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玲[1]2002年在《试论朗读作为一种词汇记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提供给英语学习者,特别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一种词汇记忆方法,即朗读法。本文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对朗读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英语词汇记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朗读与默读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者在默读时只能够接收到视觉刺激而朗读时可以接收到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和自身发音器官的刺激。这叁种刺激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记忆。朗读并不妨碍学习者边读边推论或猜测,而推论和猜测都被认为对记忆有积极的作用。学习者在朗读时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声音传回大脑,形成听觉刺激。听觉接受的输入记录了声音表象;视觉接受的输入,记忆的是图像。心理学家认为声音表象比图像的延续时间长(朱纯,1994:188),所以听觉刺激对记忆也是有积极的作用。学习者在朗读时发音器官必须运动,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训练发音器官熟悉英语的发音方位和方式;二是帮助学习者掌握词汇的语音学习。这叁种刺激可以使得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单词的音、形、义之间建立较强的联系,达到增强词汇记忆的效果。 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方法通过访谈的方式粗略地了解了中国高中生采用的词汇记忆策略。访谈的结果说明大部分高中学生都比较重视词汇学习。他们大多使用词汇表法记忆生词。定量研究以问卷和实验的方式展开。来自河北工业大学的58名一年级学生参加了问卷和实验。问卷用于了解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词汇学习和记忆策略。问卷分析结果说明这些学生在词汇记忆观念上从认为单词要死记硬背转变为单词应在语境中学习。但他们使用视觉重复和口头重复的频率仍然高于语境解码和词汇结构策略。由于视觉重复和口头重复策略被认为是与死记硬背密切相关的,这些结果表明尽管这些学习者的词汇记忆观念在发生转变,他们仍然使用死记硬背的记忆策略。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这些来自两个自然班的实验对象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他们接受了叁个词汇测试。在最后一个词汇测试,即延时听觉刺激测试中,两组之间产生了显着差异,证明了朗读确实有助于词汇记忆。 本文对朗读与词汇记忆间的关系以及中国高中生的词汇记忆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陈红梅, 李习中[2]2017年在《试论朗读对平行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的积极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功利地忽略过,但绝不可忘记。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朗读在英语学习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它能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并促进理解和记忆,促进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语感。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平行班学生来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然而,由于考试负反拔作用的影响,朗读在不同程度上被师生所忽视。笔者从教多年,在教学中重视朗读,认为且实践证明它能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改善听、说、读、写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益。
开紫薇[3]2017年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是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前提,而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学生在记忆单词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能发挥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词汇学习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为不同教学模式下词汇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小学英语词汇作为基础知识,对学生个体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成功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设计,并以J实验学校小学叁年级的一个班级,共4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14周的教学实验。实验最后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将学生的测试成绩作对比,对教学设计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基于翻转课堂的词汇教学具有可行性;能提高学生词汇测试的成绩;能帮助学生掌握合适的词汇学习方法;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研究也发现,该教学设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微视频的使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课堂活动的安排不够合理;课后学习没有得到重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王晓音[4]2013年在《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存的基本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素质有待完善等问题,以及当前研究中对教师素质界定的视角微观、内涵模糊等缺憾,提出“大素质”概念,从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以及心理素质进行了详尽描述;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汉语知识素养、语言素养、业务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本研究重实践性、实用性,以期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操作性较强的自我成长指南。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秉持正确的职业意识,以成为一名“多项全能选手”为目标,摒弃偏颇观念,从社会、个体、学术等角度认识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专业身份认同,既不可轻视自己为教书匠,也不可将职业与学术研究割裂开来。职业精神除了对本职业要充满热爱与激情,还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同理心。作为涉外工作者,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符合规范的职业操守,言行得体,维护民族尊严。