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教育先贤鼓舞教育后学献礼中国教育-《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70篇教育文章》编选说明论文

致敬教育先贤鼓舞教育后学献礼中国教育-《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70篇教育文章》编选说明论文

致敬教育先贤 鼓舞教育后学 献礼中国教育
——《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70篇教育文章》编选说明

申国昌1,2,申慧宁1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湖北省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自此开启了崭新的篇章,中国教育也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过70年的不懈拼搏,我国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实现了教育弱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转型,正稳步迈入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70年来的教育文章浩如繁星,不仅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也为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学科建设以及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呈现本书中的70 篇优秀教育文章是编者经过多轮筛选,从众多教育论文中评选出的精品佳作,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学科各分支领域的探索轨迹与研究重点,是教育学科建设与教育实践问题研究的历史见证。

一、编选缘由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与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70年来,中国教育不负众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民素质普遍提高,亿万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愈发富足。教育文论是这段历程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它们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个人智慧的结晶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当时教育学科建设与教育实际问题的现实反映,共同勾勒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领域的研究轨迹。文字是思想的表达,文章是观点的荟萃,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教育文章不仅是为新中国教育70年的献礼,也是总结以往成功经验,为今后加强教育学科建设、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供借鉴的现实需求。

观察组伴鼻咽癌转移患者COX-2和VEGF表达的阳性率较无转移患者明显增高(P<0.05),且LMP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转移患者(P<0.01),另外伴鼻咽癌转移患者血清中IL-8的表达水平较无转移患者明显增高(P<0.05),见表2。

(一)把握历史节点,为新中国教育70年献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历史性飞跃举世瞩目。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这个发展进程中为推动祖国繁荣、人民富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站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各领域都在回顾、总结自己的成果与经验,以期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献礼。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文章,通过呈现教育领域各分支学科的优秀作品,有利于总结教育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各历史阶段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教育名家名篇的真诚致敬,对中国教育70年的回顾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新中国教育70年献礼活动的积极响应,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二)梳理研究脉络,为加强学科建设总结经验

教育文章是教育学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教育研究重点的综合体现,细细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教育作品,不难明晰70年间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走向。新中国成立初期,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甚少,且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缺乏对教育学科自身建设的探索与教育实际问题的关注。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界引进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改革经验,教育科学研究渐趋繁荣,恢复和创建了许多新兴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界开始结合中国国情,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经验。一方面,教育研究者密切关注国内教育现实,努力增强教育理论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为教育决策贡献智慧与力量;另一方面,中国教育界开始走自己的路,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发出中国声音,提高中国的话语权。

其实没什么好看的,但方玫却把那个夜晚牢牢地记在了心底,那些风,那些灯,还有,那个人。自那以后,两人间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本书在编选教育文章时,有意识地将其分为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以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五大类,以期更直观地呈现教育领域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展示教育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脉络,为今后推动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总结经验。

(三)回顾精辟要点,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

文字是作者本人思想付诸于纸笔的永久性记录,不仅是个人心血的凝结,也是当时现实社会的反映。优秀的教育文章能够带领读者探索蕴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具有普遍性的教育规律,而认识教育规律的最终落脚点则是为了指导实践,推动教育改革进程。本书所选编的70 篇教育文章,有的深入讨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和方针政策制订中发挥了指导性作用;有的总结或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优秀教育思想与制度,对促进古今中外教育理论成果和先进经验的交流发挥了沟通性作用;有的深刻反思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或教育学科发展局限,对破解教育及教育学科热点、难点问题发挥了解释性与启发性作用。这些佳作集厚实的理论功底、强烈的时代感、浓郁的本土气息以及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深刻的洞察力于一身,为深化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历史范本,也为推动当前教育改革、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供了具体的经验借鉴。

二、编选原则

编选本书的标准与原则是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以期甄选出最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育文章。

(一)坚持导向性原则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笔者编选出的优秀教育文章应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能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或重要学术贡献。

(二)坚持专业性原则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它的专业性毋庸置疑,本书所编选的优秀教育文章应同样具备此种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文章自身专业性的内在要求:入选作品本身所探讨的问题属于教育研究范畴,能够加深读者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人才培养的意识,且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

第二,对文章产生影响力的外在要求:文章转载率与引用率高,为深化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历史范本,得到教育界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

