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盆地含煤岩系煤质特征与煤变质作用研究论文_刘维

勃利盆地含煤岩系煤质特征与煤变质作用研究论文_刘维

摘要:依据煤岩学鉴定测试结果,对勃利盆地中生代和新生代煤的煤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表明勃利盆地中生代煤以烟煤为主,煤多呈半亮及光亮型,新生代煤以褐煤为主,偏暗淡;区内主要煤质指标呈规律性展布以及区内煤变质作用;最后揭示出勃利盆地煤种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勃利盆地;煤质;煤变质作用;煤种分布

1 地质概况

勃利盆地总体分为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从西向东依次为桦南坳陷、七台河断陷、宝密坳陷,聚煤环境及聚煤规律具有较大差别,东部宝密坳陷含煤地层时期为中生代,即早白垩世龙爪沟群,中部七台河断陷含煤地层时期为中生代,即早白垩世鸡西群,西部含煤较差,主要发育新生代含煤地层。

2 煤岩学特征

2.1中生代煤岩特征

物理性质:煤呈黑色,玻璃光泽-强玻璃光泽,由薄层的亮煤、暗煤、丝炭和镜煤组成,互相平行层面交替分布。一般由多个煤岩类型构成。呈细-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节理发育,少数无烟煤呈粉状和鳞片状构造,金属光泽,容重在1.35-1.71g/cm3之间,平均1.50g/cm3。

宏观煤岩煤型:以矿化半亮煤和亮煤为主(占60%),其次为矿化暗煤(占40%)。煤岩组分在垂向上,中上部各煤层(65号层以上)的镜质组含量较高,丝质组和矿物杂质含量较低;中下部各煤层(65号层以下)的镜质组含量较低,丝质组和矿物杂质含量较高。

显微煤岩特征:以矿化亮暗煤为主,其次为亮煤。显微镜下,煤呈简单-复杂条带状结构。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含量在58.9-95.84%,平均为74.97%;主要为凝胶化基质、镜煤、结构镜煤和木质镜煤。丝炭含量在0.31-12.8%、平均为5.34%;主要为木质镜煤丝炭、木煤丝炭和镜煤丝炭。矿物杂质含量在3.85-36.4%,平均为19.87%,主要为石英、长石、高岭土、方解石和水云母等。

2.2新生代煤岩特征

煤呈灰黑色,暗淡光泽、断口一般为平坦状与贝壳状,容重1.30-1.51g/cm3,平均1.39g/cm3,结构多成线理和条带状。共生包裹体主要为琥珀颗粒,呈小颗粒分布于煤层中,后生节理发育。多为褐煤Ⅱ号。

宏观煤岩煤型: 以矿化暗煤为主(占70%),其次为半暗煤(占30%)。煤岩组分丝质组含量较高,矿物杂质含量较低。

显微煤岩特征:显微煤岩类型以矿化暗煤为主,其次为半暗煤。显微镜下,煤呈简单-复杂条带状结构。煤岩组分以丝质组为主,含量在59.9-85.24%,平均为74.86%;主要为凝胶化基质、木质暗煤。丝炭含量在5.31-22.8%、平均为15.38%;主要为木质镜煤丝炭、木煤丝炭。矿物杂质含量在8.95-36.4%,平均为21.08%,主要为琥珀颗粒、高岭土、方解石和水云母等。

3煤化学特征、工艺性能及其综合利用途径

3.1化学特征

(1)中生代煤质特征:以城子河组主要可采煤层组进行统计。

①水份含量:水含量在0.75-2.57%,平均为1.51%。

②碳、氢含量:碳含量在85.71-92.57%,平均为88.87%。氢含量为4.0-5.5%,平均为5.02%。随煤层赋存深度的增加,挥发分增加,而氢含量降低。

③挥发分、胶质层:挥发分产率在9.26-34.38%,平均为24.35%;胶质层最大厚度在0-31mm,平均为15.17mm。随煤层埋深的增加,挥发分降低,而胶质层厚度增加(中变质阶段)复又降低(高变质阶段)。各区由于地热场不同,变质梯度也不同。反映煤的变质程度是:桃西区为肥气-肥焦、主焦煤区,龙湖主要为焦煤,茄子河区以焦煤、瘦煤为主,茄南区主要为贫煤、无烟煤。

④灰分含量:灰分在4.14-45.91%之间,平均为19.81%。69号煤层以上以低灰煤为主,69-73号煤层群为中-富灰煤。

⑤发热量:发热量较高,干燥基低位发热量各区变化较大。Q在17.45-34.01MJ/kg之间,平均为25.84MJ/kg 。

⑥硫、磷含量: 硫含量一般为0.16-0.64%,平均为0.32%,(只有71号煤层含硫较高,为0.6-1.09%)。煤中磷含量为0.005-0.09%,平均为0.027%。

⑦二氧化碳、焦渣特征:二氧化碳含量在0.08-0.18之间,平均0.12。焦渣特征为1-12,平均为6。

(2) 新生代煤质特征:

