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杭州论文,产业发展论文,现状及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大文化产业,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现代服务业的繁荣、提升风景旅游城市的品位,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快大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市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

1、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政府管理文化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

——有效推进了政事政企分离。对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调整归并,设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市属新闻媒体实行事企分离。分别成立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杭州广电集团。

——有效加强了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对杭报和广电集团有限公司经营者试行年薪制考核。对市文化发展投资公司,授权经营文化系统下属各企业及文艺院团的国有资产;对西泠印社,调整领导体制,组建成正局级事业单位社务委员会,由市政府授权经营所属国有资产。

——有效推进社会办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我市社会办文化事业形势喜人。富阳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积极兴建中国造纸、印刷两个国家级博物馆;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一家弘扬中华铜雕艺术的博物馆;张铭音乐图书馆主要从事高雅音乐艺术的鉴赏和推广活动;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是一家由政府无偿提供场馆、艺术家个人筹建和运作的民办公益性文化场馆。

2、产业发展总体上呈逐渐加快趋势。

文化产业增加值上升较快。据统计,2003年我市文化产业(按我市2000年制定的大文化口径计算)增加值为16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8.0%。2004年上半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91.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0%。

娱乐文教服务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2002年为9215元,2003年为 9950元,2004年为11213元。其中用于文化娱乐用品:2002年为350元,2003年为339元,2004年为390元;用于文化娱乐服务:2002年为268元,2003年为291元,2004年为398元;用于教育:2002年为842元,2003年为888元,2004年为929元。

3、民营文化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民营教育培训业发展良好。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办学,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全市共有民办中小学60所(含国有民办 29所),在校学生达5.6万人(其中国有民办2.9万人),比2000年净增一倍。民办幼儿园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769所。

民营医疗保健业蓬勃兴起。2004年末,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共有193家,其中医院29家,资产总值4.757亿元。2004年末,民营医疗机构财政拨款为74.8万元,医疗收入2853万元,药品收入1708万元。门(急)诊人次102万,出院人数0.8万,分别比上年增长58.88%和33.33%。

4、新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动漫产业、LOFT创意文化产业等新型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全市共有专业从事动漫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制作及研发的动漫企业40余家。这些新型产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提出了打造“动漫之都”目标,成立了动漫游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省委宣传部、浙江广电集团和市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国家广电总局已命名杭州滨江(高新)区和中国美院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教学研发基地,并成功申办了中国首届国际动漫节。此外我市大力推进数字电视发展,积极推动模转数整体平移,2004年完成市内10万户平移任务,创立了全国领先的“杭州模式”。

5、服务保障得到明显加强。

——出台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市委、市政府继2001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杭州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市属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文件后,去年又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财政税收扶持、投资和融资规定、文化单位的土地处置、文化企业工商登记管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不少方面作了较大的调整,不少问题给予了政策性扶持。

——财政投入更加得力有效。投入重点进一步明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1年至2003年,市财政累计安排文体广事业费达2.5亿元,使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先后建成杭州大剧院、杭州红星文化大厦、胡雪岩故居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与此同时,市宣传系统文化单位还自筹10.4亿元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各区、县(市)也投入5.6亿元建设本地各类文化基础设施。

——政府采购文化产品的举措开始启动。专门制订了《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的实施办法》,2004年开始实施政府采购,各用20万元采购了红星剧院“开启音乐之门”和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百场公民道德建设文艺演出进社区两项公益性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制改革有效推进但仍有不少难题亟待破解。部分单位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还未能转变,对加快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往往只局限于传统的固有的思维定势,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

——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但未能达到优化。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未能充分有效挖掘利用等问题。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文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影响力的单项产业或产业体系,还有相当路程。

