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碎铃的综合防治_棉花论文

棉花碎铃的综合防治_棉花论文

棉花烂铃的综合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防治论文,棉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烂铃发生轻重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8月份降雨量大、阴雨天多、湿度大、光照不足,是发病的主导因素。据10年来气候条件分析,凡8月份降雨大于100毫米的年份烂铃严重;据近4年气象资料统计,由于雨量后移,8月降雨量均超过100毫米,是常年的2.5~6倍,所以烂铃严重,其中2009年8月份降雨量为214毫米,也是烂铃最严重的一年,单株烂铃达9个,棉花减产损失率为34%,部分棉区减产一半以上;二是与栽培条件及管理措施有关。密度越大烂铃越重、播期越早烂铃越重,一般伏前桃超过2个以上的,则有机会造成严重烂铃、与棉花枯黄萎病发病轻重有关,多年的重茬地重病地发病重;与施肥有关,氮肥过量磷钾不足,则发病重;三是与品种有关。据2011年137个品种调查,在同样栽培管理条件下,平均单株烂铃2.8个,其中最高的品种单种烂铃5.9个,最低的品种单株烂铃只有0.6个;2012年据在同样管理条件下的品种展示田13个品种调查,单株烂铃4.6个,平均亩产288公斤,而新选育的4个抗烂铃品种平均亩产312公斤,最高亩产334.1公斤。

棉花烂铃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选育、推广抗烂铃品种。这是预防烂铃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也是成本最低的一项措施。抗烂铃品种的特征,主要表现株型较松散,第一果枝节位较高,结铃期较晚而集中,叶片较小、通风透光、光合效率高,吐絮畅、铃壳薄,籽棉铃壳比在3.0以上。

二、适期晚播。棉花烂铃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棉花生育进程提前、伏前桃过多造成,所以地膜棉播种越早烂铃越重,因此在适宜播期范围内适当晚播,是解决烂铃一个重要措施,比如河北、山东一带的地膜棉适宜播种期在4月中下旬,烂铃严重的棉田,可以推迟到4月下旬,或4月底播种。

三、合理密植,加宽行距。这也是减少烂铃的一项必要措施,不少地区棉田由于密度过大,加重了棉田烂铃程度,不仅造成严重减产,同时费工、费时,人为增加管理成本。如何达到合理密植,应根据地力、品种、种植习惯来确定。多年试验结果,在河北一带,中等株型品种,根据高、中、低不同地力,种植密度以每亩2500、3000、3500株为宜;大株型品种可适当稀植,紧凑型品种适当密植;增加行距、缩小株距,因地制宜推广等行距栽培、大小行种植,适当扩大行距,有利通风透光、减少烂铃。

四、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投入。最科学的是通过测土施肥,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肥料含量进行平衡施肥;在一般地力条件下,亩产250公斤籽棉推荐施肥量为:在增加有基肥的基础上,二铵的施肥量应在20~25公斤,钾肥不低于20公斤,尿素不超过20公斤。

五、推迟第一次化控时间。河北、山东一带,棉花苗蕾期多处在干旱时期,除个别年份、个别棉田外,一般不容易旺长,因此在非多雨年份,第一次化控应推迟到6月下旬,即棉花盛蕾末期或见花时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第一果枝的高度,增强下部通风透光能力,有较好的预防烂铃效果。南方棉区近两年推广的棉太金(主要成分是缩节胺),初花期一代、花铃期一代、打顶后一代,不仅解决了棉农对缩节胺难以掌握用量的苦恼,并对减少烂铃有一定效果,受到广大棉农的欢迎。本人连续两年在北方试验,与全程化控产量无明显区别,反而烂铃减少。

六、加强有利防治烂铃的田间管理。一是去早蕾早花,对因播种过早,6月5日前现蕾的棉田,结合第一次整枝,可将下部两个果枝去掉,有利减少伏前桃过多,预防烂铃;二是蕾期培土,盛蕾后到开花前,是棉花根系发育最旺盛时期,这时结合深中耕进行培土,不仅能有利根系再生、排灌作业,同时有利中后期下部通风、有利于防止倒伏,可有效减少烂铃。三是打老叶、剪空枝、去无效花蕾、推株并垄等,进入8月份田间密闭棉田,对下部老叶及时打掉,及时打群尖去无效蕾;进入9月及时剪空枝、去无效花;烂铃初期对郁闭棉田要进行推株并拢、通风透光。

七、药剂防治。笔者今年利用代森锰锌进行药剂防治试验,效果十分明显,棉田烂铃减退率达80%以上。8月上旬,选用9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烂铃发病初期喷施棉株下部,上翻下扣,喷匀,喷洒,每7天一次,连喷3次。

(联系电话:0311-67563195)

标签:;  ;  ;  

棉花碎铃的综合防治_棉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