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格与社会性格的差异及其层次模型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社会人格与社会性格的差异及其层次模型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社会人格与社会性格的区别及其分层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人格论文,性格论文,区别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是涉及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的一种基础理论研究,试图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对社会人格与社会性格概念作出区分;并根据现有的社会性格的基本类型假定存在社会人格的三种分层模式,尝试揭示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的机制因素。

关键词

社会人格、社会性格、民族人格、组织人格、角色人格。

社会人格与社会性格的区别与联系

目前由社会人格概念能联想到的概念有:“社会性格”、“民族个性”、“基本人格类型”、“基本人格结构”、“国民性”等。其中一些概念经常被互换使用。社会人格与社会性格是两个意义相近的概念,但对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目前还缺乏深入而明确的研究。两个概念同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能体现社会控制和组织管理的应用意义,它们在性质、内容和发挥作用的途径等方面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性格是明显带有心理学色彩的概念,或者说,它受偏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所关注。社会性格表达着不同群体的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典型的是民族群体,可由群体多数成员共同表现出来与外群体成员在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和到格丽特·米德分别对北美印第安人部族和新几内亚境内原始部族的民族个性的研究都属于这一类课题范畴。社会性格研究是一种动态研究,展示的是特定群体的性格事实。比如本尼迪克特介绍祖尼人的“日神精神”和克瓦基特尔人的“酒神精神”,米德介绍阿拉佩什人的温良顺随和蒙杜古马人的凶猛好斗等等。社会性格类型可直接进行观察和实证,具有统计学特点。就如另一位女文化人类学家科拉·杜波依斯的“众数人格”概念,它能具体真实地反映群体多数成员个性的中心趋势,具有实证意义。这也是说,社会性格是一个可以随时予以经验化的概念。

相对于社会性格概念,社会人格则是带有社会学色彩的概念,它为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所关注。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人格概念,把社会人格视作社会结构的构成部分。抽象地看,结构是若干基本要素的组合方式,而社会结构“它几乎总是包括社会位置,社会关系模式以及人们的社会位置与其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①这里所谓与社会位置相联系的社会关系模式,实质上就是指的“关系──行为模式。”社会关系能否归结为是社会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我们暂且不论,但可以断定:任何一种宏观的或微观的,抽象的或具体的社会关系,都隐含着针对特定权利与义务的实践方式,表现为来自于群体选择的态度与行为类型。这种由不同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行为模式,就是社会人格模式。进一步看,分布在社会宏观关系网络中的任一正式群体和某些非正式群体,对自己的成员都有特定的、相对统一的人格要求,它以系统分类分层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原则,对分布在特定社会位置上的群体成员分别提出有关素质和行为等方面的系统要求。宏观的或群体之间的“关系──行为方式”最终要分化落实在微观的或个体之间的“关系──行为方式”上。没有来自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相对统一的人格要求,既使是一个临时的松散群体,也是难以和谐组合的。这就是我们能够使用社会人格概念的根据。如果我们考察一种组织制度或群体规范,必定能发现其中间接地或直接地包含着一系列诉诸个人素质和行为的规定。它们也就是社会人格的一种经验形式。

