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综述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2015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概况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6)0012~0005~05

       一、栏目设置与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

       (一)栏目设置概况

       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共转载了139篇文章,与2014年相比较减少了15篇。2015年共设栏目9个,比2014年少了3个。其中常设栏目有6个,分别为“本期关注”“改革与发展”“师生研究”“理论经纬”“比较与借鉴”“课程与教学”,其中“本期关注”为每期必设栏目,“史海探索”栏目仅在第4期和第8期中出现过,“师生研究”“管理与经济”“质量与评价”为新增栏目(如表1)。

       (二)源杂志转载量情况

       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139篇论文来源于37种学术期刊,与2014年相比少了13种(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排名前5位的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职教论坛》(南昌)、《职业技术教育》(长春)、《现代教育管理》(沈阳)、《中国高教研究》(京),共67篇,占到论文总数的48%。比较近5年来源杂志转载量,可以看出这5种杂志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石家庄)和《职业教育研究》(天津)2种杂志的被转载量有明显增加,使其在2015年源杂志转载量排名中进入前9名。

       (三)源杂志所在地情况

       如图1所示,从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源杂志所在地来看,北京(49篇)、南昌(24篇)、长春(14篇)、沈阳(11篇)、武汉(9篇)、上海(8篇),分别约占总数的35%、17%、10%、8%、6%、5%,其它转载量较多的源杂志所在地还有常州(6篇)、天津(4篇)、重庆(3篇)、石家庄(3篇)、长沙(2篇),南京、兰州、保定、广州、镇江和福州均为1篇。

       (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所转载的139篇论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有66篇,占论文总数的47%(本文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大多数文章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类高校,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有17篇,占论文总数的12%,其中来自教育部的文章连续8年高居榜首;来自高校的文章共有121篇,占论文总数的87%;其中来自师范院校的有36篇,占论文总数的26%;来自普通高校的有55篇,占论文总数的40%;来自高职院校的有30篇,占论文总数的22%,其他单位的有1篇(见表3)。

      

      

      

       图1 源杂志所在地转载文章数量比较

      

       图2 关键词出现频率情况

       (五)作者权重情况

       按照Harmonic分配贡献方法,在有N个作者的论文中,排名第R的作者的贡献比例可以被估算为(1/R)/(1+(1/2)+…(1/N))。据此,我们得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所转载论文作者的权重(见表4,本文只统计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

       (六)源杂志所在栏目的分布情况

       如表5所示,源杂志转载数量排在前5位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内容涵盖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本期关注”“改革与发展”“师生研究”“理论经纬”“比较与借鉴”“课程与教学”6个栏目中。总体来看,这6个栏目所包含的文章共125篇,占论文总数的90%。其中“本期关注”的文章最多,有37篇,占总数的27%。

       (七)关键词出现频率情况

       从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转载论文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来看,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出现次数最多,分别为28次、16次和8次;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等在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学徒制、新型职业农民和应用技术大学很明显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混合所有制以及关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内涵建设也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走向(见图2,本文只统计出现3次及以上的关键词)。

      

      

       二、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2015年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有75篇论文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法,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54%;采用质量研究法的有24篇,占总数的17%;采用文献法的有13篇,占总数的9%;采用调查法的有11篇,占总数8%;采用个案法和比较法的分别有8篇,各占总数6%(见图3)。

       (二)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1.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在体制机制的视野观照之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应立足于国家政策。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部门协作前所未有,吹响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角,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描绘了事业发展的蓝图,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树立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因此,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要承担起更为繁重的时代使命,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主攻方向;要发挥好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关键举措;要汇聚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合力,把推动体制机制突破作为强大动力;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要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把落实政府责任作为重要着力点(葛道凯,第一期)。有学者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教育的社会性、学校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劳动分工和用工制度等角度分析了各种制度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认为教育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制度,它能够在个人身上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教育类型的分化是以社会职业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为前提;将教育类型狭隘地二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导致职业教育受鄙薄的观念性根源,以这种观念上的偏见为支撑的教育分流制度造成了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平等;学校职业教育不可弥补的缺陷在于,它无法模拟或复制真实的工作氛围与工作关系,因此有效的职业学习必须依赖于现实工作世界的教育性资源,然而工作场所职业学习资源的可得性则得益于趋向扁平化的用工制度(许竞,第一期)。

