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经济控制中的几个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论国有经济控制中的几个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略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控制力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国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42(2000)04-0005-06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年第18期第11页。)”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正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国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对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进行准确定位,对于加快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当前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力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比重得到迅速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降低,但国有资产总量仍大幅度增加,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动摇,仍然保持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针对过去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片面强调单一的国有经济,轻视和削弱集体经济,排斥、否定和取消非公有经济的“左”的错误,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制定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重要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重大的变化之一。这种变化的显著表现就是,在各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的同时,在全国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从无到有,其比重迅速和大幅度增加,而公有制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国有经济的比重更是大幅度下降。如从1978年到1996年,在全国资产总额中,公有制经济由99%到76%,国有经济由56%到40%,非公有制经济由1%到24%。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由56%下降到40.8%,非公有制经济由1%上升到25%。在商业服务中,这个比例的变化更大一些。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由77.2%下降为34%,非公有经济由0.8%上升30.1%(注:顾龙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学习导报》,1998年第11期第22、23页。)。那么这种变化是否危及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削弱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呢?没有。近年来,尽管国有经济的比重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这种下降是合理的调整,它并没有动摇和削弱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这是因为:

(一)国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和关键行业的发展。如在能源、交通等基础部门,冶金、化工等原材料行业,汽车、机械、电子、石化等支柱产业,国有经济都处于支配地位。特别是石油、冶金、电力、航空、铁路、电信等关键领域,基本上掌握在国有经济手里。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中,国有经济的增加值占99.9%,石油加工业89%,电力工业80.4%,钢铁工业77.5%。在航空、铁路、邮电等行业,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等于或接近100%。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领域,如国防工业,航天工业、金融业、物质储备业以及新闻和广播影视业等行业和部门,国有经济仍然保持着垄断地位,实现国家的战略控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国有经济也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国有经济控制了上述重要产业和关键行业,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事实上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经济能驾驭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首先,国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据统计,1996年国有工业资产总额达50631.4亿元,在全国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占61.2%,销售收入占48.3%,增加值占51.7%。我国国有经济年产值2.2万亿元,日产值62亿元,一年每增减一个百分点,代表着200多亿元的产值,影响工业总产值的6%,影响国民收入的9%,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7%(注:卞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学习导报》,1998年第3期第23页。)。所以,国有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有经济不仅固定资产多,而且装备质量高,设备比较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相对集中,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向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和现代化水平。同时,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货币资本积累也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据统计,我国财政收入的60%来源于国有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再生产得以扩大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国有经济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消费资料中,国有经济提供的约占50%,另一部分消费资料,它的生产也主要是靠国有经济提供技术设备和基本原料。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增加,都离不开国有经济。

(三)国有经济能控制和引导竞争性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具有较强的化解能力。我国当前在原材料加工业,中小规模的商业和服务业,还有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经济。这些经济成分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需的,同时由于其性质的局限,也存在不少弊端,必须要受到一定的制约。国有经济通过向非国有经济提供机械设备、原材料、技术、市场等,对它们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制约和支配作用。同时,国有经济在各主要行业,包括竞争性行业,有一大批管理和营运状态好、经济实力强、投入产出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它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此外,国有经济长期以来承担了投资大、周期长,社会效益好但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建设项目。近二十年来,国有经济在淡化经济周期,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软着陆”;在紧缩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维护市场秩序;在扩大内需,启动市场的宏观调控中起了重要作用。否则,我国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其它经济成分,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也不可能得到这么快的发展。这些作用也是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重要表现。

(四)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是保证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几起几落,宏观经济运行矛盾几度突出,包括目前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等问题。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靠国有经济实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国有经济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它是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它创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60%,安排了70%的城镇就业人员,为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变支付了大量成本,从而大大缓解了制度创新的阵痛。再如国有经济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如宇航工业、大型水电工程等方面,提高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在组织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实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国有经济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其它经济成份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国有经济在绝大多数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拥有控股权。如目前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公司的控股被国有经济所控制。这是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又一重要表现。

二、我国国有经济由于其载体国有企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并不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不牢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改革,使其迅速摆脱困境,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将难以保住,其控制力也将进一步削弱。

如前所述,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和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且这种地位和控制力从形式上看也似乎比较稳定,但仔细分析,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并不牢固,其控制力也是相当脆弱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强弱不在于它在社会经济总量中的数量和比例多少,而决定于它在市场运行中的质量和竞争力。低效低质的数量对保持和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和支配力并没有真实意义。从我国目前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的趋势来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及其控制力已经面临着严峻挑战,这是国有企业目前的运行状况及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所决定的。