——产业市场不断扩大但未能发育充分。市场是发展产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市场有所扩大,但总体上看发展极不平衡。市民文化消费的观念没有得到更新。近三年来,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上升较大,但用于文化服务的费用却占很小比例。2002年到2004年分别仅占18.63%、15.25%、12.62%,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投资力度加强但投资规模不够宏大。近三年来,虽然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但文化产业基本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投资渠道比较单一。社会参与投资刚刚起步,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还未涉足文化产业投资,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势单力薄的地位。近年来,我市民营文化产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瞩目的文化企业“星座”,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卫生保健、教育培训产业中,民营企业总量不足、实力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还没有形成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的态势,还没有形成依靠企业素质、硬件建设、服务水平、价格优势等特色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总量不大、增幅不高,行业图景比较破碎,体制与政策也还不系统。其中主要原因是对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还认识不充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民群众巨大的精神文化需求认识不足,对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缓解因深化改革而带来的就业压力的有效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因而,思想停留在就产业抓产业的思维定势上,加快发展的思路不够开阔、手笔不够大气、办法不够新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二是改革力度还比较欠缺。尤其是在推进民营文化产业发展上,力度明显不足,还有不少体制性、机制性、制度性障碍需要扫除。

三是文化消费市场培育不够。文化消费从白领阶层走向平民百姓,由城市辐射到乡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目前情况看,文化消费的环境还未得到有效改善,文化消费的社会氛围还未真正形成。文化中介服务企业短缺。到目前为止,市级只有11家,区县(市)就更少,且规模都很小。

四是文化人才比较匮乏。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尤其是在正待开发的崭新领域,优秀人才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媒体、出版、文艺、体育、卫生、旅游等产业的扩张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日趋凸现出来。

四、加快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1、要明确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抓住改革试点的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充分发挥杭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市场机制完善、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促进大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大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大文化产业成为杭州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大文化产业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体制机制和推动产业发展相一致;坚持借鉴经济发展经验与着眼文化建设创新相结合;坚持创新内部体制机制与扩大对外开放相衔接;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化运作相促进。

总体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途径,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使全市大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力争保持年平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全市大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

要围绕落实指导思想,确定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根据杭州发展文化产业的现状和目标,按照全省“四个一批”规划的要求,确定一批重点文化教育产业、重点产业区块、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设施。

2、要构建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体系。

根据杭州的优势,建议重点发展15类文化产业体系:

——现代传媒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传媒业,杭报报业集团、市广电集团可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强化管理等方式,导入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将部分优质经营性资产早日上市。鼓励大型传媒集团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并创造条件实现跨市界、省界发展。

——动漫游戏产业。制订我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扶持政策,开发动漫画、3D游戏、虚拟演播室等高增长率的产业,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规模较大的动漫制作基地,并加强对动漫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网络文化产业。进一步发挥杭州国家软件基地的集聚和孵化作用,大力培养和引进计算机、微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专门人才,打响“天堂软件”品牌。充分利用网络基础设施,办好在杭网站,丰富网络资源,扩大网上服务内容,降低上网资费,提高市民上网比率,方便群众工作和生活。

——出版发行产业。深化出版发行业体制改革,做大市场规模,做强龙头企业。杭州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要找准各自定位,整合出版资源,进一步做强做大。在此基础上,组建出版集团。发行业要以文化商城为品牌,以市区两级新华书店为基础,实行连锁经营,优化内部运营机制,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争取组建发行集团。

——LOFT创意产业。大力推进以广告市场为依托的创意设计业,提高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时装设计、礼品设计、环境艺术、室内装潢、广告设计、产品外观设计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设计大师,在杭州设立自己的创作基地。

——现代印刷产业。提升印刷业科技含量,进行印刷技术研发,建设印刷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印刷产业的技术等级,推动印刷业向多色、高速、数码化和个性化印刷发展。努力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印刷技术和工艺。积极引进、吸纳国际著名印刷企业落户杭州,努力使杭州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印刷制造基地。

——数字视听产业。大力发展以电影、电视、网络、音像制品等为代表的数字视听产业,引导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向影视业投资,与国内外著名视听产业集团合作进行电影院改造,并探索与外资联合成立电影公司,共同开发视听节目。充分发掘大自然磁带厂的优势,制作与生产更多、更好的数字视听产品。

——演艺娱乐产业。着眼演艺娱乐业的产业升级,发挥企业的原创自主开发能力,锻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演艺娱乐产品。注重与国外知名娱乐企业成立联合节目制作公司,创造符合国际欣赏水平的优秀节目。同时采取积极的“走出去”战略,推动杭州优秀的演艺娱乐节目走向全国甚至海外。