      

      

       图3 各种研究方法的数量比较

       在技术哲学的视野观照之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应诉诸职教本质。技术具有知识形态、过程形态与意志形态三重哲学面向。当此三重面向反照于高等教育的现实中时,便形成了应用技术本科的理论、现实与价值三重负载及其科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三重逻辑指向。从这个角度来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本质上应该是科学教育技术化、职业教育层级化与本科教育专门化的产物;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应遵循“学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技术思维训练逻辑、“经验”与“理性”相统一的技术能力培育逻辑,以及“通识”与“训迪”相统一的技术伦理养成逻辑(李家新,连进军,第七期)。技术哲学新视野包括技术的本质论、发展论与周期论等新观点,从这些观点透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则需要从职业人的技术理性培养、技术选择的可行性及技术教育的前瞻性等维度,全方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高尚荣,第十二期)。技术认识论包含技术知识、技术认识模式以及技术合理性等基本范畴,它与职业教育通过技术内在关涉在一起。以技术认识论来观照职业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引起职业教育问题的技术认识论根源:职业教育目的异化是由于技术理性对技术合理性的僭越;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是由于科学知识的霸权和技术知识的弱势;职业教育教学盲目性的根源在于技术认识模式的缺失。由此,基于技术认识论的职业教育合理发展的三个路径可以归纳为:遵循技术合理性,重构职业教育目的;确认技术知识价值,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依循技术认识模式,改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徐宏伟,庞学光,第三期)。

       在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理论的视野观照之下,有学者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SSCI收录的四种职业教育类期刊文章进行分析,认为国际职业教育研究的三大主流领域为工作场所学习、职业咨询和职业心理学实证研究。工作场作学习的知识基础来源于情境学习理论,近年来的热点有学徒制等;职业咨询与发展的主流理论有特质因素理论、职业兴趣理论、生涯发展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职业抱负理论,其中职业兴趣理论、生涯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仍然是当代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最新的热门理论还有职业决策理论。职业心理学实证研究出现的最新热点有敬业度、态度、障碍、兴趣、动机、满意度等。除三大主流领域的热点外,最新涌现的研究热点还有社会公正和职业认同(肖凤翔,陈潇,第三期)。也有学者在继承和借鉴马斯洛、赛利格曼以及德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诺斯拉特·佩塞施关于积极心理治疗的人性假设等心理学流派的思想、教育改革的经验和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认为积极职业教育是以积极、和谐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职校学生素质与幸福感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职业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教育、积极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等综合影响的一种新型教育范式,具有坚实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推进积极职业教育,就是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资鉴,为职校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科学建构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范式,引领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追寻积极职业教育范式,要积极认识和理性看待职校学生、职业教育与职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树立人性化的教育价值观、人本化的教育过程观和人格化的教育评价观。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模式建构的创新过程和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是建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策略(崔景贵,第十一期)。

       2.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学徒制研究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词语。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既是职业教育研究必须追问的理论问题,也是影响相关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已有文献大多从教育主体、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徒身份的双元性等表面特征去描述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然而,现代学徒制试点多次“形似却神不似”的失败,已然证明这些表面形式上的差异并未真正揭示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有学者提出,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体现为: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关晶,石伟平,第六期)。观察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由理论探讨上升为国家意志背后的政策推动发展轨迹以及总结正在进行实践的探索,有助于从中把握规律性的方向,并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进一步深入推动现代学徒制,在制度层面需要法律保障,在机制层面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在实践层面需要学校在课程、教学模式及指导方面开展更加微观和细化的改革(程宇,第十二期)。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改革和探索面临三类模式选择: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度模式(行业为主导模式、企业主体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度模式(学校主体模式)和以学校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度模式和“双主体”即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有学者认为,现实国情决定了在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应当选择以学校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张霞,黄日强,第六期)。也有学者提出,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艰难转型、摸索前行的过程中,人类历史上流传久远、臻至成熟的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当今仍展现着勃勃的生存活力。传统的学徒制几乎无需国家投入,却能培养出社会必需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有很多值得学校职业教育借鉴之处。学徒制生生不息的教育哲学根基——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强调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权利、自由和价值,把学生、教师当人看,教学为人存在,使人成为人。传统学徒制技艺传承过程蕴涵着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包括:学徒入学的自愿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过程的默会性、有合乎时代的文化传承、教学与生活合一、注重自主创新和发展。我国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现人道精神的着力点还包括加强对“师傅”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职业文化熏陶(谢良才,第十二期)。

