有理论的对立面,并使原有理论及其对立面成为新的一般理论的特殊,这个进程也是无限的。
(二)价值理论发展的两条思路。由科学发展的第一条道路,我们可以将价值范畴进一步分解为三个内容来深入研究。第一个内容是:财富或商品的内在所值及其决定与度量,简称“财富所值”,这是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第二个内容是:市场价格运动中心的决定因素,或商品之间交换比例中心的决定因素,简称“价格决定”,这是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第三个内容是:价格决定与财富所值之间的关系,是广义价格论的一部分。
由科学发展的第二条道路,并结合价值范畴分解为三个内容,更一般的统一价值理论应由六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价值与价格的本质,以及它们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第二个层次是:价值实体与价格最终基础。第三个层次是:交换价值(价格直接基础)与自然价格。第四个层次是:市场价值、市场交换价值和市场价格,即市场价格运行。第五个层次是:绝对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第六个层次是:价格管理、调控与价格制定。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研究了第一、二个层次,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第三、四、五个层次。新剑桥学派的斯拉法体系在生产价格的形式上研究了第三个层次。新古典学派的边际主义价格理论在价格层次上研究了第四个层次。
(三)价值通论的体系。价值通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科学发展的两条道路出发,力图构建一个新的价值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和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六个层次统一的价值理论。
下面介绍价值通论的主要内容。
二、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
(一)“人本位世界”。自然科学中的世界是“自然世界”,在“自然世界”中没有“主体”,一切都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形式。然而,经济学中的世界是“人本位世界”,即在我们人类看来,在这个世界中人是主体,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人之外的物则是客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人本位世界”是经济学的出发点和研究平台。
(二)财富的基本性质、构成与分类。所谓“财富”是指人类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财富的基本性质有:人类有用性或效用性、稀缺性与劳动性、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财富有三个方面:(抽象)物质、(抽象)劳动和效用。效用是财富的具体存在形式,(抽象)物质和(抽象)劳动是财富的两个实体。抽象物质表明财富的自然性,构成财富的自然实体,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抽象劳动表明财富的社会性,构成财富的社会实体,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抽象劳动解释人与人的关系,可用于社会结构分析。具体劳动创造出物质的具体形式,形成效用。效用是物质与劳动的结合,表明财富的人与自然的连接与关系,解释人与物的关系。效用本身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效用的形成则构成技术学(设计与工艺学)的研究对象。
按不同的划分标准,财富可进行不同的划分。按财富的物质存在形式划分,可划分为: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按满足人类需要的对象划分,财富可划分为:生理财富与心理财富。按财富自身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划分,财富可划分为: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与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前人将财富划分为“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不准确的,应该修正。
(三)财富生产的三类过程。财富的生产可以从三类过程来考察:第一,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即从自然物质形态变换考察的生产过程;第二,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即从人本位世界考察的生产过程;第三,财富生产的社会过程,即从生产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考察的生产过程。
(四)财富的源泉与劳动的作用。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劳动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是财富的自然源泉,在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及其社会形式——财富生产的社会过程中,劳动是财富的唯一人类源泉。换言之,对于“人本位世界”来说,劳动是财富的唯一人类源泉。
所谓“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在“人类正常生活中的有益活动”的意义上使用“劳动”词汇,可以说是广义的劳动概念,在“与财富生产相关”上使用“劳动”词汇,可以说是狭义的劳动概念。在广义的概念中,可以将生产财富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将不生产财富的劳动称为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有四个性质:人类性,财富性,物质性,社会和历史性。可以根据这四个性质来区别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劳动生产率是人类劳动生产财富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有:第一,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第二,生产资料的数量;第三,管理水平;第四,科学的状态;第五,技术的状态。各因素的边际产品表达的是各因素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的变化,而不是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或生产要素的“贡献”。这说明: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等本身,并不生产产品,这些因素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五)财富的度量与财富的值。财富有两种度量方式,也就是有两种值:第一是效用,它描述的是人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和人类过程中的结果,是人与物质的关系,是人对物质的利用量;第二是财富所包含的劳动实体,它表达的是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和社会过程中唯一的人类付出和贡献,是研究人类在生产的人类过程和社会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基础范畴。财富的两种值是财富度量的不同方面,因而是统一的。
单位产品财富值的量等于该种产品的财富值的总量除以该种产品的数量,也就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社会总财富值的量等于各种产品的财富值的量的总和,也就是各部门生产的财富值的总和。
由于在同一自然时间中,不同类型的劳动实现的劳动量是不同的,所以在同一自然时间中,不同类型的劳动形成的财富值的量是不同的。这个差别可以用劳动差别系数来表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主要来自于培养费用的差别、名义劳动时间与实际劳动时间的差别和人体自然生理上的差别。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主要来自于培养费用的差别和人体自然生理上的差别。
