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特点与现状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浅论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特征与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南地区论文,特征论文,现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有何特征?90年代以来的进展如何?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

社会现代化,一指社会发展水平,二指社会发展过程。社会学家们认为,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使社会生活各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特征的发展过程。现代化社会,一般应具备5大普遍特征。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二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三是政治民主化和民众的普遍参与;四是社会结构日趋分化;五是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根本转变而脱离传统社会。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实现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现代化进程特征。西南地区目前所进行的现代化,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第一,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是在中国的第三级梯地上开展的现代化,具有地形、气候复杂,自然条件较差的环境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西南地区现代化比其它地区现代化更具艰巨性、长期性与复杂性。

第二,西南地区的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紧迫性特征。西南地区历代都是中国的大后方与战略要地;有不同的民族和地形、气候、土壤;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对国家发展与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历代国家领导者都十分重视西南这块大后方的建设与发展、稳定。

第三,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建设,具有异质整合的发展特征。西南地区有几十个少数民族,若干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不同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和环境、自然条件与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这就决定了在西南地区进行现代化,必须异质整合,根据地区与民族特征及社会发展水平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

第四,西南地区现代化,具有在二元化社会结构上进行社会现代化的区域文化特征。西南地区有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结构,也有落后的农牧业社会结构;有现代社会政治文化结构,也有传统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结构;有现代生产生活结构,也有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结构。这些二元社会结构特征,决定了西南地区现代化必须分城市、农村两步走。城市加速信息化、现代化;农村加速工业化、机械化。

此外,西南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同时也具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是:1.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2.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3.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4.西南地区的现代化也是实现人民的高度民主、高度参与的现代化;5.西南地区的现代化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9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进展如何呢?概括地说,可归结为进展神速,水平很低两句话。

如何量度社会现代化水平与发展快慢,60年代以来,全球有不少研究。80年代以后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选用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的10项现代化水平量度指标。社会现代化,本质上是社会经济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所以,英克尔斯主要从经济结构、效益和人的素质两大方面来列出10大量度现代化水平的指标。

下面我们根据1996年和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提供的统计资料,来分析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和第九个五年计划第一年西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从社会现代化的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看,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南5省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86.35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346美元(按当年美元兑换价);非农业生产总值,从1990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9%,上升到1995年的71.5%;第七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第三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04%,1995年上升到29.8%;1990年西南地区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4%,1995年上升到了18.14%;1990年西南地区非农就业人口仅占总就业人口的17.2%,1995年上升到27.5%。

从人的素质变化上看,1990年西南地区在校大学生仅占20岁~24岁人口的1.05%,1995年上升到1.75%,成人识字率从1990年的65%上升到1995年的70%,人均寿命平均增长近1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32%~1.33%。

从社会现代化的进展速度上比较,全国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46%,西南地区平均增长54%;在1995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之中,非农业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6.06%,西南地区增长5.6%;第三产业总产值全国平均增长0.3%,西南地区增长20.76%;全国城镇人口1995年比1990年增长2.96%,西南地区增长5.7%;非农就业人口全国5年增长7.1%,西南地区增长10.3%;在校大学生在20岁~24岁人口中的比重全国5年上升0.7%,西南地区也上升0.7%;成人识字率全国5年平均增加10%左右,西南地区增加12%左右;人均预期寿命全国平均增长半岁,西南地区增长近1岁;1990年全国平均295人1名医生,1995年284人中有1名医生,西南地区1990年平均304人中有1名医生,1995年355人中有1名医生。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相比,除经济效益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余社会结构发展指标均在全国平均发展速度之上。由此证明,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发展速度是健康的,较快的。

由于西南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具有前述14种与东部地区不同的社会条件特征,从横向上比较,西南地区又是全国现代化水平很低的地区。若按国际通用的英克尔斯现代化社会的起码标准来衡量,西南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达到现代化水平的11.5%;非农业生产总值已达现代化水平的84%;第三产业总产值达66.2%;城镇人口达现代化水平的36.2%;非农业就业人口达现代化要求的39.2%。从上述经济指标上看除非农业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接近现代化水平以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远离现代化水平。尤其是经济效益指标,可说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

