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为例论文,调查研究论文,管理体制论文,农村基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8)03-0106-05
农村体育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农村稳则社会安。了解和健全农村体育管理体系,有助于保证农村体育工作的加速发展”。[1]从目前我国对农村体育研究的现状分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研究;(2)农村体育制约因素研究;(3)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研究;(4)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研究。有关体育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的成果也主要集中在乡镇体育管理方面,县(市区)、镇(乡)、村三级管理网络的系统研究还未见报道。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进行浙江省农村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研究,对全国农村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引导作用。本研究讨论的农村基层组织体育管理体制包括县(市区)、镇(乡)、村三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包括县(市区)、镇(乡)、村三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比较系统地查阅了1990年以来国内有关体育管理体制、体育方针政策等研究成果文献。并通过省市体育和统计部门查阅和研究了大量农村体育活动统计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2)问卷调查法。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各选择5个镇(乡)和10个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要求,设计了2种问卷,一种问卷是由体育基层管理者填答,另一种为普通农村居民问卷,管理者问卷发放165份,回收有效率为100%。农村居民问卷发放1650份,回收1394份,其中有效问卷1326份,回收有效率为80.36%。为保证问卷调查的客观真实有效,请有关专家进行了内容效度判定,并运用在测法进行了信度检验,R=8.67。(3)访谈法。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在每市选择2-3个镇(乡)村进行了走访调查。(4)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
1.农村基层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按照2007年的浙江省体育强镇检查考核标准,在镇(乡)设立文体站,有条件的村创建体育俱乐部或健身宛点。然而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基层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健全。镇(乡)一级设立了文体站的是78.18%,村一级已创建体育俱乐部的只有10.90%。
从走访调查中了解到,镇(乡)一级虽有文体站负责本镇(乡)的文体工作,但机构内部设置不合理,管理权限边界划分模糊,运行机制不畅,管理不力。具体表现在镇(乡)文体站兼职人员过多,学历层次低,基本没有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人员配备上重文艺轻体育。而村一级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少量有机构设置的村都是村领导有一人分管,但没有具体抓体育工作。
农村体育管理机构包括行政组织和群众组织两大体系,从调查的情况看,群众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更严重,调查情况见表1。
分析表1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省农村社会体育组织尚不健全,镇(乡)的情况好于行政村,从访问和实地考察中了解到,镇(乡)、村的指导站点基本都是群众自发参加,没有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员,目前浙江省农村体育管理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2.农村体育基层组织管理人员构成情况。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从事基层组织管理的专职人员严重不足,大量的兼职人员难以保证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人员数量偏少,管理工作难以正常有效地开展。在镇(乡)一级,专职从事基层体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只占20.00%,兼职的达到71.11%,其他聘用人员占9.90%,其中体育专业毕业的只占11.11%,学历层次上本科只占13.33%,大专占17.77%,中专(高中)占53.33%,其他占15.55%。村一级没有本(专)科毕业的基层负责人。只有部分聘用的体育教师是大专毕业生。兼职和聘用的农村基层体育管理组织负责人一般都没有政府正式编制,只能领取少量津贴,故而这部分人很不稳定,容易受政府领导人的更迭和政府机构调整的影响。由这样一支队伍来担当管理农村基层体育的重任确有相当难度,必须加以调整。
3.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经费来源情况。资金投入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农村体育工作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目前浙江省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经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但上级体育系统拨款偏少,调查情况见表2。
分析表2中情况可以看到,上级体育系统拨款在镇(乡)占6.81%,村为2.30%,从访谈了解到,上级体育系统拨款形式主要是支持体育器械和场地,镇(乡)和村本级财政开支主要是参加体育比赛费用,居民自费部分主要是参加活动和运动服等,社会赞助开支比较杂,各项开支都占一定比例,总体上看目前农村体育活动经费主要以社会赞助和居民自费为主。政府投入资金远远不够,发达国家农村体育的发展经验证明,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重视,加大投入。
4.农村体育基层组织对体育政策法规和健身知识的宣传情况。政策法规代表着政府的意志,农村居民对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6年颁布的《体育法》和2008年奥运会的认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对体育政策法规和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调查结果见表3。
分析表3我们可见,农民对政府体育政策法规的了解非常有限,调查情况最好的是2008年奥运会的情况,但从走访中了解到,农村居民对奥运会的情况主要是通过电视了解的。这说明农村基层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宣传力度严重不足,加强体育政策法规和有关体育知识赛事的宣传是转变农村居民体育观念,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举措,否则将造成政府的意志只停留在政府机关的文件层面上,形成“上热下凉”的尴尬局面,必须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宣传力度。
5.农村体育基层组织推荐和宣传体育知识与健身方法情况。要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真正把农村体育开展起来,仅凭宣传体育政策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部分农村居民对体育知识和健身手段、方法了解不多,只有在宣传体育政策法规和体育比赛的同时,“加强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推荐,使农村居民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益处,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2]调查情况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到,镇(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居民的调查情况除偶尔开展一项稍有区别以外,其他两项基本相同。总体上看镇(乡)村两级对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宣传推荐都不够好,必须引起重视,加大对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宣传力度,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健身行为。