由于道德水平难以用数字量化,且本文也无意批评或评价,因此本研究从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行”、“良好的精神状态”两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设想。从“践行公民道德”、“践行教师道德”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期待,希望对外汉语教师拥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可作表率的私德,在工作中有责任心、有激情,并且真心关爱学生。从“积极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两个方面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精力充沛、向学生输出正能量并且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工作激情,表现出健全、和谐、积极的人格状态以及良好的性格。本研究引用了“信念”(Belief)这一概念,从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以及对教与学的信念这叁个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包括“认识自己”、“教学机智”、“心理应激”叁个方面。教师要尊重自我,同时也要敞开自我,不断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中介者”、“导师”。准确的自我信念还包括稳定的心态、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善于调适自我心理、情绪等。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信念包括“认识学生”、“认识学习者的情感”。对于教与学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信念”和“对教学的信念”。如何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如何实现高成效的教学,这都是在明晰了对教与学的信念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答案的。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本研究的一个独特提法。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凸显出来的独特之处,教师对此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处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素养。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难点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本研究从“语言表达”、“语言运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语言素养。在语言表达部分,分析了教师语言物理层面、意义层面、情感层面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在语言运用部分,我们借用了英文相关着作的部分研究角度,从生理方面、人际方面、教学法方面分析了教学语言。最后,我们从建立和维持课堂交际模式、营造课堂气氛、与学生有效沟通叁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语言的作用。在每个层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引入了教学实例,使分析更具体,建议更实用。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素养以及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技巧。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还包括教师对自我的长期与短期的准备。教师从备课到上好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与基础,上课是备课内容的实践、展现与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联接的。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基本素养”的概念,将“板书”、“范读”、“肢体语言”归为教师课上良好素养展示的因素,将“回顾反思”、“收集学生反馈”、“自我修正与调整”归为课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详尽分析了如何上好一堂课。掌握各种基础语言课的特点、教法,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业务素养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教学中的多面手,各种课型全面适应。本文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各种课型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包括听力教学、口语教学现状中的偏差和误区,阅读教材的缺陷,写作教学目标和写作模式的反思。以此梳理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修正途径以及详尽的教学建议。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专业素养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基础,搭建跨文化交际知识,有能力处理自身所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处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方式,以及应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手段。
陈勇[5]2010年在《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课程具有显着的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这一重要品格却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遭到了有意无意的漠视、误解和扭曲,这正是造成语文教育质量不如人意、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近年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发生学方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语文课程本体考辨,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深入论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考察和剖析,并由此提出“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为合理塑造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探路。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指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语文课程本体考辨。通过“‘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本章探讨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指出语文课程之“语文”当指“言语”而非“语言”,其基本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它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探明语文课程本体是判定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的前提。