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花[1]2008年在《斜视聚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实施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目前该雷达较成熟的工作模式有条带(Strip)、扫描(Scan)、干涉(INSAR)和聚束(Spotlight)工作模式。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的优点是能够实现较小场景的方位向高分辨率成像。聚束工作模式通过控制雷达方位向天线波束指向,使其沿飞行路径连续照射同一块成像区域以增加其相干时间,此时聚束模式的方位向分辨率不受天线波束宽度的限制,因此为获得1m或小于1m分辨率的雷达图像开辟了一条可实现的途径。本文主要对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距离徙动校正和降低高脉冲重复频率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距离徙动是由雷达与目标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的。通常把距离徙动的线性部分称为距离走动,二次项部分称为距离弯曲。大部分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是基于正侧视模型提出的,此时多普勒中心频率为零,不存在距离走动部分。而在斜视情况下随着多普勒中心频率的增加,距离走动在距离徙动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已有的主要针对距离弯曲的成像算法无法做到有效的距离徙动校正。距离徙动算法是理论上最优的成像算法,其关键步骤是Stolt插值。对于实时成像或大数据量系统来说插值运算是不实际的。频率变标算法就是距离徙动算法较好的近似实现,通过对距离徙动算法的近似来精确校正距离徙动,避免了插值运算。但是基于正侧视模型提出的频率变标算法无法适用于斜视成像,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二次距离压缩的近似误差。为了降低高脉冲重复频率,通常将长的聚束孔径分成多个子孔径来处理,即方位向子孔径处理。阶梯变换方法是较成熟的子孔径处理方法。算法中影响最后聚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相邻子孔径间谱峰的相对位移要满足整数倍频率间隔的限制条件,另一个是粗分辨率傅立叶变换结果存在高阶误差相位。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论文做了如下工作并提出了几个改进算法。第一:分析了距离徙动算法Stolt插值前信号的波数谱支撑区范围,得出了斜视成像的理论结果和斜视模型成像质量评估的理论值,并以此作为评估其它算法的主要依据。此外还提出了视线插值的距离徙动算法并给出了实验仿真结果。第二:针对频率变标算法的局限性,提出了适用于斜视处理的非线性频率变标算法,给出了非线性频率变标函数的最优解,将近似误差的二次项误差完全补偿,确保了大斜视角大场景成像的良好成像效果。第叁:将自聚焦技术和阶梯变换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用最小熵准则的自适应阶数多项式滤波器估计并去除误差相位,保证了精分辨率傅立叶变换的精度。本文最后给出了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和滑动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回波仿真及相应的成像处理结果,以及机载实际数据的处理图像。
高祥武[2]2004年在《星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聚束模式是合成孔径雷达的一种工作模式,是实现小区域高分辨率成像的有效手段,在军事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研制成功了机载和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并且已经用于军事装备。我国研制成功了机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的实验系统,正在积极研制机载实用系统,但是在星载领域的系统研究方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鉴于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国防建设日益强烈的需求,本文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分析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简化空间几何模型、回波信号模型、系统关键参数选择理论依据、天线波束指向实时控制、回波模拟和成像处理等一系列理论框架和系统方法,形成了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文的主要贡献有: 1) 将局部球地球假设和局部圆轨道假设引入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传统空间几何模型,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情况,建立了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简化空间几何模型,该简化模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又不失问题的一般性,大大简化了系统问题的研究。 2) 根据简化模型推导了雷达到目标的瞬时距离方程,结合零多普勒中心频率和对称多普勒频谱的要求,推导了合成孔径中心位置的理论公式,给出了合成孔径起止点位置确定方法,得出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为斜视聚束模式工作的结论。 3) 在系统参数选择方面,论文采用简化模型,结合地球自转推导出适用于星载斜视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合成孔径长度、天线尺寸的计算公式;将方位降采样原理作为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脉冲重复频率选择的理论依据,得到与星载条带模式合成孔径雷达脉冲重复频率选择一致的方法。 4) 在天线波束指向实时控制研究中,提出了广义聚束概念,定义了聚束因子、效率函数等用于描述广义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的参数;在分析偏航牵引对波束控制影响的基础上,给出天线波束指向实时控制的星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研究 理论依据。5)研究了斜视聚束式合成孔径聚焦半径,得出与正侧视聚束模式聚焦半 径相一致的理论公式。6)论文给出了星载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回波模拟的详细过程和实验结 果;研究了适用于星载聚束SAR的成像算法。关键字:合成孔径雷达,星载,聚束模式,脉冲重复频率,回波模拟,成像算法。