就同一时刻而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率越高,社会财富值的总量就越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率越低,社会财富值的总量就越大。部门单位时间形成的财富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企业单位时间形成的财富值的量的变化率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率之间的差额。单位产品的财富值的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都成反向关系,但企业劳动生产率对单位产品的财富值的量的作用只是部门劳动生产率作用的1/n,n是部门中的企业数量。
(六)一个重要结论。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象化在财富或产品中的劳动是财富的社会内容,是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和社会过程中唯一的人类付出、耗费和贡献,是财富的度量方式,是财富的值。
(七)商品与价值:价值本质和价格最终基础。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交换经济,是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财富生产的一种社会过程。在财富生产的这种社会形式或社会过程中,财富表现为商品,财富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由于商品和价值是财富和财富值在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所以,一方面,关于财富和财富值的讨论也适合于商品和价值范畴,另一方面,商品和价值又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商品范畴的主要特点是:1、财富的生产以交换为直接目的。2、财富的分配通过交换来实现,交换过程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形式,这是笔者《财富劳动与价值》一书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后面所阐述的价值范畴上的价格理论的出发点。3、消费以交换为前提。
价值范畴的主要特点是:1、财富值这个分配实体表现为价值这个交换实体,财富值在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价值就构成交换的实体。2、从价值构成交换实体的意义上讲,价值构成价格最终基础。3、价值首先表现为个量。4、价值表现为商品的属性,人的劳动付出表现为物的属性。
三、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
(一)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价格直接基础
价值构成价格最终基础。但价格最终基础并非就是价格直接基础。价格直接基础即决定市场价格运动中心的范畴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本质上就是由社会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应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的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实体,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分配,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和表现形式。自然价格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市场价格运动的中心。价格实质上是价值的分配形式。
交换价值量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成本;二是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用于扩大社会生产的部分,按资本比例分到各部门的量;三是各部门在社会生产中比例的变化量;四是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用于生活消费的部分,按一定比例分到各部门的量。由这四个部分构成交换价值量的基本公式。
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各有相关特点,将这些特点代入交换价值量基本公式,便可得出相应的交换价值量模型。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交换价值量等于商品自身的价值量。在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交换价值量等于商品自身的价值量,也等于生产价格。在工厂大工业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交换价值量等于生产价格,交换价值开始与价值分离。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交换价值量等于垄断价格,交换价值进一步与价值分离。这些模型与经济现实是一致的,由此验证了笔者的理论。
假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实现的是“按劳分配”,将此假定代入交换价值量基本模型,得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交换价值量模型,我们将其称为“按劳分配模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交换价值量的形式比垄断价格和生产价格都更加复杂。
(二)变量劳动价值理论
前面,我们考察劳动耗费量、财富值的量、价值量、交换价值量和自然价格时,没有考虑这些量随产品量变化而变化的问题。在这个假定下,我们方便地考察了这些量的性质,了解了这些量的一些规定性。在这个假定基础上的劳动价值理论可以称为线性劳动价值理论,或常数劳动价值理论。然而,劳动耗费量、财富值的量、价值量和交换价值量都是随产品数量变化而变化的。研究在这些量变化条件下的价值、交换价值和自然价格的确定,称为非线性劳动价值理论,或变量劳动价值理论。
(三)市场价值、市场交换价值与市场价格:市场价格运行
在变量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可以研究市场价值、市场交换价值和市场价格,建立市场价格运行理论。由于篇幅所限,拙著《财富劳动与价值》仅说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市场价值、市场交换价值和市场价格的确定,而且,为了简单,本书假定交换价值量与价值量相等。
1.劳动耗费函数与市场供给
企业的劳动耗费函数是企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与产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假定劳动耗费函数是三次曲线,分为三个阶段,因此,也就有必要引入边际劳动耗费和平均劳动耗费的概念。企业全额成本函数是劳动耗费函数的货币表现形式。
在企业劳动耗费函数基础上,在假定企业目的是最大化利润的条件下,可以确定出:在价值层次上,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劳动耗费曲线向上倾斜的部分。将完全竞争市场中个别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总加起来,便得到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它是向上倾斜的。
在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状态,产品出售价值等于最小平均劳动耗费。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根据外部效应的不同,可能是一个点,也可能是向下倾斜即负斜率的,也可能是向上倾斜即正斜率的。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企业外部效应状况和企业效率相等与否状况的组合。在不同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或者是向下倾斜的,或者是向上倾斜的,或者是水平的。但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它都对应着部门最小平均劳动耗费。一般假定其为一条水平直线。
2.社会劳动效用均衡与市场需求
