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科学基础与框架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格局论文,框架论文,体系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3)12-0001-09
格局本意是艺术或机械的图案、形状、格式、布局,今天被广泛用指局势、态势、结构和格式等。城市发展格局是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而在国土空间上形成的等级规模有序、职能分工合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城市空间配置形态及特定秩序。城市发展格局既是国家城市体系建设的基本骨架,也是长期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和功能系统体系。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对推动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正由于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国家重要文件和国家重大规划都多次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和城市发展格局。
1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战略意义与紧迫性
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和体现,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城乡的空间载体。在全球化和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形成高效协同的空间开发秩序,提高国土空间运行效率,确保国家国土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1]。十八大报告把城市化格局与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表明中国未来城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生态格局、生产格局和生活格局“三生”格局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胁迫关系。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认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4 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城市化战略格局
即将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提出,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与规模结构,重点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为有机补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
1.5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支撑
中国的城镇化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成败,而中国的城镇化最终需要落实到特定的地域空间上,落实到地域空间上的城镇化就形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因此,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支撑,而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说明我国城市空间格局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况且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研究过于薄弱,亟待加强研究提出科学方案,以满足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需求。与此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能源互联网倒逼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必须优化。
2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优化以公平优先理论、格局优化理论、流空间理论、国土三生空间优组理论、均衡网络理论和空间信息系统理论等六大理论为理论基础。
2.1 公平优先理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出了效率优先的主导思想,促进国家在短短的30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暴露出了一系列不公平的发展行为,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高度发达的城市(地区)和极端落后的城市(地区)并存,直接威胁着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安全和城镇化安全。一是在宏观尺度上,过去更多地强调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效益提升,忽视了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影响了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合理性,拉大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和城镇化的差距;二是在空间尺度上过多地关注了发展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未能把县域城镇化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导致县域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国家城镇化的贡献率不断降低,出现了空间城镇化的不公平性;三是在发展尺度上,过去强调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突出了效益优先,结果社会矛盾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如果说过去更多地关注城市化发展的效率格局,那么未来必须突出公平格局,由非均衡的效率至上转变为均衡的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突出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突出公平优先。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因此,在优化中国城市发展格局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第一法则。
2.2 格局优化理论
根据过程—机制—格局三者之间的相互响应和反馈关系,城市化格局的变化、演化、进化和优化与城市化过程、机制和动力密切相关。城市化过程直接影响着城市化格局和城市发展格局,城市发展格局最终受到城市化的驱动力和城市化驱动机制影响,并通过体现出来的城市化过程影响城市发展格局(图1)。
2.2.1 城市化过程决定着城市化格局。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格局,格局反过来影响着过程的演变。格局有成败之分,好坏之差,好的过程会出现好的格局,不好的过程带来差的格局。因此,只有确保国家城市化过程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格局。
图1 中国城市化过程与格局关系示意图
Fig.1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2.2.2 城市化格局具有固化性和相对稳定性,但格局可以优化和重置。格局一旦形成,就会保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性,要打破已经形成的格局显然非常困难,但格局随着驱动机制的变化以及过程的进化可以优化和重置,这种优化过程不是打破已有格局,而是在此基础上优化、完善格局,逐步使旧格局变成新格局,使新格局变成更新的格局,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过程环境。
2.2.3 城市化驱动机制不同,城市化过程及格局就不同。不同的城市化动力机制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带来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城市化发展路径与方向,这种过程对城市化格局的形成与调整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与城市化的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胁迫关系,不同的城镇化过程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发展格局。