范馨月[3]2005年在《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是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的常用模式。聚束模式突破固定波束指向SAR 成像系统固有的方位向分辨率限制,能更好地更全面地获取感兴趣区域场景的方向特性,增加了相干积累时间,从而提供比固定波束指向SAR 系统更高的方位分辨率。 本文从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成像的原理出发,讨论了聚束式SAR 回波信号的多普勒历史及其时、频域关系,对聚束式SAR 的关键技术-去斜技术和残余视频相位的补偿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第四章中介绍了聚束式SAR 的两种成像算法:SPECAN-RD 算法和频率Scaling 算法,并对两者进行了点目标仿真及成像指标的比较,对真实原始数据的成像处理,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图像。另外,本文还讨论了一种适用于聚束式SAR的有较强鲁棒性的自聚焦算法:相位梯度自聚焦算法,并将它成功应用于条带SAR 的成像处理之中,获得了满意的成像结果。 总之,本文验证了SPECAN-RD 和频率Scaling 两种算法对机载聚束式SAR 成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仿真及实际数据的成像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频率Scaling 算法对距离徙动进行了精确的补偿,所以它的性能明显优于SPECAN-RD 算法,即使在偏离中心点的远距点和近距点,它的聚焦效果仍是很不错的,而SPECAN-RD 算法在远距点和近距点的聚焦效果变差,旁瓣变大。但SPECAN-RD 算法结合了SPECAN 算法的高效和条带聚焦算法的精确,简单易行,运算量大大小于频率Scaling 算法,更适合作实时成像处理。
陈世启[4]2016年在《高分辨率SAR信号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可以在极差的自然条件下获得类似光学照相的高分辨率雷达图像。SAR因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障碍物等特点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获得高分辨率的SAR图像,一直是SAR成像技术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随着雷达载体的运动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GO-STOP”回波模型由于忽略了信号传输期间雷达载体的运动将会导致成像分辨率的下降。在星载条件下,甚至会导致雷达无法正常成像。为此,构建一个高速平台下的精确SAR回波模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给出了一种高速平台下的SAR回波模型,并结合叁种常用的SAR成像算法:距离多普勒(Range-Doppler,R-D)算法,C-S(Chirp-Scaling)算法,距离徙动(Range Migration,R-M)算法,给出在高速平台下的成像解决方案。首先,针对传统的“GO-STOP”模型在高速平台下不能精确成像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给出高速平台下的SAR回波模型。其次,本文在机载条带模式下结合高速平台的SAR回波模型给出改进的R-D算法、C-S算法和R-M算法,通过实验仿真展示了“GO-STOP”模型给成像带来的不可忽略的误差,从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回波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本文给出星载SAR聚束模式下的改进的成像算法:聚束模式虽然提高了方位向的分辨率,但是需要较大的方位带宽。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数据传输的压力,方位向的脉冲重复频率PRF(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不能过高,因此接收到的信号往往是方位频谱混迭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鉴了聚束SAR成像“两步”算法思想。“两步法”可以将聚束SAR成像模式转换为条带SAR成像模式,通过转变之后就可以使用与条带SAR相关的成像算法了。但是由于本文的模型与传统的“GO-STOP”模型不同,因此参考函数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星载聚束SAR点目标成像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的聚束算法的优越性。
