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系列笔谈——社会各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笔谈论文,群体论文,差异论文,主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栏目主持人:江畅,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11&ZD021)”首席专家
栏目主持人语:国家重大招标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11&ZD021)”课题组,自2012年以来在湖北、河南、湖南、广东、云南、青海、北京等省市范围内进行了以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为主的实地调研。调研以湖北省为主,涉及湖北省的五市(荆门市、宜昌市、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十县(利川县、罗田县、蘄春县、长阳县、秭归县、兴山县、五峰县、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调研对象近一万人,回收有效问卷8156份。作为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组笔谈正是基于以上数据的分析,从公众对于主流价值文化的期待、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必然性为切入点,在社会各群体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差异事实的基础上,引入构建我们主流价值文化的国际视野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以期展开学术的争鸣,为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提供有益的学术支撑。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如何使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得到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并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之中。那么,中央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社会各群体中的认同度到底如何?什么原因会影响社会各群体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带着这样的问题,“构建核心价值文化体系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认同”的社会调查。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身份或群体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和情感归属。社会认同对象的内在逻辑只有符合人的内心期待,才有可能被人们所接受;只有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才能获得公众认同。因此,社会认同对于个人来说本质上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价值的社会认同则是个人将某种在社会中占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动机和行为正确与否的判定标准。价值的社会认同是个体行动的意义与经验的来源,如果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的认同则往往会带来人们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而一个社会核心价值所倡导的东西如果与民众普遍的社会心理和实际生活相悖,就很难存在与发展。因此,一个社会价值的核心地位并不是由少数统治者和传播者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认同状况决定的,只有得到大众认同并达成共识的价值观,才会最终形成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广泛而复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主要阶层的利益关系深刻调整,进而不同阶层和群体重新分化重组。社会群体的分化不仅反映在各自的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上,而且也反映在各群体的思想状态的差异上。因此,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呈现了空前复杂的状态,不同的群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会接受或形成不同的价值主张,因而也会对中央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同度。
为了便于调查和访谈,课题组选取了国家公务人员(其中主要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农民(包括在农村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的人员、户籍仍在农村但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工人、学生、商人(主要指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以及个体工商户)、其他暂不能明确归入以上几类人员中的其他人员等作为我们调查的对象。我们选取的调查地点也比较有代表性,囊括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中、东、西部,也涵盖了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我们选择不同的群体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为调查对象,旨在弄清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生活水平的社会各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差异,以及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认同的主要因素。
二、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差异
(一)社会各群体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度不高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8121人中,回答“非常认同”的比例为24%;回答“有点认同”的比例最高,约占四至五成,为45.1%;有12.3%的人选择“不认同”;18.9%的人认为“说不清”。从总体上来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全认同的比例并不高,如果把“有点认同”、“不认同”、“说不清”这三项加起来,所占比例高达76%(图1)。
图1 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认同
(二)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差异
经过统计显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干部)和学生的认同比例相对较高,如果把“非常认同”和“有点认同”合计在一起,这两个人群中认同的人数分别占各自被调查人数的73.6%和81.7%,工人认同的比例占所在群体的62%,商人认同的比例占所在群体的57.7%,农民认同的比例占所在群体的49.8%,其他类型群体认同的比例占所在群体的68.5%。可见,在社会各群体当中,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最高,而农民则最低(表1)。
(三)对核心价值的感召力的不同认知与认同差异
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问题:“您认为当今中国核心价值文化的感召力如何?”对核心价值文化感召力的认知在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调查显示,不同群体对当今中国核心价值文化的感召力的认知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把选择“很强”、“一般”视为是对核心价值文化的认同的话,那么,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则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认同的人占该被调查群体的79.2%,其次依次降低的是学生(66.8%)、商人(63.5%)、工人(61.4%),农民最低,占该群体的59.2%。综合以上数据,社会各群体对当今中国核心价值的认同度(仍然将“很强”、“一般”统计在一起)仅仅为66.8%(表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总体认同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表示“非常认同”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4%,也就是说,还有将近76%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度并不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在于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专门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问题:“您认为当前我国核心价值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为此,我们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缺乏现实关怀、没有体现大众的价值诉求。没有与时俱进和缺乏当代世界视野。四个选项采取多项选择。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选择了“缺乏现实关怀”的人数是3750,占被调查人数的46.4%;选择了“没有体现大众的价值诉求”的人数是4979,占被调查人数的61.6%;选择了“没有与时俱进”的人数是2361,占被调查人数的29.2%;选择了“缺乏当代世界视野”的人数是2625,占被调查人数的32.5%(图2和表3)。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之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缺乏现实关怀以及没有很好地体现大众的价值诉求。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社会各群体对资源占有除了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制度性安排,如果这种制度性安排本身存在着不公平,那么势必影响不同群体对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进而影响不同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①。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中西部地区、农村以及经济收入较低的工人和农民在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这说明了在现有制度性安排下对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占有确实影响着人们的内心感受,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关怀,他们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直接表现为这些群体感到他们并没有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如果这部分人群长期处于不公平的分配环境下,势必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我们可以引用其他调查数据佐证这一点。
