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青少年归因风格特征实证研究
王 馨
(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摘 要: 目的:调查文山地区瑶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用沃建中、孙慧明编制的《归因风格分量表》,对云南文山地区568 名瑶族青少年进行集体问卷调查。结果:瑶族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采用暂时、整体的归因,逐渐舍弃持久、局部的归因。瑶族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归因于可控的因素,独生子女更多采用了内部、持久、可控、整体的归因,而非独生子更多采用了外部、暂时、不可控、局部的归因。瑶族中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或者较高的瑶族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内部、暂时、可控的归因,与父母一块生活的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内部、暂时、可控、整体的归因。
关键词: 瑶族;青少年;归因风格
归因即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之原因的知觉与评价[1],是和个人感知事件以及态度转变等密切相关的内容[2]。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称之为归因风格[3-4]。根据沃建中等的研究,归因风格由内外性、暂时稳定性、可控性和整局性构成[5]。而归因风格是影响自我效能感、自我认知、自信心、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方面[6]。瑶族是文山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为研究文山地区瑶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对青少年归因风格特点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文山市、广南、富宁、麻栗坡县分层随机抽取620 名小学六年级到大学、心理行为无异常的瑶族青少年学生进行集体问卷测试,其中,收回有效问卷568 份。
首先是观念和认识方面有偏差,对美术人才培养缺乏全局观念,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还有人认为艺术家都是自然生成的,画家的成长成才完全靠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不需要专门培养,特别是对青年画家重点培养力度不大。其次是人才培养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对体制外的画家如何加大培养和推介的力度,还有待于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加以完善。再有就是专业培训不到位,存在培训层次较低、针对性差以及以会代训、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
(二)方法
1.归因风格测量。选用沃建中、孙慧明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5]。量表包括4 个维度,分别是内外性、暂时性、可控性、整局体性。每个维度包括4 个项目,共16 个项目。问卷为自评问卷,采用1-4 级计分,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每个分量表得分的算术平均数即该维度得分。在内外性、暂时性、可控性、整局体性维度得分越高,说明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内部、暂时、可控、整体归因[6]。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53,分量表α 在可接受范围之内[7]。调查了年级、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谁居住等人口学信息。施测过程由笔者担任主试,以学校为单位、根据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施测。
2.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20.0 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 检验、F 检验、多重比较等。
二、结果及分析
(一)年级纬度差异
与不同亲属居住的瑶族青少年归因风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内在性维度(F(4,563)=2.25,P≤.05)上差异显著,与父母亲一块生活的青少年得分显著地高于与祖父母及其他亲属一块居住的青少年;暂时性维度(F(4,563)=12.37,P≤.001)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与其他亲属一块居住的青少年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与父亲生活的青少年;在可控性(F(4,563)=7.39,P≤.01)上差异非常显著,与父母亲、父亲、母亲一块生活的青少年得分非常显著高于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块居住的青少年;在归因均分(F(4,563)=5.69,P≤.05)上差异显著,与父母亲一块生活的青少年得分显著高于与母亲、母亲或祖父母一块生活的青少年。
表1 年级差异检验(n=568)
(二)归因风格性别、独生子女与否纬度差异
十二、三岁(六、七年级)是瑶族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与此年龄阶段思维发展特征是相符的:由具体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七年级学生已具备抽象逻辑思维,但有一定波动性。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趋于稳定,归因风格也趋于整体的归因[8]。
表2 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差异检验(n=568)
(三)归因风格家庭人均月收入纬度差异
表3 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差异检验(n=568)
家庭人均月收入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发现:瑶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在内外性(F(3,564)=26.19,P≤.001)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中等偏低的家庭人均月收入(601-900 元区间)的得分非常显著低于其他收入的瑶族青少年;在暂时性(F(3,564)=13.62,P≤.01)上差异也非常显著,家庭人均月收入在901-1200 元的瑶族青少年得分非常显著低于其他的瑶族青少年;整局性(F(3,564)=14.97,P≤.01)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600 元的瑶族青少年得分非常显著低于其他的瑶族青少年。
(四)与不同亲属居住纬度差异
表4 与不同亲属居住的差异检验(n=568)
对年级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发现:内在性(F(7,560)=8.58,P≤.01)上差异非常显著,其他年级非常显著低于八年级;持久性(F(7,560)=19.11,P≤.001)、整局性(F(7,560)=45.76,P≤.001)、归因均分(F(7,560)=26.12,P≤.001)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六、七年级学生得分极其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可控性(F(7,560)=37.85,P≤.001)差异极其显著,其他年级得分显著低于高中年级。
三、调查结果的讨论
(一)归因风格年级特征
气调包装试验组别见表1,其中高阻隔膜材料A、B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热包装研究所联合研制,现已申请专利。
对瑶族男女、独生子女与否青少年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发现:在可控性(T=-8.57,P≤.01)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女性得分非常显著高于男性;在归因均分(T=-2.18,P≤.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独生子女与否因素上,内在性(T=7.11,P≤.01)、持久性(T=-6.73,P≤.01)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可控性(T=4.27,P≤.05)、整局性(T=4.94,P≤.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除内在性维度外,其余三个维度都是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瑶族青少年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采用暂时、整体的归因,逐渐舍弃持久、局部的归因,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瑶族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越来越成熟,对自己掌控全局越来越自信,所以逐步采用整体归因,这与其他民族有一定的共性[8],还有瑶族传统社会教育对瑶族青少年养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不息等道德品格产生影响[9]。所以,瑶族初中生也倾向于采用暂时的归因,相信成就也好,失败也好,都是暂时的,不是一辈子的。
(二)归因风格的性别、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瑶族青少年男性多采用不可控的归因,女性倾向于可控的归因,这和其他民族有一定的差异,国内学者研究认为,蒙古族、苗族女性更倾向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8,10],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其他男权社会不同,瑶族社会一直奉行男女平等的观念[11],无“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女性与其他民族的男性一样,倾向于可控的归因。
