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点的含义及栽培方法的选择_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增长点的含义及栽培方法的选择_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增长点的含义与培育方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含义论文,方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00)03-047-05

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学中普通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这一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却很少在理论上加以详细的阐释,致使经常出现使用上的混乱和政策上的失误。明确这一概念的含义,对制定经济政策、减少理论上的混乱、提高经济增长点培育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经济增长点的内涵

经济增长点是指那些能够直接形成经济增长并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这一定义对经济增长点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经济增长点要对总体经济增长产生直接贡献;二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点应有着对经济结构中其它部分增长的带动作用,即通过经济增长点的首先发展,形成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再拉动其它部分增长。

20世纪50年代赫尔施曼针对当时增长经济理论普遍以均衡稳定增长为研究对象的状况,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平衡具有偶然性,发展是一系列连锁着的不平衡,是通过一个部门的首先增长带动其它部门增长。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平衡发展会阻碍率先经济增长部门的形成,只有采取不平衡增长、集中有限财力,才能实现快速增长目标,从而在理论上否定了以创造市场为目标的平衡增长战略。与其理论类似的空间不平衡发展理论也由法国经济学家郎索瓦·佩鲁提出来,他认为区域之间发展不可能平衡,中心对腹地要素存在着吸引力,形成聚集效应,中心地区的快速增长对其腹地产生扩散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一现象可以被用来发展经济,即人为创造出一些增长极,形成区域间的不平衡,再通过这种不平衡带动经济的发展[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了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关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引起了理论上的较大突破,经济增长点培育的观念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政策之中。但仍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点的理论内涵问题,过多地强调经济增长点对地区的直接经济贡献,即本文归纳的第一层含义,既缺少对经济增长点关联产业的讨论,也缺少把需求同供给联系起来的讨论。这对深化不平衡增长理论,解决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问题,有害无益。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出发,来剖析经济增长点,全面把握经济增长点概念。

经济能够增长是因为供给能够适应需求,在供求均衡的条件下保持供给的增加,只有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需求,经济才能实现最快的增长。显然,经济增长是供给适应需求的结果。由于需求的演变具有层次性,总要从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移,表现为在消费水平总体提高的前提下,低弹性消费比例不断下降,高弹性消费比例不断上升,低层次消费不断为高层次、高质量消费所替代,从数量上显示出人类对消费数量的扩张,从质量上显示出消费层次的提高。这一方面引起了现实的供给存在着落后于需求的倾向,另一方面也给供给升级和发展提供了机会,首先能够满足需求这种变化的供给,它就要成为经济的增长点,是供给满足型的经济增长点。

需求在没有遇到供给之前只具有潜在需求的性质,这不是由于人们的收入不足引起的,而是由人们非专业化能力所导致的。人们经常感受到不方便,但却不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揭示和明确需求的任务要由供给来完成,只有供给才能面对市场上很多需求者的不满意,构思、设计、生产和销售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这种由供给能动地创造市场需求并使供给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满足消费需求的态势,也应该称为经济增长点,是供给推动型的经济增长点。

供给与需求能否一致,还需要交换环境的配合。创造合适的交换环境,是广义的供给增长。交换环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是否允许商品正常交易;二是是否具备必要的交易场所。当人们需要某种商品而且也具备了购买的条件,并有大量产成品等待出售,但却因为不允许正常交易或实行交易管制,或没有合适的交易场所,使供求双方均不能得到实现,供求处于潜在状态。当允许交易并创造了交易环境时,就会沟通供求,将供求现实化,形成交易释放型或沟通型的经济增长点。

为需求的形成创造条件,也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点,它是收入调整型的增长点。如果具有强烈潜在需求的人有了收入的支持,就会形成现实的需求,它将拉动着供给增长。如果收入普遍提高,如增发货币,形成了名义收入的增加,不能称为经济增长点,因为,这时的经济增长不是通过资源的集中,形成增长,再带动其他相关部门增长的。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将收入集中于某些层次或部门,产生了特殊的需求,其实质是将潜在需求显化,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集中财力来满足公共消费的需要;最低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使这部分人的消费支出增加,刺激低档消费品供给增长;鼓励某行业产品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把国外的需求看成潜在的需求,其商品价格偏高,因此,给出口企业以补贴,可以降低价格,增加需求者的购买力,并促进国内出口增长[2]。