       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在学徒制项目开发、运作、管理及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理念和策略可为我国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青年就业提供借鉴。20世纪90年代,英国对传统学徒制进行了改革,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采用“工读交替”职业教学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将传统学徒职业训练方式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相融合,较好地解决了学校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研究英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为推动我国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及企业搭建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有益借鉴(龚东军等,第十二期)。也有学者研究了英国高等学徒制的背景、保障与改革,指出英国高等学徒制的发展有着权威的法律保障、有效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组织保障。英国学徒制改革目标是希望它成为一种标准,青年人或者是上大学,或者是成为学徒,就高等学徒制来说,是两者兼有。这对我国高等学徒制改革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王玉苗,第六期)。在扬弃与革新欧洲学徒制的基础上,加拿大的现代学徒制建构了有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其实施过程中,加拿大针对学校、企业及社会之间的合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拓宽行业路径,改进培养模式,完善运行体制,加强经费保障等,在理顺责权关系、激励企业参与、促进项目开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借鉴(陈晶晶,沈敏敏,第十二期)。

       3.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与评价研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了质量监控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强化督导评估,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这就迫切需要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更多的跟踪性研究(杨进,第一期)。教育评估作为教育质量控制与改进的一个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日渐受到重视;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批高职教育评估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经过一定的数量积累之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总结、梳理和分析,有助于客观认识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进展的特征、现状与不足,明确未来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应该努力的重点和方向。有学者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平台,通过对2000~2011年间我国高职教育评估论文产出情况分析可以看到高职教育评估相关论文数量增长的趋势特征、与高职教育研究进展的关系、研究的质量水准、作者的来源分布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指出高职教育评估研究工作应在坚持实践导向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着力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优化研究队伍的人员结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的范式(王永林,第七期)。质量监控范式的转变是从投入导向到产出导向。PISA等国际大规模比较教育研究项目引发了教育质量监控方式从“投入导向”向“产出导向”的范式的变化。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应通过外部评价加强产出质量控制,普遍认为职业能力测评是一种既能获得大量深入和有效的数据又不引发过多投入的评估手段。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产出和投入的因果关系分析,二是评估工具开发(赵志群等,第九期)。

       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对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都提出了新诉求,要求尽快摈弃传统分散式各自为政式的评估范式,转变为一体化系统化的评估范式,这需要重新设计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框架,遵循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底线思维、减负高效和系统衔接的基本原则,形成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关注并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六位一体”的质量保障框架体系(刘磊,李钰,陈效民,第六期)。发展有效、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于监控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绩效和运行结果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从这一角度出发,世界重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纷纷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评估、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质量评估、具体教学过程评估等不同角度制定了独具特色的指标体系。各国指标体系的开发普遍强调如下几方面原则:指标与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密切相关;指标容易理解和定义;同时具有软指标和硬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同时具有积极的正向指标和消极的负向指标;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满足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要求。有学者借鉴国际经验,认为我国在制定系统,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时,在指标体系开发上,应建立多层面的职业教育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在指标内容上,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指标因素群;在指标重点上,更加重视结果或绩效本位的指标开发;在指标性质上,要实现不同类型指标的有效结合,提升指标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李玉静,岳金凤,第二期)。高等职业教育已由数量扩充全面转向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阶段,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既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持续进步与提升、建立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的需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厘清校本质量评价的特征和内涵、需要明确的基本要素、需要规避的问题是进行校本质量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构成校本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是校本评价的核心指标,如何把握这些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是实施校本质量评价的关键(肖称萍,第六期)。有学者指出,基于价值哲学的视角,高职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价值的状态。高职教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高职教育的属性和规律与作为主体的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需要和利益之间的一种效用关系。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是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从自身的需要或利益出发,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对高职教育的价值及其程度进行判断的精神活动。评价标准是价值评价的尺度。实现高职教育评价标准科学化的方法论原则是:实效最优化原则、系统化原则和主客体明晰化原则(高文杰,第二期)。也有学者从本然机制的角度研究了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指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第三方评价一般过程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作为评价主体的第三方,如何更准确反映价值主体职业教育需要的问题,二是第三方如何处理价值主体多种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这两大难题出现的原因来看,要想解决这两大难题,唯有将对话作为一项基本机制引入到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过程中来(梁卿,第二期)。

