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与当代学术讨论会的书面讨论(下)_认识论论文

列宁主义与当代学术讨论会的书面讨论(下)_认识论论文

“列宁主义与现时代”学术研讨会笔谈(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列宁主义论文,现时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举列宁主义的旗帜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吴雄丞

列宁主义博大精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实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是需要着重学习研究的。

第一,关于时代的理论。 什么是时代以及如何划分时代, 列宁在1915年初《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有过科学明确的论述。只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依据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弄清哪一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是什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才能正确地制定工人政党自己的战略与策略。当今的世界,尽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关于时代性质的论断,并没有过时,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

第二,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的理论论证。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和俄国党内孟什维克以“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为借口,认为“缺乏客观前提”,否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列宁1923年写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予以批驳。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有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客观前提条件,这是无可争辩的论点。但是,如果革命时机成熟,就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制度,为生产力发展和文化建设创造前提。这样做,并没有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那种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资本主义获得高度发展之前不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或者革命胜利以后还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的观点,不是马克思、列宁的思想。

第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列宁明确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全面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阶级基础、实质、历史任务、职能、国家形式、领导力量等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指南,是批驳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武器。

第四,关于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国党和人民在险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斗争,开始积极探索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列宁对十月革命道路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总结,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再认识,提出了著名的新经济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构想。邓小平对列宁在这个时期的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赞扬列宁“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139页)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学习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述和实践经验时,一定要认真领会这个政策的精髓。在列宁的思想中有以下三点是必须注意而不可忽略的:第一,新经济政策是为了进攻的退却。“我们现在退却,好像是在向后退,但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先后退几步,然后再起跑,更有力地向前跳。”(《列宁选集》第4卷,732页)因此,不能放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不是主张无止境的退却。第二,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政策,不是利用资本主义来搞垮社会主义的政策。它是无产阶级坚定的阶级政策,而不是实行阶级调和、取消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政策。第三,实行新经济政策时要牢记列宁的告诫,必须善于使自己掌握的国家按照人民的意志来行动,防止出现如下的情况:“就像一辆不听使唤的汽车,似乎有人坐在里面驾驶,可是汽车不是开往要它去的地方,而是开往别人要它去的地方”。(同上书,671页)也就是说,必须要把握好方向,只有道路走得正, 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第五,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的理论。俄共(布)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执政党,列宁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执政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是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指出,必须坚持和正确实行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努力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自觉性与科学水平,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发展党风民主,加强党内监督,防止骄傲自大和主观主义,同各种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作斗争。这些原则与有关论述,无疑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世纪之交看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叶卫平

20世纪后半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形成,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断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消失了,帝国主义的本性改变了,列宁主义过时了,甚至狂妄地宣称列宁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煽动人们进行阶级斗争的谬误。

事实胜过雄辩。垄断资本主义新变化使资本主义竞争更加激烈,生产过剩进一步加剧。为了对付大大加剧的竞争,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和垄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还出现了特大型跨国公司在某些生产部门形成绝对垄断的新趋势。资本输出有了新特点:一是跨国公司和各种投资基金对新兴区域市场的资本输出加强,证券投资的比重显著提高;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游资日益活跃;三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金融市场开放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使国际游资“异化”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难以控制的新运行机制,给处于新兴区域市场中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灾难,并对整个国际金融体系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资本输出特别是证券投资和银行信贷的迅速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更加货币化和证券化,金融资本的网状式结构更加复杂。除了金融业资本和产业资本通过相互持股和融资依赖形成的主导型金融资本组织外,各种投资基金会寡头的地位迅速上升。

随着各新兴区域国家市场被打开,世界市场的容量大大拓展,金融衍生工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从而缓解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这也给它们造成了开放后的区域市场容量足以使资本主义危机向后推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幻觉,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同时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生产过剩,终于导致了这场1994年12月开始于墨西哥、1997年全面爆发于东亚、1998年和1999年初又先后蔓延到俄罗斯、拉丁美洲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直到1999年底,这场危机的阴影才开始缓慢地离去。

