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前锋区新桥小学 广安 638000)
我是一名乡村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20余年了,天天与课本、作业打交道,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学生了。难免会听到一些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的一些评价,比如:“今天这节课太精彩了,好像时间太短了,我感觉才上一会就下课了。”“这节课太没劲了,听得我老想打瞌睡,时间太难熬了。”同样是一节课,为什么学生们会有这么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呢?是学生的浅见,还是老师出了问题?当然,这两堂课的质量肯定是不言而喻了。回过头想想,学生的课堂兴趣除了与自身有关,更离不开老师的有效课堂调动,这就要求老师要紧紧把握住课堂实际,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那么,怎样才能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呢?本人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体会和看法。
一、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在这一方面,现代课程改革已经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严重挑战了,也是教育理论和教学艺术方面的开拓创新。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效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课改对于身处农村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形成教学上不同程度的闭关自守。我们除了成天忙于教材的钻研,课改的探究,作业的批改外,还得主动走出校门,去参观考察其他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借鉴好的课改经验,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课改质量,尤其是看看他们师生之间的融洽。我们始终应记住:老师,是因为知识而教;学生,是因为知识而学。知识的灵动性,就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结合点。
二、教学方式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这样的课堂教学完全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课堂教学失去兴趣,甚至会像上面所说的一样,听得老想打瞌睡。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上,变“主演”为“导演”,变“课堂”为“学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课堂活动中,主动积极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应丰富有趣
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的内容与要求,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应变“乏味”为“趣味”,为学生引燃学习的兴趣。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就拿作文教学课堂来说吧,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故宫博物院》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小平故居》、《游石林》等;学了朱自清的《春》,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秋》,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这样,用生活打消了学生的“乏”味,用名家打动了学生的“趣”味。
四、教学过程应连贯,有序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总之,要真正保证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关键,而要保证这个关键,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更不能马虎,力求精、妙、准,并且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讲求一种流畅美,一气呵成,让学生做到心无旁骛。我们还应继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让每个45分钟都有成效。
论文作者:吴正慧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平等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3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