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竞技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竞技体育发展关键时期,而指导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奥运争光计划”却将随着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结束而告一段落。面向21世纪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尽快研究和制定面向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与发展对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总体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研究和制定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影响。研究和制定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也必须广视角、多层面地考察和研究新时期中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对竞技体育的影响和要求,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竞技体育的现有条件、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和下个世纪发展要求等多方面剖析和把握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从而为正确确立发展战略目标体系,找到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途径与对策奠定基础。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报告为指南,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是研究和制定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制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是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总结我国长期文化建设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在展现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丰富文化娱乐活动、推动社会体育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起着其它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必须以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为指南,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功能。
(二)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是研究和制定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之一。
下个世纪世界竞技体育发展,无论在运动技术水平、实力格局、管理运作机制方面,还是竞技人才竞争、科学技术较量、竞赛项目和形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世界各国为重视奥运会成绩和排名,将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国家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支持,并从战略高度调整和制定奥运战略布局,培育、形成和保持优势项目,继而发展成优势项目群。与此同时,建设高水平、多功能、集中强化型的科训一体化的训练基地,形成科训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各体育强国的共识和普遍措施。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国更为注重提高竞技体育成绩的科技含量,力图使之成为未来新世纪竞技体育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体育科技向着集约化和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依靠多学科先进理论和方法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随着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而出现的职业化、商业化发展趋势,如同一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高额报酬、高额奖励引诱和刺激运动员、教练员全力追求高水平运动成绩,有力地推动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受到经济利益驱动,不公平竞争、兴奋剂的滥用、体育道德伦理丧失等丑恶现象也给竞技体育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世界各国在制定本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过程中,均在寻求一种既能积极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进程,又能有效抑制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途径与对策。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事业基本任务、方针与思路,以及竞技体育现有条件与基础是研究和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根据。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我国跨世纪的宏伟蓝图。《纲要》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落实奥运争光计划,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体育科研、教育、宣传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其中,增强人民体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统领各项体育工作的基本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则是搞好上述工作的基本依据。研究和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必须统领于新时期下体育事业发展基本任务、基本方针和基本思路之下,牢牢把握体育工作总目标,使竞技体育沿着既定方向健康向前发展。
其次,研究和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还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竞技体育现状出发,对包括人才资源、管理体制、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科技进步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据统计,到1997年底,我国运动队伍中,传统学校中从事业余训练的学生有519万人, 体委系统业余体校从事训练的业余运动员有28万人,其他系统业余体校从事业余训练的有0.9万人,“三集中”重点体校从事基础训练的为7.2万人,各个省、区、 市、行业体协和解放军专业运动员约1.8万人(含国家队队员和0.4万多待分配运动员)。在运动项目上,我国既拥有具有较强实力和特长的项目,如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射击、举重等运动项目,也有具备一定实力,有望进入夺金行列的项目,如女子柔道、女子赛艇、女子射箭、女子击剑、女子自行车、女子皮划艇、女子帆板等运动项目。同时,在基础性项目和球类项目上,田径、游泳等项目中的个别小项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女排、女足、女垒等也达到世界水平。在场馆设施硬件方面,我国自1973年以来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先后与地方体委共同投资建立了26个训练基地,其中既有专项训练基地,也有包括高原训练基地在内的综合性训练基地。此外,遍布全国各地的61万余所各类体育场馆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挥竞技体育多元功能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必须从这个“家底”出发,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署。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在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大转型时期,竞技体育也确实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竞技体育事业经费短缺。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突出矛盾。从财政投入看,各级财政对体育系统投入的资金从1978年的2.54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32.06亿元,资金总额达234.4亿元, 年均增长率14.7%,体育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0.23%上升到0.41%。然而,尽管国家对体育的投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与实际需要相差仍较远。