瑶族青少年独生子女倾向于内部、持久、可控、整体的归因,而非独生子倾向于外部、暂时、不可控、局部的归因,这种情况的可能是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关怀度较高,而且本次调查的瑶族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多数在城区,教育资源较乡镇好,所以倾向于形成内部、持久、可控、整体的归因;而非独生子女不可避免的和兄弟姐妹竞争,更容易导致易激惹、专横、缺乏自信等个性特征[8],这方面与其他民族相同。
综合上述策略可见,茅盾在中国所提倡的新浪漫主义与西欧正宗的新浪漫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指向现代主义,而是指向现实主义,是为了更好的反映现实,更好的表达为人生的文学。他所提倡的新浪漫主义更加温和中庸一些,需要主观抒情的效果,也要注重理性的观察,它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人生,是十分功利性的一个存在。茅盾等人这种强行“中国化”的改观,我们将它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浪漫主义”在中国的短暂存在。
(三)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差异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低于600 元)或者较高(高于1200 元)的瑶族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内部、暂时、可控的归因,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中等(601-1200 元)的瑶族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外部、持久的归因,这与其他民族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8],出现这种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或较高的瑶族家庭倾向于用乐观开朗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比较乐观、自信,遇到问题倾向于归因于内部、暂时、可控的原因。
(四)与不同亲属居住的差异
与双亲共同生活的青少年多采用内部、暂时、可控、整体的归因;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采用外部、持久、不可控、局部的归因[10];与祖父母一块居住的青少年多采用外部、暂时、局部的归因。这可能是因为祖父母由于精力有限或教育观念的限制,教育孩子偏注重物质、安全等方面,不注重能力、情绪、思维方面的教育引导。其他亲属也不太可能抽出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倾听孩子心声的机会很少,导致孩子不具备正确的归因能力,调查结果也说明: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教育、引导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无法代替的。
四、研究结论
与其他心理特征一样,十二、三岁是瑶族青少年稳定的归因风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家长应积极加以引导;瑶族青少年倾向于不可控的归因,女性倾向于可控的归因,应多培养男性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把握全局的能力。对于家庭经济较差的瑶族青少年,学校应多创造机会,让他们都与同学、教师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等,培养自信的观念,对于收入较高的瑶族青少年,应培养他们合理的消费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满足于眼前较富裕的生活。父母亲应尽量亲自教育孩子,而不是因为生计等原因,把孩子寄养在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家里,如果实在没办法亲自陪伴孩子,也要通过通讯工具如电话、QQ、微信等积极与孩子沟通、联系,倾听孩子是心声。
世界以痛吻我,我或许不能报之以歌,但我可以做些什么继续活下去。活得好坏也许不重要,庆幸的是,我活着。那些遭遇生活打击却依然活着的人们,就像大海中航行的小船,不管是迷途还是停滞,只要还在航行,只要还没有沉默,茫茫大海上就总会有灯塔,在努力向他们投射光亮。
参考文献:
〔1〕Conversano,C,Rotondo,A,Lensi,E,Vista,O.D,Arpone,F,Reda,M.A.Optimism and its impact on mental andphysical well-being [J].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Health,2010(16):201-228.
〔2〕Janice Tomakowsky,Mark A Lumley,Norman Markowitz,Cathy Frank.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and dispositional optimism in HIV-infected men [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1(04):578-587.
〔3〕Michael F.Scheier,Charles S.Carver.Effects of optimism o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Theoretical overview and empirical update[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2(02):201-228.
〔4〕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01):6-8.
〔5〕沃建中,孙慧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02):90~94.
〔6〕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实证研究 [J].心理科学,2009,(02):258-261.
〔7〕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 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8〕王馨.彝族青少年归因风格调查分析——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3):35-38.
〔9〕徐小军.瑶族传统社会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品格形成的影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6):52-54.
〔10〕杨伊生,格根图雅,杜晓燕.蒙古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特征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58-62.
〔11〕林源.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中妇女权益保障价值论析[J].民族论坛,2018,(01):12-19+24.
On Empirical Study to Yao Nationality's Youngsters' Attribution
WANG Xin
(Depart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66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For Researching attribution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Yao nationality's youngsters in Wenshan.Methods:The author applied youngsters'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questionaire survey to 568 Yao Nationality's Youngsters in Wenshan.Results:With the increase of age,more and more Yao adolescents adopt stable,controllable and holistic attribution,and gradually abandon unstable,uncontrollable and partial attribution.Yao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be attributed to stable and local factors than men.Teenagers with average monthly income per capita in Yao middle-class families tend to adopt internal and more lasting attributions.Yao adolescents living with their 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adopt stable,controllable and holistic attributions.
Keywords: Yao Nationality;Youngsters;Attribution Style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19)06-0052-04
收稿日期: 2019-04-0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心理学》智能云课程建设项目”(201801059042);文山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在校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09WSYQ0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标签:瑶族论文; 青少年论文; 归因风格论文; 文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