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通过新特点新趋势而更加深化。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把生产过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在推动发展中国家进入一体化机制特别是金融市场一体化机制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90年代中期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不是以美国为起点,而是以墨西哥为起点;危机的进程不是从日本到泰国,而相反是从泰国到日本;危机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各新兴区域市场内;危机具有多发性和长期性,持续时间要比70、80年代的危机长得多;生产过剩的内容也与70、80年代的结构性过剩有所不同,具有比较全面的生产过剩特点;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也是诸种危机的交织并发,但金融危机的色彩尤其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打击特别沉重。金融危机激化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例如韩国人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为外国占领,反对美国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兼并民族企业大宇;马来西亚政府呼吁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美国则公然煽动马来西亚的反政府内乱。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它们的政府纷纷出马帮助本国跨国公司与对手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抬头。例如美国将其反垄断法束之高阁,批准了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以对国际大中型民用飞机市场形成垄断,法国等欧盟主要国家则与美国激烈对抗。法国要求逐步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以使其有能力偿还债务,美国则坚持用制造紧张局势的方式来维持对伊拉克的制裁。美国、英国坚持发动对南斯拉夫的疯狂轰炸,亦有通过恶化欧元发行环境来动摇欧元区地位的动机。

金融危机还使世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起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失业率的提高、贫困化的增加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则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发达国家继续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各种压力,把社会主义国家视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企图迫使社会主义国家接受它们制定的国际市场比赛规则,与它们的经济制度一体化,进而接受它们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美国为首的北约疯狂轰炸南斯拉夫的主要战略意图,是为向亚洲扩展、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一起构成对中国的新包围圈扫清后方。这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列宁的论断: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重视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军队建设的思想

国防大学教授 姜汉斌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军队建设的思想对于研究无产阶级军队的历史、加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列宁是世界上第一支社会主义军队的缔造者。十月革命前,列宁是把取消常备军、实行全民武装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民主纲领的内容之一提出来的。1905年他在《军队和革命》一文中指出:“常备军到处都成了反动势力的工具,成了资本用来反对劳动的奴仆,成了扼杀人民自由的刽子手。在我国伟大的解放革命中,我们不要停留在一些局部的要求上。我们要铲除祸根。要根本取消常备军。……把所有的士兵变成公民,把一切能够拿起武器的公民变成士兵。”(《列宁全集》第12卷,104页)甚至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最初日子, 列宁仍然坚持这一主张。1917年11月他在一个会议上明确指出:“实行普遍的人民武装,取消常备军,这是我们一分钟也不能忽视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3卷,34页)

但是,严峻的现实促使列宁很快改变了这个观点。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苏维埃俄国之所以与德国签定屈辱的和约,主要原因是没有军队。当时,尽管旧军队的士兵已经转到苏维埃政权方面,但是旧军队由于常年战争及其他原因,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十月革命中组织起来的工人赤卫队是建立在自愿和不脱产的基础上的,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不能胜任抗御强敌的作战任务。问题很明显,如果没有一支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无产阶级常备军,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列宁果断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常备军的问题。1917年底和1918年初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列宁连续召集了一系列由军事领导人参加的会议,讨论创建新型军队的问题。1918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言明确宣布:“为了保证劳动群众掌握全部政权和根除剥削的政权复辟的一切可能,特命令武装劳动者,建立社会主义工农红军,彻底解除有产阶级的武装。”(同上书,227页)1月28日列宁主持召开了人民委员会会议,在会上,他提请人民委员会审定、补充和批准组织工农红军法令的草案,并签署了这个法令。法令指出,工农红军是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堡垒,是由劳动群众中觉悟程度最高和最有组织性的分子组成的;凡年满18岁,准备把自己的力量和生命用来保卫十月革命成果、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的俄罗斯共和国公民,都可以参加工农红军。法令公布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赤卫队员和旧军队中的革命士兵,响应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号召,纷纷报名参加红军。于是,一支社会主义的新型常备军建立起来了。在1918年秋,其数量已接近100万人, 它为保卫新生的国家免遭扼杀立下了巨大的功勋。

列宁在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军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军理论和建设原则,其中包括: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军队的原则;2.社会主义军队建设的阶级原则;3.社会主义军队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原则;4.实行集中领导的原则;5.建立铁的纪律的原则;6.社会主义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原则;7.要善于吸取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军事技术的原则,等等。