(三)坚持应用性原则

理论研究的任务不仅是为了解释世界,其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因此本书在编选优秀教育文章时坚持应用性原则,即选编的论文在现实情境中能为教育学科建设或国家教育决策提供指导,或促进教育学术繁荣、推进教育学科建设,或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引领教育改革实践,在教育界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四)坚持创新性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特殊历史背景影响,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员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亦不丰富,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上对教育或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探析。譬如1950年韦悫发表在《人民教育》第1 期的《教育是什么》一文,从宏观层面阐述了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关系,并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1957年曹孚发表在《新建设》第6 期《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主要探究了教育学研究中的继承性问题以及教育史上人物评价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期间,我国教育研究视野得到拓宽,除了对教育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教育本质的争鸣、师生关系的探讨等,教育学领域内开始重视教育学学科建设,恢复和创建了许多分支学科,包括课程与教学论、德育、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以德育为例,鲁洁、班华、朱小蔓作为德育师生三代,鲁洁的《生活·道德·道德教育》、班华的《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以及朱小蔓的《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均是德育研究中的代表作,为德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新世纪前夕,瞿葆奎陆续发表《中国教育学百年》(上、中、下),以时间为经,以教育学学科发展情况为纬,将百年划分为六个阶段,对每一历史时期教育学发展的大致状况以及在该时期中曾经存留过的基本范畴、概念、命题、论争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是对中国教育学百年发展的系统梳理与有力总结。新世纪以后,课程论的异军突起是我国教育学科分支扩张的重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基于现实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论的地位,促使课程论从教学论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其间钟启泉、施良方等人的文章促进了课程论学科的自立。

三、编选过程

全书由申国昌主编负责总体设计与策划,确定栏目及具体篇目,同时组建编写队伍,指导编撰人员查阅资料,谋篇布局;由申慧宁、吴艳君具体负责编排工作。在编选过程中,“新中国教育70年”丛书主编周洪宇教授审读全文内容,多次提出意见,并指导参与人员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和完善。自2019年4月至6月,新中国教育70年70篇文章的编选主要经历了确定编选对象、进行文论补收、严格筛选文章以及具体编排四个阶段。

(一)确定编选对象

具体以2017年11月当代教育名家推选活动组委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联合成立)评选出的90 位当代教育名家名单以及2019年1月由“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长江教育研究院、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研究评价中心发起,方略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协办)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 名”名单为基本参考,罗列名单上教育人物的代表性文章。将既有教育论文又对教育实践做出重大贡献者的文章作为选录重点,将只有优秀教育论文而无教改实际贡献者的作品作为备选,初步组成编选库。

变压器空载合闸时,由于磁链守恒定律,铁心工作磁链会产生暂态直流偏置(偏置大小取决于合闸相角)[4]。以单相变压器为例,假设合闸时刻变压器铁心剩磁为ψr,外施电压有效值为Um,角频率为ω,初始相角为δ。采用电动机惯例,则合闸后回路电压方程满足:

(二)进行文论补收

遗漏在上述两份名单之外但又确实是影响很大的老一辈教育名家如陈鹤琴、叶圣陶、霍懋征、王承绪、东北师大王逢贤、西南师大张敷荣、西北师大李秉德、南国农、河北大学滕大春、陕西师大吴元训、华南师大朱勃以及华中师大萧宗六、杨葆琨等,搜集其代表性教育文章,补收进编选库,以求全面与适当平衡。

(三)严格筛选文章

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四项编选标准与原则,在备选库里进行最后筛选,力争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类型分布上保证每大类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每中类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劳育、课程论、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以及新兴小类教育均有涉及;第二,筛除并替换非教育家本人在教育研究方面最有代表性且在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文章;第三,只选录独著的论文,凡一文有两位及两位以上作者的均删除,以免出现版权纠纷,最终形成新中国教育70年70 篇教育文章篇目。

(四)进行具体编排

在编排体例上,因篇幅所限,部分较长的论文,只能忍痛割爱进行删节。不过在删节过程中,力争保留其中最精华的章节或片段。各部分之间因删节而影响到原文的连贯性,就采用省略号的方式,以代表省略的部分。同时,在编辑与校对的过程中,对所收录内容中的标点、数字、文字不恰当之处做了适当的订正与修改,以期更加正确、规范与流畅,便于读者阅读。

