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日本内阁“短命”的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短命论文,内阁论文,日本论文,文化与论文,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6年小泉纯一郎辞职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日本先后有安倍、福田和麻生三人成为首相。不论从1998年上台的小渊算起,还是从1987年底上台的竹下算起,迄今日本每位首相的平均任期均不到两年。如果从1945年上台的币原算起,或者从1885年日本创立内阁制后的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算起,迄今日本每位首相的平均任期也只有两年。
“两年”这个统计数字也许带有偶然性,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内阁的“短命”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必然原因却是值得探讨的政治学课题。本文拟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日本内阁频繁更迭的深层原因。
一 “伙伴”意识与日本政治文化的特点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叫做“伙伴意识”的集团主义。它决定了日本的政治“生态圈”,不可能经常出现能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强有力的政治人物,而是由集团中的一定成员以“轮流坐庄”的形式来实现集体负责的特点。
(一)“伙伴”意识
“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及其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①当然,本文分析的重点并不在于体系方面,而是在于对政治及其体系有影响的态度、信念等心理层次的方面。
美国学者阿尔蒙德(Gabriel A.Armond)认为,文化是人们对社会对象的心理指向,政治文化则是人们对政治对象的心理指向。也就是说,政治文化是由政治体系的成员对政治所持的态度和关心决定的。阿尔蒙德从“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把政治文化分成未分化型、臣民型和参加型。“输入”就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要求,“输出”就是政治体系对国民的要求。未分化型是人们对政治体制和政治没有明确的态度和关心的类型,前近代社会和非洲部落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臣民型是人们对政治体系没有明确的利益表示,即没有“输入”,只关心怎样执行政府的决定,即“输出”;参加型是人们不仅对“输入”而且对“输出”都表示关心的类型,在这种类型中,人们参加政治的意识很强,可以通过提出要求来影响政府的行动。②
日本的政治文化属于参加型,因为日本社会存在着一种“伙伴”意识。“伙伴”是从日语的“仲間”一词翻译过来的,“伙伴”意识指的就是日本人固有的集团主义意识。在日本社会,人们大多愿意结成伙伴或集团来参加社会活动,而一般不提倡个人的单独行为,所以,对日本人来说,最可怕的惩罚莫过于被逐出伙伴或集团。
日本人的“伙伴”意识决定了他们为了维护集团的“和”即集团的稳定,可以“把下级绝对服从和忠于上级,并赋予上级无限的权力,看做是理想的封建关系”③,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出于维护“和”的义务而积极参与集团事务的特点。特别是这种意识又决定了日本人在处于平等地位的集团中形成了互相协调、集体负责的习惯,这个习惯影响了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少出现强有力的领导人,也很少出现独裁者,当然也很少出现英雄。圣德太子、丰臣秀吉等人算是日本历史上的显赫人物,“不过,若与其他各国出现的英雄人物的数目比较,日本的英雄人物似乎寥若晨星”④。原因就在于日本人喜欢结成集团行动和集团负责,而不喜欢“一匹狼”式的个人主义。
(二)轮流坐庄
那么,集团行动和集团负责就不需要领袖了吗?原来,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伙伴”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轮流坐庄”思想。日本德岛文理大学教授八幡和郎说:“日本人自战前就讨厌独裁者,这是因为日本人的‘轮流坐庄’思想比较严重。在日本,甚至为了防止长期政权,一般都选择没有领导能力的人(做领袖)。”⑤八幡的话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日本确实具有在一种稳定体制下保持轮换的传统。而且,被推为领袖的人也确实常常是个协调者或召集人,并非掌握了绝对权力,符合“伙伴”意识的原则,因此,轮换也就在所难免了。可以说,“轮流坐庄”是“伙伴”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日本政治运作的重要机制。