孙进平[5]2001年在《机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算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高分辨率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算法为主。在对[12]中所讨论的1995年之前的几种基本算法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结合了近期国内外聚束SAR成像算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到目前为止的各种聚束SAR成像算法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和实现,同时对其中的一些算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包括斜视等特定的应用情况以及对算法计算效率的改进等)。论文首先提出了一种从宽波束条带SAR回波数据中获取聚束模式数据的数据转换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对应于真实场景的雷达回波数据,这对于在没有聚束SAR原始回波数据情况下的成像算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于聚束SAR的极坐标格式成像算法,详细给出了一种在方位插值过程中应用Chirp Z变换的方法,可以提高该算法的计算效率;介绍和实现了一种对距离弯曲所引起的位置畸变进行校正的方法;同时给出了一种利用非均匀采样技术完成大斜视角情况下二维插值的新的极坐标格式成像算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大斜视角的情况下得到同常规方法在正侧视情况下相同的聚焦效果。对应用于聚束SAR成像的主要的时域反投类算法-卷积反投影(CBP)算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对聚束SAR的层析成像解释和CBP算法应用于聚束SAR成像时的有关概念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CBP成像算法。对距离徙动算法和Chirp Scaling算法在聚束SAR中的实现过程进行了具体讨论,给出了计算过程中各个信号域的完整数学表达式。详细研究了利用子孔径扩展Chirp Scaling算法进行聚束SAR成像的方法,同时给出了经过改进的,适用于大斜视角情况的各个相位因子函数。在[78]的基础上,研究了频率Scaling算法在大斜视角的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在原有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斜视模型下的改进频率Scaling算法。最后对SAR系统的运动补偿作了简单的介绍,详细研究了相位梯度自聚焦(PGA)算法在聚束SAR成像处理中的应用,讨论了有关的计算问题。实现和提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计算方法。对传统的非聚焦合成孔径处理方法从频域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条带SAR的快视成像算法。
王娟[6]2011年在《机动条件下的高分辨率机载聚束SAR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是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的依据。机载SAR利用载机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位置接收回波信号模拟天线阵列进行成像处理,实现了方位向的高分辨。在聚束模式下,由于合成孔径时间的增加,载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偏离理想航迹,特别是机动飞行时,成像质量难以保证——非理想运动又成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考虑到现阶段有限的运动传感器测量精度,本文从完善成像算法适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若干种具有工程实用性的机载聚束SAR高分辨率成像处理方法。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论文第一章简述SAR的发展历史及聚束SAR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高分辨成像算法及运动补偿技术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全文内容。论文第二章阐述了聚束SAR成像的几何关系和回波接收原理,重点分析了载机存在运动误差时的回波信号模型,以及各类运动误差对成像处理的影响,为后续研究结合运动补偿的高分辨率成像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第叁章阐述了卷积反投影算法的层析成像原理,及其在聚束SAR中的应用过程,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针对非理想运动,在不使用惯导参数的情况下,利用载机姿态估计实现了高精度运动补偿,点目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论文第四章研究了一种改进的极坐标格式算法(PFA)。对斜视成像模式下,研究了采用尺度变换替代PFA中插值操作的方法,以及采用空变后处理补偿波前弯曲的方法,并进行了点目标仿真验证。结合PFA,文中还给出了一种基于回波数据的运动补偿处理方法,并通过仿真分析了该方法的性能。论文第五章对上述两种高分辨率算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总结了两种算法在运算效率、运动补偿方法的优劣度,并明确了它们的适用条件与场合。论文第六章针对载机机动条件下高分辨率成像时存在的运动补偿精度不够的问题,在若干种自聚焦算法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子孔径相关法的图移相位梯度自聚焦(MDPGA)算法,并结合图像分块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图像质量。仿真及实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其有效性。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丁晶[7]2017年在《单/双基SAR极坐标格式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利用信号分析技术构造等效长天线的微波成像系统,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地对目标进行二维高分辨率成像。不管是在军事领域还是民用领域,SAR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极坐标格式算法(Polar Format Algorithm,简称PFA)是聚束模式单/双基SAR的一种经典成像算法。