(一)资产过度负债,产权基础虚空。从名义上看,我国国有资产已经有了很大规模,但真正来自国家财政的能形成国有企业资本金的投资相当少。据国家经贸委1995年清产核资的数据,全国6.87万户国有企业中,负债率在100%以上的有1.3万户,损失挂帐大于所有者权益的空壳企业有1.8万户,两者合计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的45%。到1996年,全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额为5.7万多亿元,但真正属于国家的资本金只占20%左右,其余80%以上是通过银行贷款、引进外资和其它形式的贷款和借款而取得的。这些投资均形成国有企业的负债。国有企业如此高的负债率,不仅在国内各种经济成分中是最高的,而且大大高于国外企业30-40%的负债水平,也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负债水平,这给我国国有经济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不仅如此,我国国有企业债务的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而银行资金主要来自居民储蓄。因此,国有经济高负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银行接收居民储蓄转用于国有企业。而居民储蓄存款属于个人资产,不属于国有资产。这也说明我国国有经济的产权严重虚空。一般来说,负债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遍现象,问题是我国国有经济负债经营情况极不正常,不仅负债率过高,更为严重的是在经营中未能使资本增值。国有企业由于管理、技术、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不但不能提供回报,往往还发生资本的净损失,导致相当一部分银行贷款有去无回,形成大量不良资产。这种情况不仅意味着国有企业陷入困境,资产产权严重虚空,而且会影响国家银行的信用基础,蕴蓄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显然,这种状况已经威胁到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对于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亏损越发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及其控制力,对于多数行业来说主要是通过其竞争力来实现的。而竞争力是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尤其是在竞争性行业,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竞争力,就会失去市场,即使非竞争性行业,如果长期没有经济效益,也是难以为继的。我国国有企业本来是在高负债的情况下经营的。高负债需要有高效益作保证,但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恰恰相反,处于高负债低效益的经营状态,且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自8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不仅增长速度缓慢,而且经济效益也不断下降。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大中型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7万户,其中有5885户企业处于明显亏损状态。全国独立核算国有企业亏损面,1992年为23.4%,1993年为27.8%,1994年为30.9%,1995年为33.5%,1996年为37.7%,1997年为40%以上。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占盈利企业盈利总额的比重,1985年为4.2%,1995年为43.9%。1996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417.49亿元,亏损总额达726.69亿元,即出现了整个国有企业盈利抵补不了亏损的严重情况。高负债加低效益,使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基本丧失。这种严峻局面如果迟迟不能得到改变,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很难保住,其控制力也有丧失的可能。

(三)技术创新能差,设备和产品老化。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它的竞争优势,已经从过去以资源和规模为主转向以技术、管理和质量为主,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谁技术创新能力强,能抢占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谁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反之,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持续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就会被市场竞争无情地淘汰。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生产技术方面,远远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首先是企业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国有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仅占20%,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1.8%,属于六、七十年代的约50%以上,超期服役的机器设备占15%以上。总的来说,性能落后的占2/3以上。这说明我国国有经济整体素质低下。再加上企业经营机制的原因,使部分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没有能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其结果是国有企业产品几十年一贯制,逐步丧失了市场。而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要快得多。这种局面维持的时间过长,我国的国有经济不仅在高新技术方面与外国的差距会继续扩大,而且在国内与非国有经济相比,也会逐步失去其技术创新的优势,它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也有可能丧失。

(四)产业集中程度低,资源配置重点不突出,规模经济效益差。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必须实行规模化经营。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这就要求有必要的产业集中。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尽管非国有经济在许多行业尤其是竞争性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多年来所形成的国有经济战线过长、覆盖面过广,面面俱到的资源配置格局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据国家经贸委统计,全国37个工商行业都有数量不等的国有经济。国有资本遍及从饮食业到远程导弹生产等几乎所有的领域(注: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1999年第1期第43页。)。其中国有资产所占比重超过50%的行业有16个,占20-50%的行业有11个,不足20%有5个(注: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1999年第1期第43页。)。同时,资源配置分散,重点不突出,一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需要发挥国有经济优势的关键性产业,国有资产增长不快。由于国有资产配置在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不仅导致国有经济整体效益偏低、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的问题,而且使单个国有企业难以达到规模经济,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一些在国内号称大型企业集团,与发达国家同行业大型企业相比,还不及人家一个零头。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生产规模达不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因此,它不可能有多大的竞争力,很难去影响、渗透、支配其它经济成分,其控制力也是一句空话。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更是面临着生存危机。