在整个日本历史上,只有天皇是“万世一系”的,这与中国的36个朝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是,日本的天皇就像美国的星条旗一样,只不过是超越一切政治纠纷的象征而已。⑥实际上,天皇在较早时期就远离了权力中心,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日本的政治,主要在于研究具有实力的武士集团及其他的行政团队。10世纪,“冷泉天皇用藤原氏为关白⑦,差不多是宰相执政”⑧。之后,日本便进入了武士争权时代,天皇开始被边缘化。因此,日本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各个武士集团不断争夺权力的历史,“自平源执政以后,争权杀伐,没有一天休息”⑨,直到明治维新、王政复古为止,权力的中心总是处于不断的轮换状态。
另外,即使在同一武士集团掌权的体制内,也存在着权力的分享或轮换。例如,“13世纪的镰仓时代就有一种权力分享的倾向”⑩。又如,在幕府体制下的室町时代,足立将军家的“朝政”最高责任职位叫“管领”,当时,这个职位是由将军足立家族的细川氏、斯波氏和畠山氏轮流担任的,即所谓“室町幕府三管领”。江户时代,即德川幕府时代,当时为将军掌管行政的最高责任职位“老中”也是轮换制。
明治时代的领导集团本来就是由长州、萨摩和土佐等藩阀的武士构成的,后来又演变成民权派、立宪派等不同的政治集团。明治维新的一个重要政治遗产,就是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集权体制,但明治政府长期以来是由集团而不是个人领导的,“明治时期的领导人保持这种集团领导的总的结构”(11)。
明治初期,领导权主要由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即所谓“维新三杰”共同掌管。1871年,以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构成的“岩仓使节团”对欧美国家进行了为期一年零十个月的全面考察。留守的西乡隆盛、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等人既没有趁机把近两年间远离日本政治的“西洋考察派”排挤出日本政坛,也没有阻止“西洋考察派”回国后继续执政。尽管西乡与大久保之间因改革问题发生过对立,如“西南战争”,但明治政府基本上保持着集团领导和“轮流坐庄”的传统习惯。
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军人的政治专权把日本引向了战争的深渊。但是即使在这种军阀集权的体制下,日本的内阁仍然保持着“轮流坐庄”的传统。在日本,没有出现过像希特勒那样的独裁者,甚至始终也没有出现过像罗斯福或者丘吉尔那样的强有力的战时领导人。从1941年10月到1944年7月,东条英机作为日本战时的首相,曾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但是1944年战局恶化以后,他就乖乖地辞职了。从东条辞职后到1945年8月为止的一年间,首相职位先后由小矶国昭、铃木贯太郎接任,“轮流坐庄”机制在日本一直正常运行着。
二 派阀政治与日本政权更迭的秘密
战后,在自民党一党长期执政的稳定体制下,“伙伴”意识表现为以“派阀”为单位的宗派集团之间政治互动而引起的“轮流坐庄”。由于自民党长期执政,因此,了解自民党派阀便成了了解日本当代日本政权更迭规律的一把钥匙。
(一)自民党派阀的现状与渊源
战后,日本一直处于自民党长期执政的相对稳定体制下,而自民党是一个由派阀构成的“党中有党”的政治集团,“伙伴”意识和“轮流坐庄”便通过“派阀”的具体运作表现出来。自民党的派阀政治要从1955年自民党结党开始说起。
自民党是由吉田茂率领的自由党和鸠山一郎率领的民主党合并而成的,合并的原因是为了共同对抗社会主义势力即社会党系统,这也是当时在日本形成“1955年体制”的基本背景。正如社会党内存在着左派和右派势不两立的状况一样,在自民党内,同属保守主义势力的吉田系统和鸠山系统在权力争夺上也是水火不容的。吉田是稳健派,而鸠山则是强硬派,特别是民主党干事长岸信介曾经被定为甲级战犯。
吉田与鸠山的关系也是极其复杂的。战后初期,鸠山组建了自由党,但是就在1946年自由党选举获胜之际,鸠山却被美军“开除公职”,而只好请求职业外交官出身的吉田出山并把自由党“托付”给了他。二人约定等鸠山返回政坛之后吉田再将位置让出来。但是,事实却是几年后吉田已经在自由党内培植了大量亲信,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让出位置已经不可能。因此鸠山只好带领自己的追随者另建了民主党。这样,在合并后的自民党内就形成了鸠山系统的岸信介、福田赳夫集团和吉田系统的池田勇人、佐藤荣作集团的两大主要对抗势力,以及其他非主流派阀共存的政党结构。