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不仅在于它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对相关经济成份产生带动作用,也就是它能够通过外部关联性带动相关部门或地区同步增长。对部门来说,能够对其他部门产生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点称为主导部门;对地区来说,能够对其他地区产生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点称为经济“增长极”。

主导部门又称为主导产业。某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潜在需求,进入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的成长阶段,这一产品就会给所处的产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机会,这种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形成对上游产品迅速上升的需求,拉动上游产业同步扩张,上游产业还会向更上游的产业形成需求传导,带动更上游的产业发展;同时,主导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带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从而增加下游产业利益,促使下游产业与之同步扩张[3]。

地区经济增长极是指能够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带动作用的中心区位,它通过要素的空间聚集来强化中心区位优势,再通过对周围地区的幅射作用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一方面,经济增长极因经济迅速增长而吸引要素进入,产生聚集效应并不断增加该地区的产出和要素报酬,提高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水平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实现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又将形成对周围地区的需求,强化与这些地区的分工,刺激这些地区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这些地区还将接受从中心地区转移来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这些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可见,不论从需求角度还是从供给角度来培育经济增长点都是对社会财力的再分配和集中使用,是根据需求层次的变化,为满足这种需求变化所创造的环境条件。

二 经济增长点培育方式的选择

根据经济增长点的定义,可以有三种不同经济增长点培育选择方式,一是促进需求形成、改变需求结构,为需求增长提供收入和环境条件;二是改变供给结构,为即将到来的需求创造供给条件;三是改变交易环境和条件,为沟通供求创造市场条件。

从需求方面考虑,有四种经济增长点培育方式,一是调整人们的收入分布,集中或分散收入,使之与需求层次变化一致,让需要购买的人能够有足够的收入实现消费;二是调整投资刺激政策,促进某行业的投资增长,并在乘数效应作用下,产生对上游产品的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增长;三是调整政府支出方向和力度,引导社会财力形成集中的需求,带动某些特定行业增长;四是改变出口政策,即从国外寻找需要,促进国内某些行业增长。

从供给方面考虑,可以采取增量培育和存量培育两种方式。就增量培育而言,有两种经济增长点培育方式,一是对产业进行集中投入,形成主导产业;二是对地区进行集中投入,形成地区经济增长极。这两种方式都是以增量即以投资方式形成的经济增长点,其实质是中央或地方集中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形成经济的不平衡,再通过经济本身的拉动力,带动相关行业或区域的增长。就存量培育方式而言,可以通过资产的调整来增强供给的实力,形成国内或地区性的经济增长,一是使用进口限制政策,保护本国产业,完成进口替代,促进对本国同类产品的需求增长,进而促进供给增长;二是强制淘汰某些产品的产业,为先进产品、先进行业创造需求条件和资源供给条件;三是制止地区性重复布局,对存量资产进行适当的集中,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积累能力和竞争力,形成供给的增长。政府支出作为公共供给,经常是制约消费和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支出也可以为消费和投资增长创造条件,间接地促进增长[2]。

从交易条件方面考虑,有两种经济增长点培育方式,一是有步骤地允许商品进入市场,即在承认人们的劳动成果具有商品属性的条件下,包括承认普通商品、投资品、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以及集合性商品(企业)等都具有交易性质,适时允许这些商品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交易,满足供求沟通的愿望,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建立和扩大为某种商品交易服务的市场条件,促使商品扩大交易范围,在更大范围内满足需求,并推动生产实现规模化。