第二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指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内涵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本章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维度给予了理论阐释。第叁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理论领域的命题,也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实存在。我国古代语文课程在体现实践性上既积累了“熟读精思”、“多写多改”、“勤学多练”等宝贵经验,也存在着语文实践“暗中摸索”、“脱离语言实际和运用实际”等缺憾;现代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既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旗帜下有了科学合理的拓展,又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迷失;国外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则体现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制、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语文课程的发展史表明:只有正确把握并合理彰显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语文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第四章,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本章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教材方面,“文选型”教材容易造成对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遮蔽,教材练习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方面,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遭受漠视、异化变形、虚化窄化叁种情况。造成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课程本体观游移错位、课程与教学观念存在偏差、课程设计以知识为本位,等等。漠视、扭曲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导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第五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合理塑造。针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本章提出了合理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第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经验”本性和工具属性,使语文课程实践回归语文课程本体;第二,基于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构建以语文实践为轴心的“生态—实践”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语文实践生态环境的设计;第叁,变语文教学“授受范式”为“导练范式”,促成有效语文实践;第四,课程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彰显导向。
杨雪雁[6]2012年在《对外汉语朗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多数教师受自身应试教育成长背景和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长期以“精讲细学”为主导,以语法分析为纲要,照搬外语教学的模式套路,从而忽略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性以及汉语自身的特点。另外,从二语学习的层面来看,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学生,如何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汉语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区分汉语与本民族语言从而建立母语和二语的正相关性,形成母语的正迁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汉语本体角度出发,朗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统一体,既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要求,也能满足二语学习者习得汉语特点的需要,帮助他们更为直观可感的体会和感知汉语,培养出汉语语感,进而促进汉语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朗读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认识,致使缺失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文从概念理论、问题分析以及实践操作等层面对朗读教学逐一进行剖析,揭示了对外汉语朗读教学的不可缺失,并探索出与对外汉语教学相适应的朗读教学思路。本文在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综述,并将研究的范围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即以中高级阶段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时对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梳理,明确研究目的。结语部分,则在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对研究和探索方向进行了延伸和展望。论文主体部分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从朗读教学的概念定义、形成发展、教学内容等方面较为全面的对本文所研究的朗读教学进行立体剖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朗读教学的心理机制、朗读教学的本质、朗读学相关理论以及语言输入假说的分析讨论,为对外汉语朗读教学的研究奠定理论依据;另外,围绕朗读教学在对外汉语中的价值意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以明确朗读教学在对外汉语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对对外汉语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实践调查和分析,突出强调了对外汉语朗读教学的必要性和不可或缺的现实性。第二,对对外汉语朗读教学实践进行全面的探讨分析。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规定,文章对朗读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阶梯式划分,并对朗读教学的方法也做了较为详尽的归纳;同时,文章结合朗读学和韵律学的相关知识,着重对朗读技巧知识进行了分析论述,从停顿、重音、语调叁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介绍讨论;此外,还对不同文体的朗读教学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从朗读教材的选择和具体要求,到不同文体朗读教学的分类,都加以归纳讨论。第叁,列举对外汉语朗读教学实例两则进行分析。从教学设计、教学实况、教学总结和反思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建议。
