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技术与案例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解论文,教学目标论文,课程标准论文,物理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目标分解,其实就是将相对宽泛的内容目标具体化,做好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过程,就是把上位的内容目标细化为更下位、更具体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的分解依据,首先基于课程标准,其次是需要依据学情,参考相关教学指导意见、考纲、评价资料信息。只有建立了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程序和方法,才能保证准确地解决如何将目标具体化,如何实施“教学即评价”或目标导向的教学,如何实施基于目标的作业(设计、批改与反馈)等问题。
一、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陈述的一般方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条件,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表达学生“学到什么”,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通常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引起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实际变化,而不是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其具体的进步怎么样,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次数、空间等数量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是对学生物理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综合各类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涉及五类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通识性目标和能力目标。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维度,如:“能根据电路实物图识别出对应的电路符号图”,“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
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因而也称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这种方式指向难以或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描述自己对改变光路的感受。”“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为例,体会和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意义。”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方式指向结果开放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件。”
通识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内隐性、规范性。这种方式可适用于多个课程领域,如:“表现出科学探究意识和一定人文精神”、“形成水资源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能力指标的陈述方式,描述的是一种能力,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如:“提高分析与论证能力。”
二、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分解策略
教师进行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水平或学段目标)的分解,目的是界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评价内容提供依据。
学者朱伟强认为,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常见的分解策略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替代策略。通常是“一换一”的形式,将原内容标准A通过另一种清晰的目标B形式进行表述。如“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目标进行替代: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
二是拆解策略。通常是“一拆多”,就是把一个内容标准表述过于笼统的,拆分成几个目标进行描述。比如:“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一条内容标准,可以进行拆解和具体化,比如:知道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知道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所含有的物质也不相同;知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1克等于1000毫克,1吨等于1000千克;知道生活中常见物品鸡蛋、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多大;知道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了解生活中还有电子秤等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
三是联结与聚焦策略。采取“多对一”,就是将几个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关系,进行聚焦、整合,形成一个总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的拆解策略一般在单元复习课或阶段性复习课中用到。如“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联结、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教学目标。
三、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与基本步骤
学者朱伟强认为,分解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方法,就是分析一条内容标准目标的表述结构中是否具备了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若有,则依据前述课程目标内容分解的一般策略,或替代、或拆解、或聚焦、联结,对其进一步扩展或剖析;若无,则须结合具体情境界定、补足,以形成课堂层面的教学目标。由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存在不同陈述方式,因此内容标准目标的分解思路不尽相同。比如:结果性目标一般采用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性目标一般分解成: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过程)、成果。表现性目标一般分解成: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任务)、成果。通识性目标一般采用简单枚举法,列举各种用于间接推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行为表现(通常表现或最优表现)。能力指标分解成:认知、技能、情意态度、行为表现、成果。
朱伟强指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目标分解,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判断一条课程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找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一般关键词拓展与剖析要合乎学科逻辑,分解所得细化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应保持对应,避免过度分解和拓展。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为“说明”,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从整个内容条目看,“说明”和“其他形式的能”是这一内容标准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解或剖析核心概念。通常可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等方式。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从物理概念来讲,相对于“机械能”而言的“其他形式的能”有“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征,“其他形式的能”对初中八年级学生而言大致可分为“声能”、“光能”、“动能”、“弹性势能”等四类。
第三步,分解或剖析行为动词。可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一般描述教学行为表现的动词要合理、具体、明确、可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了知识技能目标、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与解释。根据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行为动词界定,“理解”的水平含义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若采用词汇意义展开的方式,可将它拓展为“区别、说明、解释、估计、分类、计算”等。再比如:若针对“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采取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说明”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喜欢采取口语表达、书面描述、绘制图表、动手制作等“说明与解释”的方式。因此“说明”可以扩展为“通过言语说明”、“画出图表说明”、“制作模型说明”、“实验演示说明”等。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条件确定目标分解,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目标能够清晰地对应于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通常行为条件分解要合理、必要,没有多余,有利于指导学习活动的设计。而行为程度的分解则要合理、明确,能为课时内的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估依据。
第五步,写出教学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
四、典型案例评析
某老师将物理课程标准“物质”主题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其中一条的内容标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做了如下分解:可以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这一内容标准分解为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能说出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3.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模型。
4.学生能够用图形绘出原子、分子的模型。
5.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了解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点评】以上教学目标的叙述,从目标分解的角度看,没有呈现出分解的步骤,但是有了初步的分解意识,无法判断过程的合理性。从陈述的五条教学目标来看,第1、第2条目标部分内容有重复,第3、第4条教学目标指向的目标领域和学习内容相同,第5条教学目标的主体“让学生”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另外以上教学目标中没有清楚地说明目标行为的条件和行为程度,不利于对目标进行测量。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选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20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中内容标准的条目1。
2.教材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粒子与宇宙》内容主题“第一节”看不见的粒子。
3.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该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表述的结构:四种表述结构中的第一种,即采取了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表述结构。
本条目中的关键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行为动词是“知道”,二是表述的目标行为条件,反映了学习程度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4.核心概念的扩展策略
核心概念的分解是采取了“拆解”的策略。
5.行为动词的扩展或剖析
行为动词是“知道”。从行为动词的类型看,属于“知识”的类别,其行为水平属于“了解”水平。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再认或回忆原子和分子的相关经验,能辨认生活中有关分子、原子的事实,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与分子的模型,具体说出原子、分子模型的特征。
6.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程度与结果是:学生要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具体指,学生要认识到物质结构是可分的。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工具可以是电子显微镜等。能够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微小颗粒,尺度的大小约10-10m数量级。不同物质可以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金属是由原子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可以由更小微粒组成。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了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结构模型。
7.分解后的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石墨在白纸上书写文字,酒精与水试管混合实验操作,能认识到物质间是有间隙的。通过归纳和推理,能够提出分子模型。
(2)通过分子模型的建立,认识到物质是有结构的。通过文字说明,学生能认识到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能了解到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3)通过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学生能了解到认识微观世界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是渐进的。
(4)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5)通过分组的讨论和阅读材料,学生能够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的模型特点,并能识别原子、分子的模型示意图。
【点评】以上案例基本上能够按照课程目标的分解基本步骤进行初步分解,分解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等关键词的分解没有采取列表的方式。从目标的评价看,分解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测量性,行为程度表述也比较到位,但是行为条件的分解没有独立分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五、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不仅是提高物理常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物理教师目标意识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分解训练,能够让普通教师精准地叙写课堂教学的目标,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真正地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此要做好《物理课程标准》中任何一条“内容标准”或“科学探究”内容的目标分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
二是要在充分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标准的内涵。内容标准的分解不是简单地将目标进行拆解和细分,需要关注同一学习阶段不同领域目标间的横向联系,也要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衔接。
三是要适当地兼顾全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的“考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四是要考虑学校教学资源(如时间、教学条件、物理教学信息资料等)。
另外,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分解还与分解者的能力和认知有关。当分解者(教师)经验不足、无创意需求、不被许可做改变时,不宜强行进行无原则的分解,分解的过程必须要保证原有内容标准目标物理本质与核心涵义不变,否则就失去了目标分解的实际意义。
标签:课程标准论文; 原子论文; 目标分解论文; 分子和原子论文; 行为动词论文; 原子结构论文; 物理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