社会性格是群体成员内在的、素质性的东西,直接表现为心理的、行为的;而社会人格则可以说是外在的、制度化的东西。它是一种静态的、集体的人格标准或人格范型,直接成为群体对个人进行教育训练和考核评价的内容。在现代社会,社会人格模式成为社会控制和组织管理的手段。尤其是职业组织在调整组织目标、实施机构改革时,都可能不同程度地提出本组织新的人格主张,调整所属的职业人格标准。在我国,人们习惯于称其为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思想要求和新的工作标准。社会人格模式不侈谈人的个性发展和需要问题,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性特点。它主要以实际的群体目标和相应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尺度,具体由关系──价值态度、关系──德智体素质、关系──技术性或规范性的操作方式、关系──行为风格等几个方面构成。它表明,上述任一类人格要求内容都不能脱离群体内外稳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社会性格反映着不同群体,尤其是不同民族和国民之间在处世态度、道德意识、观察与思考方式,情感与意志特点等方面的典型差异,因而它是一个表达特殊性的概念;而社会人格则是一种泛化的、体现了综合性特点的概念。一般来看,为了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群体权威机构总是试图吸收外民族或外群体的性格优点,改造本民族或本群体在社会性格方面的不良成份,通过构造比较优秀的人格模式来影响本民族、本群体的成员。因此,社会人格模式往往是对特定社会性格类型实行扬弃的产物。社会性格成份有优有劣,而社会人格成份则是力图择优的,是群体权威机构给予优化或给予理想化了的一种社会性格蓝图。这就意味着,社会人格模式中的一些成份可能会停留在宣传、教育的水平上,不能完全为群体成员在生活实践中接受,导致了社会性格的现实性和社会人格的理想性的差异和矛盾。例如,对埃及席尔瓦人的文化研究材料表明:席尔瓦的社会性格表明群体成员之间有“潜在的恐惧、愤恨、嫉妒以及敌视。”②但该群体本身却着力提倡顺从、协和、团结的社会人格主张。西方一些学者宣传欧美人“自由、平等、博爱,”而更多的材料表明,这更可能只是一种社会人格主张。比如有一项针对欧美人的社会态度调查,其中一个提问项目是:“如果你不加提防,人们就会欺骗你。”被调查对象中,美国人的68%,英国人的75%,原西德人的81%,意大利人的73%,墨西哥人的94%都同意这一说法。③这恰如一位美国人说的:“从我所见的这里人的点点滴滴事情看,他们话说得好听,但一旦你转过身去,他们就会在你的背上扎上一刀。”④另一位德国妇女说:“你能信任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人们通常充满了嫉妒和敌意。每个人都想比别人得到更多。人人都在乔装打扮掩饰自己,到处都是这样。”⑤“在今日中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也都是一些不好的名称。”⑥但据有的研究者通过观察和了解认为:“与日本人的集团指向相反,中国人的个人主义色彩很浓。⑦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表明,社会性格的形成受到了社会实际环境水平和条件的制约。理想的社会人格模式虽然是群体成员所渴望的,但渴望者在现实环境中有可能仍然采限他所不渴望的态度和行为来为人处事,因为这样他们不会受到实际的损害。因此,通过社会人格模式来改造社会性格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于社会性格的研究,尤其是对民族性格和国民性格的研究,人们已做了大量工作;但对社会人格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本文尝试通过对社会人格的系统分层,来进一步揭示社会人格模式的性质、内容和意义。

宏观层次的社会人格模式──民族人格与组织人格

民族性格或国民性格都是特定社会群体中多数成员在生存斗争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而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类方式的形成依赖于群体成员自觉或不自觉的相互感染、模仿以及相互强化的过程。其中群体的权威机构时刻在起作用。权威机构将成功的和有利于整体生存与发展的群体行为方式加以改造和完善,把它作为教育内容和强化标准,这类行为方式得到系统整合以后,就成为社会人格某种特定的模式。如果我们假定民族人格模式的形成一方面是建立在对民族性格的合理取舍的基础上,也不妨假定民族性格的形成一方面也是建立在对民族人格模式的不断倡导和推行的基础上。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值得关注的是,民族性格的延续和传继过程,离不开民族人格模式“做功”的过程。比如,汉民族处理社会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价值态度是“仁”、“善”、“孝”。它主张较一般的“关系──行为方式”是尽责任,尽义务、反对“非礼”,强调礼让、克已、留情等。日本和民族崇尚的价值态度是“;恩”、“忠”、“义理”,主张本民族成员在行为上严守等级秩序,效忠集团,维护礼仪,强调自制、服从和献身等精神。上述两种典型的民族行为模式,既可以说它们表现了民族性格,更可以认为它们是一种民族人格模式。因为这些民族行为模式往往是本民族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们竭力推崇的东西,是教育、宣传以及实行强化的内容。尤其是我们从某些民族历代的学术著作、文艺作品、传记以及其他一些文化材料中概括出来的所谓民族性格特质,恐怕说它是民族人格内容更合理;因为它们往往是该民族政治家、思想家、和作家们价值理想的产物,不一定能够实证,或者说不一定能在该民族多数减员的实际行动中得到真实表现。

对组织人格模式的研究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相对于民族人格来说,组织人格是低一层次的社会人格模式。它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大中型群体那里具有特别的意义。一般来看,凡一个组织或团体都必定存在着某种关系──行为规范。它服从于组织的利益目标。失去了这类组织行为规范,也就失去去了组织存在的条件。因而,凡组织或团体都不同程度地排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集体和责任,鼓励奉献和自制,要求服从和忍让,这在所谓的自由美国也不例外,否则便无组织利益可言。因此,组织人格模式在一般团体那里没有显著的差别,各组织规范在内容上的同质性淡化了它们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人们一般不大关心组织人格存在的意义。