郭慧芳[7]2010年在《英语教学领域的音乐运用研究》文中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古人就已注意到,音乐除了能作为娱乐欣赏的对象外,还有着多方面的用途。时至今日,音乐的用途被开发得越来越广。近几十年来,随着音乐在人类生活领域中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运用,有些领域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医疗音乐、胎教音乐、广告音乐、电影音乐等领域的研究。而音乐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的积极影响,将其运用于语言教学,已成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领域。音乐现已相对广泛地运用于语言课堂尤其是英语课堂,并且有些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实效性,但是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国内外研究都较少注意除歌曲和部分背景音乐之外的其他音乐形式的运用,也较少注意运用音乐来帮助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此外,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主要体现在幼儿英语以及小学英语教育上。近些年,国内有些中学、大学的英语教师由于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的重要性,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有着小规模、零散性的短期试验,音乐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国内整个英语教学状况来看,音乐在其中的运用还是踪影难觅,无论是师生主观认识的忽略,还是考试制度的制约,都使得音乐在青少年的英语教学中大范围、普遍性的运用存在困难。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大量的音乐学、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进行仔细分析和重新归类。从音乐可以调节情绪、激发兴趣;音乐可以促进理解、增强记忆;音乐可以开发大脑智力;音乐与语言有密切关系四个方面,可以证明音乐在英语教学领域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从符合国家提倡的教育新理念;音乐可作为教学背景声音、语言知识材料和文化背景材料;部分院校的乐观调查情况及良好试验效果;教学环境所具备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四个方面,可以证明音乐在英语教学领域的运用具有现实可行性。而且,音乐可以用多种方式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中去,音乐运用的过程与英语教学的过程可以融合在一起,前者不仅不影响后者考核目标的完成,还能帮助其顺利高效地完成;在发挥音乐运用于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中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可以将音乐的运用扩展至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过程。音乐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音乐在少儿英语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样存在于其他阶段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在初、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教育中,音乐依然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与开发空间,因此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音乐运用为例,通过具体的阐释,可以归纳出音乐的运用主要有叁种形式:作为教学背景声音、作为语言知识材料以及作为文化背景材料。并以此可将英语教学过程中音乐的运用分为叁个方面,通过大量的例证和观察分析,来详细阐述各种不同的运用,尤其可以用音乐剧、舞剧和交响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来拓展音乐运用的广度、挖掘音乐运用的深度。音乐作为教学背景声音时,应有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依据;音乐作为语言知识材料和文化背景材料时,应能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特点灵活选择音乐,并设置不同的要求层次;音乐材料应被系列化组合,能运用于不同的训练项目与课内外场合,并且应长期坚持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这些即要求音乐在英语教学领域的运用,应遵循科学性、目的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四个原则,这对规范音乐的运用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音乐运用的有效性。因此,通过分析论证,可以得出以下叁个结论:一是音乐的运用对于改善英语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一运用完全可以在实际的日常教学包括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二是音乐在英语教学领域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开发空间,除英文歌曲和背景音乐外,还有大量的其他音乐形式如音乐剧、舞剧、交响乐等可加以挖掘;叁是通过对音乐在英语教学领域运用的重要性、可行性、形式和原则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以及前人大量的探索与实践,证明音乐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研究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来也会成为像音乐在医疗、广告、影视等领域的专门研究一样全面和深入。简而言之,文章从音乐运用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证了音乐在英语教学领域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归纳了音乐在英语教学领域运用的叁种形式和四个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教学音乐”的概念。
姜燕[8]2011年在《汉语口语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口语是汉民族使用非正式的讲话风格说出来的口语,带有即时的、原生的特性。口语是语言的源泉,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生气、发展最快的部分,汉语口语博大精深,在汉民族的土壤上生成了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美。口语寓于可感的声音之中,语音诉诸于听觉引起人的精神性反应,这是口语美产生的源泉所在。目前国内外都存在着对汉语口语的误读,在原生口语的基础上对口语之美进行解读,可以改变以洪堡特等为代表的理论家对汉语口语之美的误读。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口语美学无人研究,在国内对汉语口语美学的探究也是一片空白。在中国走向世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日益重要的今天,这个选题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本论文从口语美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口语美产生的生理机制和物理情态,并在东方“天人感应”和西方“异质同构”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口语美学的理论架构。论文绪论中对与口语美学研究相关的理论背景进行了综述,并阐明了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现实意义。国外研究理论大致有四类:分别涉及听觉在审美中的重要性,语言蕴含着审美因素,语言的起源是充满诗兴的以及语言具有美学功能。