列宁关于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军队的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队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今天,它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列宁的建党思想

中央编译局编审 刘彦章

首先,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地背诵和重复马克思主义现成的公式,而是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它的某个原理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其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维护自己队伍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特别是领导人之间的团结。党不仅要有思想上的统一,而且要有组织上的统一。列宁认为这关系着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列宁也指出,党不排除对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不过这要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在党的政治路线范围内进行。党不是辩论俱乐部。要“把必要的策略上的一致和统一同必要的辩论自由结合起来”(《列宁全集》第41卷,94页)。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1905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获得暂时合法存在的权利。根据新的情况,列宁主持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代表会议提出新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即民主集中制。代表会议的决议指出:“代表会议确认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不容争论的,认为必须实行广泛的选举制度,赋予选举出来的各中央机构以进行思想领导和实际工作领导的全权,同时,各中央机构可以撤换,它们的活动应广泛公布并应遵守严格地作工作报告的制度。”(《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人民出版社第1分册,119页)这是列宁领导的党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第一次阐述民主集中制原则。从此以后,列宁一直坚持民主集中制。他有时强调集中多一些,有时强调民主多一些,但都是从有利于党对事业的统一领导的角度出发的。

第四,无产阶级政党的干部必须经选举产生,党员要全面了解干部。早在1903年,列宁就指出:“全党必须系统地、逐步地和坚定不移地为中央机关培养称职的人,对每个准备担任这种高级职位的候选人的全部情况了如指掌,甚至了解他们的个人特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列宁全集》第8卷,88页)就是说, 每个准备担任高级职位的候选人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情况公开,不得保密。如果党员没有知情权,尽管形式上进行民主选举,但党员实际上还是没有民主权利。

第五,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清醒的执政意识,不与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势力分掌政权。只有工人阶级先锋队才能领导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但是,这并不等于那些基本拥护苏维埃政权、只是有些不同意见的派别不能参加政府。但有一个条件,即他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

第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教育党员时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共产党是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工作人员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列宁认为,他们应是人民的“公仆”,没有任何金钱上的特权。否则,就不能成为共产党员。如果没有取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各种特权,就不能明显地表现出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的转变,而这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是不符合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列宁亲自起草了《人民委员会关于高级职员和官员的薪金额的决定草案》。这一文件规定,人民委员的月工资500多卢布,大体相当于熟练工人的月工资。 列宁带头执行这一规定,批评违反规定的人。

第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建立健全而有效的监督机制。共产党是执政党,没有监督或监督机制不健全,就必然产生腐败。列宁对此非常重视,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他说:“有一定的人数必须出席政治局每次会议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委员们,应该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这个集体应该‘不顾情面’,应该注意不让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总书记,还是某个其他中央委员会的威信,来妨碍他们提出质询,检查文件,以至做到绝对了解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中央监察委员会必须在自己主席团的领导下,经常检查政治局的一切文件。”(《列宁全集》第43卷,377、384页)列宁在这里提出了对党中央领导机关,对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权力的制约问题。

第八,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据新情况提出自身建设方面的新任务。列宁领导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构想。不少党员对这一重大政策转变认识不清,思想跟不上。列宁认为党首先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新经济政策上来。另外,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全党都面临着腐朽思想侵蚀的问题,要教育党员增强思想免疫力。列宁说:“必须善于克服新经济政策的一切消极面,使之缩小到最低限度”。(同上书,301 页)要向国内外资产阶级学习搞经济建设,这也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党在自身建设方面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列宁认识论与现时代

北京大学副教授 夏文斌

如何把握列宁认识论的本质,如何看待列宁认识论的现代价值,这涉及对能动反映论的历史定位问题,涉及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问题。反映论作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确认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对认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只能由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类思维器官的历史演化来解释。人类实践的深化,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使主体的智力得以延伸,在新的背景下建立新的主客体关系。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选集》第2卷,123页)只有坚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把握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首先,实践为人类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为人类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其次,实践是主客体相互发生关系的基础。再次,主体的认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批判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确立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性质。也就是要解决认识出发点的问题。人们的认识究竟应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应从主观观念出发?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主要是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出发,有针对性地批判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错误的。列宁在这本书中得出的三个结论,仍然是我们认识论研究的指导性原则:(1 )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2 )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3 )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它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

