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我们学习和认识物质的一个有力手段。然而很多中学对化学实验的开展是名存实亡,代替实验的是来自网络的实验视频,学生是以看电影的形式来代替实际操作的,对实验的保持率不高,没几天就遗忘殆尽。在检验学生实验知识和实验能力为手段的考试中,学生实验得分率非常低,高考尤其如此。所以要提升学生实验知识和实验能力,对高三实验部分的复习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三老师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就高三化学实验复习谈几点意见。
一、认识全国卷新考试说明实验部分的变化
1.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3)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
2.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1)化学实验。
(2)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3)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4)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标志。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5)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仪器和收集方法)。
(6)掌握常见物质检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7)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①设计实验方案;②正确选用实验装置;③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④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⑤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3.考纲变化对比
(1)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2)对知识内容的要求
4.对考纲变化的解读
强化化学实验分析与探究的能力:要求能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初步探究实验原理。
化学实验考查预测:装置型性质探究实验替换装置型制备类实验考查趋势加大,需加强性质探究类实验的训练。
二、实验在高考化学试卷中的分值分布(全国新课标Ⅱ卷为例)(见下表)
实验试题特点:
分数分布稳定,在全套化学试卷中比重大。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如2013年的第26题,2014年的第28题,2015年的第28题,2016年的第28题。这些实验题所取素材简单明了,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追求问题有新意,侧重实验基础;仪器选择连接、操作的规范是考查主流,问题灵活多变。整个化学试卷做到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化学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
如2015年的第28题以实验室用NH4Cl、盐NaClO2(亚氯酸钠)为原料制备ClO2,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除杂所需试剂、滴定终点现象的判断、所制取物质含量的计算、装置的作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探究等。
又如2016年的第28题以探究Fe2+、Fe3+的性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这也与考纲变化相吻合,装置型制备类实验向装置型性质探究实验考查过渡。
三、复习教学启示
1.熟悉常考考点
(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名称、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洗涤、连接与气密性(漏液)检查、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试剂的取用和保存、试纸使用、一般常见事故处理、关于“沉淀”三实验等)
(2)常见气体的制备(包括所用试剂名称、用量;仪器选择、连接(安装)、用途;反应原理;除杂、干燥、收集方法;尾气处理;等等)
(3)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根据“特征阴、阳离子和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及特定实验事实”检验)、分离和提纯方法(常用“溶解、过滤、洗涤、萃取、分液、蒸馏、分馏、结晶、洗气、渗析、升华”等方法及其所用仪器的名称、作用等)
(4)化学实验方案(性质实验方案、制备实验方案、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①科学性:实验原理准确,实验流程合理。②安全性:保护人身,保护环境,保护仪器。③可行性:条件允许,效果明显,操作正确。④简约性:做到步骤少,时间短、效果好等基本要求。)
(5)定量实验(配制溶液、中和滴定、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物质组成及元素含量、转化率、产率测定)
(6)化学探究性实验(原理准确;方案设计合理;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相匹配)
(7)实验条件控制(对比实验)与数据处理(计算)
2.教学策略
(1)按照“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常见气体的制备”和“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几个实验知识模块进行复习,保证实验复习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教材实验。把常见的实验仪器搬进教室,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花1-2节课让学生认识仪器。(启普发生器、分液漏斗、干燥器、量筒、圆底烧瓶、平底烧瓶、蒸馏烧瓶、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三颈瓶等)教材实验是基础实验,是构成实验大题的要素,要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高中实验罗列出来,让学生一个一个来认识,老师可以适当点评。
(2)根据全国卷实验题型的特点,所以实验复习要“注重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复习与训练”,“注重与有机、无机实验装置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训练”,“注重实验设计、实验评价题型的复习与训练”。 在具体操作中采取“先考后教,再考固学”的策略。关键是把先考的题选择好,选择面要宽,数量适当,学生在35分钟左右完成,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重点展开讲解,最后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固学,这样课堂有效性就大幅提高了。
(3) 对课本典型实验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扩展延伸。如高考常考的10个教材实验: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②常见阴、阳离子(K+、Na+、NH4+、Fe2+、Fe3+、SO42-、Cl-、CO32-等)的检验。③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与除杂实验。④氯气的性质实验。⑤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实验。⑥各种气体(O2、、NH3、NO2、Cl2、C2H4、C2H2等)的制备实验。⑦元素性质(酸性、碱性、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及递变规律的探究实验。⑧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⑩物质的分离提纯(粗盐提纯、气体除杂)实验。
(4)强化实验小专题训练,提高复习效率。如:物质的制备实验小专题、评价性实验小专题、定量测定实验小专题、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实验小专题、探究性实验小专题、实验流程题型小专题等。
(5)对学生进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严密性” 训练,落笔生分,提高得分率。
在高三复习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脑和手都动起来,同时多善待学生,在教学和情感的基础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大了,也自然事半功倍了。
论文作者:胡波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化学实验论文; 化学论文; 方法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仪器论文; 物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