在编排逻辑上,本书分为五大类(编):一是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含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德育学、教育社会学、教学论、课程论等);二是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三是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分中外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四是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五是心理学的研究。同一大类(每编内)不再列具体学科,且按主题和发表时间排列。

四、编选体会

回顾新中国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理论层面步入实践层面。一方面,教育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少数经过系统性专业训练的、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理论家,其他教育工作者包括一线教师、校长等也都参与到教育研究中来。2018年12月,于漪老师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先锋”称号和奖章,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作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2009年《课程·教材·教法》第6 期发表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一文,总结了她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独特认识与丰富经验,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研究中对“人”的重视,教育研究内容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走出书斋,走向基层。进入新世纪以来,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周洪宇《应实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朱永新《农民教育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文不仅体现了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积极探索,在实践层面上促进了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为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贡献了力量。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理论成果丰硕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理论研究也掀开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的10 多年间一些教育成果开始涌现,对学科建设、教材编写、教育实践发挥了奠基和支撑作用。1957年曹孚发表于《新建设》第6 期《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提出“教育不仅是上层建筑”,而且“是一个永恒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现象”的观点。[1]厦门大学潘懋元在“国内外均尚未建立起这样的一门科学体系”的情况下,开拓出“高等学校教育学”这一崭新学科。[2] 1978年于光远在一次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以《重视培养人的研究》为题发表于同年《学术研究》第3 期上,自此拉开了对“教育本质”探讨的序幕。学术界虽未对这次讨论达成共识,但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形成了对教育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来教育理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顾明远率先提出“现代教育”的学术概念,于1981年《比较教育研究》第1 期上发表《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一文,论述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特征,逐步构建了教育现代化的思想体系。[3] 滕大春于1986年发表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 期的《试谈外国教育史的“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一文详细分析了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注意事项,不仅为后来者提供了具体的经验借鉴,也为外国教育史研究奉献了方法论上的指导。王英杰《试论美国高等学校的服务职能》、王承绪《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阶段》则通过梳理国外教育实践的具体经验,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学界开始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叶澜《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顾泠沅《教学任务的变革》、李吉林《谈情景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等文章均体现了教育研究者关注教育现实问题、对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尝试。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学科分支扩张

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书所编选的优秀教育文章应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仅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逻辑严密、方法得当,而且具有学术前沿性,对理论探索、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有观点创新、理论创新或方法创新,能够为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提供新思路,是对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尝试,得到学术界或教育界的普遍认同。

(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研究迈向基层

优秀的教育文章是教育研究者思想的荟萃、实践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不仅能体现教育工作者个人对教育问题或教育学问题的研究兴趣和独特思考,也能展示不同时期整个教育界的研究重心与研究热点,形成一定阶段内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筛选新中国教育70年70 篇教育文章的过程是对1949年后我国教育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再认识,这些教育文论或推动了教育理论创新、或促进了教育学科建设、或指导了教育实践,在中国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编选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无数教育工作者的默默耕耘,具体体现在教育理论成果丰硕、教育学科分支扩张以及教育研究迈向基层三方面。

五、编选不足

尽管编选团队在编选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心血,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本书最后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本书仅选择了70 篇教育佳作,篇目数额的限制致使其他同样具有学科代表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优秀教育文论未能入选,在此深表遗憾与歉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学界英才辈出,取得了丰硕的教育研究成果,谨希望并期待今后有机会能为这些优秀的教育文章提供更全面、更集中的罗列与展示。

燕园的美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她能让所有向往进入这块圣地的人没魂没魄地沉浸其中,奋斗其中,也能让身处其间的人们留连忘返,还能让所有离她而去的人们魂牵梦绕,终生难忘。

其次,由于时代背景不一、教育学二级学科发展不同步等因素,本书在篇目选定中未能做到各时间段、各二级学科数量分布的均衡。在时间维度上,受现实境况的制约,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学学科发展缓慢,本书中入选的优秀文论较少。在学科维度上,由于篇目数量的限制以及对教育论文权威性、代表性的追求,本书未能涵盖所有教育学二级学科,对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等未能涉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界就开始关注教育本质问题,而教育学科分支的急速扩张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二级学科发展的不同步也致使本书所选篇目存在学科数量不均衡的问题。譬如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这三个模块的入选篇目分别比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以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两个模块多。

