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形象建设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形象建设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形象建设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1)06-0008-05

一、党的形象的内涵与作用

从哲学意义上讲,形象既指作为个体、组织外在表现的一种客观实在,也指这种客观实在投射在人们心里,从而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是主客观的统一。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当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定义。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从政党与投票人的关系角度认为,投票人需要某种简单的、较为持久的状物,某种被热爱和信赖的状物,某种在相继的选举中能被认为是过去所热爱和信赖的相同的状物,政党就是这样的状物。王长江教授从政党运行的宏观角度认为,政党的许多活动本质上都是塑造形象的活动,政党的自身建设对党内而言就是增强党的活力,对公众而言则可看做是塑造政党形象的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党的形象实际上是党的客观存在与公众主观认识、评价的混合物,是党的客观状态在其内部公众(党员)和外部公众(主要指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投影,是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作为主体感受党这个客体而形成的认知、印象和态度的综合反映。

笔者倾向于政党形象的第3种观点概括。从这种认识出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可以概括为:既是党的整体素质、性状特征、精神风貌的一种客观实在,也指这种客观实在通过党的执政行为过程,以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业绩等形式,留给社会公众的综合印象或看法。深刻认识党的形象需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党的形象具有统一性。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评价,是主客观认识的统一。二是党的形象具有历史性。党的形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环境、要素、功能、认识的变化而变化。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三是党的形象具有层级性。层级性主要是由政党的复杂组织结构所决定的。比如作为政党领袖的领导人形象,作为团体组织的整体形象,以及基层单位和党员个体的基层党组织形象与普通党员形象,相互间存在着明显区别。四是党的形象具有稳定性。政党形象是主客体长时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认识,不会轻易变化。同时,作为政党是什么的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本身都具有稳定性,这些原因决定党的形象不会朝令夕改,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对政党自身建设说,政党形象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一是政党形象具有引导、凝聚党员的功能。政党形象对党员的引导首先体现在价值导向和情感引导上,通过切身体会由于党的优良形象给党带来的美誉度,带来的在竞选、执政过程中的种种便利,有助于党员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党的性质、宗旨,从而更自觉地为实现本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的利益而工作。其次,政党形象对党员的引导还体现在它是一种无形的纪律约束,在特定的由政党形象所产生的环境中,它潜移默化地引导党员保持个体形象与组织整体形象的一致性,引导党员通过优良的个体形象来为政党的整体形象增添新内容,同时它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党员保持与党的整体利益的一致性,防止错误思想、言行的滋长。二是政党形象具有赢得民众信任支持、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作用。民众对一个政党形成认识与评价,既要听政党对自己的理念、执政方略等内容的宣传,更要看该党及其党员把所宣传标榜的东西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效果和态度。这种言行一致程度的比率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老百姓心目中的党的形象的关键因素。“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靠单纯的政治欺骗来获得可靠支持。理论、路线和政策符合客观实际,并能够较好地贯彻、取得良好实践效果,保持民主、廉洁自律形象的党,要比形象不佳的党更容易赢得民众选择。对处于革命进程中的政党来说,党的形象是民心向背、夺取政权的胜利之本,对在民主政治背景下的政党来说,是赢得竞选、获得民众授权,取得或继续保持执政地位的根本。三是政党形象具有影响政党利益整合、政治录用的功能。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助于形成与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的良性互动,拥有通畅的沟通渠道,保持对其所代表的利益要求变化的敏感性,并使之在政党政策的制定中得以很好实现。保持良好的政党形象还有助于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把更多的社会精英吸引到党内,并在选举的过程中把他们作为本党候选人推荐给民众,这些候选人又可借助良好的政党形象赢得选举,从而有效实现政治录用功能。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形象的建设与维护,也深切认识到了党的优良形象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第一,党的优良形象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能由一个由12名党代表、53名党员组成的党组织成长为全国7800万多名党员、379.2万个基层党组织组成的庞大力量,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组成的国民党军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开放、民主、进步的形象同国民党贪污腐化、无能的表现形成了强烈对比,直接导致了人心向背和国民党政府的垮台。第二,党的优良形象是团结全国人民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承担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的提出,适应了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改革创新的要求,在这场深刻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十年“文革”给党的形象带来的严重损害,最大限度地团结起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变革、改革开放、求实创新的形象。第三,塑造党的优良形象是当前巩固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解决现阶段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当今,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国际上世界格局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尽全力阻遏自身的衰退趋势,不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策划颜色革命,通过金融和环境问题,不断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和崛起步伐。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多发,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因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引起的社会公共事件呈现集中多发态势。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贪污腐败现象滋长蔓延,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作为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不能透支革命、建设时期积累形成的党的良好形象的红利,而要注意解决新时期影响党的形象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时代挑战,巩固维护党的良好形象。