从人的现代化水平上看,人的文化技术现代化水平仅达现代化标准的17%左右,而人的生理素质已接近现代化水平,社会保健条件已超过现代化起码要求。(请看表1)

资料来源: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与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第九个五年计划第一年西南地区现代化的进展如何呢?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持续发展,东西差距继续拉大两句话。1996年西南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84.5美元,比1995年增长10.1%;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32.25%,比1995年上升2.45%;非农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增长0.8%;在校大学生在20岁~24岁人口中增长0.11%。

但从横向比较上,又表现出在效益与非农化两个主要方面大大落后于全国与华东地区的特征,从而使西南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1995年西南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仅差全国平均值248美元,1996年相差319.75美元;1995年西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华东地区402美元,1996年低735.9美元。非农就业人口全国1年平均上升2.5%,西南地区仅上升0.8%。从总体上看西南发展步伐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请看表2)

资料来源: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社会现代化是人在社会条件与社会结构中和谐互动的结果。结构合理能促进社会条件与人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高速前进。社会条件,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结构时,通常把社会结构划分为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人群结构、生活方式结构等等层次。并常从人与社会条件、结构的相互作用上分析社会运转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下面我们从西南地区的社会结构变革中来分析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发现问题与找到对策,我们把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与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华东地区与西南地区作一比较,以便找出差距,寻找发展对策。

从社会条件上看,华东与西南同处一个国度,有相同的前属5种现代化普遍特征。从自然环境上看,华东地区有交通发达,气候、地理等良好条件,也有人口多、人平资源少等劣势。西南地区虽有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生产力水平低等劣势,但也有资源丰富、劳动力多等优势。若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已有优势,也不会永远落后于华东地区。在近十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南地区虽然社会结构变革很快,经济功能却发挥得不好,因而在现代化生产、生活水平上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

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仍然停留在追求形式,忽视内容上。社会外在结构变化快,内在结构变化慢;产业结构变化大,效益结构变化小;城市现代化进展快,农村现代化进展慢。在西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中,这一倾向显得尤其突出。

从西南与华东地区几年来的社会结构变革比较上看,西南地区走的是农民现代化道路,华东地区大多走的是居民现代化道路。农民现代化的特征是“游击战”,居民现代化的特征是“陈地战”。回想近十多年的“民工潮”,对大部分农民说来,主要还是“游击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身份,也没有使农村工业化。西部农民帮助了华东现代化,却只促进了自己的生活现代化,未加速家乡社会生产现代化。而华东地区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则从城镇人口与非农就业人口上反映出明显超前于西南的趋势。1995年华东地区已有半数以上的人口跳出农村,从事非农业,而西南地区仅占27.5%;华东地区城市人口已占29.6%,西南地区仅占18.1%。由此可见,华东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内在结构变化比西南地区快。

从投资、消费与生活水平变化上看,华东地区人民比较重视生产现代化,西南地区比较重视生活现代化。1995年华东地区投资率占46.2%,消费率占51%,投资与消费比例接近;而西南地区投资率占40.1%,消费率占66.4%,总收入的2/3被消费掉了,生产发展自然受到影响。再从生活水平上看,国际上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恩格尔系数,是以食物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高低来决定。食物消费所占比例越高,生活水平越低。1995年华东地区恩格尔系数为53.36%,西南地区为52.5%,比华东地区生活水平高。由此可见,西南地区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消费、轻投资,重生活现代化、轻生产现代化的农民现代化价值取向。

西南地区现代化水平低除上述客观条件、结构因素与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些问题以外,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劳动力素质很低。人的现代化水平决定着社会现代化的水平。而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思想文化素质的现代化。这两方面正是西南地区的最大弱点。