2.2.4 城市化格局与农业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存在着相互胁迫性。一方面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格局对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有着不同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另一方面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反过来对城市化发展格局具有胁迫约束效应,三种格局在地域空间上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机理[2]。采用情景分析模型,可设计出城市化发展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三者空间组织的多种情景,进行空间优化模拟和预警分析,通过空间模拟分析,提出三种格局协调发展的空间配置格局。
2.3 流空间理论
流空间理论是著名城市社会学家Castells于1989年在其著作《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经济结构与都市区域过程》中首次提出,后经修改成为信息时代空间理论的典范[3]。流空间理论认为,在信息和技术范式的双重作用下,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越来越多的经济在全球信息网络中跨越距离实现了实时并置。流空间是连接围绕着共同存在、同时发生社会实践的地方网络,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集群地点,而城市则成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容器。流空间理论的中心前提是流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分离,这是网络社会的地理证明。流空间概念与无限时间概念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流空间理论的基本骨架,具体包括网络和流、网络城市、双重城市和无限时间四大解析视角,其中网络和流阐释流空间的基本元素,网络城市表达流空间理论对应的城市关注,双重城市不仅指出城市空间的两重属性,也揭示了经济在流空间作用下的特性,无限时间理论则从时空关联角度解释流空间。Castells进一步研究认为,流空间是时间分享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这些社会实践通过流来作用,网络是一系列点、中心、节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流连接在一起,那些发生复杂过程的节点就是我们所提及的全球城市,全球城市是流空间网络的原始节点和中心,全球城市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过程。网络节点与流的速度紧密相连,全球通讯流导致了空间的缩水甚至消失,流空间有着各不相同的节奏,节点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流的速度。考虑到全球化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流空间这种新地理是与网络权利相关的,并不是权力的网络。
运用流空间理论在指导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中,要充分考虑包括资金流、资源流、产品流、能源流、人才流、知识流、信息流、劳力流、技术流、物流等要素流动突破国界、洲界和区域空间的限制,由实体空间转变为虚拟空间,由有边界的静态要素流变为无边界的动态要素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发生的空间变化对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建设生产空间,生产跨国界的各种产品,传统的国土空间开发理论与生产力布局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优化要基于流空间理论,创新驱动因素,总结流空间特点,形成建立在流空间理论之上的全新城市发展格局。
2.4 三生空间优组理论
城市空间按照所承担的主体功能不同,可划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三种类型,不同性质的空间主要发挥主体功能,兼顾发挥非主体功能,因而会出现功能叠加和多重功能现象(图2),其中生态空间主要发挥生态功能,积累生态资本,兼顾承载生产生活功能,相当于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生产空间主要发挥生产功能,积累生产资本,兼顾承载生活功能,相当于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生活空间主要发挥生活居住服务功能,积累生活资本,兼顾发挥生产与生态功能,相当于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三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相互交叉对应关系如图3。通过“三生”空间的识别、整合与划分,积累“三生资本”,核算“三生”承载力,进而理顺城市空间开发秩序,明确城市发展中哪些空间需要重点保护并禁止开发,哪些空间需要保护与开发并重,哪些空间需要重点开发和优化提升,不同的空间区域发挥其主体功能,兼顾发展辅助功能,确保城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城市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形成各空间单元主体功能明确、互补发展的良性空间格局。在中国城市空间格局优化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三生空间整合优化理论,按照“集合、集聚、集中、集成”的“四集”原则,突出“生态空间相对集合、生产空间相对集聚、生活空间相对集中、三生空间相对集成”的优化思路,优化提升和集约利用“三生”发展空间,实现从空间分割到空间整合的转变(图4),提升城市空间运行效率,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田园城市,推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依据。
图2 城市三生空间主体功能与多重功能组合类型图
Fig.2 Different combination types of major functions and multi-functions of urban "ecology,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2.5 均衡网络理论
均衡网络理论强调城市发展中实现城市之间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空间布局相对均衡、产业布局相对均衡、交通网络相对均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等均衡发展目标,实现综合发展的均衡化和公平化。从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等多种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中得知,均衡网络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城市间或城市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该理论主张在宏观尺度上谋求均衡布局生产力,在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各城市齐头并进,最终实现中国城市发展的均衡网络格局。
图3 城市发展三生格局与主体功能区对应关系图
Fig.3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0f urban "ecology,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and main functional areas
图4 城市三生空间整合示意图
Fig.4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ecology,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根据均衡网络理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格局的优化要逐步消除大、中、小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过大与过小同在”、“过密与过稀同驻”、“过富与过贫并存”等极不均衡的现实,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中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紧凑与分散的关系,倡导通过适度集中、适度紧凑、适度分散,追求多节点连接、国土全覆盖的多中心网络城市空间格局。
2.6 空间信息系统理论
空间信息系统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球空间信息的系统,是以数字化形式反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的现势和变迁的各种数据以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属性,以模型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空间对象的行为,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特定格式支持输入/输出、存贮、显示、查询、综合分析、辅助决策的有效工具(图5),空间信息系统既是事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决策支持系统。
