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三论_北京精神论文

北京精神三论_北京精神论文

北京精神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育和弘扬经中央批准同意的“北京精神”,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

本文拟从北京精神的基础层面、主要内涵与实践重点三个方面对“北京精神”作简要论述。

一、北京精神的基础层面

北京精神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灵魂,包括首都公民精神与北京城市精神两个基础层面。

首都公民精神是首都公民的精神风貌,是首都公民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等的融合与凝聚,体现着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之地域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公民在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主体意识与文化心理。

北京城市精神则是一种城市意识形态。它是以北京为地域依托,以首都公民为载体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意志的城市意识形态。具体地说,北京城市精神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文化圈。它以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土壤,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反映北京的社会风貌和精神状态,是北京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并能够具体体现在企业精神、社区精神、校园精神、政府精神、市民精神与公共文明等不同层面上。北京城市精神从总体上可以通过首都公民凝聚力的差异性表现出来,是北京意识的核心和公民观念的精髓。衡量北京凝聚力的强弱,既要看首都公民对城市发展目标的认同程度,也要看北京领导核心与政府机构的影响力、北京公共政策的号召力,当然,也包括首都公民需要的满足程度。

首都公民精神和北京城市精神都属于社会意识结构中的社会心理层面,属于日常的、普通的社会意识,是在首都北京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意识,表现为北京居民的情感、情绪、愿望、风俗、习惯、传统、社会风气等方面。北京城市精神从整体上决定首都公民精神的发展方向,影响公民精神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导向作用。首都公民精神则是北京城市精神的基础,是北京城市精神的载体和体现。这是它们的共性方面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但是,二者也有区别。首先,首都公民精神偏重于个体的意识,北京城市精神主要表现在整体方面,属于整体意识。其次,北京城市精神与北京的历史传统、文化氛围、道德风尚和经济水平相联系,而首都公民精神除了受北京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到个人生活阅历、工作状况、个人实践的影响。再次,北京城市精神是北京大文化圈的反映,并与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民族精神相联系,是北京文化创造过程中经过整合的价值系统,表现为北京的特殊文化风格,代表北京城市的精神面貌,而首都公民精神主要反映人的特点,而不是物与环境。

二、北京精神的主要内涵

“北京精神”的表述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概括出北京精神的主要内涵。

爱国。热爱祖国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祖国的深爱之情。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早期,随着定居的乡土生活的发展,自然地产生了一种热爱故乡和故乡人的感情,这种感情后来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逐步发展成为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爱。其精神结晶即是作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对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北京来说,“爱国”必然成为“北京精神”的核心理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北京作为首都更加需要发扬爱国精神,并转化为建设首都、推动发展的巨大动力。

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北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北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创新”体现了北京人民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成为“北京精神”的精髓。北京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

包容。作为“北京精神”重要特征的“包容”,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这座伟大的城市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包容”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容”了“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精髓,“包容”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过程中,首都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包括中华56个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优秀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雍容大度、博采众长的精神境界,使北京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了北京发展的特殊的“包容”优势和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是当代北京包容精神的生动展示与鲜明体现,其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是包容精神的生动诠释。

厚德。“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成为仁人志士崇尚的高尚道德境界。《易传 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地势厚广以承载万物,君子效法大地,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能够承载任何东西。“北京精神”需要“厚德”作为其品质基础。历史不仅赋予了北京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也培育了首都公民文明有礼的优秀品德。就是说,公民道德已经内在的成为的“北京精神”重要基础内容。北京多年来持续实施这项提高首都公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制定实施《首都市民公约》、《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开展公共文明引导活动等等,取得积极成果,为培育北京精神奠定了良好的社会道德基础。在迈向世界城市的进程中,首都公民更加迫切需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扶弱助残、尊老爱幼,大力弘扬诚信、友爱、互助、奉献的厚德风尚,以首善之区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走向世界。

三、北京精神的实践重点

其一,弘扬北京精神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

弘扬北京精神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引导首都公民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北京精神的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在首都北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首都北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

其二,弘扬北京精神要以增强公民意识为基本出发点。

北京精神的诉求空间,是首都北京的社会生活,它的主体是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的中国首都北京的公民。从根本意义上讲,北京精神是首都公民意识的结晶。公民意识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培育首都公民意识,就是要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公民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首都公民意识同改革开放、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首都北京的公民,需要确立同时又是“世界公民”的意识。

其三,弘扬北京精神要大力实施公共文明工程。

“公共文明”是人类在公共生活领域体现的文明状态,是人类在公共生活中所创造的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标志着人类公共生活中文明进步的状态和程度。公共文明概念的明确提出特别是积极实践,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成果。或者说,公共文明是首都北京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筹办奥运和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公共文明是首都公民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反映,是北京公共生活领域中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是北京城市文明风尚、公共秩序、社会服务、环境面貌的综合集成与重要标志,因此也是北京精神的具体体现。

培育、弘扬和实践“北京精神”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首都北京的普遍共识,转化为首都公民的自觉行动。

(有删减)

标签:;  ;  ;  

北京精神三论_北京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