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企业当前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建立流水线型商品流通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体制论文,提高经济效益论文,流水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许多商业企业尤其是由计划经济时期过渡过来的一部分市、县公司,商业效率不高,甚至基本靠贷款支撑,经营走入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商品流通体制调整滞后,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导致经营费用剧高,效益低下。按照流水线作业原理建立内部商品流通体制已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一、建立科学的商品流通体制是商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当务之急
在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16年来,是以改革企业的工资资金分配、劳动用工、领导体制、资产经营形式顺序展开的。这些改革为企业走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改革均侧重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忽略生产力合理组织,因而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问题:(1 )把市县公司分成了各自独立核算的小群体。这些小企业自由采购、推销,不仅采购、推销员满天飞,加大了经营费用,同时大批量进货的经济效益丢失了。(2)实行独立帐户、各负盈亏,结果抗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货款拖欠和“三角债”长期存在,形成严峻的社会问题。(3 )各自独立核算的门店要新辟进货渠道,因批量小,渠道不稳定,假冒伪劣商品乘隙而入。(4 )划细核算单位,零售企业自由选择进货渠道,批发企业既丢失了原来所属零售企业的销售渠道,又弱化了与生产企业进货关系,被吊在空中,上下为难。(5)许多计划经济时期过渡来的省、市、县公司,尤其是市、 县公司,在下属门店独立后趋向行政化,依靠收取管理费过日子。(6 )计划经济时期过渡来的公司行政化和原公司所属门店独立后,国合市县公司和批发企业购进紧俏商品失去优势,私营个体商户依靠送礼、回扣进货,国合商业难以办到,竞争不过个体私营户。
以上问题的产生,加大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费用,推动了零售市场的价格水平,有人、财、物优势的国合商业失去了大进大销的群体优势,也给理应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设下严重障碍。因此,商业企业在调整生产关系的同时,急需进行生产力调整,建立科学的商品流通体制是其关键。
二、流水线型商品流通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业企业应选择的内部商品流通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整个商品流通领域的商品流通体制是从生产到零售企业层层加价出售。作为单个商业企业,其进销环节很单纯,向上购进,向下销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商业企业都是多头购进、多头销售,商品流通渠道复杂化了。如何处理多头化的购销关系,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商品流通体制?有人认为,砍掉批发环节,由零售企业直接向生产企业购进,可以省掉许多环节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其实,这犹如全国的零售商都去茅台酒厂进货一样是不可能的。
中外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之间的中介(批发)商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批发商除一部分特殊商品和不以零售企业为销售对象的批发企业以外,不应再是设在独立核算的零售商和生产企业之间的过渡性批发商,而是存在于批零一体化企业的内部。因此,按照流水线作业原理形成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企业的商品流通体制,也是改变目前市县公司行政化、批发企业被孤立和零售企业散兵游勇倾向,降低商业成本,提高商业效率,摆脱企业困境的最佳选择。这种企业内部的商品流通体制可叫做流水线作业商品流通体制。其基本点是:(1)批零一体化企业一级核算,多级考核,统管进销, 以形成大进大销的规模效益。(2)为实现统管进销, 企业的经营分成三大块:一是采购,通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多种购进形式,包括经销、代销、代理、联营等,广辟进货渠道,稳定进货关系:二是物流部分,进行商品的运进、验收、储存、保管、配送、调换、维修。物流组织的基础是仓储设施和商品检验养护及运输设备。物流中心是假冒伪劣商品的前沿堵截口;三是零售部分。它是企业经理领导下的零售企业群,不设统一的零售公司。其职能是按照每个零售企业的计划,接受物流组织的商品,按照统一的价格零售给消费者。零售企业群与企业的关系,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连锁经营、代理经营、联营、代销等,也可以是松散的契约购销关系。
三、商业企业如何建立流水线作业流通体制
商业企业建立流水线作业商品流通体制是商业生产力革命。它的形成过程,是商业网点进行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企业内部人、财、物力的优化组合过程。流水线作业商品流通体制的实现,最终将是社会商品流通费用的大幅度降低和商业利润的大幅度提高,进而推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社会生产力组合,其基本途径是:
1、要采用符合自身发展的形式重组企业内部关系。 企业内部的流水作业商品流通体制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层层加价出售的商品流通体制,也不同于当前许多企业各自为政、多头购进加价出售的办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商品购进由企业统筹决策,商品进入企业后没有任何商流环节,物流一次到位(零售店)。据此,商业企业的内部关系要适应这种要求,进行关系重组。关系重组可以采取四种形式:(1)原体调整。 有些市、县公司目前是下属企业独立核算,各负盈亏,直接对财政承包,公司本身经营批发业务(有的只负责行业管理)。对这类公司可在现有基础上调整。即:公司所属零售企业作为公司的分店。公司与所属批发企业一体化,实行一级法人、分级核算考核制度。(2)自身发展。 有些已批零一体化的大中型商场或市、县公司的经营空间只是一栋大楼,店内各部单独进货销售。这类企业除了对自身部分进行改革,把进销分开外,可以向外发展连锁经营店,扩大购销规模。(3)单体联合。 有些在改革中建立起来的独立核算的中小型商店,既无下伸店,又无主管公司,其经营规模发展受到制约,内部经营一把抓,既管购进又管储运销售,进货批量不大,难以得到大批量进货的厂家优惠,商业效率低。这类企业,应该与独立的商业仓储运输公司进行实体联合,组成股份或连锁企业关系。(4)松散组合。一些已经批零一体化的集团性企业, 能够大批量进货,但销售规模还不够大,可以利用自身能够获得厂方折扣价的优势,将经营范围相同的其他中小型企业吸引过来,采用自由连锁或其他合同关系,形成规模销售。
2、建设好具有批发市场性质的仓储式物流中心。 上述关系重组后的企业总部,应与企业的批发,仓储运输机构合一,使市、县公司机构、批发机构、储运机构合为物流中心,由物流中心带动整个企业运转。物流中心负责企业总部的商品仓储运输和配送。企业物流中心的负责人,也是企业负责人和采购负责人。物流中心可以利用现有仓库,把仓库变成货仓式市场,允许企业所属的零售单位及非所属企业的会员单位进场选货,由物流中心配送。物流中心的建设包括拥有一定面积的货仓、运输工具、商品检验养护设施和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并配备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物流中心能否形成,关键是价格。美国仓储式连锁商业创始人普莱斯最初的设想就是:建立一个购物俱乐部,将个别会员的零散购买力聚集起来,统一直接向生产厂家大批量订货,在省去中间分销商和批发商的层层附加成本的同时,又可以从厂家获得更大的价格折扣,使它给会员的销售价格降低到可能实现的最低水平。美国第一家“价格俱乐部”大多数商品的零售价比其他超市和商场的零售价格低得多。
3、改组资产经营形式。如前所述,在强调加强核算、 自负盈亏的改革中,市、县公司行政化,公司所属企业分散化,失去了低价进货优势。要建立企业流水线作业商品流通体制,必须在建立物流中心的同时,形成庞大的零售店群。因此,公司总部与各个零售企业只有通过资产经营形式的改组才能形成统一体。具体改组采用什么形式,可按不同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一是原公司所属企业已经独立核算,且直接对国家财政或权益者负责财产增值保值的,可按照股份制原则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二是多数县级国有商业公司下属企业已实行“国有民营”,承包者、职工的资本构成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对这类公司,应以企业的国有固定资产和承包者,职工投入的流动资金为基础考虑资产经营形式的改革。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比例很低,则可以抽回国有固定资产,将整个公司改组为股份合作制公司;若国有固定资产比重大,且经营状况比较好,则可实行以国家和职工股为基础的股份制公司。三是公司所属企业虽然独立核算,但仍然是国有国营企业,直接对公司承包,公司和所属企业均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这类公司可以实行国有资产统一经营形式,并直接进行实体性连锁经营。
4、政府的税务、财政、工商、 银行等管理部门应在政策法规管理方面为商业企业合理调整生产力鸣锣开道。商业企业内部建立流水线作业商品流通体制,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关系重组,又涉及到与政府有关综合管理部门管理关系的调整。建立流水线作业商品流通体制,从生产力角度看,是把小农经济式的分散的商业企业的生产力聚合起来,变成大工厂式的生产力组合;从企业结构看是向集团化发展,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和适应生产企业规模化的需要;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它是按照采购、物流、零售等经营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从企业和政府各管理部门的关系看,它必然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从管理众多分散的企业转变到间接调控大集团企业方面来。因此,政府各管理部门应为流水线商品流通体制的建立创造条件:(1 )充分认识商业企业建立流水线商品流通体制的深远意义,并广泛宣传。商业企业内部按照采购、配送、销售等环节进行商品流通,正如工厂里按照采购原材料、加工、出售产品一样,这样的专业化流水线作业,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如果把工厂的采购、加工、销售环节都搞成社会化的独立核算单位,层层加工出售自己的产品,势必造成各环节难以配合和互不信任的局面。建立流水线商品流通体制最突出的优势是砍掉了产品进入社会流通领域后的多层购进加价环节,实行低价薄利多销原则。而且稳定了商业企业内外的购销渠道,为保证零售市场的低价高质商品创造了条件,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给予扶持政策。凡是以建立流水线型商品流通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应允许更换承包关系,取消财政对各个分散的中小企业的发包,由关系重组后的企业集团承接原来的承包,实行总承包。要允许更换法人关系,使关系重组后的企业集团成为自身成员单位的总法人,并按照新的法人关系承接税务和政府管理。总法人的所属成员单位可接受法人委托处理外部关系。要允许按照关系重组后的企业规模和名义进行资产核算,并对资产权益者负责。(3)商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给企业以具体指导,进行总体规划, 随时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推广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