自民党的“指导部”是由其国会议员党员构成的。目前,在自民党内,本党议员们大多仍然保持着会派的形式以结成利益集团。具体地说,在自民党的387人(因为有1人成了地方知事,实际有投票权的是386人)参众两院国会议员中,共划分为8个派阀,分属不同的会派。它们分别是:町村派(清和会)88人、津岛派(平成研究会)70人、古贺派(宏池会)62人、山崎派(近未来政治研究会)41人、伊吹派(志帅会)28人、麻生派(为公会)20人、二阶派(新波浪)16人、高村派(番町政策研究所)15人。还有与谢野馨等四十几名议员没有参加任何派阀。
现在的这些派阀仍然与吉田和鸠山有渊源,如最大派阀町村派的源头就是岸信介和福田赳夫,安倍晋太郎、森喜朗、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都属于这一派,目前,森喜朗是这一派的“掌门人”,2008年参加总裁竞选的小池百合子也属于这一派;第二大派阀津岛派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佐藤荣作和田中角荣,竹下登、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等都属于这一派,前防卫大臣石破茂也是这一派,小派阀二阶(俊博)派是从津岛派分离出去的;第三大派阀古贺派的源头是池田勇人,大平正芳、铃木善幸、宫泽喜一、加藤纮一属于这一派,小派阀麻生派则是从这一集团分离出去的。另外,山崎派和伊吹派都与中曾根康弘有渊源关系,2008年总裁候选人石原伸晃是山崎派,无所属的与谢野馨原本也属于这一派。高村派则是三木武夫、海部俊树以及日中友好的奠基人松村谦三集团的继承者。派阀正是传统的“伙伴”意识在现代日本政治中的表现。
(二)自民党派阀的运作规则
派阀政治是日本内阁更迭的基本动力,正是派阀之间的纵横捭阖造成了各派“轮流坐庄”的现象。在日本,人们在谈论自民党时经常使用“派阀的逻辑”这个说法。“派阀的逻辑”就是指派阀的运作规则。如果各个派阀首领之间在权力分配和政策协调问题上达成共识,那么其所属的派阀成员一般也会自觉执行集团的决定。比如,在这一逻辑之下,自民党总裁的选出首先是在各个派阀领导人之间进行磋商,哪个派阀获得较多支持,就由这个派阀推出总裁人选。
1954年底,吉田茂下台就是因为鸠山一郎获得了党内多数派阀的支持,而鸠山下台以后,石桥湛山上台执政也是因为他获得了多数派的支持。石桥的后任岸信介因日美安全条约的修改问题而下台之后,吉田茂建议自己门下的池田派和佐藤派达成共识,先由佐藤支持池田出马,然后再由池田支持佐藤出马,这就是典型的“轮流坐庄”。
在日本的政治文化中,集团的首领具有一定的权威,派阀首领在政治运作中经常起重要作用。吉田茂之所以一直保持对池田与佐藤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两人都是“吉田学校”(12)的优等生。当然,由于派阀首领的这种作用具有相对性,他不能超越“轮流坐庄”机制,所以有时也会失灵。比如,1972年,佐藤荣作因为亲台湾而失去了中国的信任,又因“尼克松冲击”在自民党内大势已去。尽管他想提拔他的胞兄岸信介率领的岸派继承人福田赳夫,但是,派内的田中角荣联合池田派的继承人大平正芳、独立派阀三木武天和中曾根康弘集团,打乱了佐藤的部署,获得了党内多数,在总裁选举中压倒了福田赳夫,成立了“推进日中邦交正常化内阁”。此后,佐藤被自己的部下田中取代,佐藤派变成了田中派,实现了一次“轮流坐庄”。
田中派的出现,说明了派阀内部也有“政变”现象,谁都不能长期控制局面,这也是“轮流坐庄”机制的表现,是“派阀的逻辑”作用的形式。田中派在党内一直有人数上的优势,是自民党内主流派阀,但由于发生了“洛克希德事件”(13),田中便不得不退居幕后进行操纵。然而,虽然田中派在幕后曾经支持过三木派、大平派、中曾根派组阁,并在日本政界“呼风唤雨”,但是,当人们对田中的“黑金政治”深恶痛绝、田中处于四面楚歌的状况时,他的“弟子”竹下登便“篡夺”了该派的领导权,成立了“竹下派”。田中远离了日本政治的中心,田中派变成竹下派,又一次实现了“轮流坐庄”。
可以说,竹下的“造反”是田中当年“造反”的翻版,在“黑金政治”方面,竹下并不逊于田中,最后竹下因为“里库路特事件”(14)下台。此后,经过竹下的“弟子”桥本龙太郎和小渊惠三执政以后,该集团的势头开始减弱。从2000年开始,森喜朗派一共出现了包括森、小泉、安倍和福田在内的四位首相,已经取代田中系统即现在的津岛派而成为自民党的主流派。麻生内阁也基本仰仗这一派的支持。
派阀的运作规则是各派之间的合作、交易和倾轧,因此,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经不起丑闻、失政甚至“失言”的考验,再加上派阀首领的权威不具有绝对性,一有风吹草动,“轮流坐庄”机制便起作用。
三 日本内阁“短命”的特性
自民党派阀的运作规则是按照“派阀的逻辑”来进行的,“派阀的逻辑”实质就是“轮流坐庄”的逻辑,而因为这种“逻辑”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经不起“失政”的考验,所以它又是导致自民党内阁“短命”的根本原因,任何人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它的作用。
