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审计项目测审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项目测审的含义
审计项目测审是指审计机关对管辖范围内已审结的审计项目进行抽样测评和鉴定的活动。这个定义包含:实施审计项目测审的主体是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客体是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本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审结的审计项目,目的是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测评和鉴定。进而总结和分析审计质量的优劣和存在问题的根源,用以指导和改善审计管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二)审计项目测审的内容
1审计程序的测审;
2审计方案的测审;
3审计实施的测审;
4审计底稿的测审;
5审计证据的测审;
6审计报告的测审;
7审计处理的测审;
8审计文档规范性的测审;
其中审计实施的测审和审计处理的测审应当列为测审工作的重点。
(三)审计项目测审的项目确定
可采取行政规划指定和总量控制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具体的测审项目。
行政规划指定,就是对测审范围内的审计项目根据审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指定对某个时期内的某些审计项目进行测审。比如:在一个审计年度内,对管辖范围内的某专项审计,指定测审审计资金总额(或违纪资金)居前、中、后位置的审计项目各多少个;也可在一个审计年度内,指定测审所有审计项目中审计资金总额(或违纪资金)居前、中、后位置的审计项目各多少个;还可在三到五年或更长的时期内,对管辖范围内的审计项目按行政区划划分若干个区域,指定每年测审其中一个区域或几个区域的多少个审计项目等等。
总量控制抽样,就是根据审计管理工作需要把某个测审范围内的审计项目确定为总体,设定测审的审计项目总数或比例,然后运用统计抽样方法及其随机原则选取测审项目样本,再实施测审,从而达到推断总体审计项目质量的目的。
(四)审计项目测审的程序和结果使用
审计项目测审的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做好审计项目测审工作计划、制定测审方案、组成测审组、下达测审通知书。实施阶段应按审计项目测审方案要求进行审查、测评,做好测审记录和取证。终结阶段,由测审小组向派出的审计机关提交审计项目测审报告,经审计机关审定后向被测审的审计机关下达审计项目测审结论。
审计项目测审的结果,一是用来评价和鉴定审计项目的质量。二是通过审计项目测审来评比筛选优秀的审计项目和经验,树立典型推广学习。三是对审计机关和相关机关、审计人员和相关人员违反审计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逐步提高审计项目测审的威慑力,使依法审计、依法处理、照章办事落到实处。四是为审计科研提供资料。五是分析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为改善审计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