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1]2017年在《以美育代宗教》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哲学家蔡元培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哲学为切入点,探讨蔡元培之“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哲学观。简言之,本文将蔡元培的“以美学代宗教”的思想提升至哲学维度,通过该理念将蔡元培的认识论、世界观、伦理观、宗教观及教育观融合为一,结合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讨论蔡元培的教育哲学观。本文内容具体包括以下章节:在绪论中,本文首先讨论了宗教、美育与教育哲学的关系,从词源角度解读了“宗教”、“艺术”、“审美”、“美育”等核心关键词。然后,从历时及共时角度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教育哲学及蔡元培研究的主要研究文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文在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上的创新之处,即以蔡元培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结合其美学观及宗教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讨论蔡元培的教育哲学。最后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第一章“‘以美育代宗教’的生成基础:‘中和’哲学”,讨论蔡元培教育哲学的生成基础,即“‘中和’哲学”。就蔡元培而言,“中和”既在哲学维度指中国传统中的“中庸”,又在教育哲学维度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因此,本章首先讨论了一般哲学及中国哲学传统,然后从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叁个方面分析了蔡元培的“中和”哲学,即“实体”与“现象”合一的世界观、道德本位的价值观和知行并重的认识论。第二章“‘以美育代宗教’的哲学内涵”,详细分析蔡元培的宗教观、美学观、美育观,并探讨“美育代宗教”一说的背景与缘由。本章首先结合当时国内的反宗教思潮及对日本宗教着作译介活动,讨论了蔡元培的宗教观,即信仰实际上是一种哲学层面的自由追求。继而,本文从“美”、“美感”、“美术”、“美术的进化”及“美术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讨论了蔡元培的美学观,并分析了蔡元培的艺术评论和艺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蔡元培的美学亦兼顾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最后,本章进一步分析了美育在何种意义上可以取代宗教。对于蔡元培来说,虽然二者都发挥教化大众的功能,但宗教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美,而是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而艺术中的美是无利害的,是通达“真”及“善”的关键。第叁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观”,以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为考察对象,讨论了他所主张的教育原则及推行实施的教育实践。首先,蔡元培认为教育不仅要秉承自由原则,不受中西宗教及传统教育陋习的影响,还要惠及社会各个阶层,以培养新民为目标。此外,本章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及教育杂志四个方面详细讨论了蔡元培的教实践,其中处处体现出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最后一部分为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旨在将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理论化,以哲学为起点,讨论蔡元培的教育哲学。如此一来,蔡元培的教育哲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而中学”,即以融汇中西及古今思想的“中庸”哲学为基础,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哲学”。
马春影[2]2007年在《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在大量考察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历史地位;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是他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吸收包括康德、席勒等在内的西方先进的美学思想,并加以发展创新的产物。此外,就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而言,他认为扭转中国贫弱受欺现状的道路之一,就是教育救国理念的美育理论倡导。他以审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为理论依据,将美育结合到培养健全人格和改进社会的实践中,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蔡元培美育思想主要包括美育的本质与特征、以美育代宗教、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以及美育的实施几个方面。他以民国教育总长的身份,将美育以独立的地位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大计,并最终得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过,从而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法定地位。自此以后,蔡元培几乎终身都在倡导美育,并身体力行,贡献良多。他汲取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和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有益养料,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从而实现了传统美育的现代转换。今天,美育重新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又一次载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当代美育理论和实践的建设与发展既要从传统美育思想中汲取养料,更要从近现代美育思想中吸收营养。蔡元培对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历史性创建,为我们当代美育思想的发展理路指明了方向。也即要与时俱进,融贯中西,有所创新。同时,美育的发展应该坚持其应有的独立品格。而他的美育思想中重视全面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观点,则可为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刘雅[3]2012年在《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在以审美为时代主题的21世纪,价值多元化局势下人格危机问题日渐凸显以及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之势不减的时代背景下,对美育的回顾和展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实现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向现代美育转型的伟大创举,是融美育实践和美育理论于一体的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科学成果。在彼此共同的出发点即人格的基础上,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深入研究对解决当今美育发展困境和人格危机这两种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现代性指导意义。本文怀持人格危机和美育发展困境的问题意识,旨在攫取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独具特色和现代可能性,将之作为解决问题的理论支点和实践依据,对未来美育发展之路进行预测和展望;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中关于美育的本质特征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的思想体系为理论支撑,明确了在当今时代新形势、新特点下美育的地位和使命,并继承、丰富和发展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本文总体上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依据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和产生的时代背景两个方面突显其与众不同的独特地位;第叁部分紧密联系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对人格内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美育在人格塑造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并以美育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为基点,论证了美育在教育事业和对人格的塑造中的独特作用。第四部分侧重于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现实的考验的正视和接受为前提,对其能否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对现代美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反思。