2.运动项目布局调控不力。由于受全运会运动项目设置的影响,各地都根据全运会的项目设置来发展本地区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不能因地制宜地从各地实际出发去规划和布局,有的不能根据当地资源和人文条件盲目上项目,有的过分追求国内低水平的竞争而去抓“冷门”,不仅造成了资金上的浪费,且放弃了自己的优势项目。
3.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有待完善。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委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体育改革。改变了过去运动项目管理管办不分的现象,加快了运动项目协会制改革进程。然而,受经济状况、项目自身影响、运动技术水平、领导喜爱程度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着协会制方向发展进程滞后。这种上下体制改革尚未同步、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的结果,使其负效应时有显露。
4.竞赛杠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实现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动员全国力量围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标,在管理、科技、训练上集中投入,以期实现最高的价值。而竞赛则对竞技体育起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才能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竞赛体制改革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引导重点项目发展的力度不够,特别是综合性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参赛办法、计分办法等方面还应制订更有利于重点项目发展的政策。
5.竞技人才流动不畅。由于体制的束缚,未能打破体育人才的地区所有制,承担重点项目布局的单位在为本地区完成培养输送任务的同时,未能形成根据体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开辟区域联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渠道,以及有偿地向全国输送运动员的良性人才供求关系,人才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竞技水平中的科技含量亟需大幅提高。90年代以来,随着“科教兴体”方针的提出,我国加大了科技力量的投入,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竞技体育中的科技含量有所增加。但与世界竞技体育高科技化发展趋势相比,竞技体育中的科技含量仍较低,教练员、运动员等科技意识有待加强,科研机构摊子过大、运转困难、低水平重复交叉研究现象突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艰巨。
上述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既是研究和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保证竞技体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过程中,应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和制定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与目标的研究与制定,其先进性、合理性与可行性首先取决于总体设计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及其效用。它将从根本上影响着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基本格局和价值走向,规定着发展战略与目标从制定到发生作用的基本行为准则。根据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和竞技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等,我们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和制定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促进与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原则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社会学意义上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众体育中有提高,竞技体育中也有普及。它们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但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在确定我国21世纪第一个十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时,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注重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同时,还必须从竞技体育推动普及的功能、发展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和丰富文化娱乐活动的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等多层面和不同角度,准确地把握竞技体育的本质和各种社会功能,屏弃旧有的唯金牌论的单一竞技体育功能观念。
(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两个转变,即体育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转变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轨道上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方面上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体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关于第一个转变,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体育战线已经形成共识,但在第二个转变上,我们无论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都有一定的差距。仅就竞技体育发展而言,所谓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发展思路上,要从主要领先项目数量的扩张为主,转变为充分挖掘项目的潜力为主,即以重点优势项目数量精、队伍大为取向,加强重点项目集团军的建设,逐步增加现有奥运项目能够或接近争夺金牌水平的项目的比例;二是在发展战略上,要真正实现“国内竞争,对外联合”,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奥运总体战略;三是在发展重心上,要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为主,转变为领先科技进步为主,即运动成绩中的科技贡献率每年以较快的速度递增;四是在发展途径上,要从主要靠国家办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多渠道、多层面、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形式。
(三)切实加强奥运总体战略原则
奥运战略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战略,它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各个层次,形成一个相互统一的战略体系。其中,奥运会为最高层次是奥运战略的本质,到奥运会上为国争光是我们的最高利益,是竞技体育工作的全局。坚持奥运战略,就是坚持竞技体育的整体性、全局性。因此,奥运战略是竞技体育工作的唯一战略,是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战略。
(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竞技体育原则
