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学科研究的新发展--近代中国科学的转折点述评_科学论文

边缘学科研究的新发展--近代中国科学的转折点述评_科学论文

边缘学科研究的新开拓——评介《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中国近代论文,边缘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技方面的研究,包括科技史的研究。我国虽不乏有中国科技史论著的出版,但至今专门论述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著作却未见公开出版。由林庆元、郭金彬两位教授合著、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正好为我们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是大陆迄今为止最系统论述中国近代科技史的专著,是对边缘学科的一次辛勤的开拓。

《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包括了中国科学从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折和从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折的整个过程,并围绕着“转折”这一主线,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有力的论证,论述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发展。全书脉络清楚,结构严谨,自成体系。诚如作者在“前言”里所称:“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中国科学从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折,一是指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折。对科学转折时期的研究,是探讨、分析科学思想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我们研究这个课题,虽然也涉及明末清初西学初次传入的情况,但主要是围绕着19世纪中叶前后到20世纪中叶前后这100多年时间,着重对洋务运动时期,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从辛亥革命后到50年代这三个时期的中国科学发展变化情况,将它分为三大篇,展开论述。这三大篇又联成一气,系统地勾画了中国近代科学转折的轮廓和线索”。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概貌,而且可以获知许多珍贵的史料,尤其是作者独到精辟的见解颇益人神智。为了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部著作,笔者拟按该书的结构顺序予以概括的评介。

总论:作者在这里集中地讲了四个问题:(1)中国与西方科学的粗略比较,(2)引进西学的内部动力,(3)中国近代科学发生的特点(4)明末清初我国传统科学的继续发展。因而,总论是作者独运匠心的总体构思。作者在这里围绕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和分期问题展开了严密的论述。作者认为,明末清初,我国与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中国传统科学也逐步走向近代科学的门槛。然而,传统科学毕竟没有直接向近代科学过渡。中国近代科学是在西学东来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中国是否产生了近代科学?科技史界和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中国不曾产生近代科学,原因之一是用欧洲近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忽略了中国近代科学诞生的特殊条件和特点。作者指出,这些特点是:中国近代科学产生的内部原因,主要不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而是少数先进人士富国强兵的爱国愿望。由于缺乏像西欧那种经济背景,科技发展更多的是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我国近代科学是在西方近代科学影响下产生的,因而形成了传入、接受、消化、会通的发展模式。由于西方近代科学不断发展,所以上述的发展模式也重复出现,并且要有相当长时间来消化西方科学成果。这样,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过程,均处于缓慢的潜流状态和不成熟的阶段;中国近代科学是在中西学派对立和中西学并存的状态中曲折发展的。了解了这些特点,也就回答了中国有无近代科学发生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并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明末清初、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科学社成立后等四个阶段进行论述,从而初步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它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内在联系。由上可知,总论反映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和结构布局,其中不乏新颖的观点,是了解该书的关键。

明末清初,我国传统科学已发展到极限,在西方自然科学传入的条件下形成新的科研高峰,开始了中国科学走向近代的阶段。西学输入的主要领域有:西方古典天文学,西方地理学、数学、西方古典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等。作者在介绍西学输入的同时,也介绍了传统的自然科学,并指出其贡献和不足之处。接着,作者对中西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它们的“会通”之处。并且对两种对待西学的不同态度作了恰为其分的褒贬,从而加强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是:大规模地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著作和18世纪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近代科学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近代学堂,近代科技人才初步产生。在这一章节里,作者先论述了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即洋务派怎样从经世派转化而来,洋务运动怎样兴起,洋务派的科学观是什么……。这就使读者对西方近代科学传入的第二个高潮的时代背景有清楚的认识,有助于对当时科技状况的理解。接着,作者以丰富的自然科学史料,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几个领域系统地阐述了西学传入的情况。另外,作者还引用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比如在生物学领域,以往读者只知是严复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却不知早在严复之前进化论已被中国人所熟知。作者引用了《地学浅释》、《申报》、《格致汇编》、《西学考略》等书刊中的有关材料来说明。这的确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这些领域传入的西学是怎么得到消化、吸收、传播的呢?主要是通过洋务教育和留学两种途径。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洋务时期是“向西方系统引进科技的时期,却竟然是天文学研究最低潮时期。这是为什么”?作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洋务派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技术引进,不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他们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也是实用型的人才。接着,作者又提出:为什么洋务派辛辛苦苦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而这些技术发挥的作用却不大呢?回答是:科技人才数量之不足是其中一个原因。并以无可辩驳的数据论证这个新看法。由上可知,作者的论述是层层深入,丝丝入扣的。

中国近代科学的新阶段,即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逐步成熟,先进思想家开始注意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形成自己的自然观。另一方面,部分近代知识分子得到新思维方法的训练,成为职业科学家。这个时期,欧洲现代科学成果已经传入,形成近现代科学同时被吸收的局面。作者通过论述自然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和专门化,对自然科学认识的深化,阐明近代科学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已日趋成熟。作者在论述中,作了大量的数据统计,并列成许多表格,使读者一目了然。随后,逐一介绍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的科学思想,诸如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鲁迅等。作者并不单纯地停留在介绍他们的科学思想,而且也谈他们的科学思想来源和意义。可以说,作者的论述不仅全面而且重点突出。

科学社成立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科学,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科学转折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中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对现代科学作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科学社成立以后,各种讲学活动、学会、研究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是作者艰苦细致研究的成果。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现代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又做了哪些辛苦的开拓工作。总之,1915年科学社的成立,是中国从近代科学转入现代科学阶段的标志。直到这时期,中国才在比较完整意义上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一书填补了我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提供了我国近代科技史发展的历史教训,展现了我国科学工作者为发展近代科学的奉献精神。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标签:;  ;  ;  

边缘学科研究的新发展--近代中国科学的转折点述评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