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娟 侯炽均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中医院内科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 目的:观察营心通脉方治疗冠心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冠心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营心通脉方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00mL;对照组30例,采用舒喘灵片0.4mg,每4小时1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中医证候显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中医证候显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73.00%;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见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策略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营心通脉方治疗冠心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营心通脉方;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08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 icheart disease) 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冠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出现心脏电激动传导异常。根据阻滞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可影响心排血量,危及生命,应及时治疗。笔者应用经验方营心通脉方治疗冠心病伴房室传导阻滞30例,以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2011年~2014年本院心内科病房及门诊被确诊为冠心病伴房室传导阻滞6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年龄分别为(59.87±20.38)、(60.65±21.38)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记录两组患者心悸、胸闷、胸痛、乏力、气短、头晕、自汗等症状。组间资料比较P>0.05,表明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医辩证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符合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候者。房室传导阻滞按黄宛著《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诊断标准[3]。
1.3治疗方法
按随机分组原则,依先后顺序入组。治疗组给予营心通脉方:炙甘草10g,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l0g,丹参20g;郁金15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00mL。对照组采用舒喘灵片0.4mg,每4小时1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中医证候积分 主要观察心悸、胸闷、胸痛、乏力、气短、头晕、自汗。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2、4、6分,每例症状积分之和为该病例中医证候积分。
1.4.2心电图 心电图变化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1.4.3安全性指标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近期内无复发;有效:房室传导阻滞由Ⅲ度转为Ⅱ度,或Ⅱ度转为I度;无效:房室传导阻滞无改变或加重。
1.5.2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疗效标准判定为显效、有效、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73.33%(见表1)。治疗组中医证候显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中医证候显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73.00%(见表2);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
注: 与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P<0.01。
2.2 安全性观察
观察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见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及血尿常规均未出现异常。
3.讨论
冠心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中西医治疗的难点。西医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和使用增快心率与促进传导药物及采用人工心脏起搏,但存在疗效不佳、毒副作用大以及患者经济、思想负担等问题。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中医中药对本病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中医学根据此症证候表现,将其归之于胸痹、心悸、怔忡、厥症等范畴。病因病机归结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阴两虚,标实为痰瘀互结,因此采用营心通脉方治疗。组方中,以炙甘草、党参为君,炙甘草甘平,补益心脾,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党参甘平,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本草正义》曰其“尤为得中和之正,宜乎五脏交受其养,而无往不宜也。”麦冬甘微苦寒,有养阴益胃、清心安神之功,《本草汇言》谓其“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丹参活血化瘀、清心除烦,郁金活血行气、清心凉血,三者共为臣药;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为佐药。纵观全方,益气养阴兼能活血通络、宁心安神,标本同治,使气血畅通,痰瘀得除,心神自安。临床实践中,在改善心脏传导、减轻临床症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疗效,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潜力和优势,值得深入挖掘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1.
[3]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药科技出版社,2002:65-67
论文作者:盛文娟,侯炽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房室论文; 率为论文; 疗效论文; 心电图论文; 对照组论文; 冠心病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