贯彻“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加速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研究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竞技体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新时期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体育科技工作,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各种制度,多方提高运动成绩中的科技含量,坚持科技与运动训练的紧密结合,加速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并以此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以体制改革为主导,强化竞争机制的原则
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过去得益于计划经济,实行高度集中,推行举国体制,使竞技体育得以很快崛起;如今又得益于改革开放,为竞技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并得到更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促使地方和解放军竞技体育得到全面发展。运动项目的人才梯队结构日益合理,造就了一批冲击世界水平的运动员队伍,一些项目已有能力承担国家任务,为打破仅仅依靠国家队单一的体制,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国家队组建形式,形成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布局任务的地方和解放军队与国家队竞争的多强对抗新格局创造了条件。因此,研究和制定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体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建立并形成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和多强对抗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地方运动员有同等参与竞争的机会,促使地方竞技体育从一开始便瞄准世界水平,将项目水平放到较高的起点上,以保证奥运战略真正落在实处。
(六)依靠全社会发展竞技体育的原则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由国家投入,形成了体委系统一家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单一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育社会功能充分的发挥,近年来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我国竞技体育在纵向深入的同时,开始了横向发展。因此,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在继续加强国家投入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宽社会办体育层面和渠道,真正做到国家的投入、社会资源的配置、体育产业的经营构成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三大支柱。
三、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运行机制
(一)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启示
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必须立足于本国现有条件和基础,面向世界和未来发展,因此,研究和制定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准确把握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为确立其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途径。
1.充分开发竞技体育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多元功能,使之成为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竞技体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以产业的方式运作,开发人类社会的精神资源和社会资源,包括教育、娱乐、健体、交往以及推动群众体育和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等,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支持和发展,不断给竞技体育注入新的活力,而且逐步成为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军。
2.下个世纪世界体坛竞争将更加激烈,必须审慎定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总目标。世界竞技体育第二集团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第4~6名的名次排位相差甚微(前三届奥运会仅在1~2枚金牌之间)。因此,中国竞技体育未来十年的发展,既要面对来自于第二集团各国的巨大挑战,也须充分把握住各种机遇,包括我国正申办2008年奥运会等有利条件,科学、审慎地定位我国竞技体育2010年发展战略目标。
3.训练与竞赛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内核,优化项目、队伍结构,改革竞赛体制,建设科训一体化训练基地,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点。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表明,科学的运动训练体系和体育竞赛体制、完善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队伍结构等是决定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速度、水平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管理体制、科技进步、信息网络、投资体系等无不围绕着提高训练和竞赛子系统功能与效益进行改革和发展。
4.科学技术将成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是保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未来运动场上的竞争,除超强度的刻苦训练外,也将是体育科学技术水平高低间的竞争,其间既有高科技手段对体育的介入程度、科技与训练的结合方式、训练基地等科技保障条件,也有教练员的科技意识和科学训练水平、多学科多层面的综合科技支持力度、先进器材设备的研制开发能力等,因而进一步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将是提高竞技体育科技含量、促进竞技体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5.科学的管理体制、高效益的投资体系、“一条龙”式的后备队伍、快速灵敏的信息系统是推动和保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无论是体育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竞技体育过程中,都深深认识到,只有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形成高效益的多渠道投资体系、不断壮大量多质好的后备人才队伍、构建灵敏快速的信息网络系统,才能保证竞技体育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二)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总目标
在总结中国竞技体育“八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转型期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结合竞技体育系统构成因素分析,并通过专家咨询与座谈,最后确立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总目标为:充分发挥竞技体育推动普及、发展体育产业和丰富文化娱乐活动等多元功能与作用,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世界竞技体育“第二集团”前列地位,努力缩小与“世界三强”差距,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依托社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充满活力的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通过改革与发展,使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稳步提高,运动项目和运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竞技体育成绩中科技含量显著增加,基础设施和条件明显改善,为参与下世纪中叶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角逐奠定基础。