国内研究成果包括语言形式美即语言的音乐美,语音与人体和谐共振产生美,口语美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展现,有声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以及汉语具有诗性气质。汉语口语的美指的是汉语口语体系中固有的审美属性,是汉语口语语言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美学特征的总和。它是汉语口语的言语美得以表现的基础;汉语口语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汉语口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美的语言现象,汉语口语语言现象的审美选择规律以及汉语口语审美活动本身。汉语口语美学的任务是阐明口语表达主体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汉语口语的语言体系,以及口语表达个体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的言语。汉语口语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汉语口语美学研究更有助于把握汉语言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口语表达主体思维和智力发展,有助于口语表达主体按照美的尺度来重塑口头语言,有助于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制造乐音体系,有助于重新认识汉民族文化。论文在第一章中对汉语口语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汉语口语美学是从人对口头语言的审美角度出发,以汉民族原生口语本身作为主要对象,研究汉语口语的音韵、语势、含蕴、情趣等与人的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和欣赏美的科学。汉语口语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语言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探讨口头语言领域里的美或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语言的有声属性是口语美存在的基本条件,口语的美感源自语音诉诸于听觉引起的精神性反应。论文提出了“原生口语”和“次生口语”的概念,没有受到文字影响的原生态的口头语言现象称为“原生口语”。本论文主要研究的依据和对象就是汉语原生口语,以此区别于国内播音主持界的有声语言研究。论文第二章论述了口语审美关系源自于口语的发生和人的内在感应之联系。首先,口语的美感经验来源于人的感官听觉刺激。论文中提出了“听觉值”的概念。既然口语是通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空气震动波作为载体实现语音和语意编码的人际通讯系统,那么口语的美主要通过感性活动形式,以人的感官为主要渠道传递。一系列的语音所制造的声波通过人的听觉系统吸收过滤之后,形成一种“听觉点”,这些一定范围内的听觉点的联系,成为审美关系同构对应的连接点和相通点。口语表达主体在用发音器官说出或用听觉器官接受某些口语时,通过由物及我或由我及物而达到物我同一,可以把人的生命和情趣移注到正在使用或接受的对象里去,使口语本身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情趣。人的审美注意是大脑皮下结构和皮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系列语音流的刺激下,口语接受者通过旋律、音韵、语势等形式要素,加上汉民族语境下的丰富语言内容,在语言的一维性平面上传递着立体化和生动性的感觉,使得一维性的口语形成了二维甚至叁维的错觉,从而刺激口语接受者的想象感觉,这种特质就可理解为“听觉值”。当审美对象以语音的形式进入感官,向大脑输送的时候,会首先刺激网状结构,并通过网状结构唤醒皮层,使之觉醒起来,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活动提供动力。口语表达主体将语音的“听觉值”传递给口语接受者,通过口语接受者的听觉印象,激发了对语言艺术表面特性和立体性的感觉,审美者会感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在心胸萦绕,会感到一种意识的潜流在脑际运动。这时大脑皮层不断地受到网状结构的推动,处于心理学上所说的积极的觉醒状态,从而引发美感。中国美学关于艺术发生的代表理论是“心物感应”说,如果说审美形式的表现性源于形式的普遍中介作用的话,那么口语审美形式的动力性就是源于口语表现形式的感性特征,能在“语——人”对应中获得相应的意蕴从而具有表现性。同时,人体节律作为运动的结构变化的具体表现,本身就在其张力结构中包含着一定的势能,从而具有激活驱诱的动力作用。格式塔认为人的大脑中先天存在着一些情感范式,一旦有相似的外力式样刺激知觉,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和谐同构,外在客体也便具有了情感表现性。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同外在事物的形式结构是和谐、统一的,这类适宜于人类生理条件的事物运动的节奏感,与人类建立了一种良性的条件反射。在汉语口语的独特韵律中,审美主体可以感悟生命的隽永,审美的实质是在日常原生口语中体悟、把握人的生命存在,可以在这种语音的传递中把对生命存在的自觉意识和精神自由的渴望在美学韵律中传达出来。论文第叁章论述了汉语口语区别于书面语的特点,以及汉语口语区别于其它口语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口语的美学特征和汉语口语审美活动的审美关系。人类时时在自己所创造的口语工具中直观自身,从中感觉到主客体之间的和谐与融洽,从而产生愉悦感。口语带有一种审美潜能,它使语言的运用产生美感成为可能。这一潜能的实现,体现在言语运用中就是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口语的审美活动相对于书面语言来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审美行为,它更加具有开放性。汉语口语的美属于附庸美,口语语音美具有内在性、符号直觉性以及词汇具象性。论文第四章中着重阐述了汉语口语的“韵”、“势”、“味”、“趣”四个审美范畴。这四个范畴涉及到了口语美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为诉诸于人的感性形式的口语,其形式上的美肯定是占主要的,因而从口语审美的静态和微观表现上,取“韵”范畴作为代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节律规则系统,韵是语音节奏和韵律的美。汉语口语的音韵优势主要在于:汉语口语中声少韵多由此构成富于美感的乐音音节,汉语口语中音节界限清晰形成富于美感的乐音节奏,汉语口语中四声起伏构成富于美感的乐音旋律,汉语口语中多连绵词形成富于审美表现力的结构形式,汉语口语中多迭音造就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汉语口语易押韵组成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汉语拟声词具有独特的美感效应,这些都组成了汉语口语无与伦比的音韵美。从口语审美的动态和宏观表现上,取“势”范畴作为代表。汉语口语的音势之美源自汉语口语合于生命节律的语音音势配置而带来的愉悦感,包括汉语口语语流音变之美,语调调配之美以及音步之美。汉语语音独特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各种要素,通过形形色色富于表现力的组合,可以构成声韵起伏、平仄停延、高低轻重、长短快慢等节律的基本形式,这些基本形式在语流中按一定的规则相互协调、交织套合,就形成了汉语特有的节奏美。“味”范畴表现在口语审美的内涵上,由于汉语口语独特的会意特点,汉语口语有着丰富的的复义、含蓄与模糊之美。“趣”范畴主要表现在汉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快意人生的生活态度和口语表达方式的内外结合上,主要包括汉语口语的变异和偏离之美。这四个范畴是相互联系和共同依存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汉语口语美学网络上的纽结。论文第五章中结合汉民族思维的特点,阐述了汉民族思维模式下汉语口语美的特质。汉语口语属于高语境文化传播中的口语,汉民族整体性和直觉性思维方式造就了汉语口语重意合的弹性之美。汉语口语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会意性使汉语带上了很浓郁的民族特征,汉语口语在“意合”的影响之下形成“形散而神不散”的语序变化之美、“流水句”的铺陈之美、画龙点睛的整体性描述之美,本部分还论述了汉语口语中的类比表达方式与汉语口语形象化表述之美,汉民族主客体一致性思维方式与口语表达多样化之美,汉民族中和思想与口语表达的婉转谦和之美,汉民族崇尚均衡和谐的审美意识与口语对称美的生成之间的关系。由于汉语的丰富的再现能力,可以从外来语中吸取营养成分来补充自己语言中的缺环现象。汉民族自己的方言、叫卖语言和其它曲艺形式也积累了独特的人文特征和美学意义。论文第六章论述汉语口语美学对汉民族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汉语声调特点成为汉民族重“讲”轻“唱”的口语渊源,古诗一唱叁叹的重复表现为口头文学的特点,口语传承造就汉民族叁迭式叙事结构的美学渊源,借此解释了中国古代“叁迭式”叙事模式的口语渊源。文章最后论述了口语美学对书面语言创作的影响和启示,用口语来创作的作家的语言风格美的所在,以及当下口语写作的误区。
