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应用论文_徐兰华

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应用论文_徐兰华

徐兰

(简阳市人民医院静配中心 四川 简阳 641400)

【摘要】 目的:探究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间在我院以常规进行护理的高危药物静脉注射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间以集束化护理的高危药物静脉注射患者56例作为研究组,探究两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及药品管理质量情况。结果: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发热发生率11%、静脉炎发生率7%、外渗发生率9%、皮肤阳性发生率16%,相比于对照组23%、27%、29%、32%有所好转,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管理质量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结论: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品管理质量水平,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高危药物;静脉使用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220-02

在为患者注射高危药物时发现,因护理的不到位可使患者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1]。集束化护理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护理模式,所做的每个措施均能提高与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有循可考,并以病人的健康为最终目标的护理方式[2]。在传统高危药物注射的过程中,由于无统一的、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存在,因而患者的并发症较多,护理质量较低,为改善该种现象,现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行高危药物静脉注射的患者112例,其中52例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112例均为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行高危药物静脉注射的患者。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 26例,年龄24~50岁,平均年龄为(35.4±3.6)岁。研究组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为(35.8±3.4)岁。文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一般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消毒,注意无菌操作,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告知其注意事项。研究组:(1)以护士为单位,组建专门的管理小组,对临床中所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查,并根据参考文献、资料及自身的临床经验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弥补与加强。(2)组织进行高危药品及标签的认知宣教,包括各药品的警示分类,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应用的剂量及不同反应的应对方法。(3)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实际情况,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输液器。(4)应以专门的人员对高危药品进行管理,定期检查,总结分析并改进。(5)定期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思考,找出原因所在,并就此进行改善增强。(6)注射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防止意外的发生。

1.3 疗效评价标准

探究两组患者发热、静脉炎、外渗、总依从率、皮肤阳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药品的管理质量评分。根据我院自制的药品管理质量评分标准:总分10分,包括药品的保存状况、日期、环境及相关人员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共10小题,每题一分,总分越高表示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满意度

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发热发生率11%、静脉炎发生率7%、外渗发生率9%、皮肤阳性发生率16%,相比于对照组23%、27%、29%、32%有所好转,P<0.05,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56,例)

组别 发热 静脉炎 外渗 皮肤阳性

研究组6(11%) 4(7%) 5(9%) 9(16%)

对照组13(23%)15(27%)16(29%)18(32%)

χ2 5.10 14.17 13.00 7.02

P<0.05 >0.05 >0.05 <0.05

2.2 管理质量

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管理质量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管理质量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管理质量评分对比(n=56,分)

组别管理质量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3.01±0.35 8.32±0.21

对照组3.05±0.31 5.21±0.22

t 0.64 76.52

P >0.05 <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逐渐认识,对药物的安全性及管理制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近年来由于高危药品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比率也在不断的增高,因此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是临床中目前形势所趋[3]。而集束化的护理措施能够弥补传统护理的缺陷,减少发热、静脉炎、皮肤阳性反应的几率,减少患者的生理及经济上的负担[4]。

有研究显示[5],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缓和了护患关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发热发生率11%、静脉炎发生率7%、外渗发生率9%、皮肤阳性发生率16%,相比于对照组23%、27%、29%、32%有所好转,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管理质量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结果提示,集束化的护理能够版主完善药品管理的制度,增强相关人员及病人的知识水平,更好地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减少了不良反应,提高了药品管理质量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普及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志芳,李少棉,潘美珠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25(5):769-771.

[2]刘斌,李威.集束化护理策略依从性对中心静脉导管血行感染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8):72-73.

[3]方淑玲.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静脉输注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17(9):1615-1616.

[4]胥培培,王玉玲.集束化护理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5):50-52.

[5]陈燕春,王玺,陈倪等.集束化护理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探讨[J].四川医学,2013,34(4):448-449.

论文作者:徐兰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应用论文_徐兰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