——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杭州城市景观规划,塑造杭州城市形象。深入挖掘杭州历史文化底蕴,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的创新升级。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开发一批高档休闲度假产品。加大城市综合休闲文化区建设,培育和丰富城市休闲文化内容,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快乐杭州,人间天堂”的城市特色。

——教育培训产业。大力发展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产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或独立办学,进一步发展高中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大力发展专业知识、实用技能的各类培训产业。

——健身休闲产业。着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健美、竞技等需求,积极开拓以体育健身、体育竞赛、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为主的体育市场。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产业。积极申办具有较高水准、较大规模的全国和国际体育竞赛,争取使杭州成为国内外重要体育比赛的承办地之一。

——医疗保健产业。以改善医疗保健条件、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进医疗保健服务、降低医疗保健费用、提升市民健康质量为目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医疗保健体制和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院、保健等行业,改善医疗保健环境。

——科技服务产业。大力发展科学设计、策划、规划、评估、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应用科技服务。着眼于现代科技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市民生活需求,拓展科技服务市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会展博览产业。以上海举办世博会和我市举办2006年休博会为契机,充分发挥杭州优势,努力扩大西湖博览会的品牌效应,促进会展博览业的发展,使杭州具有承办国际大型会展的水准。

——艺术品加工产业。充分发挥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的优势特长,不断开拓书法、绘画、印石、丝织等各类工艺美术品制作销售市场,努力使杭州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品重要产地之一。

3、要继续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理文化单位为主向管理文化市场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

——进一步改革投入方式。大力吸引外资、民资投资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进一步改革文化企业经营、分配制度。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企业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

——进一步进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政策。大力扶持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杭创业。

4、要大力加强文化市场建设。

——抓好文化市场培育。发挥我市市场活跃的优势,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和文化产业要素市场。逐步建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门类齐全、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中介组织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咨询、经纪人、演出公司等文化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积极开放文化市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清理文化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调整准入门槛,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运用地方立法权,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制定规范文化市场主体行为和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健全执法体系,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文化市场不法活动,努力构建公正、公平、竞争、守法的文化市场。

5、要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

充分发挥杭州民营资本活跃,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产业,形成与我市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相适应,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逐步扩大文化投资领域。除重要新闻媒体外,其余文化产业如演艺业、娱乐业、发行业、印刷业、会展业、文化培训业、文化咨询业、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体育健身业、医疗保健业等,民营企业都可以股份制、合伙制、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凡我国承诺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都可对民间资本开放。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一是培育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二是发展一批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引导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充分提高文化内涵,加快市场开拓,提升竞争优势,发展特色区域文化经济。三是积极推动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合作。围绕影视业、印刷业、发行业、演艺业等重点产业,把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和充裕资本同国有文化企业的丰富资源结合起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共同做大做强。

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对民营文化企业实行与国有文化企业相同的待遇,制定和完善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规费减免、财政扶持、投融资以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具体政策和实施细则。消除文化市场内部壁垒,建立公益性文化项目、大型产业项目政府实行采购和招投标制,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文化市场竞争。

6、要以品牌战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充分发挥杭州现有优势,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大的文化产品。努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文化企业。

充分利用西湖、千岛湖、天目山、钱江潮、西泠印社、“天堂软件”、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宋城集团等的知名度,深挖文化内涵,推出一批精品名作,培育一批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品牌。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产为纽带、品牌为龙头,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由企业自主整合文化资源,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鼓励通过联合、兼并、收购、重组等手段,形成一批具有杭州文化特色、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规模效应或核心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促进大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7、要以人才工程带动产业的跨越发展。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政策。强化人才兴业的观念,结合杭州实际,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促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优化文化产业人才资源配置,鼓励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

打破各种条件限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采取高薪聘用、客座制等多种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政府要加强对文艺创作、文化经营、文化经纪人等高级人才的引进,在户籍、职称、住房、收入分配、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杭创业,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确立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探索生产要素入股和期权分配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人才。

8、要切实加强对发展大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

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文化领导探索体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全市各级文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

标签:;  ;  ;  ;  ;  ;  

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