假定,在社会总劳动耗费一定的条件下,社会力求达到最大满足,由此得到社会劳动效用均衡。从社会效用劳动均衡可推导出市场需求曲线。对于一般商品,市场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3.市场出售价值和市场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条件是市场供求平衡,即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相等,在几何图上,表现为市场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商品的市场出售价格包含的价值量称为出售价值,是出售商品所实现的价值量。短期市场均衡出售价值是由市场短期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因此,市场均衡出售价值始终是短期市场供给曲线上的点所对应的出售价值,因而始终等于边际劳动耗费。长期市场均衡出售价值是由长期市场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因此,长期市场均衡出售价值始终是长期市场供给曲线上的点所对应的出售价值,因而,始终等于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短期均衡出售价值围绕着长期均衡出售价值波动。
短期均衡价格是短期均衡出售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短期市场均衡价格始终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表现形式,并且是由边际劳动耗费决定的。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长期均衡出售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并且是由部门平均劳动耗费决定的;即: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并且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长期市场均衡价格就是自然价格。短期市场均衡价格围绕着长期市场均衡价格(自然价格)波动,也即围绕着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波动。
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的移动会引起市场均衡出售价值的变化。在短期,市场供给曲线不能移动,所以,短期市场均衡出售价值的变化主要是市场需求变化引起的:市场需求增加会引起市场均衡出售价值上升,均衡商品数量增加,反之,则相反。但是,不论市场需求变化引起均衡出售价值怎样变化,它都是短期市场供给曲线上点所对应的出售价值,因而都等于边际劳动耗费。在长期,在假定企业无外部效应,且各企业效率相等条件下,市场长期供给增加会引起长期市场均衡出售价值下降,均衡产量数量增加,反之,则相反;市场需求增加不会引起市场均衡出售价值变化,只会引起均衡商品数量增加。反之,则相反。因此,在长期,市场均衡出售价值变化是由长期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的,因而是由部门平均劳动耗费变化引起的,即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引起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出售价值并非直接等于市场均衡出售价值,而是围绕着市场均衡出售价值运动。如果市场出售价值在运动中不断趋近均衡出售价值,则称均衡出售价值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市场出售价值围绕均衡出售价值运动的状态,即均衡出售价值是否稳定,取决于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斜率的组合状况和其他市场特性。
价格层次是价值层次的货币表现,价值层次上的分析除以货币代表的价值便得到价格层次的相关结论。
(四)绝对价格与价格总水平
上面研究的是相对价格,下面研究绝对价格及其表现形式:价格总水平,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基础上建立价格总水平及其上涨模型。
1.绝对价格、相对价格和价格总水平及其决定因素
在金属货币体系中,商品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是同一的,是由商品的价值量与货币的价值量之比决定的,或者说是由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决定的;其变化是由商品与货币的价值量的相对变化决定的,或者说是由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决定的。价格总水平是绝对价格的加权和,因而,价格总水平及其变化也是由商品与货币的价值量及其变化决定的,或者说是由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化决定的。
在纸币体系中,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量与参照商品的价值量之比决定的,或者说是由生产参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决定的;绝对价格则是由流通中的纸币量M、货币流通速度n、社会总商品价值量W决定的;价格总水平取决于流通中的纸币量M、货币流通速度n、社会总商品价值量W和社会劳动生产率这四个因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率取决于这四个因素的相对变化率。由于流通中纸币量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社会调节,所以,绝对价格和价格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社会调节。
2.价格总水平上涨
在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四个因素中,生产劳动者数量的变化和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变化与价格总水平上涨相关。生产劳动者数量变化只可能在短期与价格总水平上涨相关,在长期,与价格总水平上涨相关的因素只有流通中纸币量的变化。与价格总水平上涨相对应的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增长称为纸币膨胀,因而,纸币膨胀总是和价格总水平上涨同时出现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反面就是纸币贬值,因而,纸币膨胀也总是伴随着纸币贬值。由此可见,价格总水平上涨、纸币膨胀和纸币贬值三者总是同时出现的。
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膨胀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纸币发行当局主动使纸币膨胀,是主动性纸币膨胀,这种纸币膨胀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原因,这种价格总水平上涨称为膨胀纸币型价格总水平上涨。但是,另一方面,价格总水平上涨也会迫使纸币发行当局使纸币膨胀,这是被动性纸币膨胀。在这种情况中,价格总水平上涨是纸币膨胀的原因。
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即商品价值量的相对变化,会导致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在纸币体系中,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会导致在相对价格调整过程中的“向上看齐”法则,这种行为导致绝对价格提高,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我们将这种价格总水平上涨称为价值规律调节型价格总水平上涨。
四、结语
价值范畴上的财富论和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构成了价值通论的主要内容。这一理论之所以称为价值通论,是因为其包含价值理论的六个层次,建立了六个层次统一的价值理论,并可以包容现代各个价值理论学派。
标签:价值理论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供给曲线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产品价值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劳动供给曲线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产品层次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