二、信息化条件对党的形象建设的挑战

作为20世纪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影响力的伟大发明,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生存阶段,政党政治也进入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虽然一直坚持党管媒体与政治人办报的方针,党与媒体的关系同西方政党有着根本不同,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党的形象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一)高效率、快节奏、开放性的信息化环境对党的形象建设带来挑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业形式、组织设置越来越多样化,追求效率化、个性化、专业化、透明化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对党委政府开放透明高效便捷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建理论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一些思想、体制、架构、手段还停留在革命党建设时期,传统党建工作固化保守的一些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创新型、开放型政党的目标相违背,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需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一些领导对网络民主、网络监督的发展置若罔闻,仍习惯于封锁消息、内部处理,直到消息败露、公共事件爆发,才不得不出来召开新闻通报会。有的领导干部仍是目无一切、高高在上,抱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态度来处理问题,诸如“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质询记者“是代表党说话,还是代表人民说话”,等等,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显然,这样的一些思想和做法,落后于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不利于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的形象建设。

(二)信息化党建工作发展的现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形象建设的需要。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教授在其名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一个政治制度能否对那些提出新要求的集团所使用的新的政治手段加以吸收,缓和并使之合法化,实际上是对这个制度的适应性的一种考验”。根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总量达到4.2亿,网民中年龄30岁以下的占58.2%。职业、身份各异的年轻人大都喜欢通过网络浏览时事政治信息、对公共政策发表言论,网络民主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中一种崭新的民主政治实现形式。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公共事件的决策情况来看,扩大民主、集思广益、听取专家学者建议、及时反馈民众诉求的做法还不太广泛,这也导致了政府施政过程中产生了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党的形象建设。另外,从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类党建类、政府门户类网站看,一个明显的缺陷是大多采取静态文宣的方式,将办报纸、办杂志的做法生搬硬套到网上,不注重网络开放评论、沟通互动作用的发挥。很多部门虽然公开了电子邮箱、建立了微博,看似紧跟潮流,却是经常不更新,无法与网友互动交流。从党务部门新闻发布公开的信息看,普遍存在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老百姓想知道的不公开,公开的无必要的现象,结果是本来要树立公开透明的政党形象,实际上却由于缺乏诚信,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信息化条件下,因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和不当言行引发的公共事件给党的形象建设带来严重损害。信息网络虚拟和隐身性的特点,打消了人们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的顾虑;开放互动性的特点使相互间的意见观点得以交流碰撞,人民大众的认知判断、参政议政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涉公信息满足了人们挖掘内幕、公开透明、监督批评的需求,以党员干部为代表的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自然成为媒体和社会大众监督关注的焦点。一些地方党员干部思想堕落、党性滑坡,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水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官本位思想严重,口大气粗、作风粗暴,喜欢和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式的手段来推进工作,为媒体和社会大众痛恨和反感,进而其言行举止被记录下来、上传到网络上,被广泛议论和评价,进而演化成全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件。这些官员被追查后大多有贪污腐化的不良行为,一旦成为社会公共舆论事件,就会影响人民大众对党员干部和党的形象的整体评价,严重损害党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四)网络媒体的发展对党管媒体的新闻传播体制带来挑战。我国新闻传播管理体制同西方国家不同,实行党管媒体和政治人办报原则,党和国家牢牢掌握着新闻舆论的主导权和方向。传统媒体往往利用信息优势和垄断地位,根据党委政府需要对体制、政策、方针进行全面深入的正面宣传,以争取民众支持。而网络时代的到来,逐渐终结了传统媒介单向传递信息的垄断地位,普通公民在互联网上凭借一组代码和一个角色身份就可以在某个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消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特别是网络草根性和平民化的特点消解了科层制官僚体制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带来的张力,人们喜欢用轻松随意、插科打诨式的调侃语言来进行评论交流和发表观点,这同官方新闻和党报党刊严肃、刻板、程式化的语言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官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如果丧失公正立场,缺乏深入调查和快速报道,在网络媒体的挑战下就会有丧失社会公信力的危险,这对新环境下的党的形象建设也带来了影响。