第五部分结语重申蔡元培美育思想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本文写作的突破点,并检讨了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李莎莎[4]2007年在《论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文中研究指明1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蕴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结果,是中西美育思想交融的结果。它确立了中国现代美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同时也奠定了蔡元培在中国美育史、美学史、教育史上的地位,对现代人研究美育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现代美育学的角度,通过分析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础,总结、概括其基本内容和特征,力求对蔡元培美育思想进行深入、系统地阐释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掘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础。蔡元培美育思想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也是一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中的心路历程和美育诉求。它既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广博的美学基础,又具有充实的教育基础。德国哲学尤其是康德的二元论哲学与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构成了其美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审美无功利性的美学思想及席勒的美学思想,对蔡元培美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其美育思想的美学基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构成了其美育思想的教育基础。第二部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涵。本文从美育的本质论、表现论和实践论叁个方面初步勾勒出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理论轮廓,建构起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框架,并加以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以期充分地挖掘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建设性内涵。就美育本质而言,蔡元培认为美育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式感性教育,是构成他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就美育的功能而言,蔡元培认为,美育具有培养人超越精神、养成高尚人格及表现文化的功能。就美育的表现而言,蔡元培认为美育是通过多种审美方式达到育人目的的。本文重点从形式审美和生活审美两个方面来把握,具体表现为形式审美的法则、个体审美、婚姻审美和群体生活审美。就美育的实践而言,本文重点从美育实践的条件和侧重点两个方面来把握。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实践的条件包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价值取向、和谐的教育方针、美育的人生过程性。美育的侧重点则以环境艺术教育和音乐绘画等教育为主,其中环境艺术教育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美育。第叁部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特征。蔡元培美育思想是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注重人的精神体验,价值目标上追求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强烈的人文气息,注重美育与生活的内在统一,浓郁的生态环境意识。具体说来,强烈的人文气息要从感性和理性并举、对个体主体性的关照两个方面来理解;注重美育与生活的内在统一主要体现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浓郁的生态环境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部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现代意义。蔡元培美育思想中蕴涵的人文意识、生态意识及融合式理念是治疗功利主义与技能主义、人文精神失落等时代病的一剂良药,对现代美育的建构、社会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为对现代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实施的意义;对现代提倡大美育观的意义;对培养完善人格提供借鉴;对建设生态环境的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这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意义所在。
李清聚[5]2012年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着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美育先驱。他的道德人格,学术文章,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和赞扬。“以美育代宗教”是他于20世纪初期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该主张提倡美育,反对宗教;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自由、反对专制,不仅在蔡元培的学术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也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因此一经提出,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也相继展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中止过,在此后80年代之后才又重新走上正轨。与对蔡元培其它思想或主张的研究成就相比,学术界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研究显得比较落后。虽然某些有关美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着作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某些论文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总体上来说研究成果还比较单薄,不够系统和全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以“以美育代宗教”为主题的专着出现就是证明,这样的成果显然无法与该命题在蔡元培学术思想中的地位相匹配,因此急需改进。此外,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进行研究,也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思想教育资源。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中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想继承民族传统、发展民族传统,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就不可不管不问。更为重要的是,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中所包含的诸多思想和观点还可以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实施的推进、道德危机的消除以及“宗教热”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正是鉴于上述原因,所以作者决意以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为主题撰写博士论文,以期为解决上述问题做一番努力。本文由绪论、正文与结语叁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在当代中国对本论题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梳理了学术界对本论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指出了本论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至七章为全文的正文部分,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所在。第二章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提出背景。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首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亡国危险和信仰危机是其产生的大的社会背景,而宗教救赎论的泛滥、孔教运动的猖獗和帝国主义国家教会教育势力的扩张则是导致其产生的直接契机。其次它也是中西方思想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中国悠久的美育传统和非宗教精神早已在蔡元培思想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而西方康德的美学思想,席勒的美育主张以及孔德的进化论观点则又给了其巨大的影响,上述思想共同作用,构成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文化渊源。