(五)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天生不足,转机建制步履很难。与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企业相比较,国有企业自身有一些天生不足的因素,如产权关系不明晰,权责利关系不统一,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市场适应能力差,导致效益低下,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等。国有企业的这些问题,不仅中国是这样,其它国家也同样如此。我国国有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彻底革新企业制度,脱胎换骨。这就是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将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是对国有企业制度的全面创新,它将直接动摇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根基,面临的困难十分巨大。事实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也是步履很难,进展迟缓。到现在为止,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矛盾和经营困难并未得到缓解,而且越发困难。完全可以预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相当艰难而长期的过程。与此相反,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营和外资经济,由于其科学的企业制度和灵活的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近二十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占领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仍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态。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现状如果迟迟不能改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不进一步取得突破,国有经济就有可能进一步萎缩,不仅谈不上主导地位和控制力,甚至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三、从发展趋势看,要巩固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宏观上,必须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二是在微观上,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渗透力、支配力的竞争力。

如前所述,我国国有经济目前所遇到的矛盾、问题和困难是前所未有的,按照原有的思路和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不可能了,其根本出路还得靠深化改革。国企改革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想,从巩固和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角度来看,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多次讲话的精神,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必须加快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和调整。当前,我国国有经济战线过长而显得乏力,分布过广而显得泛散,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巩固和竞争力、控制力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国有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国有经济的相对比重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应当指出,这种变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这决不意味着国有经济的衰落和其主导地位的丧失以及控制力的下降。实践表明,只要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即使国有经济的相对比重再有一定程序的下降,也不会威胁其主导地位和削弱其控制力。关键是提高其整体素质。而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必须按中央的既定方针,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对国有经济的存量资本实施战略性改组,并重新配置增量资本的投资结构。总的来说,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根据国有经济的功能和性质,考虑到弥补市场缺陷,必须要保持一定规模和范围的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究竟占多大的比例比较适宜,这是一个需要通过以后的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国有经济确实没有必要进入那么多行业。因此,必须进行改组和调整,从整体上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说:第一,巩固和发展主导产业,减少或退出一般产业。主导产业的况状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尤其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关键作用,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集中有限的国有资本加强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如钢铁、石化、电子、机械、汽车制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进一步突出这些主导产业的整体优势,并据以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同时,对一般性竞争性行业和更适合分散投资经营的行业,国有经济应该通过改组、出售等方式,减少或退出这些行业。如食品、服装、化妆品以及一般加工业、服务性行业等,完全可以实行民营化。国有经济的退出,可以为其它经济成分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抢占国民经济的“制高点”,优化整个产业的技术结构。我国国有经济摊子太大、国有资本难以支撑过于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资金严重不足,使许多国有企业只求应付生产而没有能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也削弱了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它的发展能直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在经济甚至政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投资大,风险高,非国有企业难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国

家必须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想,集中力量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以占据国民经济的制高点。如航天、生物工程、海洋工发、核工业和先进制造技术等,以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第三,培育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在国际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一批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全社会资源配置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我国国有企业绝大部分规模偏小,没有达到规模效益,也弱化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必须要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以经济合理性为原则,或实行低成本扩张,或实行强强联合,通过市场形成和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家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不移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主要是通过其竞争力来实现,而竞争力又主要来自企业的活力。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对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具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现代企业制度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建立起来的,在企业内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投资者、经营者以及普通员工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它是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运作,具有较强的资产增加值能力。与传统的国有企业相比,现代公司制企业有更多的优越性,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它对市场经济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二,它能吸纳、控制和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或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控制了一大批企业和银行,支配了比自有资本大许多倍的社会资本,扩大了自己支配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力度,从而实现其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统治。其实,“参与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实现形式,在我国也是适用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除极少数特殊行业外,大多数行业,甚至包括象航天航空,高新技术以及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普遍实现股权多元化,将国有独资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大量引进非国有的其它股东,包括非国有的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甚至可将通过金融中介形成的居民对国有企业的债权转化为居民直接持有或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持有股权。这样,在这些领域由于有国有资本的控股和参与,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国有经济的技术含量和利用国有资本的效益水平带动产业优化升级,而且国家通过控股、参股、兼并等方式,使国有资本由封闭式的“一元化”经营走向开放式的社会资本的“多元化”经营,能控制和支配大于自身资本几倍乃至几十倍的社会资本。这样,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及其控制力不仅仅体现在其绝对量方面,而且突出地体现在它的功能和作用方面,体现在它对其它经济成分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支配力上。

收稿日期:2000-06-28

标签:;  ;  ;  ;  ;  ;  ;  

论国有经济控制中的几个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