图2 您认为当前我国核心价值文化存在什么问题
2013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联合推出“您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两会调查”②,网络调查显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排名前十位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改革”、“社会管理”、“教育公平”、“三农问题”、“反腐倡廉”、“物价问题”、“食品安全”、“房价调控”。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人民群众之所以关注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这些问题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问题大多数存在社会不公平问题,因此,老百姓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存在不满情绪。比如就拿排在第一位的“社会保障”来说,网络调查显示,在“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调是否满意”的调查中,97%的网民对上调的幅度非常不满意;98%的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中,50%网民认为骗保者多,制度执行不完善,19%认为国家对“低保”的投入少;在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调查中,52%的网民认为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21%认为我国社会救助面不宽,标准偏低,11%认为社会救助渠道单一。可见,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如其说是一些具体的问题,不如说是政府和社会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态度。政府是否能以比较公平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政府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认同。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我国出现了基于对社会资源占有而不同的各种社会群体,但正是这种对社会资源不同占有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因而成为各群体之间出现矛盾,尤其是处于比较弱势的群体对现行体制的不满的根源。这种状况明显影响着社会心态的稳定,从而也影响着各群体,特别是广大弱势群体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的认同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感召说服力才是可行的、有效的。核心价值形态要让人接受,必须给出让人接受的理由,而且必须让人们觉得这个理由是站得住脚的。一种价值形态之所以能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是因为它能满足社会大多数阶层成员作为人的希望和渴求,或者说,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价值形态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价值形态对他们“应得”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的承认和维护。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计划和市场等的二元并存的格局,使得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在制度上存在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严重削弱了那些在社会中得到不平等对待的人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动机。比如说,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怀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务工经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有制度无视他们对城市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迄今为止还没有给予他们在城市生活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他们在城市居民身份、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合法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这必然产生严重的社会不公。
(二)不同群体认同差异的原因分析
核心价值能否获得人们的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合理性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力度。如果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各种社会现象,满足人们情感归属需要,就容易为大众认同。社会价值形态是通过具体制度设计来影响大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大众行为。渴望公平、公正是人们一种本能的情感诉求,大多数群众的公平感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必要前提,也是群众认同一个社会制度与核心价值的底线。正如著名哲学家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1]3。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为我国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制度缺失等原因造成的地区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公正现象在现阶段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广大处于社会中低层的群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获取上还存在比较大制度性障碍,这势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心态。中国人民大学的龚群教授[2]37曾做过这样一个问题的调查,您怎么看待“现在富人越来越富,穷人生活没有改变”这一问题。在2012份有效问卷中,回答“很赞成”、“赞成”和“基本赞成”的比例高达79.81%。现在人们对于贫富差距过大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情绪,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各群体,尤其是中下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图3)。
图3 您怎么看待“现在富人越来越富,穷人生活没有改变”
如果这种分化是在一种比较公平的制度环境下造成的,那么,人民群众也不会有如此的不满情绪。但是,如果这种分化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于社会的制度性安排而导致的,则人民群众就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进而会怀疑甚至不认同党中央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这在当代中国是具有普遍性的。中国人民大学的龚群教授所做的调查便支持了我们的判断。在龚群教授的调查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怎么看“社会上有一种说法,现在很多人是不正当暴富的”?被调查对象的回答持肯定或基本肯定的同样高达79.25%[2]45(图4)。
图4 您怎么看“社会上有一种说法,现在很多人是不正当暴富的”
这些现象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广大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的感情,其背后所蕴含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中下层群众的相对剥夺感增强,社会挫折感日益加深,一些人的失望、绝望、沮丧情绪不断产生,对社会制度不满乃至对立情绪滋长,群体性事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这一切就使广大民众对核心价值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认同度降低。“大多数民众对于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系统)的把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知识积淀以及具体的生活需求将之转化为某种可以操作或者触摸的形象化指标。……然后,人们就会用这些形象化的指标来衡量、评价意义系统提供主体为他们提供的实际的物质的或自由的条件。”[3]28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当前我国各社会群体呈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不同认同度。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同职业群体和生活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人对“当前我国核心价值存在的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反映了我们上述的理论判断。统计结果显示,在明确回答“没有体现大众的价值诉求”的人中,依次递减的是:农民占该群体的31.02%;商人占该群体的27.58%;工人占该群体的25.90%;学生占该群体的23.54%;干部占该群体的20.87%(表3)。而如果从生活和工作的地域来讲,在明确回答“缺乏现实关怀”的人中依次递减的是:农村占14.95%;小城镇占13.75%;大城市占12.83%;中小城市占11.89%(表4)。