该算法采用平面波前假设,通过两维插值校正距离单元徙动(Range Cell Migration,简称RCM)后进行两维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简称IFFT)即可实现成像,步骤简单且成像效率高,在聚束模式SAR系统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单/双基SAR极坐标格式算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章绪论,回顾了单/双基SAR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工作。第二章介绍了常规单/双基SAR极坐标格式算法的成像原理,简要进行了波前弯曲误差分析,并推导了较为精确的波前弯曲误差公式。第叁章从信号二维解耦合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极坐标格式算法中两维插值对目标距离徙动的校正过程,分别给出了单/双基SAR极坐标格式算法的一种新解释,揭示了极坐标格式算法中距离向插值和方位向插值的本质。通过仿真数据处理验证了新解释的正确性。第四章针对采用变脉冲重复频率(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简称PRF)的单/双基SAR系统,提出了一种快速极坐标格式算法。采用该算法,只需对接收到的回波数据进行距离向重采样和方位Keystone变换即可通过两维IFFT聚焦成像。相比常规的极坐标格式算法,该算法可以避免一次插值运算,提高运算效率。通过仿真数据处理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第五章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下一步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秦旭[8]2017年在《典型地表环境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回波模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合成孔径雷达(SAR)在国民经济和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典型地表环境的SAR回波模拟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重视。通过建立典型地表环境的合成孔径雷达回波模拟平台,可以有效地仿真模拟出地表环境的电磁散射特征,进而为地表的电磁散射特性分析、地面目标的侦察识别、精确定位和有效打击提供了有效的仿真手段。本文从粗糙面散射理论和机载SAR理论出发,着重研究了典型地表环境的实用化电磁散射建模方法和机载SAR平台的成像回波模拟方法,其主要贡献包括如下两个方面:1.研究了粗糙面散射近似方法中的积分方程法(IEM)。根据入射波与地表的面相互作用的特点,推导出积分方程法在计算地表电磁散射时的表达式。而由于积分方程法在相关观察角度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相差较大的原因,进行了对积分方程法中菲涅耳反射系数和补偿场计算的改进。改进后的积分方程法(AIEM)在菲涅耳反射系数中额外引入了地表的粗糙度和入射波频率的影响;在补偿场计算中又多考虑了下表面透射波分量对总散射场的影响。通过对积分方程法中这两点的改进与完善,使得积分方程法更能满足对地表环境的电磁散射实用化建模需求。2.通过倾斜调制坐标变换方法,将积分方程法运用到对复杂地形环境的电磁散射计算中,并结合机载SAR平台的回波模拟方法,建立对点目标形式下典型地表环境的电磁散射极化SAR成像平台。其中,根据条带式SAR适用于对大场景目标的电磁成像特征分析和聚束式SAR适用于对特定区域精确定位的特点,本文研究了机载条带式、聚束式SAR回波信号模型,并根据SAR系统参数选取方法进行最后的电磁成像回波仿真平台的搭建,之后又分别选取两种工作模式下常用的距离多普勒成像算法和SPECAN-RD算法对回波信号进行相应的后期成像处理,从而得到最终的典型地表环境的极化SAR成像数据。最后选取由点目标形式构成的土壤地表环境,应用上述建立好的机载SAR成像仿真平台来获取其极化SAR像图,从而进一步说明本文所搭建的机载SAR仿真平台的有效性。
罗晔[9]2009年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巡航导弹上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讨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巡航导弹上的应用可能性。分别从巡航导弹巡航平飞段和末制导段两方面从理论和仿真方面论证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巡航导弹上调整巡航导弹飞行路线的可行性。在巡航导弹的巡航平飞段,本文采用一段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实测数据分别用R-D算法和C-S算法进行成像处理,得到满意的图像,进一步验证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巡航导弹巡航平飞段应用的可能。在巡航导弹末制导段,本文采用扩展R-D算法对回波数据进行运动补偿,抑制了巡航导弹进入末制导段后由于导弹与目标之间剧烈的相对径向运动造成的成像模糊。论证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巡航导弹上的应用之后,本文采用VC++调用MATLAB引擎的方式将上述仿真算法用标准C程序实现,得到了更适合工程应用的VC人机交互界面。本文根据相关资料信息,将巡航导弹的飞行过程分为巡航平飞和末制导两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成像方法针对两段的特点进行仿真论述,对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巡航导弹上的应用论证开拓了一条新路。
