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目前的所有建筑中,高层建筑占着主导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未来,高层建筑仍然是主要发展方向,建筑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美观,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施工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原因;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5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混凝土工程作为施工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将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从而降低了工程自身结构的耐久性,最终使工程变得严格。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有效的控制方法加以改进,以提高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施工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类型
1.1结构性裂缝
施工过程中造成混凝土结构性裂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在设计阶段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不合理造成其承载力不足;第二,因为施工中受到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了裂缝;第三,施工中施工技术造成的裂缝,在施工过程中任何的疏忽都能够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只有严格控制才能够避免裂缝的发生。
1.2非结构性裂缝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由于受到湿度变化的影响,会产生收缩裂缝。当外界自然环境中湿度较高时,混凝土材料会吸收环境中的一些水份膨胀,而当其遇到阳光暴晒时,自身吸收的水份迅速挥发,从而使混凝土受到一个收缩作用力,产生龟裂的纹路;其次,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受到温度的变化影响也会产生裂缝。例如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昼夜温差较大,或者天气变化较快时都可能使室外温差变大,从而产生裂缝。此外,因为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时,受到地基下沉的影响,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错位现象,这时混凝土结构由于承受压力过大将会出现一些裂缝。
2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2.1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因
目前,高层建筑楼板因采用的是现浇砼结构,为了提高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在结构设计上有很高的难度,它比中低层建筑设计上有着不小的难度挑战,所以楼层建筑的设计水平也要有所提高,建筑设计的不合理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主要表现在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在施工中,构件施加应力不当和构造中钢筋使用的量多量少也会引起建筑裂缝。在设计过程中,要把混凝土构造的收缩变形因素考虑进去,在使用混凝土的过程中,由于等级过高,会引起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同样也会产生建筑裂缝。还有一些因素在设计中很难做到明确和精细,如:构造的平衡、受力荷载等方面。
2.2混凝土材料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材料的选择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一个前提,不仅关系着工程建设的质量,还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施工的成本。并且,混凝土材料还是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一个因素。当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能够降低成本,使用的混凝土材料质量不高,并且由于缺乏相应的检验机制,使得这些质量较差的混凝土应用在施工中,而这将会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影响,只要受到一定的外界因素影响就将会产生裂缝。
2.3施工工艺的原因
在建设施工中,我们根据在施工现场对过程的观察,现场混凝土的检查和对施工人员的访问,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混凝土的养护,养护不到位,对混凝土整体质量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二是拆模时间,过早拆模以及在混凝土构件上过早从事后续工作,对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混凝土配比不科学
施工中对于混凝土配比质量来说,其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配比。而目前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能够使混凝土浇筑质量得到提升,在配置混凝土时加大了混凝土的流动性,这时其水灰比例的配比不科学。虽然在施工时不会直接体现出来,但是后期多余的水分在混凝土内部将会产生一定的水泡,降低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这些混凝土很容易受到应力集中的影响产生一些裂缝。
3建筑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3.1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
检测混泥土温度的过程中,因重视温控工作,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0.14毫米的常规塑料厚度,选取三层的毛毡对塑料薄膜和毛毡进行覆盖;第二采用改进的骨料级配,尤其是混凝土为干硬性的掺混合料通过增加添加剂等方法降低混凝土使用的水泥用量;第四散进行搅拌混合过程中,降低混凝土温度主要使用水将随时进行冷却才可达到的效果;第五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在合适使劲进行拆模并进行保温以此减少混凝土因为温度变化产生温度梯度;第六要重视在严寒季节的保温措施,特别是应用于长期暴露的薄壁结构等等。
3.2加强混凝土结构设计
为了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尽量减少施工中混凝土出现裂缝,需要在结构设计时选择中低强度的混凝土进行施工,并且为了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收缩裂缝,需要在建筑的承载方面增加钢筋量,虽然不能够完全的消除收缩裂缝的产生,但是还是能够有效降低裂缝的宽度,从而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强度。此外,需要我们在施工中注意,对于水平施工缝的设置要按照防止温度裂缝的要求进行,以便防止其出现较大的裂缝。
3.3入料、搅拌、运料控制裂缝措施
材料的配合比、水灰比等参数对于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影响裂缝问题,所以在进料之前应该严格控制砂石与水泥的质量,要组织人员进行抽样检查,根据检测数据来确定配合比参数,同时还应该严格控制搅拌施工的时间,过短或者过长都会导致材料的性能受到影响。通常需要结合施工地点与料场的间隔距离来确定,以15~20 min为宜。
3.4加强混凝土施工的后期养护
对于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的养护管理,是有效防止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混凝土施工完成后进行及时的养护能够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从而使混凝土浇筑后的自身降温速度变慢,缓解了混凝土自身的约束应力的出现,并且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性,有效的降低了温度裂缝的产生。其次,适当的对混凝土进行保温措施,不仅能够缓解混凝土浇筑后的降温速度,使其内外温差平衡,避免了混凝土表面应力松弛干裂等引起的收缩裂缝出现。此外,如果没有按照相关养护要求进行混凝土的养护管理,不仅将会降低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还会导致混凝土硬化时水分的快速流失,从而产生严重的裂缝。
3.5温度裂缝的预防
各地区存在早晚温差,有些地区较为明显从而容易致使混凝土建筑损耗风险,当房间内外存在温差较大时也会出现裂缝现象。对于此现象我们应该加强预防,减少裂缝情况的发展,在温度较高地区可以降低混凝土厚度减少内外温度变化。其次在施工中特别是浇筑中,采取降温方式减少材料温度,使混凝土成形。在对于超级高温地区可采取凉水泼洒、遮挡阳光等方式进行减少材料温度升高等问题,在浇筑时,要将冷凝管加入降温管道的墙壁上。当发生气温骤变时,对建筑物因做好防护养护工作,减少气温骤变所带来的混凝土磨损问题。因此对于温度变化问题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妥善决策。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中,要分析裂缝的行车因素,总结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在工程实践中,要严格控制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加大控制,从而提升结构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潘朝杰.建筑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处理技术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4(S2):91+112.
[2]杨奕丰.初探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福建建材,2014(10):88-90.
[3]门春峰.房屋建筑混凝土裂缝控制研讨[J].黑龙江科学,2014,5(10):72.
论文作者:陈旭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建筑论文; 温度论文; 过程中论文; 质量论文; 温差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