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现状,从BIM的原理和技术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了BIM技术在我国工程造价及管理上的巨大应用价值,并分阶段对其具体策略和应用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造价管理;BIM;全寿命周期
一、BIM功能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具备可视化、可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关联性优势特点,即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为了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方位了解,可借助BIM技术模拟功能,设计实验模型,然后,对节能、日照、热能传导、紧急疏散等情况进行4D模拟,由模拟过程确定工程施工顺序,同时,明确材料、人工、机械等资源用量,且第一时间了解施工工况,从根本上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凸显,并满足工程造价管理要求。此外,BIM模型的构建,可集成本信息、时间信息、几何信息、物理信息等于一体,然后,允许工作人员通过对项目各种信息的比对,选择最优的项目设计方案。
二、我国传统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1.造价过程各阶段较为孤立
传统的工程造价过程分为概算(初步设计阶段编制)、预算(施工图设计阶段编制)和结算(结束后编制)三个阶段。工程造价的全过程都是较为被动的进行计算。各阶段的造价信息仅作为一个使用工具出现,其对造价管理成本管控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这种模式下,准确、完整的造价信息要在结算完成之后才能获得,常常由于突发状况造价信息不及时而造成的后期各种索赔和反索赔情况的出现,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和浪费。
2.工程计价存在区域差异
我国各地区的工程计价模式采用基于定额计价的工程量清单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正是由于各地区定额的差异性导致了造价机构或相关人员在某一区域积累的经验和相关数据也同时具有区域性,因而当从业机构或人员本区域外的工程项目进行计价时,以往的数据基本不再适用,而这些历史积累的造价数据和指标正是造价机构开展业务的根本。
3.项目造价数据难以实现高效共享
在项目的造价管理中,造价数据的拆分和加工是分析阶段工程造价数据的前提。由于造价师在项目中积累的数据难以同其他工作人员共享,导致了造价师与其他岗位人员协同困难。例如,在进行项目的多算对比时,涉及到项目的财务数据、消耗数据、仓储数据等,因而需要这些数据统计的相关部门或人员协助。在国企的组织结构中多设置为平级部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其业务合作效率较低,这种低效率的沟通方式制约了各部门业务数据有效、及时地交换。
三、传统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各阶段相对独立,即在传统工程造价管理作业中,按照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将工程造价事项分为概算、预算、结算三个过程,同时,各个过程相对独立,仅在工程竣工后才可获得完整、准确的造价信息,无法应对突发状况,如,索赔或者反索赔等,因而,造成了物力、人力等大量资源的损耗。
2.在传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下,注重实施区域性工程计价办法,即参照定额计价中工程量清单管理方式,对某一地区工程项目进行计价管理,但当该项目迁移到其他地区后,以往数据价值将失效。而导致区域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各个地区造价机构经验和相关数据具有区域特色,由此影响到了工程造价管理效果。
3.在传统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从而促就造价师与其他岗位人员间无法对造价管理事项进行协调。例如,在工程项目多算对比期间,涉及到了消耗数据、仓储数据、财务数据等多元化数据的采集,但由于数据统计部门与造价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信息的共享,因而制约了数据的及时交换。为此,需在建筑行业发展背景下,导入建筑信息模型,即BIM概念,由BIM技术提取数据和共享数据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基于BIM的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策略
1.决策阶段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择和确定投资方案,决策是否正确对项目建设的成败有直接影响,更关乎工程造价的高低和投资效果的好坏。所以,正确的决策合理确定并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在项目决策阶段,造价工程师可借助建筑师或工程师构建的BIM模型或以往同类项目已完成的BIM模型,大致获取项目的工程量数据,并综合现有的指标型数据,如土建每平米造价、安装每平米造价等,借助精确BIM模型即便没有图纸也可估算出拟建项目的造价信息。
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完成的造价工作有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因而其为项目造价控制中的重要环节。数据显示,设计阶段的费用仅占整个工程费用的1~3%左右,但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超过70~80%。目前,限额设计是项目设计阶段最有效的确定和控制造价的方式,即首先根据设计任务书中已经批准的投资估算开展初步方案设计,而其后的施工图设计主要按照初步方案设计概算造价的限额进行。在BIM的技术理念得到应用后,借助BIM模型数据库,设计人员可以从中获取历史数据和相关设计指标,进行快速的限额设计,增强设计的合理性并提高其经济性。
3.招标投标阶段
目前我国工程量清单的招标投标模式已基本得到普及。近年来,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又将为招标投标程序带来一次革新。设计单位提供的BIM模型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建设单位或者其聘请的造价咨询单位可以根据该模型在短时间内内调取相关的工程量信息,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充分结合了项目具体特征,有效地避免漏项和错算等情况,可减少后阶段因工程量问题而导致的纠纷。在招标过程中,建设单位发放给投标单位的招标文件中可以包含拟建项目的BIM模型,为以施工单位开展工程量的核对工作提供方便。
4.施工阶段
就施工阶段而言,BIM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意义在于对项目的设计流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在单一数据共享平台上完成了信息集中和不同工种的协同设计。在进行图纸会审时,借助BIM模型有利于各个专业开展数据整合和多维的碰撞检测,更直观地发现问题,降低因设计问题而引发施工方索赔的可能。利用5D-BIM模型,建设单位还能对资金计划、进度计划等资源计划进行合理安排,及时审核进度款的支付情况。就施工单位而言,借助BIM模型中材料数据库信息,施工单位可以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控制材料的用量,确定合理的材料价格,发挥“限额领料”的真正效用,实时把握工程成本信息,实现成本的动态管理,有利于开展多算对比和分析的工作。
5.竣工结算阶段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很多现代工程造价管理问题都发生在竣工移交阶段,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信息丢失、图纸错误、资料不全等等。传统模式下,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量核对工作量大且繁琐,这对造价人员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同时,工程造价人员的业务水平有所差别,完全依照人工查找核算也很难保证准确性,且容易导致结算“失真”。BIM模型在经过施工阶段的填充和完善,其信息量已完全可以表达竣工工程实体,BIM模型的准确性保证了结算的效率,减少双方的扯皮,加快结算速度,同时也是为双方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
结束语
传统工程造价管理方式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工作效率低,同时,工程计价存在区域特色等问题,影响到了工程造价管理效果。为此,需在当前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作业开展过程中,将BIM技术应用于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招投标阶段等,即借助BIM模型,实时调节工程信息,且通过BIM数据传输平台,统筹协调不同工种工作事项,避免施工纠纷等问题,并就此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合理化管控。
参考文献
[1]常晓.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运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4,30(21):72-74.
[2]屠庆波.BIM技术在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中应用的推进策略研究[J].建筑经济,2016,12(09):63-68.
[3]孙霞.BIM技术在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15(10):135.
论文作者:唐博忱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阶段论文; 造价论文; 数据论文; 项目论文; 模型论文; 信息论文; 工程造价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