经济增长点的形成需要投入,因此,要在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时比较投入的大小。在上述这些方式中,制度的变迁一般无需直接投入,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点培育的首选方式,特别是允许某些商品和要素进行交易,对经济增长点培育来说,更是事半功倍的措施。行政管制如进口管制所耗费的投入也较少,也是培育经济增长点优先考虑的方式。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众多因素中,并非都是并列的,经常存在一些因素控制着另一些因素发挥作用的现象,这些因素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关键,释放关键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制约,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例如,由于人为的阻隔,市场难于实现统一,存在着供给闲置和旺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这时,市场条件就是关键性因素,建立统一市场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培育经济增长点,不仅要考虑直接经济增长的效果,更要考虑间接经济增长的效果。在相同的投入条件下,直接增长和间接增长的总效果应成为评价经济增长点选择的主要根据。在产业选择方面,首先应考虑那些直接效果明显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样的产业一般是满足当前和不久的未来最迫切需求的产业。其次,要在直接经济增长效果相同的条件下,选择那些与其他产业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增长极选择方面,首先应选择那些最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作为经济增长点,在地区增长效果相同的条件下,应选择那些对其他地区带动作用最大的地区作为经济增长点。

经济增长点培育方式的选择还应考虑培育的时滞效应,有些产业对上游产业传导慢,带动效果比较迟缓,这有可能失去推动经济增长的机会,如果作为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其效果就会较差,因此,应选择那些时滞作用较小的措施作为经济增长点。同时,经济增长点的选择还必须考虑投入产出间的比较,不仅要考虑短期的投入产出效果,还应考虑长期投入产出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长期的负面影响[4]。

三 启动中国经济的思路

自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相对持续的低迷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压力增大、库存积压上升、企业生存面临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刺激需求,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我们应该认识到,用短期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点选择的任务。因为它并不着眼于培养国民经济的增长能力,而是着眼于尽快使经济脱离经济周期的底部,促进经济走向繁荣。然而,宏观经济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仅考虑一方面是不够的,必须将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与长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提出解决短期问题的方案。

启动经济的政策主要是那些能够产生扩大需求效果的财政金融政策。财政政策有较好的指向性,不仅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形成特定的市场带动供给发生变化。因此,各国一直都把财政政策作为短期与长期政策结合的重要工具,我国也应把财政政策作为启动经济的主要工具。

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来说,目前主要应培育两类经济增长点。一是产业型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高新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环境工程和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使这些产业成为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支撑。这些产业与科学的关联度较高,对基础科学的依赖性强,因此,在运用财政政策启动经济时,可以考虑选择那些对上述产业影响较大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形成特定的投资需求,在短期带动相关产业增长,在长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二是区域性的经济增长点,即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进行投入。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高层决策者确定了发展西部战略,这一战略给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投入机会。发展中国西部不仅仅在于消除业已存在的地区间差异,还在于启动当前我国经济,寻求我国持续经济增长的长期支持。实施这一战略既需要财政性投入,也需要民间性投入,财政性投入具有带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向西部倾斜的发展战略中,财政投入是关键的经济增长因素。

除以长期目标为导向来选择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以外,还应考虑超长期经济发展目标,如环境目标、能源政策目标,并把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结合起来,使所选择的促进经济增长点的投入在三个目标层次上都有所贡献。当前,中国西部环境恶化相当严重,不仅会影响到西部发展本身,甚至还危及北京等一些重要城市的生存,因此,西部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投入应成为当前拉动经济增长、培育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和缓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核心措施。

四 结语

本文分析了经济增长点的内涵,从供求关系角度剖析了三种经济增长点,即供给满足、供求平衡、需求培育,这比以往经济学界普遍理解的增长点要宽泛深刻,有助于从更大的范围选择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和政策;笔者根据不平衡增长理论,说明了产业经济增长点和地区经济增长极,在更大的范围内给出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有限财力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我国的经济增长点选择应立足于长期增长,把当前经济启动的政策与长期经济发展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把对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和西部开发的环境投入作为拉动当前经济增长、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这种观点比单纯考虑某一方面目标更加全面,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当前我国启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收稿日期:1999-12-15

标签:;  ;  ;  ;  ;  ;  ;  

经济增长点的含义及栽培方法的选择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