第叁章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其富含自由主义色彩的教育哲学观,充满批判精神的宗教观和以情感教育为本质的美育观。第四章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以“孔教”为“国教”,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倡导以哲学代“宗教信仰”。第五章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精神实质。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精神实质就在于拯救国家危亡、重建社会信仰、实现教育独立、养成健全人格。第六章主要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进行理性评析。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既包含有独特的思想特色,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也起到了积极的历史影响,但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第七章则探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当代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中所蕴含的诸多思想和观点对我们今天素质教育实施的推进、道德危机的消除和“宗教热”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值得借鉴和参考。结语为最后一部分,在总结概括全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尽管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但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它就一定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服务。
谢芳[6]2009年在《论20世纪早期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文中提出本文以20世纪早期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为考察对象,具体研究思路是:通过对20世纪早期(1900—1938年)的梁启超、王国维、曾志忞、蔡元培等15位学者的音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的分析,梳理、分析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观,以探讨其内涵和本质。20世纪初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端,同时也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在这期间,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尤其是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音乐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的美育性质和教育作用,以及音乐教育的独特品质等方面。有鉴于此,本文讨论的焦点也主要集中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功能方面。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就是在此起彼伏的音乐教育思潮中不断前行的。无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建国后乃至今天改革开放时期,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历史意识一直对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着影响。从思想资源角度讲,美育观念引入我国,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直到今天,我国新一轮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仍旧是“以审美为核心”,可见,20世纪早期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观念与今天的音乐教育有直接的关联。到底今天的音乐“审美教育”与20世纪初以来的“美育”有何相似之处?它们间有什么样的继承和发扬?笔者以为,考察20世纪早期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观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同时,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和未来的发展,它们也是不可遗忘和回避的思想资源。它并未对20世纪早期的美育观念有实质性的超越。总之,笔者以为研究与探讨20世纪早期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观念,不仅对于我们认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总结其历史经验有其学术价值,同时还能为我国今天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本论文的讨论,以时间先后顺序为主线,结合描述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献解读法等研究方法,对20世纪早期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的主要面貌进行全面和多角度的考察。本文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语叁大部分,本论凡四章。绪论主要内容为题目解析、选题原因及研究现状分析、论文研究意义及目的。第一章是历史背景的陈述,包括近代我国教育改革的情况和学堂乐歌的产生两个部分。第二章对20世纪早期最早探讨音乐教育、美育问题的四位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曾志忞、蔡元培的普通音乐教育观进行考察和梳理,并对他们的主要思想观念进行解析。第叁章对我国20世纪初期近30年(1900—1938)中探讨音乐教育问题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匪石、竹庄、余箴、天民、丰子恺、黄自等人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进行考察,以讨论他们各自的音乐教育观念并解读其音乐教育思想。第四章是在第二、叁章讨论基础上,归纳1900—1938年间的主要音乐教育观。笔者以为这期间主要有四种音乐教育观。它们分别视音乐为“精神教育”、“美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在讨论和归纳这些音乐教育观的基础上,揭示每种教育观的内涵,同时对四种音乐教育观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除对各章考察和研究进行归纳和小结外,还对1900—1938年间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观的演变及其特点,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再做讨论。
陈彬[7]2007年在《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文中提出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涉及问题相当广泛,本文主要选取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叁人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思想为个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探讨当时美育思想的总的特征,提出反思其理论前提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询其对于当代美育实践的理论启示意义。论文第一部分指出“学术独立思想”是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基础和起点,“美术代宗教”预示了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指向。“美术代宗教”的“代”并非“取代”而是“并列选择关系”,它隐含着精英化的倾向。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是为“完全之人物”的培养服务的。在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四育”中,德育依然处于中心地位,但美育的作用得到了强调。王国维从一开始就是由摆脱个人的人生苦闷,即“人生之问题”入手来思考美育问题的,这就决定了他思考美育的思维指向:强调美育对于个体生命的解救和解放。对王国维而言,求得人生本质的回答及人生精神支柱的获得是最要紧的。论文第二部分主要对梁启超后期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梁启超提出的两个核心命题“趣味”和“情感”及建立在这两个命题之上的“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论文对它们提出的背景、原因、特征和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它们本质上相通,主要目的一致:两者“都是一种社会教育,着重在于提高国民素质”。论文还认为从前期的准审美思想到后期的泛审美的思想的演化过程中,新民强国一直是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理想目标。论文第叁部分以蔡元培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以美育代宗教”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其美育思想。论文首先介绍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基础人道主义教育观,然后还从宗教的自身发展、宗教的弊端、宗教的本质、宗教与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命题,指出: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根本动机是为了重建人们的精神信仰,维系社会道德维持社会稳定。这一命题启示我们去思考宗教和美育的复杂关系。论文还在他的“完全人格”的体系下阐述了美育、德育和世界观教育的相互关系,指出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一些特点和缺陷:对和谐的追求及对个性的忽视。论文第四部分认为早期美育思想的总体特点是“立美造人,启蒙救国”,并指出它还存在着“为人生”和“为社会”两种不同倾向;对早期美育思想的理论前提问题即“审美前提”问题,论文认为有必要去思考和反省:意识到“审美是人的本能”、“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脱性”其实是个假定对我们准确理解和评价早期美育思想有帮助;最后论文指出早期美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真正地解放美育,让美育自由发展。