对竞技体育发展目标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目标中首次突出了竞技体育多元功能和作用,这也是人们通过长期的竞技体育实践对其本质深刻认识的体现,用衡量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判断标准,替代了“唯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衡量标准。该目标的确立,不仅要求人们以全新的观念去看待中国未来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和评价其成果大小,更为重要的是要求有关政府和决策部门科学地选择和确定中国竞技体育多元功能体系和发展模式,并以此作为调整和控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和重点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确定中国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须从世界与中国、政治与经济、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等诸多方面分析和研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科学确立训练与竞赛系统目标、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注重科技教育、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建立信息网络体系等因素,并由此构成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见图)。
(四)中国竞技体育系统运行机制
1.竞技体育系统运行动力机制。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系统运行动力机制中,首要问题是开发动力源和维系完善的动力链。在个体动力源上,科学地设置竞技体育发展目标,尤其是不同项目实力表现目标,以及改革现有项目管理和运动训练体制,是开发和培育个体动力源的客观要求。在群体动力源上,其社会需要主要表现在为本群体和地区争光、满足社会发展中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竞技体育产业等方面。因此,设立和举办全运会在当前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体育产业刚刚起步、国家必须依靠地方投入更多资金发展竞技体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开发和保持适度的群体动力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国家)动力源上,可以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是社会(国家)动力的直接来源。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总目标
2.竞技体育系统运行整合机制。中国竞技体育系统运行整合机制的核心是统一竞技目标,突出奥运战略,将全国上下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形成认同性整合中心,简言之,就是形成并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通过整合中心使我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集中力量迅速壮大冲击世界竞技高峰的力量,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并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自觉地追求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
3.竞技体育系统运行激励机制。可以将激励机制简单地看作引导社会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较多的是注重对个体激励的研究与实践,如对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等的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信息激励、知识激励等。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虽然个体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但群体成员的激励却是容易被忽视、且在整个激励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激励。尤其在竞技体育向着职业化方向发展、运动项目管理转向以项目管理中心为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加强激励过程的导向环节,即从市场导向、政策调控、法规制度方面有效地激励项目管理中心、省市群体乃至俱乐部等社会群体组织,则是研究和制定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4.竞技体育系统运行控制机制。我国竞技体育系统的组织控制主要表现在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和满足竞技体育发展总目标需求的竞技体育领导体制、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和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制度控制的重点在于建立起能够规范竞技体育活动行为、保障竞技体育系统正常运行秩序的法规制度体系;文化控制则属于非刚性控制,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更新、社会舆论导向等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之统一在竞技体育发展总目标之下。
5.竞技体育系统运行保障机制。与社会保障有所区别,竞技体育系统运行保障机制强调的是为该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资源和条件(人、财、物、信息等)的保证。在人员保障上,提高人才素质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产生新的增长点的客观要求,保持合理的一、二、三线队伍比例是达到下个世纪第一个十年实力表现目标的前提,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是充分利用有限竞技人才资源的基本条件。在资金保障上,要使国家投入、社会资源配置和体育产业经营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三大支柱,就必须在发展竞技体育产业、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效益投资体系等方面,研究和制定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对策。在设施硬件保障上,应当承认我国竞技体育硬件设施条件较陈旧和落后,训练基地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的情况,因此,规划竞技体育硬件建设、科学布局训练基地将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信息保障上,与我国名列世界第二集团前列的水平相比,我国体育信息保障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因此,构建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的信息网络体系,也就成了研究和制定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目标的一项重要课题。
四、中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对策
(一)以体制改革为“龙头”,加快转变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效率和效益不高,活力和后劲不足。这些问题的原因集中地体现在现行管理体制上。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将管理运动项目的职能已转移到有关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由过去的多头、分块管理向着集约化、专业化、系统化管理方面转变,但与此相应的中间层次管理模式的改革尚未到位。因此,如何理顺上下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当前,应在继续理顺国家宏观管理体制和完善其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快地方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有条件的项目逐步建立俱乐部制,实现协会实体化,建立起运动队管理的新的组织形式。
(二)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落实项目发展目标