在思想素质上,西部人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依赖思想与“越穷越革命”,安于现状的观念还深深地制约着一些人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与创业意识、投资意识。华东地区的居民择业一看收入,二看自我发展机会,三才问其所有制结构。而西南地区的居民择业仍是一恋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二看收入,三看自我发展机会。因此,华东地区城镇在国有企业中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西南地区占69%;华东地区自己创业,改变农民角色的农民占27%,西南地区仅占3.2%;华东地区已有60%以上的农民走出农业劳动行列,西南还有70%的农民的主要时间仍守在农业劳动上。华东地区以致富为荣,很少有“打富济贫”的“红眼病”。西南地区忌富、恨富、吃富的思想在部分农村与城镇均有存在。总之,西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农民意识还很深,对创业成才,发家致富,实现现代化还有一定影响。

在文化素质上,西南地区劳动力的技术文化素质低是制约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西南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常见心态。不仅按现代化标准算,西南人口的文化水平很低,而且与华东地区相比,差距也还很大。1996年在校大学生华东占20岁~24岁人口的2.8%,而西南仅占1.75%;成人识字率华东已达到现代化社会的起码标准,西南地区还差8%以上;在社会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华东占总就业人口的4.87

,而西南地区仅占3.37

;华东地区的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6.67‰,而西南地区仅占5.47‰。由此可见,西南地区现代化水平低的关键是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低,技术力量太少。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以为,加速西南地区现代化,首先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要保住人才、技术,不让其外流;要充分挖掘与发挥人才的潜力,把潜在生产力变为活的生产力。

其次,要抓住机遇与优势。一要抓住国家重点发展西部的机遇;二要抓住东南亚和平发展的机遇,利用西南有利地形与条件,努力占领东南亚地区的商品与劳动力市场;三要利用西南的资源优势,采取引资、集资、合资等多种形式把西南地区埋藏在地下与地面的贵重原材料发掘出来变为可供社会消费的财富。

第三,要以效率与效益为中心改变社会经济文化结构。这就要求,要把创业与守业结合起来。在经济短缺的条件下,应该以巩固为基础,在巩固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不宜贪大求多,把战线拉得太长,“有种无收”,要着眼于投资回报率,不可盲目下注。

第四,广开投资、集资之门,把群众手中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生产,增长财富与利润,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这就要求一要教育群众先创业,后享受;二要想尽办法办好合作与集资、股份制等企业;三要讲求信誉。

此外,要走西南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西南地区土地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走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若要使西南几省在短期内赶上与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仅靠以上的稳步发展策略是不可能的,必须有风险意识,再来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这几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发展的经验,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要飞速赶上发达地区,除非把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西部地区地理条件是山多地少。小块土地虽能给人以基本食粮,但永远不能给人以富裕。如不实行土地、山林、牧场股份制或租赁制与农民雇佣化、工人化,靠一家一户,靠古老的生产方式,既不能人尽其能,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又不能因地制宜,地尽其用。西部地区敢不敢搞农牧雇佣劳动化,让有技术、有经验、有魄力的农民在政府支持下收购或租赁土地、牧场、森林,促进农村内部专业化、集团化生产,这关系着西部地区的发展前途与命运。当然,要改变个体农民的守土观念是很难的。但若能保证不降低他们现有收入,实行按劳、按能分工、分配的工资制,来搞农牧林企业经营,也能行得通。

西部地区也可试行土地、矿山、森林、牧场租赁,转让使用权,吸引外地、外资经营。西南地区近几十年交通发展很快,但铁路、公路沿线开发很慢。除国家投资所建的大型企业以外,当地政府与群众对铁路公路利用率很低。加工业仍然发展缓慢,运出农村的仍是大批初级产品或原材料。其原因是缺技术,缺资金。由此,要用优惠政策把东部与国外资金及技术吸引到西南来发展。

此外,西南人必须强化信息意识。要加速现代化,必须靠信息,不能跟在别人后面捡剩余的市场。

总之,西南地区要加快发展,一要勤于动脑;二要大胆走出西南,走出农村;三要引进技术、资金;四要大胆地改革,扫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主客观障碍。

注:本文资料见《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和作者的一些调查。

标签:;  ;  ;  

论西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特点与现状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