但是,某些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组织,特别是生产企业,由于生存的需要,比较关注自己的组织人格模式。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例。企业文化表现的实际是一种企业人格。我国的大庆精神、二汽精神、鞍钢精神,都可看作是企业人格范型。大庆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二汽人的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坚持改革的创新精神、顾全大局的主人翁精神、争创一流的攀高峰精神;鞍钢人的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精神等等,都昭示了这些企业对所属成员倡导的较基本的价值态度和关系──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的性格,反映了企业劳动者为人、处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判别是非、好坏、善恶和美丑的价值取向,并给予企业职工以心理上的约束和行为上的规范。”⑧这里所谓的企业性格,实际是企业人格模式,是企业职工需要接受和内化的组织人格样板。一旦多数企业成员从态度和行为上表现了这种人格模式,形成了整体的行为特色,它才能被称作企业性格。

现代企业比较注意培养自己的劳动模范或明星人物,以此作为企业人格的化身和象征。美国人把它们称作企业英雄,“如果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则是价值观的化身,是组织力量的缩影。”⑨我国石油工业战线上的铁人王进喜就是一个企业人格的象征。企业也通过厂牌、厂徽、厂歌、厂旗、商标、广告、独特的建筑物和花园环境来突出企业人格形象。企业人格就是一种典型的组织人格。

组织人格是民族人格的具体化,是民族人格与组织目标的结合,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假定。实际上,民族人格与其范围内的某些组织人格在价值观和关系──行为方式上有差别。比如强调平等、尊重与个人自主的日本企业和强调纪律、责任与自我约束的美国企业。民族人格与组织人格的和谐与否都可能有利于社会人格的建设。

微观层次的社会人格模式──角色人格

“角色”一词的出现使人们能意识到角色人格是一种与个人相联系的社会人格模式。它构成民族人格和组织人格的基础。目前已有研究者在使用“角色人格”概念,但把它看作是一种已经素质化了的个性类型。具有这种个性的人被称作是“组织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有供人学习和内化的角色人格模式的存在。布劳认为:社会结构相似于社会位置网络的构造。由此推论,组织是带有异质性和等级性特征的位置体系,甚至也可以这样看待非正式组织。位置之间因社会分化形成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可称角色关系。角色关系决定了位置之间有特定的沟通方式,这正如豪斯谈到的:社会结构实际是“社会位置之间的互动的持久模式。”⑩它意味着位置之间有公认的由语言、动作、表情等外显因素合成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好比两个日本人,“一个平民可能与另一位平民交往甚密,完全不必对他鞠躬;但是一当他穿上军服时,那位穿百姓服装的朋友就要向他鞠躬了。”(11)这说明,位置关系或角色关系的变化要带来交往方式的变化。此外,履行角色关系还必须具备特定的素质和技能。一位美国蓝领工人是这样看待妻子角色的:“在厨房,我的妻子有台自动洗衣机,一台烘干机,一台洗碗机,一个废物处置器,还有一辆她自己用的汽车。天哪!我甚至买给她一台手提式的电视机,以便她在厨房里看那该死的肥皂剧。她还要什么呢?”(12)一段衷诉,清楚地表明社会上对为妻的应该持有的某种价值态度、责任和技能等观念,这提示了角色人格的基本内涵。同时,一个人进入不同的角色位置,面对不同的角色关系,就需要履行不同的角色人格规范。一位女士在家是家庭主妇,到学校是教师,在党派组织中是中层领导人,为此她就需要掌握多种角色人格类型。因而,“每一个个体都有几个自我……人的模型有点象一个股份公司,由一群彼此不相关的角色组成。”(13)

在我国,角色人格内容散见于职业团体的职工守则、业余团体的成员守则、党章、团章、学生守则、顾客、乘客和游客须知。员工或人材招聘条件、先进人物评比条件、晋级晋职标准、国家宪法、法律以及一些不成文的世俗规范等材料中,显然,属于民族人格和组织人格的宽泛内容都由上述各类规章制度或文件条例分解到每一种具体的角色人格模式中。没有角色人格模式的应用,民族人格和组织人格就是一句空话。完整的社会人格结构应该是由民族人格、组织人格和角色人格系统建构的。

因而,一个人一出生就处在特定的角色关系中,开始由不自觉到自觉地接受各种角色人格模式的灌输。角色人格的内化或素质化过程构成了社会化过程。成熟的自我是由角色关系派生的角色人格模式塑造的结果。离开了角色人格,我们难以解释民族成员和组织成员的形成,当然也就无法解释社会人的形成。虽然某些社会精英能够通过不同途径对社会人格模式进行批判和设造,某些普通群体成员在实际生活中不遵从特定的社会人格规范;然而,只要“社会的结构和位置一旦确立,便反过来塑造价值、态度和信念。”(14)人的本质始终反映在群体成员对社会的“关系──行为模式”的积极适应过程中。

标签:;  ;  ;  ;  ;  

社会人格与社会性格的差异及其层次模型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