图5 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示意图
Fig.5 The technical framework of city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空间信息系统依据地理系统理论、地理信息理论、地理空间认知理论等基础理论,构建结构与功能,进行空间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可视化。空间信息系统将通过地图数据采集、遥感数据采集、GPS数据采集和3S技术集成、地理空间认知与抽象,建立地理空间认知模型、地理数据分析模型、地理时空数据模型、超地图四维时空数据模型,通过空间图形的代数变换、图形空间关系、空间数据的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地理网络表达、空间数据的尺度特征与自动综合、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变轨迹的分析和空间格局可视化的实现[4-5]。采用空间信息系统理论与分析方法,将通过城市发展时空数据的挖掘、整理和分析加工,揭示中国城市发展格局演化轨迹与规律性,进而提出优化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技术路径。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空间信息系统是以城市共享数据库为基础,包括城市人口流动格局子系统、城市等级规模格局子系统、城市职能产业格局子系统、城市空间组织格局子系统、城市创新网络格局子系统、城市就业保障格局子系统、城市交通组织格局子系统、城市对称分布格局子系统、城市国际化格局子系统、城市行政区划格局子系统共10大子系统组成一个有机整合优化系统(图6)。
3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系统框架体系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系统体系包括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三大层次,上一层次为下一层次优化提供基础和宏观指导,下一层次优化的结果为上一层次提供更好的支撑条件。其中宏观层次的优化包括城市发展的三生格局优化和城乡格局优化;中观层次的优化包括城市等级规模格局、职能产业格局、空间组织格局、人口流动格局、国际化格局、就业保障格局、创新网络格局和对称分布格局等8大格局的优化;微观层次的优化包括大中小城市规模格局等15个格局的具体优化,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构成的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系统体系如图7所示,通过优化,将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更好地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确保形成包括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在内的国土空间安全开发格局。
图6 城市发展格局空间信息系统的组成模块示意图
Fig.6 The modules Of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s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3.1 宏观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优化
中国宏观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主要指从国家宏观尺度提出的城市发展总体部署,包括城市三生格局和城乡格局两大方面。
3.1.1 城市三生格局优化。即由城市生态空间、城市生产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三者之间形成的城市“三生”空间格局,主要依据城市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等“三生”承载力,从城市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活安全“三生”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城市三生空间优化的方案,形成安全、高效、持续、协调的城市三生发展格局。这里,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是基础,城市生产空间优化是保障,城市生活空间优化是结果,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胁迫,共同决定着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优化。
3.1.2 城乡发展格局优化。即由城市发展格局和乡村发展格局共同组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到底需要多少人住在城里从事非农产业,多少人住在村里从事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形成安全的城乡发展格局,一直是国家今天和未来重点研究和必须回答的问题。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2.6%,这就意味着全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住在城里,这种情况是否已经符合国家的实际国情?未来还需要多少人进城,城镇化水平提高到多少才是科学合理的,才不至于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生存与发展威胁甚至灾难?城乡发展格局的优化将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3.2 中观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优化
中观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以宏观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为依托,具体包括中国城市发展的等级规模格局、职能产业格局、空间组织格局、人口流动格局、国际化格局、就业保障格局、创新网络格局和对称分布格局等8大格局。
3.2.1 城市等级规模格局。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优选构建由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超过1 000万人)、特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介于500—1 000万人)、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介于100—500万人)、中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介于50—100万人)、小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介于10—50万人)、小城镇(镇区常住人口规模介于1—10万人)共六个等级规模组成的金字塔型城市等级规模格局;进而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标准与空间分布格局方案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选择标准与空间布局方案。
图7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框架体系示意图
Fig.7 The framework structure of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3.2.2 城市职能产业格局。在对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及总体分布格局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综合型城市、资源型工矿城市、制造型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城市产业格局和职能结构格局的深远影响[6](表1),提出中国城市职能结构格局优化重点与目标方向,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职能结构格局。比如,内陆山国瑞士仅有500万人口,却“小国寡民,富甲天下”,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日内瓦以外30km的洛桑是国际奥委会的所在地和体育之城,苏黎世是传统金融中心,数百家银行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景线,80%的居民生活都同银行业有关,伯尔尼是钟表制造业中心;相邻的卢赛恩以教育出名,许多中国人去那里学习酒店管理;达沃斯则以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而闻名。这些城市百花齐放,分工明确,共同组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且多姿多彩的国家。