相振芳[8]2007年在《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蔡元培的成就之一集中体现在他的美育思想中。蔡元培美育理论有一显着的特点,即不是停留于思想界域进行纯主观的抽象思辨,而是把美育引向客观现实,以期完善人生、改造社会。对于蔡元培美育思想,本文试从叁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论析。首先,美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与其本身所受到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历史背景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其理论体系渊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近代西方人道主义观念,为二者的有机的融合。其次,美育思想内涵。蔡元培将美育理解为一种培养人的纯粹情感的教育作用,是构成其新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美育又具有一般教育所不能完全涵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叁个美育观点中:教育独立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再次,美育理论的实施。可从美育实施的对象、内容、方法叁个方面来论析,从蔡元培在北大的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蔡元培主张,美育实施的对象既是全民的也是终身的;美育实施的内容以艺术教育为主;美育实施的方法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叁个角度加以考察。其美育理论最终在北京大学得到较为全面的实施。结语部分,着重谈谈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启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建树跨越历史的时空,对中国教育及美育影响巨大,其美育思想在今天更需发扬光大。由于时代的局限,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实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给我们留下深深的遗憾。但他的思想所发出的智慧的光芒和理想性的魅力,却不会被时光所掩藏。审视、理解并发扬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于正在持续发展着的中国教育,仍然有其巨大的精神性的价值。跨越百年历史,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泽被后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祖丹[9]2014年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十九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同时粉碎了天朝美梦,从此国民饱受欺凌,国土被肆意分割,国家处于存亡之际,众多爱国志士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救国运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也是在此时应运而生的,他一生都致力于教育救国,以唤醒国人麻木的心灵,虽屡遭挫败,但从未放弃。蔡元培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倡美育的教育家,被称为“美育之父”。他倡导的美育思想是在结合中西方优秀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不仅对当时社会有重要影响,就算放在当代社会,对教育和社会发展也会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因此,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有五部分:绪论部分:分别论述了对于蔡元培美育的研究起源、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并对本文作了核心概念界定,以及通过分析以往关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文献,从中总结出之前研究的优缺点,继而阐明本文对蔡元培美育的研究有哪些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而它又是经过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既结合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才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二章,通过分别介绍美术、美感、美育叁者的联系及区别;以及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育实施的内容充分阐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第叁章,通过论述蔡元培美育的独立性,以及美育对现当代社会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蔡元培美育的普遍性和超脱性,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统一,分析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特点。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代的意义,分别阐述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和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意义。对教育方面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对社会精神建设方面的意义包括:增加设施来培养人民的素质和通过环境的美化来陶冶人民的情感。总结部分,通过上述研究论述,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当代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
莫小红[10]2014年在《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文中研究表明弗里德里希·席勒(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他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在美学史上,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美育”的术语,开启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之先河,被誉为“现代美育之父”。早在20世纪初,席勒的美育思想就随王国维、蔡元培、张君劢、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传入我国,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美育思潮的形成、发展。本文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从发生学的视角去审视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的关系,考察近现代中国接受席勒思想的历史缘由与具体史实,清理席勒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影响的方式,并选择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郭沫若、田汉作为典型个案研究,探讨这一文化事件所呈现出的思想资源和基本规律。全文由导论、正文、结语叁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写作的缘起、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对美育、美育思潮进行概念界定;并从人性与人格完善的角度阐述席勒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探讨席勒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席勒进入中国是在传统文化现代转换、旧式教育体制革新、大众传播媒介兴起的历史语境下,近现代中国的席勒译介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发轫期、新文化运动至30年代的繁荣期、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沉寂期叁个阶段;席勒接受表现出选择性过滤、中国式改编、镜像式想象叁种倾向;席勒美育思想伴随着中国美育思潮兴起、发展、流变的全过程,改变了中国传统美育的从属地位,张扬了审美的自由理念,并将美育引向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对理想社会的构建。