再次,考虑到后期排版的需要,每篇入选的教育文论规定在6000 字以内,对于超出此篇幅的文章只能忍痛割爱进行删节。本书在编选过程中,对于有文章被选收入本书的原作者,尽量与本人联系,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原作者一时无法联系上,只能根据编选原则,同时参考其他因素,综合考虑而定,还请原作者及其家属见谅。本书所收文章的原载刊物及出版社等,均已在各篇文末一一列明。

最后,比之现在的数字印刷与数据存储技术,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文论多采用传统的铅字印刷与纸张存储方式,因此部分现存原稿存在字迹模糊、遗漏的问题,尽管编选组成员已尽可能联系上下文进行还原,但无法保证与原文完全吻合。此外,由于团队成员水平、时间与精力有限,本书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谬误之处,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及各位专家指正。

优秀的教育文章是教育研究者思想的荟萃、实践的反思与经验的总结,共同推动了我国教育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湖北教育出版社携手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倾力打造“新中国教育70年”丛书系列为祖国献礼。其中《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70 篇教育文章》秉持导向性、专业性、应用性与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编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做出卓越贡献的70 篇文论佳作,不仅是把握历史节点为新中国教育70年致敬的人文诉求,也是教育研究领域加强学科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总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奠基,继往开来、求实创新,将中国教育推向新高峰则是我们后辈应当也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沈建平.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79-599.

[2]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反思[J].中国教育科学,2014(4):3-18.

[3]顾明远.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81(1):1-8.

附录:新中国教育70年70 篇教育文章

1.韦悫.教育是什么[J].人民教育,1950(1).

2.张凌光.实行全面发展教育中若干问题的商榷[J].人民教育,1955(2).

为了进一步观察和计算喷溅的路径和速度,将拍摄的照片叠加起来,如图2(d)所示。铝液在反冲压力作用下沿壁面喷出,而激光能量较弱时孔的壁面通常呈锥型,因而观察到喷溅角度大多偏离铝板的法线方向。从颗粒的轨迹来看,相邻时间的颗粒位置变化较小,表明喷溅速度较小。通过将初始照片中的相对颗粒位置除以照片拍摄的间隔时间,得到喷溅颗粒的速度约为2.7 m/s。

3.朱智贤.“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是符合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J].人民教育,1956(9).

4.刘佛年.关于个性全面发展教育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57(1).

5.曹孚.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新建设,1957(6).

6.王焕勋.我对于今后发展教育科学的几点意见[J].人民教育,1957(10).

7.于光远.重视培养人的研究[J].学术研究,1978(3).

1.晚餐为人体提供能量。晚餐和早餐、午餐一样,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不吃晚餐,胃酸也会照常分泌,但因为没有食物提供分解,长此以往,胃酸会伤害胃黏膜,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抵抗力减弱。所以,胃不好的人,三餐要按时吃。

马普学会的专利和Know-how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由马普学会负责分配,奖给发明人最多30%(可商议),发明人所在研究所约获37%。学会33%,并抽取其中一定比例作为红利分给马普创新公司。

8.顾明远.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81(1).

9.成有信.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J].教育研究,1981(7).

10.陈元晖.中国教育学七十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5).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可降水量与比湿的结论较为一致(图7),秋季暴雨时段可降水量最大,且不同暴雨强度的可降水量值并没有明显差别;夏季暴雨时段可降水量较秋季略偏低,且70 mm以上暴雨的可降水量比50~70 mm暴雨的可降水量要略高一些;春季的可降水量最小,且暴雨强度强时,可降水量要更小。不同量级暴雨过程时段可降水量四分位数分析见表7。

11.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J].教育研究,1999(2).

27.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教育研究,2002(3).

13.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教育科学,1993(3).

14.叶澜.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1986(3).

15.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16.黄济.关于教育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2).

17.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6).

18.王逢贤.学校德育过程特点初探[J].教育研究,1979(3).

19.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20.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

21.朱小蔓.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4(10).

22.吴康宁.教育的社会功能新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23.张敷荣.小学教师对于教学问题应有的研究和认识[J].教育半月刊,1939(5).

24.李秉德.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89(3).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怀念,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感叹。整首词中,上阕主要是对景物的描写,下阕着重描写人,表达了对周瑜的敬仰以及自己事业无成的感叹。其中,“小乔”即是对周瑜才貌出众、才华横溢的烘托。“多情”后几句尽管较为伤感,却衬托了作者不甘平庸、积极努力向上的表现,不逊于那些英雄本色。

26.顾泠沅.教学任务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10).