(一)内阁“短命”的特性
内阁“短命”是日本政治的恒常特征。其实,战后,首相任职低于两年的大有人在:1945年战败后的第一位首相东久迩宫稔彦王任职54天;90年代初自民党下台后,羽田孜首相任职64天;石桥湛山因病辞职,任职65天;宇野宗佑因丑闻下台,任职69天;芦田均任职220天,细川护熙任职263天,片山哲任职292天,福田康夫任职365天,均未超过一年;安倍晋三在任时间为366天,只比一年多一天。
当然,日本选举制度也是日本内阁频繁更迭的原因之一。日本实行两院制。众议院任期四年,可以中途解散;参议院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选一次。根据日本宪法规定,众议院优越于参议院,内阁“寿命”长短取决于众议院而不是参议院。另外,就自民党的总裁而言,其任期是两年。也就是说,自民党总裁出任首相以后,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坐满国会任期的四年。战后,只有吉田茂(六年)、池田勇人(四年)、佐藤荣作(八年)、中曾根康弘(五年)、小泉纯一郎(五年)等五位首相任职超过了四年。
但是,选举制度的原因并不是日本内阁“短命”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实行同样选举制度的西方主要国家中,除了意大利之外,从战后至今,英国只有13位领导人,加拿大有12位,美国有11位,法国有10位,联邦德国有8位,数量上都远远少于日本,并没有出现过“日本现象”。而同这些国家相比,上述日本那五位首相任职超过四年的时间也的确不能算长。当然,意大利与日本有相似的地方,但那是因为战后意大利实行了完全比例代表制度,小政党林立,加上历史上就有政治分割等原因,造成了执政党的政治基础薄弱。而日本则是自民党长期执政过程中,派阀政治“轮流坐庄”机制的不稳定性所造成的,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庆应大学教授小林良彰在谈到战后英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内阁首相撒切尔和布莱尔时说,出现长期政权的原因是国民不愿意让自己投票选出的政权轻易下台,这也是英国政治文化上的原因。(15)当然,西方国家政权稳定的原因并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小林良彰的潜台词就是,日本内阁“短命”的原因在于日本的政治文化而不是制度。总之,“伙伴”意识是日本独有的文化特点,在日本任何稳定的政治体制下,只要这个文化特点存在,“轮流坐庄”现象就不会彻底消失,“轮流坐庄”的不稳定性就必然表现出来,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大事并导致权力的转移,内阁的“短命”也就不可避免。
(二)小泉“引退”的意义
政治文化是某种政治体制内的人们所长期共有的,所以它比体制还难发生变化。自民党的派阀政治是传统的“伙伴”意识的表现,它是很难发生改变的。通过各派阀之间的暗箱操作产生的领导人,显然不是真正民选的,当然经常会忽视民意。以1998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为例,当时出马的是梶山静六、小泉纯一郎和小渊惠三。其中,尽管只有小泉的国民人气最旺,但是由于他在自民党内的派阀人脉基础不够,最后还是输给了派阀力量雄厚的小渊惠三,这便是“派阀的逻辑”。
2001年小泉上台后,“派阀的逻辑”似乎一度失去过作用。当时,小泉凭借自己在国民中的人气,无视自民党的派阀游戏规则,一味地独往独来,借助人们对传统派阀政治的厌倦情绪,提出了要“摧毁自民党”(16)的口号,即“无疑是为了让自民党脱离派阀体制”(17)。他利用邮政改革挤压派阀的活动空间。特别是在2005年的众议院选举中,他推举了一些自己的亲信做“刺客”(18),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在自民党中的地位,维持了一个相对的长期政权。自小泉纯一郎以来,在日本政界是否具有国民人气也成了能否成为首相的重要条件之一。
但是,随着小泉、安倍的退场,反对小泉和安倍的势力开始再度集结。2007年秋,自民党内各派首领趁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失败之机,说服福田康夫出马参选,牵制了安倍的“政治盟友”麻生太郎,最后福田获得了当时党内九个派阀中八个派阀首领的支持,“派阀的逻辑”又恢复了。然而,“派阀的逻辑”的恢复,同时又意味着它的不稳定性将起作用。后来随着福田人气的低落,各派又酝酿新的“换马剧”。在第一大派阀首领森喜朗的运作下,福田把总裁的位置“禅让”给麻生,希望人气上升的麻生能够带领自民党赢得众议院选举。麻生通过一系列幕后的多数派活动,获得了二阶派、伊吹派、高村派的支持,以及第三大派古贺派的半数支持,甚至也得到了第二大派阀津岛派近三成的支持,最后以压倒多数当选为自民党总裁,并成为日本首相。