第二章考察王国维、蔡元培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尊为“吾国之希勒(即席勒)”,早在1903年他就开始引进西方现代美育理论,挖掘中国传统美育理念,确定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倡导美育独立。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自学西学,了解了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后来担任《教育世界》杂志主编,他多次撰文介绍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席勒的美育目的论、价值论等;王国维还以席勒“游戏说”为理论基石,肯定艺术的游戏本质,强调文艺功能的“无用之用”,批判传统“文以载道”思想;依据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区分,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创新传统意境论。蔡元培是中国的“现代美育之父”,他以毕生精力推行美育。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将美育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作为北大校长,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美育实践。在蔡元培的倡导和引领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美育思潮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他接受席勒以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美育目的论、以情感教育为内涵的美育本质论、以中介调和为功能的美育价值论、以艺术教育为手段的美育实施论,构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体系。蔡元培的接受在本土化过程中又呈现出创新发展之势:他赋予美育启蒙性,较之席勒更重视美育实践,强调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美育观,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王国维、蔡元培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的大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养成“健全人格”,改造国民劣根性,使美育成为了“立民新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叁章考察朱光潜、宗白华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朱光潜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作为席勒美学、美育思想的重要中国译介者,朱光潜的美育思想也受到了席勒的影响。他吸收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观,重视美育“怡情养性”的功能,将人生的最高价值指向美,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命题。宗白华也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在研究席勒美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构建理想人格的救世方案,并将境界的研究与人格的探求结合起来,提出了“艺术生命化”与“生命艺术化”的课题。朱光潜、宗白华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并峙双峰,他们都关注苦难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试图以美育解除人生的烦闷,人内心的压迫感、寂寞感、空虚感,提升人的美感修养,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视鄙俗的社会生活为艺术品,以实现生命的活跃,生活的情趣化,心灵的自由解放,赋予了美育“救赎”的功能。但是,朱光潜、宗白华的“审美救赎”论又不同于之前的王国维,王国维认为人生的苦痛源于“欲”,解脱之道便是“拒绝生活之欲”,呈现出悲观厌世的情调。在朱光潜、宗白华的视野中,人生的最终目标不是“超脱”而是积极地“参与”,培养“出世的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入世的事业”,超脱现实仅仅是在恶劣环境中实现诗意生存的手段。第四章探讨郭沫若、田汉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在戏剧、诗歌等领域成绩斐然。郭沫若曾与田汉以“中国的歌德和席勒”相期许,虽然郭沫若被文艺界视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的歌德”,但是,郭沫若是席勒戏剧《华伦斯坦》的中译者,他早期曾接受席勒“游戏说”,强调艺术的无目的性;接受席勒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手法的区分,将“摹仿的艺术”与“表现的艺术”相对立。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也呈现出“席勒式”倾向:宣传时代精神、遵循“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表现殊死斗争的悲剧精神。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曾立志做“中国的席勒”,早在日本留学时,田汉就曾介绍席勒的美育思想、接受席勒“游戏说”、审美调和论,此时的席勒是他心中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回国之后,他译介了席勒戏剧《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的故事梗概,称席勒是“为自由而战的人”;1950年代,他又将席勒视为“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大加赞赏,田汉的席勒接受凸显出我国时代精神的演进。田汉的历史剧创作也同席勒一样表现民主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题、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遵循“诗意真实性”创作原则、在剧中大胆融入自我形象抒发自我情感。郭沫若、田汉是4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他们接受了席勒通过美育改造社会、实现政治自由的理想,但是忽视了艺术的“中介”形式,让艺术直接为集团吼叫,为政治呐喊,中国的美育由此失去了形而上的慰藉功能,走向了服务政治之路。结语部分主要总结20世纪上半叶中国席勒接受的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席勒接受方向。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席勒接受呈现出美育启蒙、审美救赎、政治诉求叁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今天,科技迅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带来了分工的精细化、专门化,这种工具理性的统治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生命的主体性丧失,自由个性遭到扼杀,如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席勒的美育思想必将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成为解救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危机的思想资源。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席勒将美育视为一种而向未来的和解力量,席勒的美育思想在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定能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以美育代宗教[D]. 孙宁. 河北大学. 2017
[2]. 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 马春影. 安徽大学. 2007
[3]. 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 刘雅. 湖北大学. 2012
[4]. 论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 李莎莎.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5].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D]. 李清聚.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 论20世纪早期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观[D]. 谢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7]. 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 陈彬.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8]. 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D]. 相振芳. 厦门大学. 2007
[9].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祖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D]. 莫小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蔡元培论文; 中国宗教论文; 当代艺术论文; 音乐人生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王国维论文; 美学论文; 宗教论文; 席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