(五)全球性、跨时空的信息交流对党的境外形象宣传工作带来挑战。政党形象既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对外联络部统计,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和往来,这种党际直接交流沟通对于增进交流了解、扩大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国外社会对我们党和国家还存在很多误解和认识。互联网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中心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信息能力仍然排在世界的最底层,仅为美国的8.6%,韩国的15.3%,巴西的40.2%。目前英语仍是互联网上的主导语言,用户数超过5.37亿,国际舆论话语权也为英美等国家媒体所掌握。如果不重视借助互联网手段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扩大宣传,就会有被进一步误解和妖魔化的危险。

三、加强与改进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形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党的形象建设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传统党建工作中存在忽略和轻视党的形象建设的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认为政党形象建设是资产阶级选举政党特有的东西;二是认为专门抓党的形象建设没有必要,只要抓好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党的形象建设自然而然会得到改善。这些思想认识已经严重阻碍新形势下的党的形象建设,不利于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深刻分析信息化条件下政党政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学习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把政党形象建设作为构建学习型政党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有益经验,敢于、善于学习世界上其他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政党塑造政党形象的一般经验,大胆为我所用,但又不照抄照搬。要有意识地聘请党建专家、新闻媒体、专业公司精心设计党的理念、宗旨,loogoo标志、宣传口号,以及各级领导人在公共领域的公开活动、媒体访谈等,不断改进政党形象宣传的效果。

(二)强化能力素质,提高党员干部执网、用网能力。由党员干部不当言行引发的公共舆论事件来看,固然与其自身贪污腐化堕落有关,也与一部分党员干部不熟悉信息网络传播规律,存在恐网、惧网心理有很大关系。根据2010年《人民论坛》杂志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做的关于“当代官员的‘网络恐惧’”问卷调查,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60%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28%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陆学艺指出,三种官员最怕网:一种是不太干净、心里不坦荡的;一种是不敏感、不称职的,话都不会说,常说粗话的;一种是网络运用不熟练的官员。要以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为载体,通过自我学习、组织培训、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推动领导干部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熟悉网络,鼓励领导干部多去一些IT通讯、新兴媒体公司参观学习,尝试自己动手制作ppt讲党课、作报告,网上发帖、跟帖、回复网友留言等途径来不断增强对网络技术的驾驭能力。学习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经验,邀请新闻媒体工作者、广告策划人员和社交礼仪专家到党校、行政学院授课、案例分析、情景再现、实战模拟的方式,提高党员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三)探索党报、党刊改革,深化党务公开建设。截至2009年底,我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类图书有495种、808万册、137213千印张。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050种,平均期印数15672.59万份,总印数301.38亿份。全国使用“gov.cn”域名的政府网站总数发展到近1.2万个。目前,96%的国务院部门建成了政府网站,约90%的省级政府、96%的地市级政府、77%的县级政府拥有政府网站。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蓬勃发展的势头和党对新闻媒体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但从党的形象建设角度看,宣传效果与建设规模并不完全一致,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重复建设太多,千人一面,相互间缺乏独立性和差异性;二是相对于社会网络媒体,面对突发事件,动作迟缓,缺乏快速深入报道;三是同社会网络媒体相比,语言刻板程式,缺乏群众语言和新鲜活力。对此,一是要深化党管媒体改革。我国现行新闻媒介的一个基本缺陷是片面强调舆论导向,忽略、甚至压抑人民群众的多元化的社会舆论表达。对于新闻媒体是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强调的比较多,而对新闻媒体是人民的喉舌强调的少。这种情况在信息化时代,在经济利益、社会多元化的现实格局下,越来越显示其弊端。要解放思想,推动平面媒体上网,党报党刊兴办数字化报纸和工作网站,改进文风和版面结构,增加读者来信、观点碰撞、冰点新闻、时事评论等互动版块,增加民生娱乐新闻的版面篇幅。改进领导人活动的宣传报道方式,减少对领导人的一些非重要活动的报道,不为尊者讳,尝试刊发领导人的一些生活化的图片,展现其个性化、亲民性的一面。二是加快电子党务建设,强化党务公开。目前,发展电子党务的技术储备已经成熟,电子党务要大力借鉴电子政务建设成功经验,加快建立网络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党员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入网入库;推动会议组织、电子计票、党费缴纳、干部公示等党务工作尽快实现电子化操作和无纸化办公。采取网上公布领导空缺职位、党内立法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干部财产公示、晒账单、晒党费等办法进一步深化党务公开,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向深入发展。三是积极打造信息化党建互动交流平台。当前,全国各地党建宣传类网站数量虽多,但却难以吸引网友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新颖性和互动性。要借鉴国外政党的一些有益做法,将党建信息与娱乐、新闻、生活类信息在网站上进行捆绑展示,将党史与党建结合起来,邀请党建专家开辟专栏,敢于善于探讨党建领域内的一些重大问题。积极开发针对全国党员的专门交流聊天工具,通过开辟网络论坛、互动交流群、官方微博等渠道,设立面向党员和广大网民的多层次、多功能交流平台。开设针对大学生“村官”、社区党务工作者、非公企业党员、新社会组织党员的专门论坛和互动群,设置面向全国党员的自由讨论区和按地域和功能划分的专门讨论区和活动板块,树立中国共产党开放透明的形象。