①水份含量:水含量在3.33-15.86%,平均为10.2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碳、氢含量:碳含量在72.87-75.04%,平均为73.98%。氢含量为5.010-5.35%,平均为5.18%。随煤层赋存深度的增加,挥发分增加,而氢含量降低。

③挥发分:挥发分产率在45.90-66.32%,平均为49.85%。随煤层埋深的增加,挥发分降低。

④灰分含量:灰分在11.03-48.44%之间,平均为23.68%。

⑤发热量:发热量较低,干燥基低位发热量变化不大。Q在15.23-26.38MJ/kg之间,平均为19.65MJ/kg。

⑥硫、磷含量: 硫含量一般为0.14-0.59%,平均为0.37%。煤中磷含量为0.005-0.030%,平均为0.018%。

⑦二氧化碳、焦渣特征:二氧化碳含量在0.11-0.23之间,平均0.16。焦渣特征为1-2。

3.2主要煤质指标空间变化规律

灰份变化规律:在露头处较深部为高,煤层本身靠上层比其下层灰份为高;沿走向变化不甚明确,其变化规律与煤质及顶板页岩稳定有关,在没有页岩顶板的灰份较高。

挥发份变化规律:在垂向上从上到下挥发份变低;沿走向变化,在弧形构造顶部和火成岩发育地区低,向四周变高。

硫、磷份变化规律:在垂向上从上到下硫、磷份变低;在平面变化上,海侵时形成的煤层硫、磷份低(如滴道组煤层);海退时形成的煤层硫、磷份高(如穆棱组煤层)。

4 煤类分布及变质规律

勃利盆地因受区域变质作用、构造变质作用、火成岩变质作用及其综合作用,煤种较全,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无烟煤都有。煤类分布总体为弧顶附近和火成岩侵入区变质程度普遍高,为贫煤及无烟煤,向四周变质程度变低。垂向上,由上至下煤类由瘦煤向贫瘦煤、贫煤逐渐过渡,最后达到无烟煤。

4.1煤的变质因素、变质作用类型及煤化作用历史

①区域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是煤变质主要因素,煤的变质随深度增加而增高,每增加100米煤的ROmax增高0.42-0.84%,;煤的变质阶段60号煤以上多为第Ⅱ阶段,60-99号煤层多为第Ⅱ-Ⅴ阶段,99号煤层以下,第Ⅴ-Ⅶ阶段。

勃利煤田镜煤反射率ROmax为0.89-2.58%,平均为1.37%。镜质组反射率展布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垂向上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但因各区地热场不同,反射率递变梯度则不同。煤的变质程度也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向上,龙湖-茄子河区镜质组反射率为最高。

②构造变质作用:由于多次构造运动,受南北向压力作用,形成勃利弧形构造,弧顶附近应力最大、构造复杂,煤层多变质为无烟煤、贫煤,如宝泉、铁南、马场、四新、新富等;弧西翼构造简单以气煤、瘦煤、焦煤为主;弧东翼断裂、褶皱增多,气煤、瘦煤减少,焦煤、贫煤增多。

③火成岩变质作用:由于火成岩喷发和侵入,使煤层变质程度明显增高,有的地方已变成天然焦,如马场、都北岭、岚峰、十八里、宝清元宝等区。

4.2主要可采煤层煤类分布规律

以勃利煤田发育较好主要可采煤层来看,煤类分布大体与盆地区域煤类分布一致,在弧形构造的弧顶附近变质程度普遍高,向两侧变质程度变低。局部火成岩侵入区变质程度增高,在大的推覆体如老黑背、兴农—裴德断裂附近煤的变质程度增高。垂向上,由上至下煤类由瘦煤向贫瘦煤、贫煤逐渐过渡,最后达到无烟煤。

5 结论

(1)中生代煤层主要以烟煤为主,煤岩类型以半亮及光亮型为主,新生代煤层以褐煤为主,煤岩类型以暗淡型为主。

(2)盆地大多数煤层灰分都属高融灰分,主要煤质指标在盆地内呈规律性变化。

(3)区内煤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变质作用、构造变质作用、火成岩变质作用及其综合作用,煤类齐全,从低阶至高阶均有发育,主要以中变质烟煤为主。

(4)弧顶附近和火成岩侵入区域煤变质程度高,为贫煤及无烟煤,向四周变质程度变低。垂向上,由上至下煤类由瘦煤向贫瘦煤、贫煤逐渐过渡,最终达到无烟煤。

参考文献

[1] 廖清发,陈萍,唐修义.淮南望峰岗井田深部煤变质作用研究 [J].煤炭技术.2010 (03)

[2] 杨起,吴冲龙,汤达祯,康西栋,刘大锰.中国煤变质作用 [J].地球科学.1996 (03)

[3] 赵师庆,席伟谦,李庆辉.淮南矿区煤的深成变质与深部煤质预测[J].安徽地质. 1994 (03)

[4] 李增学,魏久传,刘莹编著.煤地质学[M].地质出版社, 2005

论文作者:刘维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38卷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5

标签:;  ;  ;  ;  ;  ;  ;  ;  

勃利盆地含煤岩系煤质特征与煤变质作用研究论文_刘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