       4.职业技术教育转型发展研究

       为有效应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培养结构的需求变化,提高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开始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这是落实党和国家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重要部署。在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共同发布的《驻马店共识》,全面开启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改革。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政策价值在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校特色办学,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其转型发展的动力来源,既有人才培养结构转变需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等外在动力,也有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招生就业压力等内部动力,内外动力共同构成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综合动力机制。为此,地方本科高校应尽快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构建多元化内部治理结构,重点推动学科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的转型(赵新亮,张彦通,第七期)。尤其是如何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如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向实训教学转型;如何推进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转型(张应强,第五期)。而新建本科院校因其普遍存在本科办学经验不足、服务地方能力不强、缺乏实践实训环境、师资整体实力偏弱、缺乏政策扶持等关键问题,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自身要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强化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财政扶持(王维坤,温涛,第一期)。有学者从文化传统的困扰、学校的利益权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产学研结合“貌合神离”、生源质量低五个维度,探寻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背后的障碍,并提出了有备无患、转变观念,追求卓越、“双色”齐飞,柔性引智、进走结合等措施,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有所启迪(阙海宝,雷承波,第十期)。

       从高校治理的角度,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赢的互动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增强地方高校与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最根本的就是探索行业企业参与的新型治理结构。行业企业与地方高校在管理中的权力分配问题、尺度问题、权力制衡问题等是当前地方高校转型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学者提出,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设立由行业企业等组成的高校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参与地方高校管理的机制,确立和完善“企业参与、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群众监督”的新型治理结构(袁潇,第十一期)。

       从招生管理的角度,有学者认为瑞士职业会考制度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经验:作为衔接两级教育的招生考试,应考核“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瑞士应用技术大学的选拔标准为“联邦职业教育证书+职业会考证书”,即只有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书的学生才能参加职业会考,取得职业会考证书后方可入学。联邦职业教育证书保障生源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职业会考注重对专业相关知识以及跨专业思考和问题解决等方法能力的考核,包括基础、重点、补充三部分科目及跨专业项目(周瑛仪,第七期)。