3.2.3 城市空间组织格局。在对中国城市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弊端与城市病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优选构建包括20个城市群地区、20个一体化地区、10大超大城市、20个特大城市、无数个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内组成的多中心网络空间格局[7]。从国土空间优化角度,提出在多重约束下与生态安全格局和农业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国家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出以重点城市化地区城市群为主导、重点城镇发展主线为骨架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8]。
3.2.4 城市人口流动格局。分析城乡人口流动与迁移的特征、规律性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规模与区域差异,提出基于人口流动分异的城市发展类型与城市分布格局,分析快速增长型城市流动人口集疏机理与区域格局、高度集聚大都市的流动人口集疏机理与区域格局,总结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发展趋势与优化措施。
3.2.5 城市就业保障格局。分析城市化与就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解释中国就业发展总体格局的演变轨迹和中国就业保障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提出不同城市化地区的差别化就业保障措施和基于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关系的就业保障优化途径。
3.2.6 城市的国际化格局。分析全球城市体系重组及对中国城市格局的影响,提出世界城市选择与建设格局、国际大都市选择与建设格局、国际化城市选择与建设格局。
3.2.7 城市创新网络格局。在对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体系与监测系统,从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城市产业创新水平、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水平、城市体制机制创新水平等方面分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空间分异格局,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空间优化原则、目标以及全球创新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地区创新性城市的选择与建设方案[9]。
3.2.8 城市对称分布格局。依据城市对称性的基本原理,分析城市对称性的影响因素[10-12],提出中国地级城市发展的对称分布格局,揭示中国地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空洞区”及成因,提出解决城市发展“空洞区”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3.3 微观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优化
微观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以宏观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为背景,以中观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为基础进一步细化为15大格局,具体包括全国大中小城市发展的金字塔规模格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空间格局、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空间格局、国家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国家城乡人口流动空间格局、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国家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大中小城市配置的空间格局、国家城市一体化地区发展格局、世界城市建设的空间格局、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空间格局、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空间格局、全球创新城市建设的空间格局、国家创新城市建设的空间格局、区域创新城市建设的空间格局等。
3.4 不同层级的城市安全格局优化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优化一定要以国家安全为战略目标,以城市安全为目标导向,突出分析城市资源安全、城市经济安全、城市生态安全、城市环境安全、城市社会安全等安全类型,及时预防有可能给城市发展带来安全隐患的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把城市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形成中国城镇化的安全格局和城市发展的安全格局。
4 结论与讨论
第一,在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城乡的空间载体,优化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形成高效协同的空间开发秩序,提高国土空间运行效率。确保国家国土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国家重要文件和国家重大规划都多次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和城市发展格局。可见,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总体需求;是逐步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的现实需求;是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与能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倒逼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国际诉求。
第二,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优化以公平优先理论、格局优化理论、流空间理论、国土三生空间优组理论、均衡网络理论和空间信息系统理论等六大理论为科学基础。这些理论突出强调了公平公正、空间均衡、网络布局、空间整合、空间信息等一系列指导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主体理念和思想。
第三,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系统框架体系包括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三大层次,上一层次为下一层次优化提供基础和宏观指导,下一层次优化的结果为上一层次提供更好的支撑条件。其中宏观层次的优化包括城市发展的三生格局优化和城乡格局优化;中观层次的优化包括城市等级规模格局、职能产业格局、空间组织格局、人口流动格局、国际化格局、就业保障格局、创新网络格局和对称分布格局等8大格局的优化;微观层次的优化包括大中小城市规模格局等15个格局的具体优化,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优化,将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和安全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四,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评判标准以较高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大的城市人口吸纳能力、较高的城市综合效益能力、较好的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为四大基本评判标准。以此诊断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合理性,模拟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情景,提出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目标、模式与科学方案。
第五,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警示我们,我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总体上虽然是基本合理的,但必然存在着不合理因素,需要加强研究找出症结,而对此研究目前处在很少有人问津的薄弱环节,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展对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收稿时间:2013-12-08;修回时间:2013-12-20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生态科学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国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