6.农村体育基层管理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情况。体育活动情况是体育工作的具体反映,体现了基层体育管理组织机构的运行情况和工作业绩,调查情况见表5。
调查结果显示,镇(乡)一级体育基层组织定期开展体育活动的为20.64%,偶尔开展体育活动的为75.58%,从未开展体育活动的只有3.78%,村一级定期开展体育活动的为5.25%,偶尔开展体育活动的为48.76%,从未开展体育活动的达到45.99%,基层组织负责人问卷和农村居民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些数据说明在浙江省镇(乡)一级开展群体活动情况要明显优于村一级,但开展活动定期有规律的比例都较小,特别是村一级。另从实地考察发现,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还是公园、广场和马路。公共体育设施缺乏、单位和学校的体育设施大部分未对居民开放,利用率不高。
7.农村体育基层组织对农村居民健身指导情况。“对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是农村体育基层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农村居民在体育健身活动中能否得到科学、高效及时的健身指导关系到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3]调查情况见表6。
目前,在浙江省农村中,健身指导能完全满足和基本满足的比例在镇(乡)为70.08%,村是35.07%,离村村都有体育指导员指导的差距较大。分析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一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班较少,二是村一级没有体育固定经费,有培训难以派人参加,三是目前镇(乡)村两级部分指导员都是义务指导的,难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指导工作中。
(二)农村基层体育管理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主渠道不畅。目前,在浙江省农村,在长期计划体制中形成的政府办公益性群众体育事业的做法以及单位制的基层群众体育管理模式依然自上而下地发挥着作用,而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个渠道到了镇(乡)一级,而没有能向村一级延续,而农村体育的真正基础是农村的各个村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是以村落为基本单位。这就造成农村体育管理主渠道的脱节。(2)社会体育管理机构不健全。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到了镇(乡)一级就不够健全,主要是农民体协和老年体协还能组织一些活动,其他单项体协不仅数量少,而且一无人组织,二无经费,基本上都是爱好者自发组织,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3)政府投入不足。从目前浙江省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看,政府仍然应该是经费投入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争取多方投入的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担负起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宣传培训的主要责任,但从调查看,投入明显不足,必须尽快增加投入,以促进农村体育的快速健康发展。(4)农村体育活动缺乏特色。特色是竞争力,是生命力,特色可以出优势,可以出效率。浙江农村类型多,社会结构分层多,目前不论从宣传上,还是项目组织推广上都缺乏特色,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不同结构层次的村民,必须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组织方法和竞赛项目,培育出一批有特色的镇(乡)和村。打造、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植根于百姓,易于开展推广的特色体育项目。(5)缺乏横向联系和嫁接。目前,浙江省农村体育的组织未能与文化活动的开展相互联系和嫁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热体育冷的现状,必须将农村日常的健身活动与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文”中有体,“体”中有文,以“文”促“体”的新局面。
根据调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浙江省农村基层体育管理组织建设应重心下移,着重建设和完善村级体育管理组织体系,这是目前浙江省农村体育管理最薄弱和最重要的环节,农村体育的发展根植于此,同时,明确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是村民委员会义不容辞的职责。村级体育管理组织的建设必须在村民委员会的统筹下建立,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村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目前,浙江省农村基层体育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完善,特别是村一级体育管理组织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必须认真研究、尽快建成农村基层的县(市区)、镇(乡)、村三级体育管理网络机构。
2.在农村基层体育管理机构中,群众体育组织力量更弱,机构在镇(乡)、村两级都不够健全,难以履行对农村各镇(乡)、村的健身点和单项体育活动和比赛的管理工作,必须尽快在行政机构的干预下,设置、健全农村镇(乡)、村两级群众体育管理组织。
3.由于目前浙江省农村基层管理机构的不完善,造成农村体育存在宣传引导不够,政府投入不足,活动开展不正常,农村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
4.目前浙江省农村基层体育工作的经费主要靠社会和个人投入,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这与浙江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和建立体育强省的精神不符。应尽快加大政府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
(二)建议
1.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政府体育管理机制,形成县(市区)、镇(乡)、村三级体育行政管理网络,在这一网络的干预和协助下,完善农村基层的群众体育管理工作。
2.在农村基层体育管理机构的建设中,可以借鉴嫁接目前农村文化管理机构的经验和体制,形成以“文”促体、以“文”带体、“文”中有体、“体”中有文、文体一家的农村体育工作新局面。
3.在目前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自我组织管理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农村各级政府的体育管理部门还应扮演主要角色。“要把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强化领导责任。”[4]
4.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各级群众体育管理机构,积极发挥各级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培养好农村体育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农村体育的开展创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5.应坚持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特色可以使农村体育体现优势,出效益,特色之树常青,则农村体育能长盛。对目前浙江省不同类型地域、经济文化基础、社会环境的农村,必须引导形成各自的体育活动特色品牌。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地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植根于百姓,易于开展和推广的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和比赛项目,促进农村体育健身的普及和体育人口的提升。
6.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和造就农村体育的生力军。在农村体育管理工作中,广大农村学生和体育教师既是农村体育的实践者又是可靠的体育技能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一环。农村体育的活动组织、技术指导多数要靠辖区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快速地带动和促进农村的体育工作。
收稿日期:200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