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的应用分析论文_吴丹萍

吴丹萍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探析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同意开展交叉配血者268例的临床资料,收集其输血标本,经开展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采取交叉配血试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结果:行MGT时患者交叉配血成功率为91.42%,明显低于行MPT时的9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被选对象中,MPT阳性标本有9例,MGT阳性标本有21例,说明相比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有较高的灵敏度。结论:聚凝胺法特点是快速,适用于急诊工作中;微柱凝胶法特点是操作便捷、有较高宁敏度,适用于日常工作中。在临床工作中,将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交叉配血准确度和效率,保证临床血液安全性。

【关键词】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244-01

在临床医疗中,交叉配血检查是患者行输血前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确定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相合与否,其目的是降低溶血反应情况发生。聚凝胺法是临床常用手段,但随着近几年医疗研究的深入,微柱凝胶法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其具有操作便捷、较好重复性和较高灵敏度等特点,现已广泛用于临床检测中[1]。本文以我院接收的同意开展较差配血者268例为对象,经分别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现做分析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2016年5月~2018年9月作为研究时段,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同意开展交叉配血者268例的临床资料,被选对象均是因伴有自身免疫性病症需要大量、反复输血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血管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男154例,女114例;年龄6个月~85岁,均龄(29.6±3.4)岁。

1.2方法

1.2.1试剂和仪器

此次研究所应用的免疫微柱孵育器、血型血清学用离心机均为医疗专用设备,仪器型号分别为FYQ、TD-3A型;专用离心机、微柱凝胶卡,由DiaMed公司提供的低离子稀释液;由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聚凝胺试剂盒。

1.2.2具体操作

予以所有检测系统开展室内质控监测,确定其在控后,根据相关说明书操作要求、流程严格执行,对每例临床配血标本应用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MGT(微柱凝胶法):对微柱凝胶试剂卡的6个凝胶微管依次标号,向1至4号凝胶微管内分别加入0.5%浓度红细胞悬液;在5至6号凝胶微管内加入患者血清,应用离心机对其离心处理5分钟,观察其结果情况。结果判定:若沉淀于底部则说明呈阴性,若沉淀于凝胶上层则说明呈阳性。

MPT(聚凝胺法):取患者血清0.5毫升,向其内加入1滴供血者3%浓度红细胞悬液,在室温状态下静置60秒后,滴入2滴聚凝胺试剂,待将其混合均匀后保持静置15秒,然后予以10秒离心处理,去除上清液,仔细观察标本出现的红细胞聚合反应情况,对其是都伴有聚集情况进行掌握,一旦出现,需继续做一次,加入悬浮液,混合均匀后,若因聚凝胺产生肺免疫性聚集反应,则会在60秒内散开,在显微镜下对凝集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判定:若60秒内凝集散开则说明呈阴性,若60秒内凝集保持则说明呈阳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MPT、MGT不同方法交叉配血结果情况;观察分析MPT、MGT不同方法阳性标本影响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统计的实施可选择应用软件SPS23.0,百分比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结果卡方检验。统计学有差异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不同方法交叉配血结果

MPT方法的应用,患者交叉配血成功率为96.64%;明显高于应用MGT时患者的91.42%(P<0.05),表1见。

2.2对比不同方法阳性标本影响情况

在被选对象中,MPT阳性标本有9例,MGT阳性标本有21例,说明相比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有较高的灵敏度。虽然红细胞悬液浓度和自身免疫病、尿毒症和肾病的影响因素较为明显,能对微柱凝胶法结果产生影响,但二者阳性标本影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见。

3讨论

凝聚胺为高价阳离子季铵盐多聚物的一种,其溶解后能形成大量正电荷,对有效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能起到推动作用,使红细胞间的兼具减少,加快正常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凝聚情况,而且此现象有一定的可逆性,在产生抗体致敏红细胞情况下,易会被聚凝胺聚集。通常情况下,若单从表面区分凝聚与凝集,其难度较大,若加入假凝集清除液,则能有效中和椽枸酸根的负电荷,以及凝聚胺上的正电荷,重悬后,虽然凝聚情况会基本消失,但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凝集不会消失[2]。聚凝胺法是临床常用交叉配血检查方法,虽然聚凝胺对Kell系统的敏感性较差,但有Rh系统的敏感性较高,我国最常见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是Rh系统导致的触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微柱凝胶法属于一种监测方式,其是以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离心技术和免疫化学抗原抗体特异反应为基础,在血型抗原抗体红细胞特异性结合后,会产生凝集情况,在处理离心时,凝集块无法通过凝胶间隙,有残留于凝胶上层,未结合的红细胞则无法通过凝胶间隙,沉积于管尖底部,具体表现是阴性反应[3]。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同意开展交叉配血者268例为对象,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相比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的有较高的交叉配血成功率,且灵敏度也高。

总之,聚凝胺法特点是快速,适用于急诊工作中;微柱凝胶法特点是操作便捷、有较高宁敏度,适用于日常工作中。在临床工作中,将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交叉配血准确度和效率,保证临床血液安全性,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凌波,王迪,王冬倩,等.微柱凝胶法在直抗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6):936-939.

[2]朱伟彦,梁玉等.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7):61-62.

[3]张明勋.关于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用于交叉配血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2-4.

论文作者:吴丹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的应用分析论文_吴丹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