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吉祥天母像”的复制翻模工艺
卫国
(西藏博物馆,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部分珍贵文物藏品不宜外借或长时间展出,为了有利于文物原件的保存,博物依照文物原件的原状进行制作,以复制件代替文物原件使用。为切实加强对祖国优秀珍贵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同时又有效的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复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以金属造像文物为例,就“吉祥天母像”的复制翻模工艺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文物 翻模工艺 复制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作为人类活动的信息载体,我国古代文物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习近平同志及中央领导历来高度重视文物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让文物活起来”和“让文物说话”。长期以来,由于观念和能力的局限,我国的文物工作普遍存在重保护、轻利用,重学术研究、轻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播的现象,这导致我国的文物资源利用,无论是手段还是内容都远未实现“活起来”,文物的作用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为切实加强对珍贵文物的科学保护,同时,有效地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复制工作即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个别珍贵文物的级别很高,对温湿度、光、空气等保存条件有严格的要求,但由于此类文物属本地区代表性文物,某些场所急需此类藏品以获取相关信息等原因,文物复制工作的开展便排上了日程。
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5月15日发布《文物复制暂行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对文物复制的管理。其中,一级文物的复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和省级文物收藏或保管单位复制二、三级文物,由文物收藏或保管单位负责人审批,报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市、县级文物收藏单位负责二、三级文物,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一般文物的复制,由文物收藏或保管单位负责人审批[1]。
《后汉书·刘虞传》:“虞患其黩武,且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而稍节其禀假”。文物复仿制工作需经建立文物复仿制档案(本体描述、拍照、测量等)——翻模(主要针对立体藏品,如佛像、印章、陶瓷器等)——后续工艺(浇注、脱蜡焙烧、切割浇冒口与精修、鎏金、彩绘等)。此文主要就“吉祥天母像”复仿制工作流程中的翻模工艺进行浅析。
1 相关背景
此尊吉祥天母又称烟墨天女(1403—1424 年)是永乐宫廷最具代表性的藏传佛教造像作品之一,吉祥天母藏语称为“班丹拉姆”,是藏传佛教各派都供奉的女护法神,在西藏备受尊崇。本尊吉祥天母发呈火焰形,头戴五骷髅冠,形象狰狞。四臂分别持剑、戕、嘎巴拉碗等法器,胸前装饰璎珞,脖子上挂着用人头与蛇身做成的项链。舒相坐在骡背上,骡背系着人皮,腹部倒挂着人头,臀部长双眼,踏行于血海之中,下方有摩羯首空行母回首相望。造像底座呈长圆形,一圈莲花辨,底座上端雕有山峦浪花,有人物沉浮于惊涛骇浪之中。座下有封底,錾刻金钢杵纹饰,上涂朱砂漆。底座刻有楷书“大明永乐年施”款。
美国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藏15 世纪早期铜鎏金吉祥天母像(丹萨替造像)也是四臂,分持双剑与嘎巴拉碗。一些早期唐卡中也可见乘骡踏行的四臂吉祥天母,可见此时吉祥天母造像尚未形成此后双臂的标准样式。
在“南航”读完学士、硕士,又到“上海交大”读完博士,再到“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一直坚持“计算机软件开发、研究”的梅宏,1999年3月,到美国贝尔实验室作访问科学家。
(7)出台配套财税扶持政策。出台分布式能源配套财税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给予投资补贴,建议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天然气冷热电供能项目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对项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给予奖励。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省内留存部分按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分档奖励企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和融资需求,提供优惠贷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可享受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税优惠政策。
2 “吉祥天母像”翻制工艺流程
2.1 设计分型面
外科手术一样开模,确保文物安全及对镂空部位连接,局部的模具粘连,均要小心细微的用手术刀、手术剪、镊子进行分离,但不触及文物本体。
吉祥天母在藏族地区备受崇信,传说是观音菩萨化身。藏人重诺,往往以吉祥天母之名发誓。天母形象狰狞可怕,以示面恶心善,可驱赶妖魔。吉祥天母像造型繁复、精美,形象写实,上中下三层为榫接,但只有天母像可从骡背上取下,骡子与兽面神人与底座铆死,不能取下。翻模分为五个单元完成,即天母、骡子、兽面人、莲花底座及缰绳、脚链、法绳等。