(四)正确处理三种关系,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形象建设的方向。一是政党形象建设与政府形象建设的关系。习惯上,人们往往把政府形象当做政党形象,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导致政党形象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政党形象建设与政府形象建设关系密切相关,政府形象搞得好坏与政党形象建设是正相比关系。但影响政党形象建设与政府形象建设的要素关系并不相同,除了执政绩效外,执政理念、执政环境、政党包装、党员作用发挥等都是政党形象建设的制约因素,而影响政府形象建设的廉洁政府、效能政府、服务政府建设是另外一些因素,不能以此代彼。政党形象建设除了要搞好执政绩效外,更应该在执政理念宣传、执政纲领优化、执政环境改善、党际交往、媒体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二是党的历史形象同当前形象的问题。政党的形象不是生来就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历史动态性。人民群众对政党形象的社会评价与政党的行为活动、历史环境、目标任务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政党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政党,就非常准确地反映了这种变化。党的形象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因此,对待党的历史和现在形象要保持一种科学态度,既要挖掘历史上的资源,也要勇于正视在革命年代、建设时期犯的历史错误,以一种负责任的大党形象示人,又要迎接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勇于变革、勇于探索,以创新型的政党形象示人。三是党的组织形象建设与个体形象建设。政党形象建设具有层级性,组织整体形象与领袖个体形象和普通党员形象建设有很大不同。对此,要采取分门别类的方法,对于组织形象建设,要重在执政理念、执政纲领改革,党务公开、反腐倡廉、重大突发事件表现等与国家人民重大利益相关的问题上进行完善;对于政党领袖,要去除神秘化与官僚化色彩,通过秀微博、与网民对话、接受媒体采访,注重增强其个性化和亲和力的一面,也要注重在全国人民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展现领导亲民睿智刚毅的一面,使老百姓从政党领袖的表现中看到希望与信心。对于普通党员形象建设,一方面要注重通过官方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也要改变传统的“高大全”和盖棺定论的宣传方式,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不妨展现其一些小错误和个性化、人情化的一面,使宣传的典型有血有肉,增强可学可信性;另一方面,要从细微处入手,在信息化条件下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开博客、秀微博,展现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活,改变一些人认为共产党员生活单调、僵化刻板的一面。

(五)大力开展政党形象境外宣传工程。从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到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的滚动播出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越来越懂得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性。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形象建设既是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境外形象宣传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政党宣传和国家形象宣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拍摄政党宣传片、大型图片展、政党领袖接受海外媒体采访、秀微博等形式来展现政党形象。二是将政党形象建设与党际交流结合起来。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发挥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政协、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及各个民主党派的组织优势,同国外执政党、在野党、议会、智囊研究结构、各类NGO组织开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内容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加深西方朝野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党制度的认识和了解。三是将政党形象建设同国家全球媒体建设结合起来。政党形象宣传与一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全球媒体力量是分不开的。要通过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国家海外媒体建设,提高国家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学习借鉴境外一流媒体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传播方式,针对全球重大突发事件提高抢抓新闻、独立报道、快速反应的能力。通过普通党员、专家学者、外交人员、新闻记者独立撰文、接受采访的方式,增加境外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以社会化和独立撰稿人的身份表达观点、解疑释惑,以西方人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进行宣传,发挥好“巧实力”的作用,以开放赢尊重,以透明获支持,不断树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阳光型政党”、“开放性政党”、“亲民性政党”的良好形象。

标签:;  ;  ;  ;  ;  ;  ;  ;  

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形象建设_党的组织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