杨颖[9]2013年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对于推广普通话、提升国民普通话水平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历史、性质、特征、目标、主体、内容、实施、环境、评价等角度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做了较深入的系统研究。了解历史更能剖析现状,所以第一章简要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繁荣叁个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是在90年代中期进入繁荣阶段之后,才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行,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课程的性质、特征和目标决定着课程的走向。就性质而言,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是一门技能性而非学术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归纳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不同特征其中,对象的宽泛性、目标的多样性、内容的权威性、教法的实践性、评价的复杂性等都是较为明显的特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和规范的普通话语汇语法,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习者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施训主体、受训主体、管理主体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叁重主体。施训主体即培训者,受训主体即受训者,管理主体主要指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培训课程的管理主体实际上基本上就是各级语委、国家测试中心、各省测试中心、各地市级测试站和高校测试站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主体的课程实践事实上就面临一种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常规性与非常规性并存、权力性与非权力性并存的复杂局面,加强协调与沟通,进行合作式的权力运作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管理主体必须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为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现状,本研究对20种通用教材中普通话与测试概说、语音知识与发音技巧、模拟样卷、相关附录、光盘与学习卡等各项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当前教材存在明显的应试化倾向。另外,通过非结构性个案晤谈、课堂观察和问卷叁个角度的调查,本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技能考试培训,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比一般考前培训的内容更加不确定一些。其实,影响课堂内容的因素有很多,除由国家意志和普通话本体规定所确定的公共框架外,培训主体、受训主体、管理主体的多项特征也都对此颇有影响。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质量,就必须充分考虑按通用、地方、行业进行教材分层以及按受训者特征进行教学分层。接下来,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本研究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设想,提出了常规改良、层级分类、合作互助、条块分割、内涵拓展共5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虽有一些共性,但设计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各有鲜明特色。最后,本研究讨论了课程环境与课程评价。虽然内环境与外环境都是课程环境,但本研究更关注更直接作用于培训课堂的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可分为时空环境、设施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组织环境、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我们对这七种内环境的现状及理想状态进行了调查比较,提出了应对措施。另外,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存在不少问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学业评价应该分别由拿证过级、侧重应试、传统单一、简单一维转变为提升为本、层级建构、创新多样和复杂多维。
雷艳萍[10]2003年在《以读练说 以读促说——试论朗读在口语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朗读和说话同为展示有声语言的活动,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信心,规范语音面貌,积累词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提高口语表达的技巧和艺术水平。因此朗读是口语训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试论朗读作为一种词汇记忆方法[D]. 杨淑玲. 天津师范大学. 2002
[2]. 试论朗读对平行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的积极作用[J]. 陈红梅, 李习中. 校园英语. 2017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设计[D]. 开紫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4].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 王晓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 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D]. 陈勇. 西南大学. 2010
[6]. 对外汉语朗读教学研究[D]. 杨雪雁. 广西大学. 2012
[7]. 英语教学领域的音乐运用研究[D]. 郭慧芳.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8]. 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 姜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9].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研究[D]. 杨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10]. 以读练说 以读促说——试论朗读在口语训练中的重要作用[J]. 雷艳萍.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