12.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6).

28.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29.汤敏.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的思考——扩大高校招生量一倍的建议[N].经济学消息报,1999-2-19.

44.毛礼锐.虞夏商周学校传说初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61(4).

3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但电广传媒一点也没有气馁,避免被ST的方法有很多,卖画不成,就卖股权,仅仅过了一个周末,又称10.5亿元出售旗下子公司股权。总之,为了保壳,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果真是求生欲很强啊。

32.朱永新.农民教育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研究,2006(5).

定子中产生的励磁磁场与转子凸极相互作用形成DSEM电机切向分量的电磁力,试图将转子定位在某个特定位置的转矩,称之为齿槽转矩,或定位力矩。图7为电机励磁绕组产生的定位力矩与转子位置之间的关系,横轴对应的是机械角度,与图3和图4中的电角度相差转子极数的倍数。从图7可以看出,齿槽转矩以180°为原点对称,齿槽转矩的平衡点遵循磁力线经过的磁路最短的原则,分别是57°,114°,180°,243°,306°,而峰值点是磁力线经过的磁路最长的点,分别是15°,105°,135°,225°,255°,348°。

33.郝克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3(8).

34.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2009(5).

35.杨东平.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J].教书育人,2009(19).

2017年以来,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纸书逐渐兴起,使得图书这一古老的知识载体在知识服务大潮中也呈现出了网形式的一些特点:如原来传播的单向性变成互动性,原来因为图书版面的局限形成的基于一定主题的长形式的知识因为有了链接而变得像一个无定性的、相互交织的大网。“网状形式的思想,会将知识嵌入到关于知识的对话中去”。[8]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也能够在独自阅读中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获得一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深度的延展服务。而这一切都是在一本长形式图书的基础上形成的。

36.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37.袁振国.双优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2018(4).

38.萧宗六.试论教育行政学的学科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5(10).

39.孙绵涛.论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25.钟启泉.试论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教育学模型[J].教育研究,1995(2).

40.谢维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J].教育研究,1995(10).

41.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42.沈灌群.伟大的教育家孔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3).

43.张瑞璠.关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J].学术月刊,1962(2).

天问大师来到距离萧飞羽三丈之外听到了紫阳道长传音:“三少言琴台悬案意味着皆有可能又不可能也许并非模棱两可,大幻剑、魔刀、黑白双煞、只手拿云皆是不可一世的人物。”只是他还有关键的话没说,因为他注意到安和庄所属不仅没有一个人担忧,而且全都亢奋得让人莫名其妙,就像胜负之争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萧飞羽出手,但他又担心说出会影响天问大师的必胜之心。

30.周洪宇.应实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J].教育研究,2003(4).

45.孙培青.唐代考试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83(2).

46.李国钧.明清蒙学教育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92(1).

47.董宝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中国特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87(2).

48.王炳照.二重性·两点论·双重任务——略论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5(5).

49.田正平.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延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96(6).

50.丁钢.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J].教育研究,2009(5).

51.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试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1997(1).

52.张斌贤.重构教育史观:1929-2009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

53.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54.滕大春.试谈外国教育史的“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55.任钟印.杜威简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

56.吴元训.关于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设想[J].外国教育动态,1991(1).

57.王英杰.试论美国高等学校的服务职能[J].外国教育动态,1988(6).

58.王承绪.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外国教育动态,1991(2).

59.杨德广.关于高校德育地位问题的讨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0(3).

60.章开沅.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1995(2).

61.朱九思.大学生命的真谛[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62.刘道玉.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

63.张楚廷.大学与课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64.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65.潘懋元.关于高等学科建设的反思[J].中国教育科学,2014(4).

66.南国农.谈谈电化教育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1981(2).

6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68.朱智贤.儿童心理的发展[J].心理学报,1961(1).

69.章志光.教育心理学的结构和体系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2).

70.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19)05-0014-07

收稿日期 :2019-08-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VGA180002)

第一作者简介 :申国昌(1967-),男,山西山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史与教育政策。E-mail:hazsdsgc@163.com

(责任编辑 赵 蔚)

标签:;  ;  ;  ;  ;  ;  ;  ;  ;  ;  

致敬教育先贤鼓舞教育后学献礼中国教育-《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70篇教育文章》编选说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