吴元[10]2016年在《超高分辨率宽测绘带星载SAR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分辨率宽测绘带星载SAR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提高SAR图像的分辨率能够极大的提升雷达对观测目标的特征提取和精细表征能力,从而提升SAR图像在各领域应用中的价值,提高SAR的测绘带宽度则可以提高对大场景的测绘效率。所以大量的学者纷纷投身其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解决。在星载SAR中,卫星绕着地球转动,同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当卫星转动到不同的纬度时,地面切向速度也不相同,这些因素都造成了SAR成像几何的复杂性。在低分辨率的情况下,星载弯曲几何可以用直线模型来近似,但是当星载SAR的分辨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弯曲的卫星轨道不能再用直线几何来近似,双曲线斜距模型不再适用,传统基于双曲线模型的成像方法也不再适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围绕着星载SAR的“高分辨率”和“宽测绘带”两个需求,提出了等效加速度斜距模型和斜视等效加速度斜距模型,对双曲线斜距模型加以改进,以适应超高分辨率的需求。以这两个斜距模型为基础,分别研究了超高分辨率星载滑动聚束SAR速度变标成像方法和超高分辨率星载斜视滑动聚束SAR全孔径成像方法,并且结合多发多收技术研究了超高分辨率宽测绘带星载多发多收SAR成像。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星载SAR的成像原理,包括星载SAR的几何关系,星载SAR中比较基本的术语,两维分辨率的概念和表达式,以及最小天线面积原理。然后对本文着重进行研究的滑动聚束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滑动聚束模式的几何关系和时频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滑动聚束模式的两大类成像算法,即基于子孔径的成像算法和基于去斜的成像算法,进行了讨论。2.在星载滑动聚束SAR中,卫星沿着曲线在运动,当分辨率比较低时,可以用直线几何来近似,传统基于双曲线斜距模型的成像方法都可以适用。但是当分辨率很高时,星载SAR的弯曲轨道不能用直线几何来近似,传统的双曲线斜距模型不再适用,等效速度的方位空变性也不能忽略,因此传统基于双曲线斜距模型的成像方法不再适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等效加速度斜距模型,把等效速度的方位空变性包含在内,可以精确地处理星载SAR弯曲几何。然后基于等效加速度斜距模型提出了一种速度变标算法,通过方位重采样对等效速度进行了时间尺度上的放大或缩小,得到非空变的等效速度。新的速度变标算法可以适应超高分辨率星载SAR的需要。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新的斜距模型和成像方法的有效性。3.区别于普通的滑动聚束模式,在斜视滑动聚束模式中,斜视角度的增大带来了新的问题,斜距历程的方位空变性更大,距离和方位的耦合更为严重。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对本文提出的等效加速度斜距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一种斜视等效加速度斜距模型,可以精确处理超高分辨率星载斜视SAR的弯曲轨道。然后基于此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去斜的斜视全孔径成像方法,结合了两步算法和RMA算法的基本思路,并根据斜视等效加速度斜距模型的表达式对该算法加以改进,可以对等效速度的方位空变性以及二维频谱的距离空变性进行处理。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新的斜距模型和成像方法的有效性。4.把超高分辨率星载滑动聚束SAR速度变标成像方法与多发多收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实现高分辨率还能实现宽测绘带。首先建立了超高分辨率宽测绘带星载多发多收SAR的信号模型,然后对整个成像流程进行了研究,包括方位向解模糊处理,距离向频带合成处理,以及后续的成像处理。在进行子带拼接时,由于相邻子带之间会有频谱混迭,在进行匹配滤波后会产生较高的虚像,影响成像质量。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的线性调频信号发射波形,可以有效降低子带拼接后的虚像电平。另外,对叁种典型的高分辨率宽测绘带体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性能分析和比较,为工程实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斜视聚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 金丽花.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2]. 星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研究[D]. 高祥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4
[3]. 聚束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研究[D]. 范馨月. 电子科技大学. 2005
[4]. 高分辨率SAR信号分析方法研究[D]. 陈世启. 华侨大学. 2016
[5]. 机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算法研究[D]. 孙进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1
[6]. 机动条件下的高分辨率机载聚束SAR算法研究[D]. 王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7]. 单/双基SAR极坐标格式算法研究[D]. 丁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
[8]. 典型地表环境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回波模拟方法研究[D]. 秦旭. 东南大学. 2017
[9].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在巡航导弹上应用的研究[D]. 罗晔. 吉林大学. 2009
[10]. 超高分辨率宽测绘带星载SAR成像方法研究[D]. 吴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
标签:无线电电子学论文; 电信技术论文; 合成孔径雷达论文; sar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图像分辨率论文; 信号频率论文; 算法论文; sar雷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