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死亡率。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12月82例导尿的患者及2017年1-10月40例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对后40例患者采取严格掌握适应证,注重消毒工作,加强置管前、置管时、置管后的预防措施。结果后40例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前82例患者。结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尿路感染;护理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临床常见的院内感染情况,好发于留置尿管患者,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本文将对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前来就诊的122例留置尿管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尿道护理对减少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提高此类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在我院使用导尿管的122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54例;年龄最大的90岁,年龄最小的45岁;留管时间最长的25天,最短的11天;分成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比例、年龄等基本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预防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围导尿管的使用期,采用全方位的预防护理,对照组只采取传统的导尿管护理。
对照组每日更换集尿袋1次,用碘伏棉球对患者的会阴和尿道口进行擦洗,每日2次。导尿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导尿管的型号,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选择12~14号,成年女性选择16~18号,目的是减少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其次是尿管材质的选择,应选用质地柔软、对黏膜刺激性小的硅胶尿管。有研究证明,橡胶导尿管发生尿道炎者22%,而硅胶管仅为2%。
重视医务人员的消毒工作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只棉球只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插管时预防重点由于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插管时可出现尿道痉挛,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并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 ml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采用密闭式导尿回路,导尿管与一次性尿袋预先密封连接为无菌系统后再插入尿管。避免轻易分离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7],尽量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减少集尿袋频繁更换,集尿袋更换2次/w。我科现使用的抗反流的集尿袋避免尿液反流,使尿液直接流入尿袋内,减少感染的机会。以往认为在留置尿管期间,通过膀胱冲洗可以减少尿路感染发生,但临床观察发现预防性的膀胱冲洗,不仅不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反而可能引起尿路感染。因此,现不主张进行膀胱冲洗,更不主张用抗菌药物冲洗膀胱,避免产生耐药菌感染。
高危人群采取不同措施减少尿路感染 因自身因素造成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的措施有:年老体质较弱的患者应鼓励多进食,加强营养摄入;肾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治疗基础疾病,促进疾病转归;对长期卧床的女性患者应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尿道口周围有肠道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女性有2/3的患者含发生菌尿,做好基础护理,定时清洁会阴部,尿道外口和近尿道口段导尿管有用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2次/d,以去除分泌物,杀灭局部细菌,防止发生尿路感染。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上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药物的种类、作用范围、毒性来选择抗生素。严格控制联合用药的指征,严禁滥用及频繁换药,慎用广谱抗生素,尽量控制或避免使用预防性药物,因抗生素非但不能预防感染,反而加重医院尿路感染的形成。掌握给药的方法和用药的时间,尽量缩短用药时间,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病,尽早解除梗阻,避免造成细菌耐药、菌群失调,增加二重感染的危险。
1.3尿路感染诊断标准
1.3.1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1.3.2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 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 cfu/ml。(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数≥103 cfu/ml。(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4)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5)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 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 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2结果
2016年1-12月82例导尿的患者,其中无症状菌尿74例,出现发热症状的8例。尿培养病原菌常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变形杆菌、真菌等,其中真菌和细菌合并感染占53.57%,各种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总敏感率仅40%。2017年1-10月40例导尿的患者仅出现无症状菌尿2例。
3讨论
医院泌尿系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要想降低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只有从基础做起,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严格掌握导尿指征,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不插尿管或缩短留置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去实施每个操作,尿路感染的发生是可以预防与减少的。尿路感染的治疗成功,不仅依靠抗菌药物,更应注意纠正可能存在的易感因素,并鼓励患者采取一些自助的预防措施,这在经常发生的患者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教会留置导尿者注意个人卫生,每天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保持会阴部清洁。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少吃油腻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要达2000ml以上,增加尿量,以达到泌尿道自净的目的,保持泌尿道清洁。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相关感染率的监测,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病房。举办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在职培训,使得每个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认真执行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有资料表明,此措施执行后导尿管相关感染率由32‰下降至17.4‰。总之,留置导尿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必要的情况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维持系统的密闭性,加强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建立住院患者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率监测,并定期将资料反馈给病房,有助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海英,赵玉敏,李爱军,等.腔外途径尿路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3):185-186
[2]马华丽,徐红.预防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护理对策[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2):119
[3]浦海芹.预防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7):840
论文作者:杨若蕾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导尿管论文; 患者论文; 尿路感染论文; 尿液论文; 膀胱论文; 细菌论文; 抗生素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