反映论作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括,在不同理论背景下可以作出不同解释。当它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概念,来揭示人类认识的运动过程和内在机制时,并非如有人所说是按照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公式运行的。

由于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没有实践的位置,这就导致了其所描述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机械的线性作用过程。

机械反映论的另一个重大缺陷,是对认识微观机制的揭示缺乏辩证性。有人将机械反映论的缺点,也连带于辩证反映论,认为后者所得出的认识结果也是静态的,这是不客观的。

列宁曾指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指导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列宁全集》第2卷, 559~560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过程进行考察,把反映描述为一个内含一系列中间环节,并以主体为中介的能动过程。在这一辩证动态的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真理与谬误等环节,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深入展开。反映是一个历时性动态范畴,它为认识过程的充分展开打下了基础,不能简单地称之为静态结果。

机械反映论由于没有从主客体关系的高度去揭示认识的本质,确实有一个企图没有半点误差地去复写客观世界的认识理想。而在辩证反映论中,已经克服了这种直观性和机械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概念是辩证逻辑范畴。它从思维具体的高度概括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本质,因而包含着丰富的、能动的、辩证的内容。直观反映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只有辩证反映论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因为辩证反映论是建立在辩证逻辑的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客体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逻辑过程。从认识的内在机制来看,感性具体是人们认识的逻辑起点。人通过感受和知觉形成一个完整的对外界事物的表象认识,但这一阶段还不能对事物的本质规定及其内在联系作出深刻的反映,这就需要依靠思维的抽象,进入事物的本质领域。思维抽象是人的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思维分析活动,对感性具体进行分解和抽取,比较深刻地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不过,思维抽象还不是认识的终点,它还不能完全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只有通过综合的方法,将思维的抽象和思维具体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从人类认识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列宁指出,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人不能完全把握——反映——描绘全部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列宁全集》第55卷,153页)

从现代思维科学、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来看,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不是一种简单“刺激——反映”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辩证的反映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主体将通过分析综合、选择整理、使用存储等一系列环节,创造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由此可见,简单地将旧唯物主义认识理论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难以成立的。

论列宁“物质概念”的现代意义

国防大学副教授 黄书进

我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最具现代意义的成果,它反映了近现代以来哲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反映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内在关系。

从哲学史上看,本体论与认识论总是统一的。但在不同的时期这种统一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古代哲学中,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是以认识论服从本体论为前提的,认识的性质没有得到充分地论证,从而古代本体论往往带有一定的独断论色彩。在近代哲学中,认识论问题突出,其中认识的性质、能力、范围等问题成了至关重要的课题,从而近代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出现新变化,它是以认识论的自觉反思为前提的。正是如此,对认识性质的不同界定(如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反映论与先验论等)就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建立什么样的本体论。

正是通过对近代哲学的分析,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与近代以来本体论与认识论关系这一变化相适应,在近代哲学中,本体论与自然观、历史观也相对分层。本体论成为最高层次的哲学问题,它主要解决物质与精神的“地位问题”,以此确立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或思想路线。而自然观、历史观则是相对低一层次的研究自然界与社会的结构、功能、本质、规律等问题的具体理论。本体论与自然观、历史观相比,更体现着哲学的根本特性,是任何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具体理论的思想基础或方法论指南。

以此观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在本体论层次上下一个物质定义,第一,要区别于自然观和历史观意义上的定义;第二,要把本体论与认识自觉统一起来,从反思认识的角度入手下本体论定义。这样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对自然观、历史观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定义。

我认为,列宁的定义就是这样的定义。对所给出的哲学上的物质是相对于意识所面对的界域性与本质性统一的概念。物质作为界域性概念是指意识所面对的但又有别于意识的整个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而作为本质性概念是说客观世界自身虽然是多样化的,但却共同具有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这一物质概念的现代意义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角度把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统一性。而肯定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坚持物质对精神的决定性地位而强调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唯物主义原则。即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必须遵循世界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当然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精神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同时强调,从根本上说,精神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历史,它归根到底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总之,列宁的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集中体现。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列宁主义与当代学术讨论会的书面讨论(下)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