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体育实力最强的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奥运会项目上称雄。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和有限的财力,应继续贯彻缩短战线,调整结构,突出重点的战略方针,在运动项目结构与布局中要集中人力、物力发展优势项群,煅造拳头项目和重点扶植女子项目。在运动队伍结构调整与建设上,要加大二线队伍投入,扩大二线队伍规模,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实际,在相对稳定专业队伍基础上积极推行项目协会制。同时,要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直属体育院校在运动员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在潜力。在训练基地建设上,应根据“缩短战线、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部署并规划现有训练基地的布局,集中力量办好少数几个训练基地,从而使我国竞技体育基础实力明显增强,运动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项目、队伍和基地结构合理,实现竞技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世界第二集团前列,逐步缩小与第一集团差距”的项目发展目标。
(三)以赛制多样化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竞赛对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综合效应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随着现代体育发展,体育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已被人们所普遍认识。充分发挥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必须对传统的竞赛制度进行改革,从赛制的形式、规模、项目、周期入手,结合世界竞技体育赛制多样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建立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宏观竞赛调控体系,保持竞赛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竞赛结构的优化,引导竞赛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改变全运会设项多、重点难以突出,各队水平落差大、机会不均等,加分因素多、计分标准繁的现象,进一步体现优先发展奥运会优势项目的政策,引导各省市区体委和行业体协把目光放在培养高水平人才上,放在竞技体育最高层次的比赛——奥运会夺取金牌和奖牌上。全国城市运动会应坚持以培养奥运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为目的、以青少年为参赛对象的宗旨,引导参赛城市发展基础薄弱的奥运优势项目。全国单项竞赛以竞技水平为参赛标准,充分调动和鼓励布局地区培养重点项目高水平人才的积极性。
(四)完善科训结合机制,加强科技成果开发研究,提高竞技人才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竞技体育新的增长点
1.积极探索建立科训一体化的体制。包括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省以上训练基地的科技建设,引导、推动部分科技力量和部分科技工作从科研单位向训练单位的分流转移,继续支持并不断完善高校、特别是直属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使之成为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新的“生长点”。
2.积极培育技术市场,进一步完善科训结合的机制。即从计划经济体制的“供给型”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型”转变,科技人员从过去的“下”队服务向“上”门竞争转变,训练单位从过去被动、无偿接受科技服务向主动选择并成为经费投入主体转变。
3.加强开发研究,提高解决训练实践关键问题的能力。即大力加强研究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组织大课题研究,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努力改变课题研究小型化、短期化、封闭化的现象。
4.大力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的科学文化水平。
(五)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加快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进程,不同类型所有制并存,共同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和市场
竞技体育充分发展所需的社会综合条件既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力、社会制度,也包括发展竞技体育的资源充裕程度等,而我国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国家对竞技体育投入只能是有限的。所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社会化道路。为此,应加快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进程,使之做到政治领导上有核心、组织结构上有层次、项目发展上有依托,充分行使独立法人的权利和义务,将项目协会真正融入社会、推向市场,逐步向实体过渡。其次,采用不同类型所有制并存共同开发竞技体育产业的策略,推动社会办竞技体育,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体委系统办与其它部门办,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体委系统为骨干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第三,注重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建立以竞赛、表演、健身、娱乐等为主体市场,以体育技术、体育资本、体育人才等要素市场为辅助的体育市场体系。
(六)建立效益投资体系,加强高水平综合性训练基地建设,促进竞技人才合理流动,形成竞技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费投入、基地布局和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发展中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经费投入上必须把资金投向转移到奥运会优势项目上来,即根据国家对奥运会项目的总体布局,对于奥运会重点项目在资金上予以重点保证,集中、有效地使用中央和地方用于培养重点项目后备人才的专项经费,调整后备人才专项资金投入的比例和结构。
在训练基地的布局和建设上,必须克服以往基地重复建设、功能和设项单一、效益低下的现象,对已有训练基地本着少而精和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严格控制规模和数量,集中力量办好10个基地左右。同时,应充分发挥直属体育院校人才密集、竞技体育紧密依托教育体系等优势,将之办成具有国内乃至亚洲先进水平的“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的项群训练中心和体育教育机构,形成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在人才资源上,应加快建立和开发竞技运动人才要素市场步伐,促进竞技人才的合理流动。目前,由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价值取向、运作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体育人才流动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地区保护,人才封锁以及不依法办事,乱拉运动员等,因而必须加强国家各类专项运动员人才交流的科学管理,统一协调全国专项运动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领域,构建合理的竞技后备人才系统。
(七)加快体育信息系统自身改革,构建竞技体育信息网络体系,促进竞技体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信息,包括世界及国内竞技体育信息主要来自于28个国际体育组织的中国官员、出访人员、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科研所和电子信息中心等不同渠道。但由于受隶属关系、服务领域、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使用率、可靠性、科学化管理程度低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快体育信息系统和机构自身的改革与重组,以国家体育信息研究所为基础,集中力量,构建并尽快形成灵敏性高、信息量大、准确性高、传递速度快的现代化竞技体育信息网络,为实现未来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服务。
中国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新的千年开始的时候,只要抓住机遇,奋力开拓,积极稳妥地全面贯彻实施改革发展战略,就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跨入新世纪,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