2.2 铺垫假箱
硅橡胶一般铺设三层左右,厚度控制在3-5 毫米。过薄模具的撕裂强度差,过厚模具的柔韧度差。硅橡胶层铺设好以后,外层用石膏做加强外套。模具翻过身来,用镊子、手术刀、手术剪清理分型面,将不规整和过界的橡胶清理干净,使分型面光洁、整齐。围没假箱,设置注蜡口,在分型面刷好分型剂,分型剂可以使用植物油,液体蜡及软皂液。铺设另一面层硅橡胶,在没有抽真空设备的情况下,一定要用针挑、气吹等办法,去除面层硅橡胶中溢出的气泡,以保障模具型状表面的质量。可以在模具制作过程中的2层与3层之间铺加绷带纱布以增强硅橡胶模具的抗撕拉强度和使用寿命。完成硅橡胶层后,制作石膏外套,起到保护和加固作用。
2.3 铺设硅橡胶
硅橡胶的使用选择收缩系数小,抗撕裂强度高的产品。硅橡胶固化剂的加入量在室温20-25℃的环境下,加入1.5-2%可以先做试块,确定固化剂加入量。[4]固化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为宜,目的是方便操作及利于面层的气泡溢出。由于西藏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固化剂量的使用及时间均需做调整。面层的硅橡胶最好是经过抽真空除气后使用。硅橡胶一般铺三层,其厚度掌握5毫米左右,二层与三层之间可加铺一层纱布以帮助提高撕裂强度。
3)草地的重心向西南偏移,由肥西西南部移向庐江地区,是由于东北地区的草地被转化为耕地,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而西南地区由于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草地得到了部分恢复;
“假箱”是铸造术语,翻模时的假箱就是用橡皮泥、雕塑泥沿着设计好的分型面铺垫,要求平整光洁,自然随形,在分型面上预定位销孔。[3]
2.4 开模
青铜器和造像的文物复制都有铸造的工艺过程,而失蜡法铸造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用我们翻制好的模具复制蜡型,分型面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蜡型是否能从我们制作的模具中顺利、安全、不变形的取出来,从而保障文物复制的精确[2]。分型面的设计原则就是:第一,保障文物原件的安全。第二,在保证好启模的前提下,分型要简练,天母像的分型如图所示,是以从头冠向下,以刀戟、双臂、腰身、双腿、分为前后两面分型原则。第三,避开人物的面部,重要花纹做分型线。
2.5 翻制
根据对文物复制过程中的铸造工艺的设计,吉祥天母的铸造工艺采取的是压蜡工艺和分体铸造,即天母像、坐骑、兽面神人、莲花底座分开铸造,但是由于底座与坐骑、兽面人不能分开,所以在翻制模具时要采取解剖翻模的方法。底座翻模的方法是,先设计分型面,也就是模具制作完成后能够从底座与三条腿、兽面人的两足之间合理分型,安全启模。硅橡胶层翻好后翻制石膏外套活块,刻制定位梢,石膏活块中埋没方便起模用的提扣。翻制骡子与兽面神人的假箱刷胶,铺布粘接硅胶定位,石膏外套。翻身制作另一面模具,兽面神人单独翻制。翻模其余零部件。
3 后续工艺
翻模只是吉祥天母像的复制工艺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环节完成后,尚需继续进行以下步骤及工艺:(1)文物翻模。就是开模具复制,此处指把硅胶复制成金属材质的产品。翻模常用的材料有石膏、玻璃钢、硅橡胶等,经过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变成固体的,以便成型;(2)压蜡修型。将模具加工光洁度;(3)浇注系统。指由浇口、冒口等组成,是为将液态金属引入铸型型腔而在铸型内开设的通道。主要作用是使金属液体平稳进入铸型,阻止熔渣和其他杂物进入,并使铸件冷却时符合顺序凝固的原则;(4)石膏型壳制作。石膏经干燥即可脱除熔模,再经烘干、焙烧成为石膏型,在真空下浇注获得铸件;(5)脱蜡焙烧。通过焙烧工艺,将蜡的残留物彻底清除;(6)液体喷砂。利用高速砂流的冲击作用清理和粗化翻模文物表面,使其光洁;(7)切割浇冒口与精修。将翻模出文物的浇冒口切除,去除所有突兀部分,对文物进行全面精细打磨等;(8)镀金(鎏金)。此件文物进行的鎏金工艺(即:金汞齐),而非采用电镀工艺。从而保证了复制文物的复制效果及质量;(9)彩绘。原文物在诸多部位使用了彩绘方法,故在复制时沿用执行;(10)手工配制“法绳、脚围、缰绳等零部件”。依照原文物的配饰,制作法绳、脚围、缰绳等零部件。至此,复制完成。
二是“实干家”型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9]“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党员干部实干苦干、带头干才能实现。党校要端正党员干部的思想意志,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决心和能力,把培养“实干家”型干部作为党校长期坚持的方向和目标。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历来对文物工作高度重视,先后提出了若干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批示及精神,本文结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开展了针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文物复仿制工作的研究。鉴于文物复仿制工作工序繁琐,本文就其诸多工艺中的——“吉祥天母像”复制翻模工艺进行了探索及研究,为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展文物复仿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让文物活起来”和“让文物说话”。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文物复制暂行管理办法[Z].2009-5-15.
[2]凌业勤.中国古代传统铸造技术[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3]华觉明,等.中国冶铸史论集[M].文物出版社,1986.
[4]谭德睿,陈美怡.艺术铸造[M].上海交通出版社,2002.
编校 陈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