麻生的当选,意味着自小泉下台之后派阀政治已经完全复活,也意味着小泉要“摧毁自民党”的政治“理想”最后破灭。2008年,小泉及自民党前干事长中川秀直极力支持小池百合子竞选总裁却惨遭失败,不仅意味着小泉“一匹狼”还是无法与“派阀的逻辑”相抗争,同时也意味着他在自民党内失去了影响力,甚至也与所属派阀町村派发生了分歧,因为町村派大多数人也不支持小池百合子。可以说,小泉的引退是他在日本政治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表现。
四 结论
政治文化是在政治体制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精神方面的东西。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条件。如果体制发生变化而政治文化不变的话,那么,新体制就不能完全定型。
本来,表面上看,所谓民主主义似乎已经在日本“安家落户”,然而,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日本式民主主义是具有浓重日本传统特色的。在日本,人们愿意把政权的频繁更迭归咎于自民党的长期稳定体制,并认为由于这种体制不能实现政党间的轮换,结果在所谓“长期稳定”中就造成了内阁不断更迭的“不稳定”。所以,日本人期待实现政党的轮换或者实行两党轮换制。
其实,自民党的派阀也不过是一种“党中党”的现象,同时也是“伙伴”意识的一个表现而已。事实上,早在自民党结成以前,即1945年至1955年间,日本执政党也是轮换的,十年间共有五位首相相继上台;1993年至1995年自民党也曾经一度下台,但是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仍然先后出现了三位首相。
目前,现任的麻生内阁已经陷入了权力危机状态,自民党内的派阀也正在酝酿“政变”,甚至有可能引起政界重新洗牌,即所谓政界“再编”。即使按照日本一些人所期待的那样,今后有消灭派阀实现执政党轮换的可能,但是,如果日本的政治文化不发生改变,“伙伴”意识这个文化的根源也不发生变化,那么,日本内阁“短命”的情况就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今后日本的领导人还会走马灯似的轮换下去,还会在“轮流坐庄”的不稳定性机制下继续上演轮换剧。
注释:
①燕继荣:《什么是政治文化》,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858844.htm.
②フリ一百科事典“ウイキぺディア(Wikipedia)”、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4%BF%E6%B2%BB%E6%96%87%E5%8C%96.
③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258页。
④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三联书店,1992年,第7页。
⑤http://campus.milkcafe.net/test/read.cgi/oosagagakuin/1221820867/5.
⑥参见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90页。
⑦关白是平安朝以后辅佐天皇的重要职位。
⑧周作人:《周作人论日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⑨戴季陶:《日本论》,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260页。
(11)同上。
(12)吉田学校:吉田茂提拔、重用、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这些人都成了吉田的党羽,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被称为“吉田学校”,最著名的人物有池田勇人和佐藤荣作。
(13)洛克希德事件:指1976年曝光的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为推销飞机向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行贿事件。
(14)里库路特事件:指1988年曝光的日本里库路特公司向日本政界要人赠送未上市股票的事件。
(15)http://campus.milkcafe.net/test/read.cgi/oosagagakuin/1221820867/5.
(16)摧毁自民党:小泉在2005年众议院选举时提出的口号,意思是要打破自民党的派阀政治。
(17)福田康夫·衛藤征士郎“一国は一人を以って興り、一人を以つて亡ぶ”、KKべストセラ一ズ、2007年、166頁。
(18)刺客:小泉在2005年众议院选举时向自民党占优势的选区“派遣”自己的亲信作为自民党公认的候选人参选,而让反对其改革政策的原自民党籍候选人落选,这些亲信被称为“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