(三)核心价值的传播与认同差异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一点,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度也影响着人们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度。我们借助中国人民大学的龚群教授所做的调查报告数据[2]403-404,对社会各群体以及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对“完全知道”这一选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务人员认同率最高,达到了26.87%;其次是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学生这两个群体,分别达到21.18%和21.90%;再次是工人,认知率为11.96%;商业从业人员、农民及外出务工人员和其他人员认知率都非常低,分别是6.22%、4.32%和6.82%(表5)。这表明我国社会所存在的职业二元结构——体制内和体制外就业——导致在体制外的从业人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率都相当低。
从表6可以看出,对“知道一些”这一选项,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乡镇受访者的认知率没有太大差别,只是乡村中受访者的差别较大,低了5个多百分点。就“不清楚具体内容”这一选项的认同率来看,有着一个从大城市到乡村的逐步升高的趋势,即从大城市的17.78%升至29.63%。从“完全知道”这一选项的认知率来看,则有着一个从乡村到大城市逐渐升高的趋势,即从乡村中的受访者的12.46%至大城市中的受访者的21.85%。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认知率表明,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大中城市中的受访者明显地高于农村中的受访者(表6)。
以上两项的统计数据基本上与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的调查数据相吻合,这说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向不同群体进行有效的宣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这种状况下,如何让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认识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在核心价值文化传播过程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四、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调查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影响社会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切合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在多大程度上能回应普遍存在的社会不公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认同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以民生富裕引领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先进文化的核心,是社会前进的方向,也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表达,但它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它就必须要给社会成员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群众的期望与政府的实际作为之间仍存在着比较大的落差,群众在生活中还面临着诸多困扰。目前,我国民众迫切关注的是个人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孩子上学、就业和养老等社会民生问题。住房难(贵)、上学难(贵)和看病难(贵)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三大新的民生问题,民众迫切希望政府能帮助他们摆脱生存与发展中的困境。如果核心价值话语不关注群众的现实困难,仍然在缺乏鲜活生命力的概念上兜圈子或自言自语,而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那么它就很难避免事实上的非核心命运。执政党和政府是核心价值建构的主体和中介,上述民生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再指望民众信仰什么主义就成了一句空话,甚至于群众认为你不过是在“粉饰太平”而已。所以,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注的利益诉求入手,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和切实保障民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对核心价值的认同问题。
二是以社会公正引导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价值形态是通过具体制度设计来影响大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大众行为的。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是核心价值社会认同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在政治制度建设中体现社会公正,从政治平等上增强群众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度;其次,在经济制度建设中体现社会公正,从经济平等上增强群众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度。具有强大物质基础并不一定会带来社会的团结,只有每个社会成员感觉到自己获得了公平等份额时,才会认同这个社会的价值标准,社会才可能呈现和谐的局面。为此,我们在经济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到:首先,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其次,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平;第三,在保障教育公平的政策和机制建设中体现社会公正,从教育公平上增强群众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度。尤其是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消除身份地域歧视,确保每一个孩子入学的门槛一样高,体现分数面前考生人人平等的原则,确保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
三是传播优秀的文化产品,增强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的调查显示,不同群体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一定问题,究其原因,固然与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创作的文化产品和传播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文化产品在话语表达方式上难以适应人们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尤其是我国核心价值的话语体系一直带有僵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即在文化产品的表达上往往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延续着某种集体主义的主题:始终把作为正面价值的“集体”与作为负面价值的“个人”抽象地对立起来,以革命情感认同支撑着政党认同和核心意识形态认同,这就使得我们的核心价值传播往往缺乏现实关怀和对人性的关照。人民论坛杂志曾就核心文化如何重塑、人们对核心文化的态度等问题展开问卷调查。就“您认为当前核心文化面临哪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4.3%的受调查者认为“宣传的多,说教的多,难以打动人心”,因此,增强核心价值传播的责任意识以增强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核心价值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者的责任意识提出了两个方面要求:一是在尊重市场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政府、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来实现引导文化产品的创作者、传播者、市场经营主体的目的,使其自觉、自信地创作、传播出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体现当代中国的时代和民族精神核心文化。二是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核心意识形态自身建设的能力,使其能够以积极作为的方式确保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正确方向,同时又能够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和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和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释:
①据《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和《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压力及社会支持》两个调查报告的统计显示:国家机关党群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的平均幸福感得分依次为3.95分、3.82分、3.77分、3.77分、3.69分、3.63分和3.65分。而综合压力指数的排序循着东、中、西部的顺序由低至高逐渐上升,综合压力指数的均值分别为:东部27.02、中部28.91、西部32.48。资料来源:王秀俊、杨宜音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7页。
②《2013年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社会保障暂居榜首》——资料来源:http://roll.sohu.com/20130220/n3665015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