       5.农村农民职业教育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什么是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包括什么,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离农”还是“为农”,这些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研究以来一直争论的话题。以往学者根据研究的课题和内容给出不同的概念。有学者通过对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分析,筛选出构成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5个构成要素,即地域范围、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办学形式和机构。对构成要素进行逐一辨析,最终尝试性地界定出当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指在县级区域开设的,以农村社区人口为教育对象,以包括农业与二、三产业在内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服务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翟洪江等,第八期)。在我国,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了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发展困境,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逐渐提上日程。从宏观上看,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农村实用人才认识的逐步深入。从微观上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培育与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并蒂相连,以农业现代化为视阈,可为深入理解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崭新的视角。新型职业农民以市场化为导向,强调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的变革;以专业化为手段,强调传统兼业农民向各类专业农民的变革;以规模化为基础,强调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变革;以高素质为特征,强调传统技术培训到现代培育体系的变革。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是各国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加速我国现代农业进程的人才保障(庄西真,第十期),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型职业农民重在培养农民的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现代农业意识。从现状看,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总体上存在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以及现代农业技能缺失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是承担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力量,但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在对接新型农民培养制度、培养内容体系、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诸多方面都难以适应培养要求。因此,要以综合改革思路,通过系统设计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目标,整体改革办学模式,“农、科、教”协同、人才培养与特色产业扶持协同以及公共财政支持与市场推动协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唐智彬,第十期)。而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也会直接影响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效果的达成。有学者运用资料收集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全国2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经验,运用人力资源开发个体素质评价的KSAIBs模型,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各试点县实践经验,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优化路径:从“培训”到“培育”,提升职业农民的知识水平;从“传统”到“现代”,提升职业农民的技能水平;从“生产”到“经营”,提升农民应对市场的竞争水平;从“无奈”到“热爱”,强化职业农民的务农情感;从“无序”到“规范”,改善农民的经营行为(闫志利等,第十期)。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民作为职业,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的现代化农民,在经济学上称为经济理性人。从定量层面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策,对于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通过个案分析和样本抽样调查的手段,与新型职业农民面对面地交流,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结构、生产经营、务农收入以及培训需求,进而提出了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加强后续跟踪评估,为解决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提供了政策依据(吴易雄,周德义,第五期)。也有学者为深入了解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状况,对全国15个省(直辖市)100多个乡村约一万名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有些地区的基层并未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高达89.3%的农民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大多数农民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参加教育培训。在已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中,虽然大多数农民对培训感兴趣或觉得对自己有帮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改善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加强宣传和鼓励,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内在动机,增强培训效果;因地制宜,鼓励青壮年参加教育培训;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刘剑虹,陈传锋,谢杭,第十期)。

       6.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在经过连续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也进入改革深水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高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必须走体制创新之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这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刘家枢,第九期)。然而,把“混合所有制”这样一个经济学概念借用到职业教育领域,涉及一系列观念、政策和法律问题。就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实践看,大体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原发型混合”;第二种是“后发型混合”;第三种是在公办院校的二级部门进行的“初步混合”的实践。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探索实践,目前主要集中在非公办职业院校范围进行;公办职业院校限于体制和政策因素,混合所有制的实践迄今尚未“登堂入室”成为学校层面的现实。这也正是“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政策出台后引发热议,但进展不快的基本背景。有学者提出,这一改革过程首先要明确探索混合所有制的“主体”,弄清探索混合所有制的“目的”,进而提出加快推进探索混合所有制亟待开展的工作——推动核心问题的研究工作;酝酿和研究出台相关法律;酝酿研究相关配套改革;放开“二级部门”,大胆探索;适时出台推动改革的“指导意见”(安蓉泉,第九期)。也有学者提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体制机制优势在于丰富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提升人才培养效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探索中,公办民办学校间相互投资、相互委托管理、公私合作投资新校以及公私合作模式等是可供参照的实现形式,然而,成功探索的前提是培育适宜改革的良好环境,如突破非公即民的二元思维桎梏,搭建科学的内外治理架构,完善产权保护、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健全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等(阙明坤,第九期)。

       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走向

       (一)转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拓平台强力度

       职业技术教育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都将实施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这项政策将会产生巨大的政策效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育理念以及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将与教育实践协同推进,立高位强设计,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及政策指导。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谋布局强规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大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民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农民现代化的过程即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从职业农民到新型农民,从新型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型的成功与否和现代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重要关系,只有实现农民的现代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才有保障。历史与现实赋予了新型职业农民新的使命,这就需要我们调动一切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而为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充足的实用人才保障。因此,从重制度强规范的理论视角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必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热点。

       (三)混合所有制: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立高位强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实现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校企深度融合,必须走体制创新之路——引入企业资源,发展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新亮点。

       (四)质量与评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抓统筹强协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一整章篇幅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提出“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等要求。然而并不是一开展评估就一定能促进质量发展。评估对教育质量提高的作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方案的科学性。如何统筹投入质量、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协调各种管理措施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与评价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五)学徒制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重制度强保障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词语。政策层面,教育部连续3年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亦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列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实践层面,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地区也正开展着各种形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而纵观世界各国在学徒制改革方面的举措,不难发现制度性的加强是推动学徒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尤其体现在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上。因此,我国职业技术理论研究也必将积极关注国家法律的保护、国家机构的统筹、课程框架的统一以及认证资格的通行等理论研究。

标签:;  ;  ;  ;  

2015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综述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