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之一。近半年多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现将探讨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综合一些学者对其具体内容的表述,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1.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不断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依靠对现有基础进行技术改造、改组和提高上来。

2.从主要依靠增加各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各种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降低消耗,提高科技和管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可持续增长上来。

3.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投资项目小型化、分散化,低水平重复建设,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上来。

4.从主要追求产值及其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上来。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困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长过程,它涉及经济运行系统包括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充分认识转变中的困难,才便于有针对性地寻求对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1.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缺乏完善的制度基础。

2.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还不能有效发挥,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构成。

3.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尚不健全,政府干预市场的积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政企不分”问题仍然存在,政府职能尚未彻底转变,政府还缺乏完善的科学决策系统和宏观调控手段,再加上政府财力严重不足,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4.作为经济运行主体和微观基础的国有企业,长期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约束下,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产权不清、责权不明,经营机制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缺乏应有的活力。要使企业成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依托,还有相当的难度。

5.我国长期以来对科技投资较低,对生产技术开发应用重视不够,科研与生产建设相脱离,科研成果不能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和利用率都较低,这也给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6.我国人口众多,而且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压力大,资金、自然资源也相对不足。发展集约型经济需要密集的技术、一定数量的资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业人数相对减少,都是与这种国情相矛盾的。

7.除上述困难外,还有存在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过去长时间的经济实践使得人们盲目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质量增长,对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无形中就形成了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思想障碍。

此外,有的专家学者还具体谈到:地区性利益集团所形成的“诸侯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将对市场一体化形成阻力;企业不注重产品开发,不建立自己的品牌,工业创新能力难以提高,将阻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地“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组织过渡竞争,造成投资分散和重复投资,不利于形成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和转变;产业结构的失衡,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相当薄弱,而技术水平低下的加工工业数量过度扩张,这既是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差距较大,这无疑也给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努力创造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粗放型经营方式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而集约型经营方式则是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紧密相连的。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健全适宜集约型经营方式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创造条件。在此方面,许多专家学者看法比较一致,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尽快形成确保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这是实现转变的根本条件。

第二,加快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条件。有人认为: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除了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外,必须抓紧培育和规范基本要素市场,目前尤其要注重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力市场。也有人认为:建立完善市场体系,要注意由低到高的有序发展,重视各种要素市场的协调发展,对金融、期货等难度较大的市场过快发展,要持谨慎态度,防止出现失衡状态。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还必须遵循市场发育的客观规律,加强和改善市场管理,建立相应的市场法规,加强市场规则的约束、规范作用,推进和保障市场体系有序、高效运行,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从而有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证条件。一方面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实使政府的职能转变到制定政策、规划、发展战略以及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平衡总量,优化结构上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改革:在投资体制上,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努力使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建立投资的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加强投资导向,调整投资重点,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计划体制上,要进一步转变计划管理职能,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金融体制上,加快专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完善政策性银行的运行机制,稳定资金来源,提高调控能力,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指导,为发展集约经营创造有利的融资条件;在价格体制上,尽快形成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总之,加强相互配合和制约,真正形成能综合协调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宏观调控机制,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第四,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很多学者指出: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应该把改革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加企业活力;并采用多种途径解决企业负债过重的问题。也有的学者指出:近期应从加快政企分开、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作较大努力,尽快通过推进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还有的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要着力于搞活国有经济,按照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搞活国有资本出发,在改革中发展效益高、有前途的企业。还有的学者提出: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要注意推动非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和提高发展层次。

第五,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促进科技进步,尽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的观点已达成共识:①依靠社会发展科技事业,除国家应增加科技开发投资外,企业也应增加科技投资。②大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加大投资中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③推动科研院所面向市场,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鼓励它们加入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科技开发机构,或者通过调整建制转型为科技企业。④建立技术市场,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可能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⑤调整技术引进方向,合理引进技术,加强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管理创新,尽快形成我国科技自主开发能力。⑥国家集中财力、人力,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和高科技关键技术攻关,以带动和促进产业素质提高和结构升级,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第六,除了深化改革,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外,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增强实现转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也是保证经济增长方式顺利转变的先决条件。许多学者认为:全国人民要在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克服思想认识上片面强调“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偏差,摒弃“你转你的,我干我的”以及等待观望的消极心态。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组织,要高度重视,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确保转变顺利实现。

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采用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实现转变落到实处。对此,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和方案,可归纳整理如下:

1、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在优化产业结构中,要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和充实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促进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先导,以传统技术工业的发展为骨干,以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为基础,调整投资结构,确保重点产业、行业的投资需要。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

2、发展规模经济,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要鼓励生产和经营的合理集中,改变长期形成的投资和经营分散化、小型化状况。通过企业的横向、纵向联合和综合联营,建立起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融资能力的大企业集团,集中技术优势,集中人力、财力,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3、加强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各地区应按各自的实际条件,逐步实行生产的相对专业化。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形成有地区特色的产业结构,避免结构趋同化,避免“小而全”“大而全”体系所造成的巨大浪费。为此,必须打破地区和部门之间的行政藩篱,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通过市场竞争,促进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合理布局,在全国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

4、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国际竞争中实现集约经营。一方面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和法律环境,进一步开放利用外资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多更好地吸引国外跨国公司来我国进行高技术投资,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大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进一步调整外资外贸政策,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条件,使企业把国际竞争的压力转变为发展集约经营的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减少组织管理水平不高造成的浪费,向管理要效益。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和资源、劳动力的配置水平;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无效消耗,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加速资金周转,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减少产品积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科学管理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6、以教育为本,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各类各级教育,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开展中等教育、各类成人教育和在岗职工定期培训,培养大批具有各类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合格劳动者;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水平研究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7、改进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设计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取消有助于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数量增长、攀比速度的指标;以合理的考核指标把评价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成绩大小以及干部的政绩都引导到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引导到走集约经营的道路上来。

8、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建设、流通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都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依靠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9、发展集约化经营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逐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鉴于我国资金缺乏、劳动力过剩的实际情况,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和完全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要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同时,我国地域广大,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一刀切。应以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发展集约化经营来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自觉有序地逐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标签:;  ;  ;  ;  ;  ;  ;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